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不仅是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他们自古以来便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世代以捕鱼、狩猎为生,可以说是一个和鱼关系最密切的民族。
说起赫哲族,恐怕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人并不太多。
而这个古老民族的起源,他们的宗教、民俗民风,还有他们用草垡子或者草辫垒的房舍,他们穿的鱼皮服,及他们的捕鱼生活,则更是鲜为人知了。
赫哲族是一个以捕鱼、吃鱼和穿鱼皮衣服而被外界所熟知。
过去一直被外界称之为“鱼皮鞑子”或者“鱼皮部落”。
其实,赫哲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远祖早在上古舜帝时是息慎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肃慎、稷慎。
到了汉魏时期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谓之“勿吉”。
隋朝开皇中,称勿吉为靺鞨。
而靺鞨可分为七部,其中最大的两部:一部为粟末部、一部为黑水部。
黑水靺鞨到唐初已形成庞大的联合体,是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一直往东直抵达到东海地区的一股较大势力,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到长安朝贡,唐玄宗封他为勃力洲刺史,洲治所在地设在黑龙江北岸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
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实施对这一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初,乘唐朝北伐高丽之机,黑水靺鞨势力迅速扩大到松花江中游、牡丹江及乌苏里江流域。
只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赫哲民族开始衰败了,又退回到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开始了渔猎生活。
赫哲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一直没有本民族文字。
他们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在19世纪以前,赫哲人主要以靠渔猎为生。
那时的三江流域不仅盛产“三花五罗”,还有大马哈鱼、鳇鱼、七粒浮子(鲟鱼的一种)等许多种名贵鱼类;深山野林里还栖息着黑瞎子(熊)和成群的野猪、马鹿和狍子等各种动物。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便是那里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奠定了基础。
当时赫哲人以狩猎作为生产的主要部分,渔业则在次要地位。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在家庭关系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也 在发生变化,但赫哲族家庭观念深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亲情纽带。
06
赫哲族的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与舞蹈特点
01
02
03
音乐风格独特
赫哲族的传统音乐具有独 特的风格,通常由歌唱和 舞蹈组成,旋律悠扬、节 奏明快。
特色食品
赫哲族的特色食品包括鱼皮衣、鱼骨工艺品、鱼冻等。其中,鱼皮衣是赫哲族的传统服装,由鱼皮制成,具有独 特的纹理和保暖性能;鱼骨工艺品则是用鱼骨雕刻而成的装饰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鱼冻则是将鱼肉放入模 具中冷藏而成,口感类似于果冻,是赫哲族人民在节日期间必备的美食之一。
节日饮食习俗
春节
在春节期间,赫哲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品,包括鱼、肉、蔬菜等,以及饺子 、年糕等传统节庆食品。同时,还会举行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和烟花爆竹活动 。
VS
演变过程
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一些赫哲族知识分 子开始尝试创制本民族文字。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乌扎拉文和沃利德玛文。这些 文字在创制初期主要用于记录族内民间故 事、歌曲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 文字并未能推广开来。
语言文字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文化价值
赫哲族语言文字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对赫哲族语言文 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
文化传承途径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教育、旅游开发等方式 ,可以促进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方法
鼓励和支持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加强 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整理,推动文化创新和发 展,促进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赫哲族简介-PPT资料

• 除此之外,赫哲族人穿的衣服多半也是用鱼皮、 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的,衣襟上 缀两排用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 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 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 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 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服 装。
• 赫哲族作为东北地区一个历史 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地, 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 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 都已转用汉语。 • 赫哲族没有本族文字,只有民 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 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境内的赫 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 语。
•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 们常常在衣服、鞋、帽、被褥上, 绣制各种图案。日用品上的彩绣 如“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 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这些花纹 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 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 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 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 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 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 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 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 要组成部分。
•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 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 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 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 神。 • 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 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 因而崇拜。
• 图腾崇拜观念认为,原始社会的部落或民族同自然界之间 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亲族关系。把它们加以解化用来崇拜。 在赫哲图腾柱上刻画了好多种动物。有熊、虎、鹿、鹰等, 赫哲族的图腾崇拜和其它民族不同,他是根据姓氏不同崇 拜图腾也不一样。一个姓氏或者几个姓氏合起来崇拜一种 动物。“尤”氏家பைடு நூலகம்崇拜黑熊,他们认为尤氏家庭的祖先 和黑熊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在很多赫哲族的传说里有很多 人变熊,熊变人的故事情节。“付”氏家庭崇拜虎、姓孙 的崇拜独角龙。姓毕、姓何崇拜梅花鹿。赫哲族中曾经广 泛流传的人与自然界的某类物种,尤其是动物的某些种类 具有特殊的亲族关系的神话和传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自 然的认同感,它是产生于人类尚未把自己完全同自然界分 开的远古时代。
“鱼皮部落”赫哲人

一
个很 大 的黑 呼 呼 的东
,
奇异 的吃鱼 习俗
早 晨起 床后
.
互游 了 过 来
我 爷 爷抬手 就 把 鱼 叉 撇 了过 去
,
谁知那 东西
.
一
大家正 准备 吃饭
“
.
尤老 汉 又 兴 冲 冲地 走 了
.
砖眼 沉 入 江 底
人就 是 用
一
还 把鱼 又 头带跑 了
,
。
在那个年代
.
我们赫哲
.
进来
吃鱼
.
神秘 兮 兮地对 我们说
,
“
。
他 们 生 活 的地 区
。
都 向江 边 跑 去 边举行
“
,
问 才知道
.
,
每年开 江 时
年风调雨 顺
.
赫 哲人 都要 在江
出入 平 安
.
河 道纵横
为 渔 猎 经 济 提 供 了 便 利 的 自然 环 境
,
过
祭江
“
”
仪式
”
祈祷
一
.
而姑
基民 间所 说 的
棒打 狍 子 瓢 舀鱼
。
野 鸡飞 至 饭锅里
,
。
我们就 随 同 尤金
,
你 在 江 边 的 草 丛 中看 到 草
就能扎上
一
动
.
.
又 撇过 去
.
位渔 民去江 上 捕 鱼
.
尤老 汉 拿 出 了祖 传 的鱼 叉
.
条大鱼
,
。
到 了秋 天
.
大马哈鱼洄游 时
江面上黑
己见 鱼 又 是 用 铁 打 造 的
【传统文化】赫哲族民间知识 赫哲族民间习俗

【传统文化】赫哲族民间知识赫哲族民间习俗赫哲族民间知识1、传统计时法“天刚亮的时候”、“太阳要出来的时候”、“太阳出来一杆子高”、“太阳出来两杆子高”、“太阳正晌午的时候”、“太阳过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三星刚出来的时候”、“三星偏西的时候”、“三星要落的时候”、“大毛朗星出来的时候”、“公鸡叫头遍、二遍……”、“把向东指的时候要亮天了”、“抽一袋烟的工夫”、“吃一顿饭的工夫”。
对计算一个月的标准,很早是依月亮的盈亏为依据,以后用狍子的膝盖骨或木片,串在绳子上,一天拨过一个,以计天数。
还有人为了计算自己的年龄,每年挂起一个鲑鱼头。
有人问他们的年龄时,就数一数鲑鱼头,有多少鲑鱼头,就是多大年龄。
2、传统节气法计算季节时认为:春季:朝阳坡的积雪开始融化,春天就开始了。
夏季:树叶封门,各种雀鸟都来了,就是夏天了。
秋季:草木变成五颜十色,树叶凋零便是秋天了。
冬季:下了雪,江河封冻了,冬天就到了。
预测水位的大小,据说十二月和正月要看南斗星和在它西边的那颗小星星,如果这两颗星离得远,水位即小,离得近了,水位就大。
在冬天狍子叫的时候,哪个方向有回音,哪个方向降雪就小,不回音的方向降雪即大。
春季第一次打雷时,由南开始向北亮,年成就好,认为这是什么神给他母亲送礼物去。
由北向南打雷,年成就不好,这是他母亲给儿子送物品。
月亮刚上升时,月牙吊着,这个月是好天,雨雪不大;月牙朝上,这个月的天气就不好,雨雪也大。
日月有风圈就要变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或下雪;太阳挂耳(两边有微白光),即要变天。
下雨时一出虹就要晴天。
3、传统度量衡⑴重量赫哲人过去习惯以盅、碗、瓶、盆、水桶、面袋、麻袋等物品代替容器,并以此计算重量多少。
清朝末期用“匣子”计算重量。
这种量器是用木板制成四方、稍呈梯子的匣子,容量是35斤,这种容器在依兰县和松花江中、上游地区用的较多,在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很少使用。
民国时期松花江上游地区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和石、斗、升计算重量。
【传统文化】赫哲族非遗保护项目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简介

【传统文化】赫哲族非遗保护项目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简介
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条件,赫哲人早年的衣饰多用鱼皮缝制,
素有“鱼皮部”之称。
赫哲族早年的衣饰形式,因地而异。
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下游者,“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
”据考证,赫哲族是世界上少有的
用淡水鱼皮制作服饰穿用的民族,且
历史
久远并传承至今。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主要由剥鱼皮、熟鱼皮、剪裁、缝制几大工序。
赫哲人夏季多
穿用鱼皮衣裤鞋。
其缝制的衣裤鞋边、领边、袖口都饰有各种颜色的皮条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在衣下摆缝上海贝壳、铜铃或缨络珠、疏绣穗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致美观。
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大多用蜇罗、细鳞、狗鱼、大马哈、怀头等鱼皮熟制后缝制,缝
线亦用鱼皮制成。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拼接巧妙,做工精细,花纹特点有大鳞纹、小鳞纹和无鳞纹。
鱼
皮服饰不仅看起来美观,穿起来也很舒适。
现在看来,它不仅有收藏价值,且仍有实用价值。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代表了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主要特征。
它既在世界上都不多见,就足可见其特色、珍贵和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赫哲族介绍(完美版)--PPT

传统民居பைடு நூலகம்
夏季居住的窝棚 过冬的地窨子
住 房
固定性住房有马架子、地窨子,临时住房有撮罗
子或野外住狍皮筒等。
撮罗子
地窨子
赫哲族民族服饰
1、古 代 传 统 服 饰
赫哲族民族服饰
2、传 统 鱼 皮 装
鱼皮袍等鱼 皮服饰具有轻便、 保暖、耐磨、防 水、抗湿、易染 色等特性。特别 是在严寒的冬季 不硬化、不会蒙 上冰。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 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 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 皮。
传统的赫哲族兽皮靴
传统的赫哲族鱼皮衣
丰富多彩的赫哲族服饰
精美的赫哲族鱼皮衣
传统的赫哲族服饰(男装)
漂亮的赫哲族服饰(女装)
赫哲民族传统桦树皮器皿制品
赫哲民族早年使用的木勺、木碗 赫哲族传统桦树皮画
赫哲族传承桦树皮制作技艺
用牙签制作的帆船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谢谢观赏
鱼刨花 酱嘎牙子
赫哲族特色鱼宴
炒鱼毛(鱼 松)
他拉哈 生鱼片(刹生鱼) 炒蛤蜊肉
赫哲族节日庆典
春节是赫哲族人最大的节日。大年除
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 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
每年九月九日过鹿神节。鹿神节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渔猎育xx,xx风情话历史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读书笔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其实是民族志方面的调查报告,却记载了赫哲族的历史。
成书于1934年,由南京中央研究院出版。
这部书作为中国民族学史上最早的科学的民族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际上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该书的出版,中国民族学在世界民族学界占有了地位。
而为了完成这本书,作者所进行的调查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科学民族田野调查。
此书作者凌纯声早年就学于中央大学,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师从世界著名人类学家莫斯、葛兰祸、黎维等人,研修人类学及民族学,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归国后积极从事民族学研究和开拓工作。
1930年春夏间凌老同商章孙在松花江下游(自依兰以致抚远一带)围绕赫哲一族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形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实地田野调查。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
xx的古代民族与xx。
包括:
通古斯非东胡民族;通古斯为东夷的一种;东北各民族名称的起源及其转变;赫哲名称的来源;中国文献中记载的赫哲;现代的赫哲族及其地理的分布。
第二章:
赫哲文化。
这一章中含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四大类。
第三章:
xx的语言。
本章包含:
xx言、xxxx、xx汇。
第四章:
附录。
附录中录写了十九部《伊玛堪》故事,它们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现代中国研究民族史的学者,大都上了欧洲汉学家的老当,毫不质疑的认为,今之通古斯即为古代的东胡。
”这是凌老在书中第一章的开篇之词,掷地有
声。
这就话有理的驳斥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人民族源归类不切合实际的断言。
当然,挑战权威的勇气来源于实力。
一方面是他熟知国外文献,另一方面在于作为中国学者,具有本土优势,即拥有过硬的古汉语文献功底。
梳理了“中国文献中记载的赫哲”,记述了“现代的赫哲族及其地理的分布”。
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凌纯声是人类学、民族学出身,但他对于语言学也相当精通,具有合格的专业水准。
他在本书中引用了许多国外语言学专著,用国际音标给赫哲语注音,对赫哲族语言研究起到奠基作用。
他发现赫哲语中有不少汉语借词,表明赫哲族“许多方面的文化是由汉民族输入的”。
他还通过语言,找出赫哲族过去的社会制度,例如,赫哲族语言中没有舅舅、姑父、外甥的称呼,对姑母称妈妈,都与存在过母系家族制度有关。
凌纯声早年在大学读书时,有“东南音乐家”的美称,著有《中学音乐集》。
因而,他能够得心应手地用五线谱准确记录赫哲族萨满活动中的神歌以及27首民歌曲谱,另外,关于赫哲族歌舞的记述也非常精彩。
凌纯声对于美术绘图也有一定的基础。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插图332幅,线条流畅,精美准确,为理解赫哲族物的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解说。
“赫哲与吉利雅克,世有鱼食民族之称,因为他们的食料以鱼肉为主。
”“赫哲人的知道利用火,由来已久。
他们取火的方法,据他们自己说:
最初用两块极干燥的木头互相摩擦,可以生火。
”“在他们的传说中,常说古时用木盆木锅煮物。
”“赫哲人普遍每日食两次:
早餐日出两竿;晚餐在日落时”“赫哲人的衣服,夏用鱼皮,冬用兽皮制成。
”“以鱼为主要食物的赫哲人,为了谋生便利起见,他们的住处在江河沿岸”“俗有狗车,木马轻捷之便”“赫哲人的捕鱼可分为江鱼海鱼两种”“赫哲人所用的战争武器与狩猎武器无异”“”。
赫哲族虽然人数较少,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三江流域,但赫哲族的历史悠久,在族源上不仅与通古斯古代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还吸收了古亚细亚语族民族以及蒙古人、汉人成分,因而在文化上既有本族的鲜明特色,又有多样的交融性。
从本书可以看到,赫哲族与吉利雅克人(Giliak,分布在俄罗斯远东,今称尼夫赫人N iv
khs)有许多文化上的共性,他们“世有鱼食(Ichthyo phagy)民族之称”;“衣鱼皮”;动物图案艺术相似;等等。
对于赫哲族信仰的萨满教,凌纯声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述。
同时,与西比利亚(西伯利亚)各民族信仰的萨满形式、器物作比较,分析同异。
凌纯声调查赫哲族文化,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以开阔的视野,进行比较分析,使读者能从宏观上更深刻地体味赫哲族文化价值。
诚如民族学家李亦园先生对此所作出的评价: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更重要之贡献,乃在于运用我国古籍之资料,匡正了许多著名外国学者,包括Chavannes、Shi-rokog orof f、L auf er等人,误认通古斯族即为东胡的种种错误。
”凌纯声先生既重视实地调查,又重视历史文献,将民族学和民族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他进行民族学调查研究的一大特色,这在他第一部重要调查报告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为以后中国民族学调查研究树立了模范的样板。
本书奠定了凌纯声进行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论基础。
本书出版后不久,他编写出《民族调查表格》,并发表了重要的专题论文《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
他指出:
“作游记式的民族调查工作是很容易的,然而彻底明了土人的习俗和思想并能记载调查的结果详细而精密,则非注意方法不可。
”在民族学调查中,忠实记录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调查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理念和范式,对于今日民族学调查者来说,仍有宝贵的启迪。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出版,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吴文藻认为这本调查报告“是中国民族学家所编著的第一部具有规模的民族志专刊”,反映了“中国民族志专刊应有的水平”。
徐益棠称此书为“我国近年来最科学的民族调查报告,虽不免尚有缺点,然已造成中国民族学史上破天荒之著作。
”此书问世35年,李亦园为庆祝凌纯声先生诞辰70周年,撰文论凌纯声对中国民族学之贡献,以浓墨重笔,着力论述凌纯声调查赫哲族的重大意义:
“这是中国民族学的第一次科学田野调查,成为中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虽然是一部民族志方面的调查报告,但从书中的内容介绍、方法等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看法。
他当时认为:
“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限于‘落后的民族’,或‘史前的民族’”。
并引用德国人斯坦译的说法:
“民族学所研究的是没有历史的各民族的生活。
”其次,他在本书中还强调:
“民族学只是研究生活”,并引德国人拉采尔的说法:
“民族学所研究的是人类各方面的生活。
”又引奥国人施密特的说法:
“生活一字是民族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从而论述了他自己关于民族学的生活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应付生活环境而创造的文物和制度。
”由于作者当时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局限,因此他在把赫哲族作为一个民族考察时,对他们的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是有所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