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

赫哲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视觉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服饰、建筑、绘画、雕刻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急需进行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播,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有效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目前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技术应用、文化传承保护思考以及合作机制建议,为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丰富的视觉文化遗产,如传统服饰、绘画、雕刻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视觉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可行的技术应用,提出有效的文化传承保护思考,并为建立合作机制提出建议。

通过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促进赫哲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

1.3 研究意义赫哲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工艺等。

这些视觉文化遗产承载着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保护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赫哲族视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保护,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其受到日益严重的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

拨开重雾方见日——自20世纪30年代起赫哲族萨满教研究综述

拨开重雾方见日——自20世纪30年代起赫哲族萨满教研究综述

会编 》, “ 蛮 ( 满 ) , 真语 部 关于赫 哲族 的民族志著 作—— 《 珊 萨 者 女 松 教 仪 式 的程式 与意 义 ; ( ) 神 中 2 人 巫妪也 ” 。简 单地说 萨满教 是一种 自 然 的 、原始 的多神教和统 一 的组织 ,但 它有着 主要 篇幅描述 了 1 3 年 ,他 “ 94 在松花 面 , ̄i了萨满的职能和萨满法器的象 - , J 个非 常庞杂 的神灵体 系 ,而 且它 以 江下 游 ,自依 兰 以至抚远一带 实地考 征意义 ; ( ) 3 萨满教 与当地 民俗 的关 具有 “ 殊 品质” 的萨 满和奇特 的仪 察民族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形”。作者 特 萨满教 最为 突出 的外 在特征 。从萨满 能力,他通过对赫哲族在萨满祭祀中 教 的流 传地域 来看 ,它长期盛行 于我
这一领域相关研究 的状况 。
由郭淑云 、王宏刚主编 的 《 活 交 流和 不 同宗 教 文 化 影 响 中 ,萨满 域 ,对 其 进 行 关 注 的 学 者并 不是 很 着 的萨满—— 中国萨 满教 》一书是 我 教 在 像 赫 哲 族 这 样 的 民 族 聚 居 地 区
国第一部 中 国北方 民族萨 满教学术 画 的走 向和历史命 运 。 册 ,是我 国萨满教 学界近 2年 田野 调 0 在刘小萌 、定宜庄合著的 《 萨满 2 J 为参考 的学术成 果 。下面 ,我将 以2 查成 果 的荟 萃 。1其 中关 于赫 哲族 萨 教 与东北 民族 》一书中 , 为简单 的 o 较 满 教 的现 存形态 以及萨满 教对其 民俗 文化 的影 响有 着较 为深刻 的阐述 ,此
就 2 世 纪 萨 满 教 整 个 的研 究成 0 的重要参考 。 说 ; J 者 一 并探 讨 了 在 民 族 文化 作
果而 言 ,在赫 哲族萨 满教研 究这 一领 多 ,与此 同时 ,这方 面 的研 究也 不尽 如人 意 。但 是 ,其 中仍有一 些可 以引 世纪 3年代 为起 点 ,从文化 与服饰 、 0 歌舞 等艺术 形式两大 方面简 要地概述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04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
语言系属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属 于同一语族,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基础。
方言差异
赫哲族内部存在方言差异,主要分为奇楞、赫哲和穆棱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存 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交流。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工艺
赫哲族以鱼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和工艺品,如鱼皮衣、鱼皮鞋等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桦树皮工艺
赫哲族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 工艺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盒等 ,具有质轻、防水等特点。
歌舞表演
赫哲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包括“伊玛堪”、“特伦固 ”等歌舞形式,反映了赫哲族的历 史、文化和生产生活。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语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语言档案、开展语言培训、推广鱼皮 文化等,旨在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是其核心特色,应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传承这一文化,将传统技能与现代生活 方式相结合。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 斜,赫哲族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水平。
VS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 才,为赫哲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赫哲族的发展历程
赫哲族在清朝时期曾遭受过沙俄的侵略和压迫,但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赫哲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中 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哲族人口体质现状调查研究

赫哲族人口体质现状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 究 的对 象
岁 ,每 1 0 岁 为一 个年 龄段 ,男女 共有 8 个年 龄组 。以每
个 年龄 组抽 取 2 5个 样 本计算 ,共 计 2 0 0个 。
1 . 2 . 4 数 理统 计法
根据 国家体 育总局 制订 的 { 2 0 0 5年 国 民 体 质 监 测 工作 手 册 》 ,用 分 层整 群 的随 机 抽样 方 法 对 佳木 斯 市 敖
种 生 活 方 式 已经 对 其 体 质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作 用 ,近 年
来 随着 民族 发展 和 个 民族 问交 流 的增 加 ,赫 哲族 人 原 始 的生 产 生 活 方 式 已经 有 了较大 的变 化 , 由此 研 究他 们 的 体质 健 康 状 况 ,关 系 到 社会 的发 展 和 家庭 的幸 福 , 了解 成年 人 体 质 健康 变 化 趋 势 ,对 科 学 提 出具 有 针对 性 的体 育锻 炼 建 议 ,提 高 和保 持 成 年 人的健 康 水 平 ,提 高 生 活 质量 具有 一 定的积 极 作用 。
通 过 电话访 谈 、走访 等 方式 ,对 有关 体 育社会 学 家 、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以及 运 动 医 学方 面 的专 家 、学 者进 行访 问
调查 , 对 目前桐 庐 县 2 O 一 5 9 岁成 年人 体质 变化 进行 探讨 ,
目前 , 普遍 认 为 身体 成 分 、心 血 管系 统 的功 能水 平 、肌
1 . 2 . 1文献 资料 研 究法 在研 究过程 中 , 根据 研 究 的 目的及 研 究 的 内容 需要 ,
并对统 计结 果进 行 T 检 验 、 因子分 析等运 算 。
1 . 2 . 5逻辑 分 析法 运 用 归纳 、演 绎 、类 比、 综合 等 逻 辑分 析 方 法 ,对

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著者从满通古斯民族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的联系为切入口论述其内涵产生类型和特征四个方面分析满通古斯诸民族传说的共性与特质涉及了赫哲族族源传说白城人的后代地方风物传说七女峰传说等较为典型的故事文本41赫哲传说白城人的后裔探析42从赫哲传说白城人的后裔看赫哲先民与金朝女真人的关43以及黄任远的赫哲族地方风物传说探析44等论文主要围绕赫哲族祖先的来历先民的迁徙部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另有关山川湖泊风物习俗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说展开讨论力图以现实存在的事实证实传说的真实性
为一 个 族体 , 是由 1 7世 纪 初 的牡 丹 江 、 乌 苏 里 江 流 域 至黑 龙 江 下游 的赫哲 族 中约 2 2 个 氏族 构成 的n 。 根据 2 0 0 0年第 五 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计 , 赫哲 族 人 口
究 工作 。1 9世纪 末 , 俄 罗 斯 学 者在 搜 集 、 整理、 出版
俄 罗斯 境 内那 乃 族 民间 故 事 的搜 集整 理 工 作 ,
相 对早 于 中 国境 内赫 哲族 民间故 事 的搜 集 整理 和 研
词 。十月 革命 之后 , 根 据其 民族 自称 改 称 为那 乃人 。 据 专 家调 查 考证 , 赫 哲 族 是 多 源 多 流 的 民族 。它 作

[ 基金项 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资助” ( 项 目编号 : Z 2 0 1 4 0 2 5 ) 。
( 作者简介] 乌力汗 , 中央 民族大学蒙古语 言文学系 2 0 1 2级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蒙古族及北方少数 民族 民间文学 。
起 更 多学界 人 士 的关 注 。

( 哥尔 多 ) 、 哥尔的等, 其 中有 的 是 自称 , 有 的则 是 他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

赫哲族文化作品英译状况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民歌、绘画等各种艺术作品。

由于赫哲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少数族群的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它的影响力并不足够。

而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对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展示赫哲族文化的魅力,推动其在国际上的传播。

此次研究将围绕赫哲族文学作品、民歌作品、绘画作品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其英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赫哲族文化作品的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示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为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atus of Hezhe cultural works lies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ezhe ethnic group. As one of the smallest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China, the Hezhe people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ncludes literature, folk songs, and traditional art forms. By assess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Englishtranslations of Hezhe cultural works, we can ensure that these valuable cultural assets are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China.2. 正文2.1 赫哲族文化作品概述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

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

·74·基金课题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北京电影学院校级研究项目“赫哲族民族音乐影像志”,项目编号:XP201608赫哲族与俄罗斯境内那乃族民族文化文献研究综述李 博1 杨 润2(1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2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摘 要:关心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者们,历来都想从众多的文献中找到研究赫哲族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研究轨迹,本文力求以综述形式将研究历程述诸笔端,以供参考。

关键词:赫哲族;那乃族;研究综述赫哲族人口较少,位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末端,是仅次于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民族,与其同源的那乃族因历史原因现归属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地区,和鄂霍次克海部分地区。

中国境内的赫哲族则散居在松花江下游的部分市县,分别是佳木斯、抚远、同江、饶河等地,还有几个民族乡颇为有名,如街津口、四排、八岔。

清代学者曹廷杰在1885…年最早对该地区进行考察,足迹踏遍中俄边境,后编写…《西伯利东偏纪要》(《辽海丛书》1934…年),这本书记载了赫哲族在清末时期的分布情况。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凌纯声先生在1930年完成的一部旷世杰作,对赫哲族的近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位非凡,被誉为赫哲族当代的民族志。

其中内容记述详细完整,最先使用赫哲族一词。

20世纪80年代,《赫哲族简史》经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阐述了赫哲族的发展与变迁,内容详实丰富,大部分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都纷纷参考这不文献著作而开展研究。

尤志贤、付万金作为赫哲族学者,编写了第一部关于赫哲语的书籍,《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是研究赫哲语的珍贵基础资料。

《中国赫哲族》由舒景祥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是一部汇编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民间考察轶事。

于晓飞所著《赫哲族与阿伊奴文化比较研究》首次把中国境内的赫哲族和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作为同源民族,与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奴人比较研究。

关于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一、引言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赫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赫哲文化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 赫哲语言濒危:目前,赫哲语的使用者数量较少,且多为老年人。

年轻一代普遍使用汉语,导致赫哲语言面临传承危机。

2. 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赫哲族的渔猎、手工技艺等传统技能面临失传。

许多传统工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实践,但年轻人多不愿继承。

3. 文化认同感减弱: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许多赫哲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加强赫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1. 强化赫哲语言教育:在赫哲族聚居区,应开展赫哲语言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

2. 鼓励传统技艺传承: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和支持赫哲族的传统技艺传承,如设
立技艺传承人制度,提供技艺传承的物质支持等。

3. 提高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教育等,提高赫哲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4. 促进赫哲文化旅游发展:将赫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增强赫哲文化的生命力。

5. 建立赫哲文化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对赫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为后人对赫哲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

四、结论
赫哲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赫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赫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研究综述○郝庆云赫哲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肃慎”,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

17世纪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族群经过迁徙、凝聚,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以“赫哲”、“黑斤”等名称见于《清实录》等清代文献中,由此至今赫哲族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历经沧桑。

19世纪中期,由于沙俄的侵略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赫哲族先是被分割为中国的赫哲族和俄国的那乃人,而后,俄国境内的赫哲族又被分割为那乃人与乌尔奇人两部①。

因此,今天的赫哲族已成跨居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赫哲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 640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区、阿穆尔区、共青团区、乌尔奇区、共青团市,另外小部分居住在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据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为15 256人。

在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那乃人彼此相互渐渐异化,分别被汉族或俄罗斯族日益同化,并在汉族或俄罗斯族的影响与帮助下,走上了现代化之途。

清初,赫哲族有“通古斯雄族”②的赞誉,在满族统一祖国,巩固东北边陲,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之以大河捕鱼为特色的渔猎文化和举族信仰萨满教等文化现象的弱化、异化、同化等社会文化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俄日三国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系统,全面,研究队伍稳定且有一定的规模。

一、中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即清代及其以前处于历史记录描述阶段,尚未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规律进行探讨。

《竹书纪年》、《史记》、《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辽史》、《金史》等文献,记载了赫哲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居住地域、社会组织、民族生活等情况。

这些古代文献中有关赫哲先民的记载,是今天国内外研究赫哲族的基本史料。

清代的官修著述,如《清实录》、《皇清职贡图》、《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个人著述,如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与《域外集》,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杨宾的《柳边纪略》,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以及清代文书档案,均对清代的赫哲族有较多的记述。

尽管上述著述都不是关于赫哲人的专著,但其中关于赫哲人的记述弥足珍贵,是目前研究清代赫哲族的重要资料。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第二阶段,赫哲族研究进入了学科性专题研究阶段。

1930年春夏之际,著名的民族学家凌纯声与商承祖先生深入到松花江下游地区(从依兰至抚远),实地调查了当时俗称“鱼皮鞑子”的赫哲族,此次田野调查历时三个月。

这一次赫哲族实地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开创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实地调查的实证传统。

1934年,该调查报告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为题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族的文化,赫哲族的语言,赫哲族故事四部分③。

该书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第一部科学的民族志书,也是世界现代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又是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最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问世后,“赫哲”一称开始广为流行并成为我国赫哲族的正式族称。

尽管《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该书所论及的只是我国境内的赫哲人,没有涉及到同时代苏联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其二是该书所论及的主要是20世纪初我国境内赫哲人的各方面情况,对赫哲人早期原始古朴的传统文化尚未论及,更没有涉及对赫哲族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性问题的探讨。

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赫哲族的研究工作进入研究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研究成果科学化、系列化的发展阶段。

严格地讲,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自1957年至1958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者和民族研究人员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材料,编写了《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赫哲族简史》④。

这两部著作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所补充和发展,将我国赫哲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赫哲族研究开始逐渐步入繁荣时期。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黑龙江省音协的领导组织下,组成“抢救赫哲族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组”,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深入赫哲地区,采录了大量的赫哲民间文学资料。

这两次采录到的,以及后来采录到的赫哲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嫁令阔等诸多体载的作品,经过有关人员的翻译、整理,以汉文的形式陆续刊载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2,5,12,20,21)上,大量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出版,不仅为开展赫哲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素材,而且为开展赫哲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黑龙江省考古和历史工作者,通过开展黑龙江省内的考古工作,对黑龙江省赫哲等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秀仁、干志耿的《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辽代五国部文化类型的提出与研究》,干志耿、魏国忠的《绥滨三号女真墓群清理与五国部文化》,张泰湘、吴文衔的《赫哲族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谦、金泰顺的《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墓的发掘》等论文,以考古发掘的成果为依据,对赫哲先民、赫哲族源、清初赫哲族的物质文化等问题作了客观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张泰湘、吴文衔其文曰:“凡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操通古斯—满语的部落都可以包括到赫哲族先人的群体中去。

”他们从考古学的材料出发,认为隋唐时期的靺鞨(主要是黑水靺鞨),辽代的兀惹,元代的兀者(吾者)的后裔,清初称七姓野人,他们是赫哲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满族和赫哲族本为一支”⑤。

1983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从此,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包括赫哲族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

1985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创办了《黑龙江民族丛刊》,该刊是以研究黑龙江地区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为主的民族学研究专刊。

自1985年以来,从事赫哲族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有民族工作者,有各学术部门的专家、学者,有赫哲族人士,使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专业研究与群众性业余研究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丰硕,约有百余篇有关赫哲族研究的论文刊登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北方文物》等刊物上。

这些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赫哲族历史、经济、文化、宗教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较有影响的论文有李松华《赫哲族舞蹈考察报告》,韩福堂《关于发展赫哲民族经济的探讨》,毕力扬·上清《赫哲族传统民歌概况》,隋书金《赫哲民间文学研究》,汪纷玲《再论萨满教与伊玛堪》,傅朗云《赫哲“伊玛堪”探源》,张嘉宾《依兰赫哲族三姓考》等。

尤志贤、傅万金编写的《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是由赫哲人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关于赫哲语的著述,全书共分:语音、词法、句法、词汇、会话、附录等章节,该书为赫哲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共编译了4部长篇伊玛堪,不但有汉文译文,而且还有赫哲语标音,在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199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赫哲族学者舒景祥主编的《中国赫哲族》,该书的资料性较强。

2003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赫哲族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赫哲族简史》的补充和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俄罗斯境内赫哲人(那乃人)的社会文化习俗进行了介绍,并与我国赫哲人的同类民族事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赫哲族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专题化的倾向,如针对传统的渔猎经济文化变迁的研究,专论赫哲族原始宗教、语言、文化、渔业生产、伊玛堪等,涉及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水平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有些著述借鉴、吸收了国外关于文化变迁和现代化的理论,视角新颖,观点明晰。

我国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二、俄国学者对赫哲族(那乃人)的研究状况近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被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复杂的民族成份,社会经济文化事项及复杂的民族过程所吸引,纷纷前往这里进行考察,撰写了一系列民族调查报告或论文,其中俄国学者(包括沙俄和苏联、俄罗斯时期的学者)的成果最丰富。

俄国学者对那乃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民族学角度,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对其境内的那乃人进行研究。

他们对那乃人的研究大体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沙皇俄国学者为适应本国政府侵华和对远东地区统治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学术著作。

Л·И·什连克(Л·И·ШрЕНК),是俄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博物学家,俄国皇家科学院院土。

他是黑龙江流域各族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奠基者。

1854~1856年,他在这里考察期间,绘制了黑龙江下游的民族学地理图,并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调查资料。

什连克利用这些资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撰写了民族学专著《阿穆尔地区的异族人》,共三卷,在圣彼得堡问世,第一卷1883年出版,主要内容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人类学特点和边区历史;第二卷1899年出版,论述了黑龙江流域各族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结构;第三卷是在什连克逝世后的1901年出版,这一卷阐述了黑龙江流域各族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

该书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吉里亚克人、尼夫赫人、果尔特人(那乃人)、乌尔奇人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被俄国学者誉为阿穆尔地区民族学百科全书。

什连克在他的这部著作中,首次运用民族学比较方法,研究了黑龙江下游各民族的起源问题。

他的这部著作至今对于研究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包括对那乃人、乌尔奇人的族源、分布,体貌特征,经济活动,住宅特点,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Р·К·马克(Р·К·МААК)对小民族的民族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