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04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
语言系属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属 于同一语族,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基础。
方言差异
赫哲族内部存在方言差异,主要分为奇楞、赫哲和穆棱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存 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交流。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工艺
赫哲族以鱼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和工艺品,如鱼皮衣、鱼皮鞋等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桦树皮工艺
赫哲族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 工艺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盒等 ,具有质轻、防水等特点。
歌舞表演
赫哲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包括“伊玛堪”、“特伦固 ”等歌舞形式,反映了赫哲族的历 史、文化和生产生活。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语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语言档案、开展语言培训、推广鱼皮 文化等,旨在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是其核心特色,应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传承这一文化,将传统技能与现代生活 方式相结合。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 斜,赫哲族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水平。
VS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 才,为赫哲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赫哲族的发展历程
赫哲族在清朝时期曾遭受过沙俄的侵略和压迫,但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赫哲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中 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举行,是集歌舞、体育、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节日期 间,人们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兴旺。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其 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02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在清代,赫哲族居 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历史上,赫哲族曾受到过汉族、 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文化
总结词详细描述赫哲族 Nhomakorabea传统节日与习俗
总结词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日贡节”。
VS
农耕是赫哲族人补充食物来源的重要 方式之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玉米、大豆、小麦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赫哲族人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多样 化,有些人从事手工艺制作、贸易等 工作。
赫哲族的教育与医疗状况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下的保护与发展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与分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与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语言现状与保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3
赫哲族的音乐与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
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
赫哲族的民间工艺与美术
04
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环境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和农耕。 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农作物,以此 为生。赫哲族人善于利用江河湖泊等 自然资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 活动之一。狩猎也是赫哲族人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 很多,如鹿、熊、野猪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

赫哲族族的资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56个民族简介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
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
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过去曾信仰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历史是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
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
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
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
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
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婚俗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服饰的色彩与图案
色彩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比较鲜艳 ,主要以红色、黄色、蓝色、绿 色等为主色调,给人以明快、热 烈的感觉。
图案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多以鱼类 、鸟类、花卉等自然元素为主, 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和崇拜。
服饰的文化内涵
赫哲族传统服饰是赫哲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 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03
赫哲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特点
鱼皮衣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主要以鱼皮为 主材料,经过鞣制、缝制而成。 鱼皮衣具有轻便、保暖、透气等 特点,适合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穿着。
传统头饰
赫哲族妇女的头饰具有独特的风 格,通常是由鱼皮或鹿皮制成的 圆形帽子,上面装饰有花朵、鸟
类和鱼类等图案。
传统靴子
赫哲族男子传统的靴子是用鱼皮 或鹿皮制成的,具有防滑、保暖
02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 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与俄罗斯的 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 苏里江流域。
在历史上,赫哲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文化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文化传统。
赫哲族的人口分布
目前,赫哲族总人口约为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富锦 、饶河等市县和佳木斯市。
一些现代化的婚礼形式和观念逐渐融入到赫哲族的传统习俗中,如婚纱 、婚礼酒店等。
在家庭关系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也 在发生变化,但赫哲族家庭观念深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亲情纽带。
06
赫哲族的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与舞蹈特点
01
02
03
音乐风格独特
赫哲族。

赫哲族的民族舞蹈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据古代文献记载,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天鹅舞两种主要形式,反映的多为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等。
此外,民间游戏以及由俄罗斯引人被赫哲人称为“皮里西勒”的舞蹈也是赫哲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萨满舞很大的一个层面来源于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满语意为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赫哲人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等习俗。
在众多的崇拜仪式中,形成了独特的萨满民间舞蹈。
跳鹿神是赫哲萨满祭祀的代表性舞蹈。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赫哲族村民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仪式甚为隆重。
其用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
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
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
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
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
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
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赫哲语的词汇形象鲜明,很多词是通过实物或形 象的描述来表达意义的。
赫哲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赫哲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 ,是赫哲族先民在渔猎生 活中创造出来的。
现代状况
目前,赫哲文字主要在老 年人群中使用较多,年轻 一代多使用汉语。
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文 字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独特的文字体系。
赫哲族的民间舞蹈
舞蹈特点
赫哲族民间舞蹈动作粗犷豪放, 具有浓郁的渔猎生活气息,通过 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
的热爱。
传统舞蹈
赫哲族传统舞蹈有“天鹅舞”、“ 鱼鹰舞”、“狗熊舞”等,这些舞 蹈模仿动物动作,形象生动。
仪式舞蹈
赫哲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许多仪式舞 蹈,如“婚礼舞”、“丧葬舞”等 ,这些舞蹈在特定场合表演,具有 浓郁的民俗特色。
赫哲族的民间文学
神话传说
赫哲族民间文学中有很多神话传 说,如《太阳和月亮的传说》、 《乌苏里江的由来》等,这些传 说反映了赫哲族的信仰和价值观
。
民间故事
除了神话传说外,赫哲族民间文 学中还有许多民间故事,如《莫 日根射日》、《聪明的阿依吉》 等,这些故事富有教育意义,流
传广泛。
谚语和谜语
赫哲族民间文学中还有丰富的谚 语和谜语,这些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注 重实用性和保暖性, 适应了寒冷的气候条 件。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也 体现了赫哲族人民的 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 力。
赫哲族的建筑风格在 历史上受到其他民族 的影响,形成了多元 化的建筑风格。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 乌日贡节”、“鹿神节”等。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
赫哲族简介-PPT资料

• 除此之外,赫哲族人穿的衣服多半也是用鱼皮、 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的,衣襟上 缀两排用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 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 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 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 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服 装。
• 赫哲族作为东北地区一个历史 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地, 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 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 都已转用汉语。 • 赫哲族没有本族文字,只有民 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 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境内的赫 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 语。
•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 们常常在衣服、鞋、帽、被褥上, 绣制各种图案。日用品上的彩绣 如“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 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这些花纹 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 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 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 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 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 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 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 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 要组成部分。
•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 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 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 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 神。 • 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 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 因而崇拜。
• 图腾崇拜观念认为,原始社会的部落或民族同自然界之间 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亲族关系。把它们加以解化用来崇拜。 在赫哲图腾柱上刻画了好多种动物。有熊、虎、鹿、鹰等, 赫哲族的图腾崇拜和其它民族不同,他是根据姓氏不同崇 拜图腾也不一样。一个姓氏或者几个姓氏合起来崇拜一种 动物。“尤”氏家பைடு நூலகம்崇拜黑熊,他们认为尤氏家庭的祖先 和黑熊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在很多赫哲族的传说里有很多 人变熊,熊变人的故事情节。“付”氏家庭崇拜虎、姓孙 的崇拜独角龙。姓毕、姓何崇拜梅花鹿。赫哲族中曾经广 泛流传的人与自然界的某类物种,尤其是动物的某些种类 具有特殊的亲族关系的神话和传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自 然的认同感,它是产生于人类尚未把自己完全同自然界分 开的远古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
民族概况: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
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
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
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
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
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
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在
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追根溯源
赫哲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
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
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
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
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
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
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
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
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
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
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
赫哲族
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
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
赫哲族传统跳神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
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赫哲族音乐分类:
赫哲族音乐有“伊玛堪”(说唱形式)、“嫁令阔”(民间小调)、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
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旌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
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
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
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