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而护理安全因素和护理干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精神科护理工作时,护士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和综合的护理。
本文将从护理安全因素和护理干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精神科护理工作。
一、护理安全因素分析1. 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精神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伤、自杀等行为,因此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和安全控制。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2. 生理状况和疾病状态除了心理状态外,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状态也是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伴有其他疾病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因此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其精神病史进行综合护理,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3. 环境因素在精神科护理中,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精神科病房的环境应该是安全、舒适和有利于康复的,护士需要确保患者的病房环境整洁卫生,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安全制度,以避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等意外事件。
4. 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精神科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
二、护理干预1. 个性化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和环境因素,护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护理需求。
护理计划应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行为管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2. 定期观察和评估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以便调整护理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摘要】精神科护理是医学中的重要领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及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
文章介绍了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概况,包括患者自伤、暴力行为等因素。
接着,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如患者病情、环境因素等。
然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并评估了实施效果。
提出了改进策略以增强护理干预的效果,并总结了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管理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提升精神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护理安全风险、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改进策略、管理、重要性、未来研究、精神健康、患者安全、护理质量、风险因素、干预措施、综合评估。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精神科护理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精神科患者可能存在自残、自杀、暴力行为等安全风险,而护理干预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针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以及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精神科患者具有特殊性和多变性,对护理干预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研究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和护理干预方案的优化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和护理干预方案的系统性分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策略,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和确保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
通过对护理干预方案的介绍和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和优化护理干预方案,从而提高精神科护理的安全性和效果。
1. 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深入了解其对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影响。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精 神 科 护 理 风 险 评 估 及 护 理 干 预 研 究 进 展
许 兰花
( 广两壮族 自治 区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 3 3 0 0 0 )
【 摘要 】 精神科患者由于其疾病性质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临床科摩所存在的护弹风险更多、 危害更大。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精神科在
2 0 1 3年 l 2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P e o p l e " s He a l t h
De c, 2 01 3
第2 5卷
上半 月
第2 3 期
Vo l _ 2 5 F HM N o . 2 3
护理风 险评估方法和护理干预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
【 关键词 】 精神科; 护理风险; 评估; 干预; 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3 6 9 . 2 0 1 3 . 2 3 . 0 3 9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7 4
1 . 1 自杀 行 为风 险评估 莫 金灿 对 3 2例 1 6~5 9 度 。评 分结 果 : 处 于 轻度 者 1 6 0例 ( 男8 8例 , 女7 2 例) ; 中度 者 1 4 1例 ( 男 8 2例 , 女5 9例 ) ; 重度 者 9 6
男4 9例 , 女4 7例 ) 。 因对 不 同级 别 患 者 采 取 相 岁抑郁症女性住 院患者 自杀风 险评估从精神症状 、 例( 社会 功 能 、 心 理状况 3个 纬度 人手 , 制 定 一类 危 险 因 应 的护 理 干 预 , 3 9 7例 患 者 住 院期 问 均 未 发 生 攻 击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

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与护理干预方案分析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杀风险: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存在自杀的风险,尤其是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更为突出。
护理人员需要对自杀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止其发生。
2. 暴力行为:精神疾病患者有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护理人员需要高度警惕患者的暴力倾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加强监控、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等。
3. 逃跑风险: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逃跑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安全受到威胁,并增加治疗难度。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
根据不同的安全风险,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干预方案:1. 抑制技术:当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抑制技术来控制患者,以防止其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可以采用双人抱法、固定带等方法来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 安全环境建设:为了预防患者的逃跑和自杀行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安全环境的建设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在病房内设置监控设备、加强门禁管理、将物品固定在固定位置等措施,以减少患者的自我伤害。
3. 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存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发生自杀和暴力行为的风险。
4. 社会支持: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面临家庭和社会的不理解和歧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和安全风险。
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来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促进其康复。
探究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

1 . 1精神 症状所致 的危 险因素 精神患者 由于没有 自知力 , 受精 神症状 的支 配 , 可 出现暴力 、 冲动 行 为, 威胁 自身及周围环境安 全 , 最严 重 的是 自杀 、 自伤 、 伤人、 走 失等意 外 事件的发生而引发医患纠纷。据本次统计此类 事件占 4 1 . 8 %。 1 . 2环境 中的危 险因素 1 . 2 . 1起 居 环 境
一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患者 自杀或伤人 、 毁物 的工具 , 具有 危险性 。其 来 源广泛 , 包括药品 、 器械 、 玻璃器皿 、 锐器具 、 绳带 、 易 燃 品等 , 如剪刀 、 指 甲 钳、 针、 火柴 、 打火机 、 保护 带及各 种医疗 器械 等。据报道 , 女患 者 的胸 罩 和长简袜等也可当作缢绳使用而更增加了危险物品管理 的难度 。 1 . 3服药过程 中的危 险因素 临床给药错误发生最多 , 精神科 也不例外 。同时, 精神患 者大多不 承
2 0 1 4年第 3期
探 究精 神 科 护 理 风 险评 估 与护 理 干预
精神科急救流程

精神科急救流程引言概述:精神科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旨在提供紧急的治疗和支持,以应对患者在精神健康方面遇到的危机。
精神科急救流程是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旨在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适当的帮助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科急救流程的五个大点,包括评估、干预、治疗、转诊和跟进。
正文内容:1. 评估1.1 患者病史和症状评估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评估。
医生会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任何相关的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紧急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1.2 紧急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确定患者的紧急性。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状况,医生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和治疗。
紧急性评估有助于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适当的治疗。
2. 干预2.1 危机干预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危机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患者应对危机情况,包括提供情绪支持、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安全环境等。
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状况,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危险。
2.2 心理支持除了危机干预,医生还会提供心理支持给患者。
心理支持可以包括倾听患者的困扰和问题,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这有助于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3. 治疗3.1 药物治疗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状况,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3.2 心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精神科急救流程中的一部分。
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来帮助患者应对问题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 转诊4.1 确定转诊需求在精神科急救流程中,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转诊到其他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转诊需求的确定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更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精神疾病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由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患者会感到疼痛、功能受损,甚至增加死亡、残疾和其他因素的风险。
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洞察力。
在精神症状和药物的影响下,自杀、自伤、受伤、逃跑、窒息、摔倒等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可预测的威胁,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护理风险评估尤为必要。
护理风险评估是指护理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减少行为的盲目性。
对住院患者高危因素进行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护理危害的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
目前,精神病患者护理的风险评估方法很多,相关的评估工具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中国的风险评估起步相对较晚。
尽管一些学者试图引入外国工具,但由于民族和文化差异,有些项目不适合国内患者。
如何运用预测思维,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识别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是当前我国精神病临床实践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方法1.1研究小组的成立本课题的研究小组共6名成员,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其中包括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护理专业研究生。
研究小组主要负责查阅文献、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高危因素、进行专家遴选、编制专家咨询表、分析及汇总专家意见,最终构建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2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通过对医院近5年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数据的回顾分析,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以面对面的方式对我院5位精神科护理专家针对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话题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风险包括精神方面(自伤自杀、攻击、擅自离院、藏药)和躯体方面(躯体疾病、噎食、跌倒);且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既往危险行为史、精神病性状、物质滥用史等均是影响其危险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参考现有的通用量表(如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攻击风险评估量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噎食风险评估量表等),形成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框架。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应用与护理干预

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应用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当前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与可能性的评估。
方法:对宁波市康宁医院3病区2012年1月至2012年5共收治的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结果:女性精神患者发生冲动、自伤、自杀、外走等负性行为和结果的机率大,风险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给患者和家属甚至社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影响,同时医院和护理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表临床应用护理干预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0【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2-01精神病患者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分析患者既往发生冲动、自伤、外走等行为和结果以判断患者再次发生类似想象的可能性。
1 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宁波市康宁医院3病区女病房共收治新入院女性精神病患者148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37.5岁。
2 方法2.1 工具:住院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表,共计6大项,三种风险类型,分别为冲动、自伤自杀及外走等负性行为和结果。
各风险类型分别从受检者风险行为发生时间、严重程度、频度、后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每项根据具体情况在后面打勾并逐一评分,分别为1-5分,最后进行总分统计,划定风险等级。
评定当前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主要分为:①不可能;②很少可能;③可能;④很可能;⑤极可能五种情况,为3分相应的护理干预每周再评估一次,≥4分的不但应每周再评估一次,并要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2 步骤:责任护士在安排患者住院时向病员及其监护人了解病员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项评估,评出发生风险的可能类型和可能性程度。
若当前风险可能性评估为可能及以上时应注意风险管理,至无风险可能为止。
3 护理干预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也应该更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时得以康复才是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建立适用于精神科急诊患者风险评估体系,并评价其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于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需要采取紧急处理等方面精神科急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结果精神科急诊患者安全保障与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等因素有关。
结论及时评估患者所面临的风险,迅速判断意识,了解主诉;实施适当、有效的治疗;挽救生命、减轻痛苦;为患者继续门诊、住院、转诊提供服务,能有效保证急诊精神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 精神科急诊;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142-03
急诊(psychiatric emergency)是一种需要立即干预从而防止不良后果的情形,特点为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全、需要采取紧急处理。
急诊精神病学(emergency psychiatry)是急诊医学的分支(原则和工作方法),以最短时间、最少数据、最敏捷思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是临床精神病学的重要实践领域[1]。
精神科急诊的使用率男女相等,单身者多于已婚者,约20%的急诊患者与自杀有关,10%由于暴力,40%的急诊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按急诊症状群分类,以兴奋状态最常见,
其次分别是意识障碍、急性妄想状态、自伤自杀、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等。
最常见的诊断依次为急性心因性反应、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障碍、情感障碍等,多数急诊者在夜间来诊[2]。
1 资料与调查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急诊精神患者自杀、自伤行为(忽视、自虐),急性兴奋激越、暴力行为,精神药物过量或中毒,酒精滥用相关急诊,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谵妄,精神药物副反应等实施风险评估,及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为急诊精神患者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分类,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 650例,各类疾病占比例情况。
1.2 调查方法及结果
为了探讨影响精神科急诊就诊的因素及干预措施,对人群特点进行临床描述,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精神科急诊患者1 650例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占56.97%,所占比例最高;情感障碍次之,占32.60%,由于地域的原因,笔者所在医院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住院人数仍然占入院总数量的70%以上。
2 精神科急诊的常见原因
2.1 精神疾病
精神科急诊增加同时也与患者周围的小环境变化有关,忽视和虐待导致的急诊,较精神患者肇事更多见。
部分急诊室里的暴力行
为与家庭冲突有关,精神疾病可以直接导致家庭暴力,家庭冲突也可以导致精神症状恶化[3]。
2.2 躯体疾病
神经科疾病如脑炎、癫痫也可以引起精神异常和暴力行为,因潜在的躯体疾病使原有精神疾病恶化占急诊者19%,患严重躯体疾病约有1/3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3]。
2.3 其他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多,延伸出更多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大多数的人对于自身精神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导致基本是发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才会求助医生,而很多碍于世俗的偏见的家属及患者也乐于避开更多的公众视线选择在夜间就医,这种相较于普通内外科有一定的特殊性[4]。
3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评估方法
3.1 急诊评估的目标
是及时评估患者所面临的危险,急诊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和恰当的临床处置,急诊医生、护士必须作出初步诊断,鉴别促发因素和患者的即刻需要,给予治疗或急诊入院。
3.2 急诊评估与平诊全面评估的区别
在时间紧迫信息量有限情况下,尽快集中在疾病的主要方面,
安全第一原则。
向一切知情人了解情况,接触患者前掌握更多信息。
集中检查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不过多地牵涉应激性生活事件,防止被误导。
3.3 迅速作出判断急诊类型及原因
自杀、自伤引起的生命危险,家庭纠纷、忽视导致生命危险,严重激越、谵妄、造成的衰竭,妄想、幻觉造成的潜在危险等,作出应对,并结合病史视触叩听、精神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作初步诊断。
3.4 对严重兴奋激越的患者可以先行保护性约束,再做检查
已经约束的患者暂时不要解除约束。
4 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法
4.1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急诊最常见的严重紧急情况
必须立即处理,大多数患者发生暴力后被家人、同事、警方强制送来,要处理直接实施的暴力行为,预防潜在的暴力。
4.2 暴力行为的表现
重点评估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如有无自知力,是否存在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包括敌意、兴奋、激动、幻觉妄想和躁狂状态等,目前是否仍有行为和企图[5]。
4.3 对潜在的危险和人身安全保持经常性意识
要保持环境安全诊室的设施和布局应尽可能得令人愉快和放松,要减少盲点,保持退路,减少潜在的武器,工作人员均接受安
全和急诊处置培训。
4.4 了解暴力倾向特征
男性、年轻、贫穷、文化程度低、缺乏社会家庭支持是暴力发生的高危因素,其他特征:过量饮酒;有被捕和犯罪行为史;童年受虐待史。
4.5 识别暴力行为的早期预兆
暴力威胁要特别予以重视,病情恶化、特别是针对某个人的妄想幻觉,行为突然改变,内心紧张的外在表现如喊叫、低声自语,重复以前与暴力有关的行为[6]。
4.6 暴力性事件发生时的应对
急诊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安全,患者是否存在暴力危险,患者、医生护士、他人的安全,立即采取的能够保证安全的行为是法律允许的,暴力在急诊服务中不应该宽容和忍耐,言语安慰、躯体约束、药物治疗[7-8]。
5 讨论
接待精神科急诊患者,急诊工作人员必须懂得患者正处于躯体和精神的严重应激,非常脆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和错觉,经常因不现实的思维而影响他们对治疗的反应,司法鉴定的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受损,可能不理解医生是要帮助他。
有的患者受既往不良治疗经历的影响,可能非常敌对。
因此通过以下程序来应对精神科急诊患者。
(1)通过询问病史,在接触患者前尽可能掌握更多信息,向一切知情人了解情况,及患者的主诉。
(2)接近access,试着与患者直接接触,清除可移动的桌椅,器具,请旁观者离开。
(3)给患者时间让其安静下来,大多数患者可经言语劝慰有所缓解,对话多的患者要允许他们宣泄、发牢骚,有时倾听是最好的安慰。
(4)从作自我介绍开始,表明自己的医务人员身份。
(5)镇静地谈话,向患者保证,你会帮助他们,要想办法找出使患者激动的原因,避免正面对抗,对患者的妄想要保持中立,用清楚直接、非威胁性的、诚恳的言语帮助混乱、激动的患者镇静下来。
(6)姿势:站在患者旁边,减少威胁、缩小目标,把双手放在前面让患者看见,不要让患者误认为你藏有武器。
(7)不要单独接触患者,要配有适当的工作人员,经过适当的训练应对暴力,应具有约束条件来控制暴力,在没有约束条件的场所,要请求援助。
(8)设置抢救设备,留观床位,安排具有复苏设备的救护车进行综合医院转诊,安排精神科会诊或住院。
6 结论
经过2年的急诊精神患者就诊、检查,形成了系统评估及护理干预体系,从了解患者主观体验,自我介绍、倾听,自身安全防护及关注在场其他人员的安全,并通过进一步言语安抚、身体约束、药物治疗,治疗和评估相结合,注重言语安慰和人文关怀及自尊受损失问题,同时以尊重、调解、关心的态度进行沟通,适时采取心
理治疗方法从而保证了急诊精神科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崔雯,黄秀琴.精神科急诊护理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6(5):268-269.
[2] victore janka.plantarum novarum turcicarum breviarium[j].oesterreichische botanische zeitschrift,2010,6(7):173-182.
[3] 吴瑾瑾.夜间急诊精神科的护理和救治[j].健康必读,2011,12(5):146-147.
[4] 李铮,王志英.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81-102.
[5] 王雪玲.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20-121,138.
[6] 刘丽娟.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40.
[7] 常新颖.医院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83-84.
[8] 陈金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