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解表药
解表药

1解表

一、概述 1、概念:药为主凡以解表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恶寒发热、头痛(1)表证侵袭肌表、肺卫身疼、脉浮等(2)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见有表证者。 3、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1)辛温解表——表寒证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辛温解表药配伍宣肺理气、止咳化痰药。(2)辛凉解表——表热证: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表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药配伍清热解毒宣肺利咽药(3)扶正解表——正虚外感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既有正虚之象,又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之表证:解表药配伍扶正药 (益气、助阳、滋阴、养血)

4、使用注意事项(1)煎煮法: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2)服法:宜温服(3)护理法:辟风寒,加衣被保暖.(4)禁忌证:病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用。(5)食忌: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麻黄汤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卫阳被遏——恶寒发热营阴郁滞、经脉不畅——头痛疼腠理闭塞——无汗肺气不宣——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气不宣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解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 [方药配伍] 君:麻黄——发汗散风寒,宣肺平喘臣: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畅行营阴。佐:杏仁——降气平喘、合麻黄一宣一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佐使:炙甘草——缓和麻桂之峻列,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正气;调和麻、杏之宣降。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麻、杏相伍,一宣一降,平喘止咳之力强。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2、素体多湿之外感风寒表实证,加白术——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3、风寒夹湿,恶寒不甚,去桂枝,加薏苡仁——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

4、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倍麻黄、炙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伤寒论》)。

5、感寒较轻,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注意] 1、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只宜于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对于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新产妇人、失血病人等均不宜用。 2、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就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当以桂枝汤代之△桂枝汤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卫气与邪抗争——发热头痛、脉浮 . 腠理不固,营阴外泄——汗出恶风肺胃失和——鼻鸣干呕风性散漫,营阴不足——脉缓或弱】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 病机特点:既有外邪侵袭,邪正相争的一面,又有营卫不和,营阴受损的一方。 [治法]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药配伍]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卫阳。(治卫强)臣:白芍—益阴敛营(治营弱)佐【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肌发表并温胃止呕. 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而调和营卫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2、本方具有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作用,因此可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如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5、使用注意:1)对于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燥,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皆不宜使用。(2)注意本方的服法:a.药后啜粥法: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b.温覆微汗法。c.获得停药法。[与麻黄汤的比较] 麻黄汤: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辛温发汗重剂)外感风寒表实证(寒发热而无汗喘咳,脉浮紧)桂枝汤: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力弱但能调和营卫(辛温解表和剂)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浮弱)△九味羌活汤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湿滞经络——肢体酸楚疼痛内有蕴热——口苦微渴 } 舌苔白或微黄

脉浮[治法] 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方药配伍] 君:羌活——祛风散寒除湿,利关节止痹痛臣{防风——助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助君发汗除湿。} 佐 {(细辛白芷川芎)散寒祛风,宣痹以止头身疼痛(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使: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既表里同治,又散而不峻,寒而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临床运用]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香苏散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 {风寒客表------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气机郁滞-------胸脘痞闷,不欲饮食 } [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中 [方药配伍] 君:苏叶——解表散寒,理气宽中疏散臣:香附——行气开郁风寒佐:陈皮——理气行滞理气佐使: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和中 [临床运用] 1、本方是外感风寒,而兼气滞滞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闷痞,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本方属理气解表法的代表方,近代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或素有胃病又兼感冒,属于外

1解表2

胸痞咳喘,痰多而稀肺失宣降 _ 不得平卧水饮内停——苔白滑 }风寒束表,寒饮犯肺 [治法] 发汗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配伍] 君 {麻黄宣肺平喘桂枝温阳以助化饮}发汗散寒以解表邪臣 {干姜温运脾阳又治生饮之源

细辛外助麻、桂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是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表里双解;二是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桂而散中有收;三是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为证治要点。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

·止嗽散 [主治证病机] 风邪犯肺 { 肺失清肃液郁为痰——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表邪未尽—或微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 [治法]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药配伍] 君:紫菀、百部——止咳化痰。臣{:桔梗——宣肺化痰

止咳利咽白前——降气化痰止咳}一宣一降,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佐荆芥——疏风解表,配桔梗启门以除在表之余邪。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佐使:甘草——化痰止咳,合桔梗利咽;调和诸药配伍特点:用量轻微,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临床运用] 本方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用于治疗多种咳嗽,尤适用于治疗外感咳嗽较久的病证,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证治要点。

△银翘散 [主治证病机] 温病初起外感温热病邪{卫[邪犯卫表: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卫气被遏:无汗或有汗不畅] 肺[邪犯肺系——咳嗽咽痛邪热伤津——口渴 ]} 舌尖红或薄黄苔薄白脉浮数(温热病邪,袭于肺卫,肺卫失宣)(重在卫分)[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 君: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宣表透邪,芳香避秽。臣{(薄荷牛蒡子) 辛凉解表助君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清利头目 (荆芥穗淡豆鼓 ) 辛温发散,开皮毛以逐邪外出以助辛散透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佐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化痰止咳佐使:生甘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合桔梗清利咽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避秽之品相配,具有外散风热,透邪解表,兼清热解毒,芳香避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剂。 [临床运用] 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2、使用注意:

(1)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2)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当禁用此方。

△桑菊饮 [主治证病机] 风温初起(外感风热轻证)太阴风温 {病位:手太阴肺经病因:风温病邪} 外感风热{风热袭肺,肺失宣降——但咳风热犯卫,感邪较轻——身热不甚津伤不重——口微渴}脉浮数(风热犯表,肺失宣肃)(感邪轻浅,重在肺经)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君桑叶—疏散风热,清宣肺络之邪热而止咳。菊花—清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疏风臣{薄荷—辛凉解表,助疏散上焦风热。——清热桔梗、杏仁—宣降肺气而止咳。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止咳佐使:生甘草清热解毒,合桔梗利咽喉;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1、本方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类方鉴别] 相同点: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 {桑菊饮: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银翘散: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 -{外感风寒.化热入里.热壅于肺外感风热.热闭于肺}

——肺失宣降—咳逆气急鼻煽热盛津伤—身热口渴热壅于肺,迫津外泄—有汗热闭于肺,皮毛闭塞—无汗——肺热壅闭,气失宣降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治法]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方药配伍]

君石膏—清泄肺热,透热外出麻黄—解表合石膏透散肺经郁热(火郁发之)宣肺平喘 }石膏倍于麻黄辛寒大于辛温使麻黄宣肺而不助热,石膏清热而不凉遏。臣:杏仁—肃降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止咳平喘之功。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防石膏伤胃气;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宣肺热,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以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为证治要点。本方是治肺热喘咳之代表方,临床运用时,不论有表证抑或无表证,只要是肺中热盛之喘咳,均可运用。并据有汗、无汗调整石膏与麻黄的用量比例

柴葛解肌汤 [主治证病机]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太阳表寒未解寒郁化热热郁肌腠渐传入里 {表寒

要点

升麻葛根汤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败毒散 [主治证病机] 正气素虚外感风寒湿邪 {邪客肌表——憎寒壮热,头项强痛经脉不利——肢体酸痛,无汗脉浮肺失清肃——鼻塞声重,咳嗽有痰痰湿内阻——胸膈痞满正气不足——脉重按无力 } 气虚外感

[治法]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佐以益气。 [方药配伍] 君:羌活、独活—发散肌表之风寒湿邪,宣痹止痛。

臣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助君柴胡——解肌透热,助辛散解表佐生姜、薄荷——辛散以助解表

1解表3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宣利肺气渗湿化痰止咳人参——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散真元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气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的常用方剂。以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证治要点。

2、本方亦治痢疾初起而有上述主治表证者,其症为外邪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法称“逆流挽舟”法。

3、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而见风寒湿表证者,用本方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第二章泻下剂

一、概述 1、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2、适应证里实证里——有形之邪——里热积滞实证(热结)实——内结成实——里寒积滞实证(寒结)证——之证——津枯肠燥便秘证(燥结)——水饮壅盛之里实证(水结)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1)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 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痛,或潮热,舌苔黄厚,脉实} 寒下药配伍行气、活血药。(2)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按,手足不温脉沉紧 } 泻下药配伍温里药。(3)润下肠燥、津枯、便秘证 {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身热口干,腹胀痛、舌红苔黄,脉细 } ——1)润下药配伍寒下药2)以温润通便药为主组方(4)逐水`````

△大承气汤君: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泻实热)

臣:芒硝——软坚润燥,助君泻热通便(治燥坚)

佐: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除痞满)助硝、黄推荡积滞

配伍特点:1、大黄配芒硝,相须为用,泻下之力增强。 2、泻下配行气,行气以助攻下,泻下又有助于气行,有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之功,故名“大承气汤”。 [主治证病机] 里热实重证 1、阳明腑实证——伤寒入里化热热传阳明之腑、温病邪热内传胃肠 }热盛伤津胃肠津燥燥屎内结 {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燥、实) -腑气不通(痞满)

——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硬痛拒按,甚或潮热、神昏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痞: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便秘不通,或下利而腹满不减,及潮热、谵语、脉实有力等。 2、热结旁流——热盛伤津,燥屎坚结肠欲排出而不能,逼迫肠津从燥屎旁流下 } 下利清水,色青气臭秽脐腹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里热实证{ 实热内结,气机不畅,阳气被遏——热厥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热盛动风——痉病

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欲乱——发狂 [临床运用] 1、本方为峻下热结,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2、煎服方法: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化。

3、若燥结不甚,以痞、满、实为主症之阳明腑实轻证,去芒硝,枳实、厚朴减量,且三药同煎——小承气汤(《伤寒论》)。4.气虚阴亏,或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宜慎用。必要时可加入益气、养阴或补血之品,使攻邪而不伤正。《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牡丹汤 [主治证病机] 湿热瘀血互结成痈 { 右下腹疼痛拒按甚或肿痞或右足喜屈不伸,伸则痛甚,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药配伍]

君:大黄——泻热破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牡丹——清热凉血,化瘀消肿。臣: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肠中实热桃仁——活血散结消肿,合大黄破瘀泻热。佐:冬瓜子——清肠利湿,消肿排脓散结

大黄附子汤

本方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寒积里实证的常用方。临床运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热结里实者忌用本方。△温脾汤 [主治证病机] 阳虚寒积证(脾阳不足,寒积中阻)

脾阳不足{阳虚阴盛,寒从内生运化失职,食积内停}——便秘腹痛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迟 [治法]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方药配伍】君附子——温补脾阳,解散寒凝大黄——泻下通便,攻逐积滞

臣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阳祛寒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佐当归、人参——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佐使:甘草——兼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温下剂的常用方剂。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沉弦而迟为辨证要点。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主治证病机]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脾约证 { 肠胃燥热气盛脾津不足——脾的功能被胃强约束,水津输布失常不能为胃肠行其津液尿频数肠道失润—便秘 [治法] 润燥滑肠,泄热1解表4

通便。

[方药配伍] 君:麻子仁——润肠通便臣:杏仁——利肺降气,润肠通便白芍——益阴养血以润肠燥

佐大黄——泻热攻积通便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降泄通便佐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本方即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具有润而不腻、攻而不峻、攻润相合的特点。

[临床运用] 本方主治胃热肠燥,脾津不足,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证治要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

△十枣汤 [方药配伍] 君: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臣:大戟——善泻脏腑之水湿。芜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佐:大枣——益脾护胃,缓和诸药之毒性,使下不伤正——攻逐水饮

黄龙汤 [主治证病机] 阴阳腑实,气血不足证。素体不足,热结阳明或温病应下失下,耗伤气血{阴阳腑实——便秘或自利青黑粪水脘腹胀满硬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或循衣撮空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 [治法]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方药配伍] 大黄、芒硝——攻下热结,荡涤胃肠枳实、厚朴——实热积滞。人参——益气养血扶正达邪桔梗——宣肺以通肠腑生姜、大枣——补益脾胃助参、归益气养血防攻下伤胃气甘草——调和诸药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临床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热结里实之便秘证。以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为证治要点。Okl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表药的共性是(D) A、辛散行气 B、辛散活血 C、辛散通阳 D、辛散解表 2、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A) A、麻黄 B、桂枝 C、紫苏 D、生姜 3、表实有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的药物是(A) A、桂枝 B、防风 C、荆芥 D、麻黄 4、风寒表证,咳嗽痰多又兼气滞胸闷,首选(C) A、生姜B防风C、紫苏D、荆芥 5、生姜止呕,最宜用于(A) A、胃寒呕吐 B、气滞呕吐 C、食积呕吐 D、胃热呕吐 6、长于祛风解表,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B) A、白芷 B、防风 C、荆芥 D、细辛 7、用于风寒湿邪所致肢节疼痛,尤以上半身疼痛为主的最佳药物是(B) A、防风 B、羌活 C、麻黄 D、紫苏 8、感受风寒,巅顶剧痛,当首选(D) A、防风 B、羌活 C、麻黄 D、藁本 9、功能解表化湿,可治疗阴暑证的药物是(C) A、细辛 B、白芷 C、香薷 D、桑叶 10、白芷善治(A) A、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C、厥阴头痛 D、少阳头痛

11、用于治疗少阳证要药的是(B) A、葛根 B、柴胡 C、薄荷 D、桑叶 12、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的药是(B) A、柴胡 B、葛根 C、牛蒡子 D、升麻 二、多项选择题 1、功能祛风解表,风寒、风热、风热表证均可用的药是(CE) A、羌活 B、牛蒡子 C、荆芥 D、薄荷 E、防风 2、细辛的适应证有(ABCD) A、头痛 B、牙痛 C、鼻渊头痛 D、风湿痹痛 E、疮疡肿痛 3、均有通鼻窍、散风寒作用,可协同治疗鼻渊的药物是(DE)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苍耳子 E、辛夷 4、下列药物属于辛凉解表药的是(BCE) A、羌活 B、蝉蜕 C、薄荷 D、香薷 E、牛蒡子 5、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是(BD) A、紫苏 B、薄荷 C、桑叶 D、柴胡 E、牛蒡子 6、具有透疹作用的药是(ACDE)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牛蒡子 E、荆芥 二、简答题 1.简述解表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外表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1、用于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之要药。治表寒实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脉浮数等。 2、用于喘咳实证治肺气壅遏咳喘之要药。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适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证。 3、用于风水水肿又为宣肺利尿之良药。治风水证,见水肿、小便不利、脉浮。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1、用于风寒表证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治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可之。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由善疗上肢寒湿痹痛。 3、用于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叶: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 1、用于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常用温和之品。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2、用于脾胃气滞证能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 3、用于鱼蟹中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解表力较缓和,多作为辅助药用。 2、用于各种呕吐有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呕之功“呕家圣药”尤适胃寒呕吐。 3、用于肺寒咳嗽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用之。此外,尚有健胃消食,解毒作用。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其气芳香,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暑要药。尤适夏季乘凉冷饮,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 2、用于水肿脚气有发越阳气,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微温不烈,性较平和,不论风寒或风热不明显者,皆可广泛使用。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用于疮疡初起兼表证 4、用于多中出血证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皮肤瘙痒尤适风寒夹湿而头痛身痛者。不论寒热虚实,夹湿与否,均可用之。 2、用于风湿痹症为治痹症常用药。 3、用于破伤风能祛风止痉。无论外风内风,“风药中之润剂”为治风通用之品。 羌活: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2)宣毒透疹:“肺合皮毛”,若外感表邪而致麻疹,风疹,疹子应出而未出或出而不畅之时,采用辛散解表的药物,宣发其肺气,使疹毒之邪从皮毛透发于外,使疹出顺利,不致发生变证。 3)解表消疮:若疮疡初起而兼表证,则可通过解表药的开宣肺气、达表透邪之功以消解疮疡。 4)通窍止痛:指苍耳子、辛夷、白芷等药物,具有能使鼻窍通畅而达到消除因风邪阻塞而致鼻渊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的功效。 5)穴肺利咽:一般具有辛凉性味,入肺经,具有消除风热表证或沮病初起而引起的发热,咽喉疼痛的功效,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 6)升举阳气:具有解除脾胃气虚而下陷的功效。如用柴胡、升麻配伍人参、黄芪等药物,能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而出现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 (5)分类:表证主要由风邪所致,但风邪却常由夹寒与夹热之不问,故而解表药除了共具有辛味外,分别还具有温性与寒性。其中辛温入肺或膀胱经者,善于发散风寒;辛凉入肺或肝经者,又长于疏散风热,故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疏散风热药两类。其中若寒、温药性不明显,或性平的解表药,则随配伍既可用于风寒表证,又可用于风热表证。 (6)选用及配伍原则 1)针对外感风寒,风热的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药或疏散风热药。 2)随兼夹证,季节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等而选用或配伍用药:①如夹湿者,选用兼能祛风湿的发散风寒药;②痹病初起,选用兼能祛风胜湿止痛的解表药,并配伍祛风除湿药;③暑多夹湿,暑季可配伍祛暑化湿药;④秋多兼燥,秋季可配伍润燥药:⑤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热邪较盛者,当配清热解毒药;⑥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即当患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外感表证者,分别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品,以扶正祛邪。(7)使用注意 1)发汗适度,微汗为佳,中病即止:因“过汗伤阴”,“大汗亡阳”,故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甚或“亡阳”、“伤阴”。 2)久病体虚、老幼、妇女胎前产后均不宜用大剂解表药。 3)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久患疮疡、久患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故《伤寒论》中有“汗家、疮家、失血家不可汗”的警语。 4)注意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①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②冬季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③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④南方炎热地区用量宜轻。5)煎药法: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辛味药物绝大多数含有挥发油(解表药中仅桑叶、菊花、蝉蜕不具有辛味),而且是较高比例的挥发油,挥发油在常温下就能挥发。 解表药归纳小结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按功效归纳 1)发汗解表:①较强:麻黄、羌活、桂枝、香薷、细辛;②较弱:葱白、生姜、胡荽;③用温和:荆芥、紫苏、防风。 2)止咳平喘化痰:麻黄、生姜、细辛、胡荽。 3)利水:麻黄、香薷、桂枝。 4)透疹:荆芥、胡荽。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1) 细辛的性味是: ? A、辛,微温? B、辛、甘,微温?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E、以上均不是?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 A、白芷?B、藁本?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 A、桂枝? B、荆芥?C、防风 D、麻黄?E、羌活?答案D?(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B、木通、? C、麻黄?D、茯苓? E、白术?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答案B?(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B、厚朴?C、砂仁 D、紫苏?E、香薷?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 A、发汗平喘 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 D、发汗通阳? E、祛风胜湿?答案 C (14)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E、防风、?答案D (15)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 D ?(16)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答案E (17)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 ?A、细辛?B、羌活?C、桂枝 D、白芷 ' ? E、荆芥?答案 E (18)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白芷?B、防风? C、荆芥?D、羌活? E、紫苏?答案 D ?(19)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答案 D (20) “风家润剂”指何药? A、麻黄?B、桂枝?C、紫苏? D、羌活? E、防风?答案 E ?(21) 风寒所致巅

(完整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 第一单元、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胃寒呕吐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风中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煎服1-3g,反藜芦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阳气。(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二单元、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宜先煎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 药性特点多具辛味(辛能发散),主归肺与膀胱经,多具升浮之性。 作用及适应证 通过发散作用,能使外侵至肌表的的邪气外散或从汗而解,用于风寒、风热或风寒夹湿表证。 部分解表药还具有祛风湿止痛、止咳平喘、透疹、利水消肿、消疮等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外风头痛、喘咳、麻疹、风疹、风水水肿、疮疡兼有表证者。 分类 根据其功效又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配伍 1.兼虚者,常与补虚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2.温病初起,以辛凉解表药配清热解毒药同用。

使用注意 1.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淋病及气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忌用。 2.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 3.解表药不宜多用、久用,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伤津、伤阳。 考点:关注解表药的药性特点,分类。关注使用注意。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一、麻黄 药性味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用 1.发汗(解表),辛温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与桂枝相须为用。 2.(宣肺)平喘,用于邪实壅肺之喘咳。临床最宜治风寒表证兼咳喘证,也常用于寒饮伏肺之咳喘,配石膏、黄芩等清热之品,也可用于肺热咳喘。 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证或水肿兼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为炙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证喘咳,虚证水肿均应忌用。

中药学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 第节:发冃攵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胡荽发表透疹、幵胃消食 桱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 气 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 牛蒡 肿 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幵首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 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第2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 湿、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寒水石清热泻火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鸭跖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 (1) 细辛的性味是: A. 辛,微温 B.辛、甘,微温 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白芷 B.藁本 C.苍耳子 D. 辛夷 E.细辛 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 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 肺气不宣咳嗽 D. 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桂枝 B.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 答案 D

(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 B (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 B (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 温通经络 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 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 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 B.厚朴 C.砂仁 D.紫苏 E.香薷 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解表药分类中药记忆

解表药分类中药记忆解表药 01、发汗解表(发表)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麻黄水肿宣传(蚂蝗发表水中宣传)】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香薷水肿和化(相如发表水中荷花)】浮萍: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 【浮萍一一水肿透痒(浮萍发表水中偷羊)】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桂枝一一经通温化(鬼子发表精通文化)】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温止呕咳(生姜发表闻之OK)】 02、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痛)防风:解表解痉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一一表痉(防风宝镜)】藁本:解表散寒祛

风胜湿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羌活一一表寒(搞本枪火彪悍)】03、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温化(细心学文化)】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 脓 【白芷:湿带肿脓(柏芝十代中农)】 苍耳子: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除湿止痒 【苍耳:湿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04、解表透疹 西河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风湿 荆芥:解表透疹散风止痒止血 荆芥:风痒血(警戒风扬雪) 紫苏:安胎行气宽中发表散寒解鱼蟹毒 紫苏:胎中寒毒(自疏胎中寒毒) 05、疏散风热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蔓荆:清头风痛 薄荷:疏散风热疏肝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薄荷:疏肝利头咽疹(北河树干里头演阵)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疗疮 牛蒡:肺咽疹毒消(牛蒡飞烟疹毒消) 06、明目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蝉蜕:风痉疹痒目(残颓风景真养目)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木贼:退血(木贼退学) 桑叶: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桑叶:平凉止肺燥(桑叶屏幕两只肥皂)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屏幕死)07、升阳解热 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葛根:泻疹津(哥根谢枕巾) 升麻:升举阳气解表退热透疹解毒 (升麻透疹毒) 柴胡: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柴胡:举陷疏肝 (柴胡锯树干) 淡豆豉:解表除烦(吃豆解表烦)清执药 IIJ 八、、—J 08、清热泻火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石膏:烦

解表药、清热药小结

第八章 解表药小结 一、功用归纳 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 麻 黄 ——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 枝 ——发汗力缓,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宜;又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诸痛及 阳虚诸证。 紫苏叶 ——外散风寒,内行气滞,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又能行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并解鱼蟹之毒。 生 姜 ——解表散寒力弱,多作辅药用;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以治胃寒呕吐最宜;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并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之毒。 香 薷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有湿阻之证。又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荆 芥 祛风解表——凡风寒、风热表证皆宜 透疹消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炒炭止血,用于出血证。 防 风 胜湿止痛,用于痛证;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 羌 活 ——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尤宜于风寒夹湿之表证;祛风胜湿,止痛,用于痹证,尤宜于上半身之风湿痹痛。 白 芷 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及鼻渊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毒。 细 辛 能祛表里之寒,既用于风寒表证,又用于阳虚外感;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藁 本 ——以发散足太阳膀胱经风寒湿邪见长,善治巅顶头痛;祛风湿,用于痹证。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表证、鼻渊。尤为治鼻渊之要药。 祛风湿,用于痹证。 辛 夷 功用专一。 发 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 薄 荷 利咽、透疹——用于咽喉肿痛,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发散力较强,兼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 赤,咽喉肿痛;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

解表药一 1

解表药(一)-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患者,女,26岁。产后20天,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缓。用药宜首选( ) ?A.紫苏、生姜 ?B.苍术、羌活 ?C.麻黄、桂枝 ?D.黄芪、防风 ?E.桂枝、白芍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解鱼蟹中毒最宜用的药物是( ) ?A.生姜、葛根 ?B.紫苏、半夏 ?C.生姜、白芷 ?D.紫苏、生姜 ?E.葛根、菊花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蔓荆子 ?.淡豆豉E.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下列哪组药物属于辛温解表药( ) ?A.紫苏、香薷、白芷 ?B.白芷、桂枝、葛根 ?C.麻黄、羌活、桑叶 ?D.藁本、牛蒡子、辛夷 ?E.荆芥、防风、蔓荆子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效的药物是( ) ?A.蔓荆子 ?B.淡豆豉 ?C.葛根 ?D.浮萍 ?E.升麻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6.患者,男,45岁。头痛头胀,发热恶风,口渴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用药宜首选( ) ?.发散风热药A.

?B.理气药 ?C.发散风寒药 ?D.祛风湿药 ?E.活血祛瘀药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有夏月之麻黄之称的药物是( ) ?A.紫苏 ?B.香薷 ?C.生姜 ?D.防风 ?E.浮萍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患者,男,30岁。长期在电脑前工作,近一年时感视力疲劳,两目干涩,头昏脑涨,腰膝酸痛,舌质略红,脉细涩。用药首选( ) ?A.桑叶、菊花 ?B.菊花、决明子 ?C.菊花、枸杞子 ?D.龙胆草、夏枯草 ?E.夏枯草、决明子 (分数:1.00) A. B. √C.

发汗解表药汇总

解表药 1.麻黄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表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该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风水水肿。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该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禁忌: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4,温散寒邪。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本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用量: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临床: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

解表药

麻黄: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桂枝: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 《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紫苏: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 生姜: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香薷: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 《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荆芥: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防风: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羌活: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解表药对

下篇 第一章解表药对 本章主要介绍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对,按照这类药对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大体分为祛风解表和疏散风热两类。 一、祛风散寒药对 1.麻黄—桂枝 【配对机理】 仲景于《伤寒论》中首创。麻黄、桂枝均辛温之品,同入太阳经.二药相伍用之,麻黄善走卫分,能开发腠理,为发汗散寒之解表要药,其发汗之力冠辛温解表药之首。桂枝能温经通阳、透达营卫、解肌发表,但发汗力弱。二药同用,可共以温散寒、以辛泄闭,麻黄得桂枝之助,发汗之力尤强;桂枝又能引营分之邪外出肌表而解,相须之中又有相使之用,成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其次麻黄宣肺平喘,善于治疗肺气上逆,桂枝温肺化饮,二者合用既能温肺化饮又可散寒降逆。麻黄还可以宣通阳气,解散阴寒。桂枝温暖脾胃,调畅中气,通阳开结。二者配对温暖脾胃,开胃散寒。 【临床应用】 ①用于感冒风寒(太阳伤寒),与杏仁.甘草合用,如《伤寒论》麻黄汤。 ②用于咳嗽气喘,合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合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③用于治疗寒凝脾胃之心下坚证。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常用量】 麻黄6-10克。桂枝6-10克。 临床应用时,须视具体病情掌握二药的用量比,以免过汗伤正或小汗无效。 临证欲发汗解表者,麻、桂比例3:2为宜。 欲温肺化饮者,麻、桂比例1:1为宜。 欲温胃散寒者,桂、麻比例3:2为宜。 2.麻黄—细辛 【配对机理】 麻黄性温味辛质轻,轻可去实,为发汗解表第一药。细辛辛温,其性升浮,具解表散寒止痛之功,并可祛内寒而温脏腑。二者配对,可起协同作用,鼓动内外之阳气,以加强发汗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 此外,麻黄能宣畅肺气而平喘,细辛能温肺化饮而止咳,二者共用有温肺散寒、化饮平喘之良效。然而,此二药均辛燥刚烈之品,用之失当,有耗气伤阴之弊,故临床很少单独应用,剂量不宜过大。 【临床应用】 ①用于寒邪在表,或阳虚外感之恶寒发热、无汗脉沉及身痛头痛、一身骨节尽痛者。阳虚感冒风寒,与附子同用,方如《伤寒沦》麻黄附子细辛汤。 ②用于咳嗽气喘,属寒饮犯肺者,常与桂枝、干姜、半夏、甘草等合用,如《伤寒沦》小青龙汤。《张氏医通》冷哮丸中也选用此药对,用于喘哮并作,倚息不得卧者。 【常用量】 麻黄3-10克,细辛3克。

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各论部分] 第一章解表药 概论 1.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味--辛能散 归经--肺(主宣发外合皮毛) 膀胱 (足太阳经循行体表) 质地—轻(升浮发散) 性发散 具发散解表功效,兼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3.适应证及分类: 外感风寒--辛温解表药: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外感风热--辛凉解表药:辛凉疏散风热长透解表热 4.使用注意 1)注意适应证; 2)注意体质:体虚多汗、热病津亏忌用; 疮痈、淋病、失血慎用;

3)注意季节用药: 4)注意煎服法:入汤剂不可久煎。轻煎,短煎 5)发汗适宜.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 生用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肺膀胱 性能特点:辛散质轻苦降泄温通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和膀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及主治: 1.发汗:风寒表实无汗(要药)~桂枝(麻黄汤) 2.平喘:咳喘实证 尤擅长风寒肺气不宣之咳喘~杏仁甘草(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 3.利水:水肿兼有表证者宣肺利尿要药越婢加术汤麻黄入药特点:

1.作用趋向的双向性; 2.用药部位的相反性; 3.配伍应用的广泛性. 用法:解表生用平喘炙用 使用注意:发汗力强汗证及肾虚咳喘忌用 药理: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压及中枢兴奋等。 【桂枝】(嫩枝) 川桂枝嫩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心肺膀胱 性能特点:辛温发散甘温助阳解表入心(走血) 入肺(宣发))入膀胱经(司水液,主肌表) 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表实表虚皆宜,治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 功效: 1.发汗解肌:风寒表虚有汗~白芍(桂枝汤)、 风寒表实无汗~麻黄 2.温通经脉:风寒湿痹~甘草、附子(桂枝附子汤)

解表药归纳汇总

解表药归纳汇总

————————————————————————————————作者:————————————————————————————————日期: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各类表证症状的要区别 证型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身痛等舌苔脉象 风寒表证重轻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不渴舌淡苔薄白浮紧或缓 舌淡苔薄黄浮数 风热表证轻重多有汗头痛、头晕、咽痛、口 渴 风寒夹湿重轻多无汗周身酸痛或重舌淡苔薄白或腻浮紧或濡 气虚表证易感冒或反复感冒,或全身乏力,加上述风寒表证或夹湿邪的症状舌淡苔白浮、按之无力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A1型题 (2)细辛的功效是: A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 D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_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C (3)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 .苍耳子 B .辛夷 C.白芷 D .细辛 E.以上均不是答案D (4)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 .白芷 B .藁本 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 ?答案E (5)解表药主要用于: ,A .风寒或风热表证 .B .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 _ 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_ E.风湿性关节疼痛答案A (6)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 .桂枝 B .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答案D

精选文库 E.白术 答案C (8)桂枝的功效是: A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B丨 (9)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 .麻黄 B .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 (10)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温通经络■ B .温经散苻 C.温经通阳 D .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C.赤芍 D.桂枝 E.有B金答案D (12)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 .生姜 B .厚朴 C.砂仁 D .紫苏 E.香薷 答案D

精选文库 (13)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B .发汗利水 C.发表行气 D .发汗通卩厂 E.祛风胜湿~ 答案C ■ (14)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 B .桂枝 C.荆芥 (15)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 .荆芥 B .紫苏I C.生姜 D .香薷 E.白芷 答案D (16)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A .桂枝 B .紫苏 C.羌活 D .麻黄 E.荆芥I 答案E I 答案E (18)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 .白芷 B .防风I C.荆芥 D .羌活 E.紫苏 答案D (19)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A .白芷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得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 病转变得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得目得。这就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得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 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得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得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 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得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得作用,如 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得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就是比发汗而较弱得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各类表证症状得要区别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得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得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得就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得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得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与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2)宣毒透疹:“肺合皮毛”,若外感表邪而致麻疹,风疹,疹子应出而未出或出而不畅 之时,采用辛散解表得药物,宣发其肺气,使疹毒之邪从皮毛透发于外,使疹出顺利,不致发生变证。 3)解表消疮:若疮疡初起而兼表证,则可通过解表药得开宣肺气、达表透邪之功以消解疮疡。 4)通窍止痛:指苍耳子、辛夷、白芷等药物,具有能使鼻窍通畅而达到消除因风邪阻塞而致鼻渊所引起得头痛、鼻塞流涕得功效。 5)穴肺利咽:一般具有辛凉性味,入肺经,具有消除风热表证或沮病初起而引起得发热,咽喉疼痛得功效,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 6)升举阳气:具有解除脾胃气虚而下陷得功效。如用柴胡、升麻配伍人参、黄芪等药物,能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而出现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 (5)分类:表证主要由风邪所致,但风邪却常由夹寒与夹热之不问,故而解表药除了共具有辛味外,分别还具有温性与寒性。其中辛温入肺或膀胱经者,善于发散风寒;辛凉入肺或肝经者,又长于疏散风热,故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疏散风热药两类。其中若寒、温药性不明显,或性平得解表药,则随配伍既可用于风寒表证,又可用于风热表证、 (6)选用及配伍原则 1)针对外感风寒,风热得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药或疏散风热药、 2)随兼夹证,季节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等而选用或配伍用药:①如夹湿者,选用兼能祛风湿得发散风寒药;②痹病初起,选用兼能祛风胜湿止痛得解表药,并配伍祛风除湿药; ③暑多夹湿,暑季可配伍祛暑化湿药;④秋多兼燥,秋季可配伍润燥药:⑤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解表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解表药 一、A1 1、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巅顶头痛的是 A、藁本 B、防风 C、细辛 D、辛夷 E、荆芥 2、既能解鱼蟹毒,又能理气安胎的药物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辛夷 E、白芷 3、用治邪热壅肺之咳喘、气急,宜选哪组药物 A、半夏、天南星 B、陈皮、半夏 C、麻黄、石膏 D、白芥子、莱菔子 E、杏仁、白果 4、麻黄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疮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C、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阳散结 D、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化湿通淋 E、发汗解表,利水平喘,散寒止痛 5、麻黄是治疗下列哪一种病证之要药 A、风热表证 B、风寒表证 C、风寒有汗表虚证 D、风寒无汗表实证 E、风寒挟湿表证 6、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头重、身重应首选哪味药物治疗 A、香薷 B、桂枝 C、麻黄 D、羌活 E、生姜 7、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防风 C、香薷 D、紫苏

E、桂枝 8、下列病症除哪项外,均可用防风治疗 A、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B、风寒湿痹,肢体疼痛 C、风疹瘙痒 D、湿热痹证,痉厥抽搐 E、破伤风症,角弓反张 9、既能祛风解表,又能透疹消疮的药物是 A、桂枝 B、荆芥 C、羌活 D、防风 E、白芷 10、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紫苏、生姜 C、细辛、白芷 D、荆芥、防风 E、羌活、独活 11、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麻黄、荆芥 B、香薷、紫苏

C、麻黄、香薷 D、紫苏、生姜 E、荆芥、防风 12、解鱼蟹中毒最宜用的药物是 A、生姜、白芷 B、紫苏、半夏 C、紫苏、生姜 D、生姜、葛根 E、葛根、菊花 13、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紫苏 D、生姜 E、白芷 14、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 B、辛夷 C、升麻 D、生姜 E、白芷 15、紫苏与生姜都具有的功效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