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的诊断

智力障碍的诊断
智力障碍的诊断

智力障碍的诊断

首先确定是否痴呆,然后确定痴呆的病因。

1.认知功能测验及智力测验:痴呆筛选测验有Folstein(1975)创用的简易智力状态检验(MMSE)、长谷川和夫(1974)创用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Pattie等(1979)创作的认知量表(CAS)等。这些测验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较简单,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般都设成痴呆的划界分,因此颇为实用。以MMSE为例,若得分15分这痴呆,15~24分为可能痴呆。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只有病前做过的患者尚可使用,否则难度较大。

2.全面了解病史:首先了解其发病年龄,痴呆者的年龄均相对偏大,再者了解其起病形式及病程,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等常为急性起病,其他原因引起者多为慢性起病。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症状起伏,并可自动缓解,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缺乏症状引起的痴呆可随躯体症状的缓解可减轻,老年性及其他变性引起的萎缩,其痴呆症状多持续进行,不断恶化。

3.躯体检验;痴呆本身并无固定体征,但原发病常可出现一定的体征。麻痹性痴呆患者可有瞳孔不整齐、两则不等大,阿一罗瞳孔。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多有角膜老年环、白发及皮肤皱纹。铅中毒患者齿龈可见铅线等。某些原发病常伴有一定的神经系统体征。

4.实验室检查:疑有器质性痴呆的患者应在选择性作腰椎穿刺,血液生化检验,脑电图,脑超声波,同位素脑扫描,头颅X线平片,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

鉴别诊断

(一)阿尔采木氏病:早期表现为记忆障碍并日益加重。初起时只有近记忆障碍,定向力不佳,工作效率减低,有错构或虚构,在此基础上痴呆日渐加重,计算力减退,判断力低下,反应迟钝,理解困难,以后出现言语障碍和失语、失用、失认等。行为紊乱,有刻板动物,偶有片断的幻觉和妄想,发病年龄在40~60岁。

(二)匹克氏病: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间,女性多于男性,初期突出症状为行为障碍,患者少动懒散,对别人的日常生活如饮食、睡眠、衣着不留意,早期即可有个性改变,也可有记忆障碍。患者失去既往的机智,工作粗心大意,早期即可出现局灶症状,如失用、失读、失写或失认等。智能障碍主要是抽象思维困难,尚有记忆力减退。其痴呆发展较迅速,病程较短,在一个至数年内多因继发生感染或衰竭死亡。

(三)Huntington病:智能减退的发生通常非常隐袭,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工作效率降低,对日常事务不能很好地处理。认知缓慢,智能损害和记忆障碍在舞蹈症状出现后立即明显起来,没有失语和失认。集中力和判断力进行性受损,解决问题的始动性差,必算能力,近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较差。抑郁症状极常见,亦可有人格障碍,神经症状即为舞蹈样运动,

少数患者肌强直也常见。

(四)Parkinson病: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特征,可伴有人格改变,智力障碍,精神病表现等。其智力障碍的特征为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降低,始动性差,进行智力测验是困难的,一方面与其表现困难有关,另外由于患者体力和精神活动迟缓,也容易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17336180.html,/lncdz/2014/0731/186067.html

智力障碍理论知识

一、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知识 1、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并伴随着明显的社会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 2、智力障碍的分级: (1)传统上,按照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以把智力障碍分为:可以教育的、可以训练的和需要 监护的三个级别。 (2)按照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这四个级别又分别称为四级智力障碍、三级智力障碍、二级智力障碍和一级智力障碍。 四个级别所对应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是: 轻度的智商在2.01~3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轻度适应缺陷; 中度的智商在3.01~4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中度适应缺陷; 重度的智商在4.0l~5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重度适应缺陷; 极重度的智商在5.01个标准差以上,社会适应能力属于极重度适应缺陷。 3、智力障碍儿童的病理原因: 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尤以妊娠前三个月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现在可以知道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4、预防措施:要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就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避免近亲结婚,对严重遗传病尽量动员绝育术。避免早婚和超过40岁妇女高龄生育,因为容易使染色体异常发生先天愚型。做好产前保健检查,提高处理难产的技术,减少产伤,有条件的地区对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及早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减少弱智儿童发生。 一级预防 采取措施积极防止或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例如:普及婚前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提倡优生优育,反对近亲结婚,缺碘地区的重点人群及时补碘,科学接生等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

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

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评估 人 评估日期年月日 评估领域评估内容 评估结果 3 2 1 0 1.粗大运动1.1姿势控制 1.1.1头部控制:头部变换姿势时能随时保持平衡且能自由转动 1.1.2坐姿控制:能自己坐着并能自由转动身体 1.1.3站姿控制:能持续站着5分钟并能自由转动身体 1.1.4跪姿控制:双膝着地跪5秒 1.1.5蹲姿控制:半蹲着5秒 1.2移动能力 1.2.1翻身:—能左右侧翻 2 —能自己由俯卧翻成仰卧,或由仰卧翻成俯卧 —能自己连续翻身 1.2.2爬行:—以双手双膝撑地爬行 —以双手双膝撑地爬过障碍物 1.2.3跪行:以跪姿交换双膝向前行50㎝ 1.2.4行走:维持平衡自己行走3m 1.2.5跑步:以正确姿势跑5m米或以上 1.2.6跳:—在原地双脚连续跳10次 —连续向前跳过5cm高的障碍物 —在弹跳床上连续跳10下 1.2.7上下楼梯:自己左右脚交替上下10个阶梯 1.3运动与游戏技能 1.3.1球类运动:—有目标地抛球 —有目标地接球 —有目标地投球(投5次有2次准确) 1.3.2垫上运动:—能模仿做各种做翻滚的垫上运动 —能模仿做各种做爬行的垫上运动 —能模仿做各种做姿势模仿的垫上运动 1.3.3模仿运动:模仿做简单的体操动作 1.3.4游戏:玩有规则的游戏且遵守游戏规则 1.3.5循环体能:能自己在各种器材间循环前进 本领域合计分:2.1抓放能力 2.1.1捡取小物品:用拇指、食指捡取1个小物品 2.1.2释放物品:将手中物品释放在指定位置

2. 精细动作2.1.3腕部旋转:能连续旋转腕部 2.1.4双手协调:双手能协调操作且用力适当 2.2作业能力 2.2.1堆叠能力:将5个方块堆成高塔形 2.2.2嵌塞能力:将5个小物品塞入窄口容器内 2.2.3顺序工作能力:依上、下、左、右的顺序工作 2.2.4顺序套物能力:依顺序套叠3种大小的物品 2.3工具使用 2.3.1仿画线条:仿画直线、横线 2.3.2粘土类造型:—用器物切割橡皮泥 —用手把橡皮泥搓成条形 —用手把橡皮泥搓成圆球形 2.3.3折纸:模仿把纸张对折2次 2.3.4开关容器:拧开、关上常见的容器盖子 2.3.5使用文具:会使用2~4种文具(铅笔、橡皮、尺子、本子)2.3.6使用剪刀:自己剪断纸条 本领域合计分 3. 感官知觉3.1视觉的运用 3.1.1 视觉敏锐度:看到眼前约1m的小物体 3 3.1.2 视觉追视能力:—追视视野内一个方向移动的物体 3 —追视视野内任何方向移动的物体 3.1.3 视觉辨别能力:—以视觉辨别不同的形状 —以视觉辨别不同的颜色 —以视觉辨别不同的大小 3.1.4 眼手协调能力:—依大小套杯5个或以上 —用绳子穿珠10粒或以上 —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将颜色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颜色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将大小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大小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3.1.5形象背景区分能力:在一堆物品中找出指定的物品 3.1.6视觉记忆能力:指出刚才看到的物品3种以上 3.1.7空间位置的知觉能力:—分辨上下空间位置的关系 —分辨左右空间位置的关系 —分辨里外空间位置的关系 3.1.8视动统整能力:—模仿画线段(如直线、左斜线、右斜线) —模仿画简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 —仿写简单的文字 3.2听觉的运用 3.2.1听觉敏锐度:能注意身边熟悉的或特定的声音 3 3.2.2听觉辨别能力:能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智障儿的主要特征

智障儿的主要特征 1.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 2.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不会忘记。 3.举一反三的能力及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智障儿的行为世界 智能障碍程度轻微的小朋友在身体、动作发展及外表都和普通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障碍程度较严重的小朋友可能会在身体、体重及骨骼发展较差,发展的速率也比较慢,成熟比较晚。而且在动作发展(如:爬、跑、跳)、手功能发展(如:抓、握)、日常生活处理(如:无法自己吃饭、穿衣服或处理自己的清洁卫生有困难)、在使用金钱方面,不懂得如何用钱买东西、保管自己的钱等,都会比其年龄应有的表现,有明显落后或停顿现象。 [编辑本段] 智障儿的语言世界 1.发音不清楚、不准确或有错误的情形发生, 2.语言理解也较差,对说故事并没有兴趣,也不会和父母一起阅读。 3.常用的词汇较少、说的语句较短、比较少能说出抽象内容的语句。而且通常不会配合情境适切地表达。例如,很少主动和别人交谈、玩布偶的时候也比较少跟布偶说话;到了四、五岁还不会有意义的叫「爸爸」、「妈妈」,看完电视或电影之后,没有办法叙述剧情或故事的内容。 智障儿的感情世界 智能障碍小朋友因为学习能力欠佳,而且经常遭遇失败的经验,对于挑战性的学习或工作,常常会表现出缺乏自信、追求成功的动机低及预期失败的心理,往往还没有尝试就退缩或过分依赖别人的协助。因为这些人格特征使得智能障碍小朋友在团体里可能和同年龄的小朋友不能相处融洽,反而比较喜欢和年幼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事情缺乏弹性及临机应变的能力,不会因应情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也会用较原始的如拒绝、退缩、固执、压抑等行为来处理面临的冲突。 健康妈妈为什么生出智障儿 智障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即在出生前就已经得上的疾病。其中有遗传性的,也有非遗传性的,主要包括:1.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2.遗传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3.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脑积水等;4.宫内获得性,是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患风疹、缺乏微量元素、缺氧、服药不当,受到X线照射及有毒物质作用等而引起的。 后天性:即在出生时和出生后造成的。出生时,例如有产伤、颅内出血、缺氧、窒息、感染等而致;出生后,由各种脑炎、颅脑创伤、中毒、脑缺氧、脑血管病等造成的后遗症。当然,还有些弱智患儿的病因不明。 数据统计表明,在我国现有人口中,因各种先、后天性疾病引起的智残、智障人数已达1300万左右,其中有一半是未成年人。

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

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 1、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s),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组疾病的总称。可分为两大类,即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指患者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

状,如幻觉、妄想、行为异常,并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这类病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轻性精神障碍则是指患者无严重持久的精神异常,尚能适应社会生活,对病态体验有一定的认识、有求治欲望,如神经症,失眠症和某些心理障碍。 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 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10大类为: 1.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 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 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

精神病健康知识讲座(新)

精神病健康知识讲座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精神分裂症的病象都是变态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仅不同的病人症状不一样,就是同一病人,每次患病及同次患病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一样,但如能掌握其“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就可以把这个病区别出来。 该病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活动(也称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相不协调及互相影响,而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也变为异常。 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有: 一、早期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许多病状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最早被发现很多时候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生活较前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经心,学习成绩下降,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逐渐对人冷淡,疏远亲人,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偶然可发现有一两句话不可理解或“牛头不对马嘴”,或有时有点奇怪的行为。如突然发怒摔烂东西,或为一点小事执拗与人纠缠不休,无理取闹,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此时常易被误会为“思想问题”或性格改变。有部分患者会诉说:时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疲倦无力等不适,也有表现为怕脏,反复洗手,无故心慌

恐惧,心烦意乱等,也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部分患者可因躯体有病或精神受刺激等因素诱发,突然出现失眠、兴奋、言语与行为明显异常,少数会出现短暂意识不清并有片断性幻觉妄想或呆着不动成为木僵状态等。 二、充分 期此期为精神分裂症明显显露特征性病状时期,其表现如下: 1.思维障碍也称联想过程障碍,较轻病状时为思维散漫,病者讲话或写文章时,每句话文法结构尚通顺,但上下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连贯性,因而整段讲话或文章使人无法理解其中心内容。病状严重时加重思维破裂,不仅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每个语句也不完整,好象语词的杂拌或语句的堆积,紊乱得支离破碎,好象一个文盲的人乱按打字机所打出来的文章。 2.情感障碍。病者在安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追悼会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3.意志行为障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要完成某项任务必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才行。病者无论对学习或工作都无责任心,抱无所谓的态度,对近期或远期的打算也不考虑,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坐、卧床或无目的地徘徊,甚至日常生活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中国期刊资讯网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2009-04-1614:52来源:作者:论文库网友评论0条浏览次数194 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决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音乐康复和音乐审美的价值。本文将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视听治疗课、律动训练课、综合主题课、生态导向课、自主实践课。这些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与普通音乐课程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殊音乐教育的康复训练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主要特点音乐课程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过程中,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关心地面对这个群体,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典型例证:智残人舟舟的智商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甚至不能从一数到十。但他在指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奏《北京喜讯到边塞》、《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音乐才华,赢得了阵阵喝彩。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矫治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把音乐教改的聚焦点集中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时候,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包括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领域,许多老师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或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改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呼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对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教育价值,以及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根据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探讨其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智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残疾,定义多种多样,至今没有普遍公认的定义。美国智障协会(AAMR)对智力障碍进行过多次定义,例如2002年的最新定义是: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性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 的和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1。任何国家、种族都有相当数量的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智力残疾下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从以上两条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智力障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低下和适应行为障碍。但是我国的学者认为智力障碍不仅发生在18岁以前,它还可以发生在人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这样的定义就更准确地表述了智力障碍者的特征。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现称为智力障碍)分级标准,按其智商(IQ)及社会适应行为,可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和四级智力残疾(轻度)。根据智障儿童等级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就学形式。例如,轻度智障儿童可以选择随班就学,而中度以上的智障儿童可以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学或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进行学习。本文主要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健康教育精神病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精神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精神病及具体表现? (1)精神病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 (2)精神病具体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和意志智能以及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鉴于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目前医学上诊断精神病较多还是依赖经验和病史采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如果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思维﹑情感和行为如果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中的表现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其本人也难以自圆其说;同时,这些精神活动的偏离又是以幻觉、妄想、行为紊乱为主要表现,这样的精神活动就具有精神病性特征。 (二)、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凡是智力正常的思维、行为总是要受到法则的约束,也就是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忽视这一点,对自己的言行无所顾忌,是非不分,这种现实检验能力的丧失,常常是精神病的重要特征,在临床上称之为无自知力或无内省力,表现为否认自己有精神病,不接受治疗。 (三)、影响个人或周围环境这种偏离的言行常常严重地影响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表现为不能适应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工作和学习能力

下降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四)、偏离持续时间以某个时间为界,精神状态前后判若两人,这种偏离的精神活动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判断精神疾病都要具备病程这一观察指标,只有达到相应的病程,才可以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规定病程两周以上,精神分裂症为一个月。 符合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判定其患有精神病。精神病一般具有治愈率低,易复发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丧失。所以一旦确定患有精神病,应早期积极治疗,预防复发,才能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 二、精神病的分类 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古代将精神病分为“癫、狂、痛”三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也确定了许多病种和不少病型。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四种。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或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继发脑功能紊乱。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食物中毒、医学药物中毒)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1)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1)有因: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 (2)有时:一般心理问题不间断持续一个月,间断持续二个月。 (3)有度:一般心理问题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不泛化。 二、严重心理问题: (1)有因:严重心理问题由现实的刺激(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激发。 (2)有时:严重心理问题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有度:严重心理问题痛苦难以自行解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许又新三标准 四、神经病的诊断标准:郭念峰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稳定性原则。 五、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心理因素 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七、商定咨询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八、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沃尔普的电击猫实验。原理是交互抑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九、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3、人是可以信任的。 十一、求助者中心疗法坦诚交流(促进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坦诚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包括哪些(艾根,二册,101页):1、不固定角色。2、自发性。3、无防御反应。4、一致性。5、自我的交流。 十二、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的、自由的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求助者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个人感情,但在表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完整版)精神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再外围是人格、适应不良。 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1.大脑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 2.更复杂的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细胞能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3.大脑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环路,构成我们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的基础. 4.如果脑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影响正常的精神功能.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ABA 单胺类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 如DA过高: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脑皮层下边缘系统)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 如DA过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皮层内、前额叶皮质)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 5-HT功能过高:躁狂 5-HT功能过低:抑郁 重性抑郁障碍:NE功能低下 ICD-10中精神障碍分为哪几大类? 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第一节概述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1.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

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目的

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目的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16条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总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毫无疑问,智力障碍教育的目的必须贯彻国家这一教育总目的。 在此基础上,智力障碍教育还应该达到如下目标: 1.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上学以后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更不用说让他们很好地适应家庭生活了。在家庭,他们可能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就没有入来要求他自己穿衣、洗脸、做饭、扫地;他们可能会因为行为、动作、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障碍,许多自己该干也能干的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费那么大的精力来教他干,还不如自己干了省心”,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由于他们在上学前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训练,上学以后,个人和家庭生活能力的训练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儿童少年只有学会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和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才可能学会为别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 2.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其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明显差于正常同龄儿童。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社交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机会来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矫正。智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涉及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发生关系、进行社会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能。 3.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机能,矫正身心缺陷。 智力障碍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身心机能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落后于正常儿童,并且存在程度不一的身心缺陷。例如,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从总体上说不如正常同龄儿童,并且智力障碍越严重,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就会越差。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京、津、沪三市的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仰卧起坐、曲臂悬垂、立定跳远等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精神病防治知识大全

精神病防治知识大全 1、什么叫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种疾病,发病时有害因素侵犯的部位是人的大脑,使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异常,如思维混乱、情感失常、意志和行为的异常。 2、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开始发病于青少年阶段,以16~30岁为最多。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 4、精神分裂症有什么表现? 起病常潜隐,开始表现懒散,不修边幅。对各种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情感淡漠,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逐渐丧失了与亲人和外界的正常联系。思维贫乏,联想松散,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令人费解。常有各种妄想,无端猜疑别人用各种方式害他(她),配偶对他(她)不忠实,周围的人和事都与他(她)有关联,对他(她)不利。或怀疑自己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被人控制。常有幻觉,以幻听多见,总以为周围的人在议论他(她)。有时由于妄想幻觉支配做出攻击性行为。 5、精神病复发有什么征兆? (1)突然无故睡眠不好。 (2)在无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疼。 (3)无故出现情绪低落或特别高兴,或脑子想问题困难,或突然脑子里涌现出许多事情。

6、患精神病后应怎么办? 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急性期,应该到相关机构进行就诊,经过治疗症状缓解后,遵医嘱,可回家进行后期康复,但必须终身服药。 什么是重度精神病 重度精神病指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严重异常的病。 重度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一、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病人? 1、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一方面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其发病的特点,复发的苗头,药物副反应。其次督促病人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切忌随意减药停药,药物由家属妥善保管。同时,定期陪同病人到专科门诊复查,并作有关辅助检查。 2、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 督促病人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更衣、整理房间、购物、听音乐、做户外活动等,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安排病人的衣、食、住、行,饮食应当易于消化、营养合理,忌酒、咖啡、浓茶和盲目吃补品。 3、营造适合康复的家庭环境。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慢性精神病人康复的重要外部条件。·家属应以和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 )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 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 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 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 6.68%0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7按ICF分类和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的分类::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 1、严重精神疾病主要包括哪6种? 答:1.精神分裂症 2.分裂情感性障碍 3.偏执性精神病 4.双相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注: 精神发育迟滞的一定要伴发精神障碍的才算重精,如果只是精神发育迟滞 不伴发精神障碍的不属于重精) 2、危险性评估分为多少级、具体每级是什么表现? 答: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号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还是公共场合。 3、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分为? 答:稳定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的患者。(随访时限要求:≤90天随访一次)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

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随访时限要求:1月随访一次) 病情不稳定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随访时限要求:2周内随访一次) 4、什么是失访? 答:在3个月内进行三次随访,均未访到,此患者为失访。(第一次、第二次的随访只要求有纸质版,不录入系统;第三次随访必须录入国家系统。) 5、双向转诊工作要求? 1.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选择权。 2.对转诊不合作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家属的支持,必要时与街道残联、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和患者单位联系,协助转诊。 3.患者表现暴力、攻击、冲动、伤人或自伤,有肇事肇祸倾向时,可联系辖区派出所协助转诊。特殊或紧急情况可与专科医院急诊科联系 6.对精防工作人员的要求? 答:要求保密原则,每个直报用户必须由直报用户本人进行操作,如果因工作原因调换了精防人员,直报用户相应的也要重新申请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