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经济危机的三个视角:经济理论,世界格局,与危机对策

分析全球经济危机的三个视角:经济理论,世界格局,与危机对策
分析全球经济危机的三个视角:经济理论,世界格局,与危机对策

分析全球经济危机的三个视角:

经济理论,世界格局,与危机对策1

陈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中心高级研究员

p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a18155739.html,

讲话要点2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不仅来之于贪婪的驱使,而且归因于股票市场的错误理论。

建立一个新国际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在于主要经济体之间能否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并协调他们的政策。

我从三个角度来讨论如何观察处理当前的经济危机:经济理论、世界秩序、和经济政策。

(1) 经济危机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推进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主流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准备不足。假如我们想采用新的经济政策,我们就更需要经济学本身的新思维,因为糟糕的政策来源于

1这是陈平在纽约国际高层研讨会“美国新政府面临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和国际安全问题”上发言。会议举行于2008年11月14日,20国首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峰会的前夕。组织者为美国《经济学家争取和平与安全组织》(EPS), 瑞士查尔斯-列奥伯德-梅耶基金会属下的《经济反思倡议会》(IRE),和纽约巴德学院列维经济研究所,地点在纽约新学院大学斯瓦茨经济政策分析中心。特邀讲演者依序为美国《经济学家争取和平与安全组织》主席,德克萨斯大学教授詹姆斯-加尔布雷斯;2001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反思倡议会》会长皮尔-拉卡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赛鲁斯-安德鲁斯;决策经济学公司总裁与首席全球经济学家阿伦-赛奈;纽约新学院大学斯瓦茨经济政策分析中心主任特丽莎-基拉杜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佩里-梅林;加州大学河岸分校教授加里-蒂姆斯基;挑战杂志主编杰夫-马德里克;BLS投资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巴纳德-施瓦茨;金融犯罪法律专家,联合国与世界银行顾问杰克-布拉姆;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犯罪防范研究所所长比尔-布莱克;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主编,詹姆士-美的森大学教授约翰-巴克利;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主编,田纳西大学教授保罗-理查森;英国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长,英国工党经济顾问,约翰-伊特威尔勋爵;著名投资战略家莫斯勒;英国剑桥大学王后学院院长伊特维尔;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前巴西财政部长路易斯-卡洛斯-布雷塞-佩雷拉;前希腊外交部长,社会党国际主席乔治-帕潘德里欧等20人,被邀讲演的中国经济学家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平教授。会议文集由经济反思倡议会(IRE)在2009年3月,同时用英文和法文在法国巴黎出版,标题为:《寻找危机的应对方案:美国与新的世界金融体系》。陈平讲话在该书111-119页。注解为作者所加。

2该要点为编者所加。

糟糕的理论。依我之见,有五个流行的理论可能误导我们的分析。

第一个理论是商业周期的外生论。代表者是经济学中的弗里希(Frisch)噪声驱动的商业周期模型3。外生论学派相信市场经济是内在稳定的;波动归因于外来冲击。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学界和媒体经常把美国的问题归罪于外国竞争者,淹没少数有识之士改革美国经济的呼吁。这次金融危机一个最好的教训是让人们认识到危机根源在系统内部。

我们早在1988年从美国货币指数中发现经济混沌时,就认识到经济周期是内生的4。我们用复杂科学的方法证明,外生学派诸如弗里希和弗里德曼(Friedman)都错了,内生学派如熊彼特(Schumpeter)和奥地利学派的海耶克(Hayek)是对的5。市场经济是内生不稳定的,要有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有适当的不稳定性的管理机制。

目前最危险的是第二个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n)的外生货币理论夸大货币政策在处理金融危机上的作用,忽视货币政策受经济结构内在的约束,不仅理论过于简单,实践上会极端短视。弗里德曼假设货币的变动是外生的,中央银行的政策不受内在的制约,相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可防止大萧条,无视经济本身的结构问题6。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关于大萧条的货币主义理论并无坚实的证据和合理的逻辑78。现在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许多国家的央行行长,似乎都受货币主义的影响,你们不久将会发现,货币政策对金融危机是治标不治本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在1998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中国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同时没有对货币贬值,不但成功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帮助东亚邻国走出危机。

第三个理论是卢卡斯(Lucas)的微观基础和理性预期理论,这是自由化运动反对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基础9。经济危机的根源究竟来自微观基础还是宏观或金融基础?一些人如巴菲特,把金融危机简单地归罪于华尔街的贪婪。我要问,为什么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这样的美国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作用比他们在美国的作

3Frisch, R. "Propagation Problems and Impulse Problems in Dynamic Economics," in Economic Essays in Honour of Gustav Cassel, pp.171-206, George Allen & Unwin, London (1933).

4 Chen, P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Evidence of Economic Chaos", System Dynamics

Review, V ol. 4, No. 1-2, 81-108 (1988).

5Chen, P. “Evolutionary Economic Dynamics: Persistent Business Cycles,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Kurt Dopfer e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Chapter 15, pp.472-5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6 Friedman, M. and A.J. Schwartz, Mone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J: Princeton (1963).

7 Temin, Peter. Did Monetary Forces Cause the Great Depression? Norton (1976).

8Temin, Peter. Lesson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Lionel Robbins Lectures), MIT Press, MA: Cambridge (1991).

9Lucas, R. E. Jr. Studies in Business-Cycle Theory, Cambridge: MIT Press (1981).

为更具建设性?他们在中国也是赚钱而非作慈善事业。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在政策真空中做决定,而是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中做决定。正是美国的宏观政策和金融解规鼓励了金融投机和垄断操纵,在中国就难有金融投机和垄断的空间。

卢卡斯宣称失业是工人家庭在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理性选择,政府干预的行动在理性预期下是无效的。他忽略了大数原理。我们在2002年就发现,商业周期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金融中介和产业组织,不可能来源于工人和企业10。因为工人和小企业的数量比金融和产业集团的数量大得多。系统中组员的数量越大,他们独立波动的相互抵消就越彻底。因为宏观涨落的幅度与组员数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数目少得多的大银行大企业,将产生比工人家庭和小企业大得多的宏观波动。

这次金融危机显然是由大金融机构的失败引起的。“太大不能失败”的信条是错误的。在处理大企业问题时有两种选择:让他们破产拆分以鼓励竞争,还是让别的大企业去兼并问题大企业,造成更高的垄断和集中。美国政府现在做的是后者,他们鼓励象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去接管脆弱的金融企业。中国在80年代改革问题国企时也犯过相似的错误,结果发现结果恶化,转而在90年代改变了政策,把有问题的垄断企业拆分。果然发现公司越大改革越难。中国的竞争力正是来自于开放竞争而不是垄断集中。

第四个理论是期权定价理论的布莱克-苏尔斯(Black-Scholes)模型。一些人把这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瓦解归罪于“火箭科学家”。很少人能认识到问题出在期权定价的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在2005年就发现,期权理论依据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具有爆炸性的不稳定性11。当你不知道如何通过经验数据去校正衍生品模型的误差,盲目相信有效市场模型的均衡预言去操作,必然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爆炸。正是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完全忽略了由市场风潮引发的市场不稳定性12。

第五个是科斯(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提供了对于市场管制的更多的质疑,成为过去二十年市场自由化运动的理论基础。科斯认为金融市场是交易成本几乎为零的理想科斯世界13。政府或法律的规制只会增加交易成本。资源分配和初始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没有关系。我们发现科斯理论否定了劳动分工发展过程中交

10Chen, P. “Micro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the Laws of Probabilit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Large Numbers v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rbitrag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9, 327-344 (2002).

11Chen, P. “Evolutionary Economic Dynamics: Persistent Business Cycles,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Kurt Dopfer e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Chapter 15, pp.472-5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12 曾伟,陈平,“波动率微笑、相对偏差和交易策略——基于非线性生灭过程的股票价格一般

扩散模型”,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2008年7月,1415-1436页

13Coase, Ronald H. “Payola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2), 269-328 (1979); Coase, Ronald H.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8).

易成本的复杂性,科斯理论和弗里希理论一样,是经济学中的永动机理论14。这次金融危机充分表现了金融解规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总之,这五种在主流经济学极有影响的理论,制造了一个自我稳定的市场幻觉,解除了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危机的理论武装。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就用复杂科学方法陆续质疑这几种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我们从实证、数学、和历史案例的多方面分析,证明他们的严重错误,我们不是仅仅作哲学批评。作为一个例子,我在这儿特别介绍前面提到的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大数原理。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萼-用它来解释宏观生物学结构稳定性的微观大数基础。可惜物理学家熟知的大数原理,象卢卡斯这样优秀的经济学家却不了解。

大数原理是说,对于一个有N 个独立元素的系统来说,系统加总的波动幅度是N

1的量级,换言之,微观构成的元素越多,宏观加总的涨落越小,因为微观独立的涨落会相互抵消。

假如我们有1000家银行,让他们兼并为10家。你认为银行越大越稳定?微观上似乎有理,宏观政策结果相反:宏观加总的波动会放大十倍。美国最近20年的金融解规,先是促进了竞争,减小了宏观波动,然后放手鼓励兼并集中,正是超大银行的投机行为,拖垮了美国甚至全球的经济。

(2)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变

在讨论政策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观察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因素。

我应该指出,虽然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在对付经济危机时可能比货币政策更为有力,但是短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不能很快结束大萧条,因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经济结构的改变,动摇原有的全球金融秩序。

我以为麻省理工学院已故的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Charles Kindleberger )关于大萧条的地理政治理论和目前的情况更为相关15。弗里德曼的货币史关于大萧条的理论是一个简单到难以置信的故事。他认为大萧条可以由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避免。美国之所以陷入大萧条,是由一个偶然事件触发,就是美联储纽约分行的行长,主张强有力货币政策的斯特朗(Strong )的死亡,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软弱无力。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史家特明(Peter Temin )用事实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分析,否定了弗里德曼的理论。

金德尔伯指出世界性的大萧条是由大英帝国主导的全球化,由于英国一次大战后领导地位的衰落引起全球化的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三个主要强国:

14 Chen, P. “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Kyoto

Economic Review, 76(2), 139-153 (2007);陈平,“科斯谬想,张五常猜测,与交易成本的复杂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简报, 2008年17期,2008年4月19日。 15 Kindleberger, C.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英国,美国和法国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谁也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反而在他们之间踢保护主义之球,转嫁危机,最终引起了全球系统的崩溃。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相似的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危机。美国在二次大战后取代英国扮演全球化的领导角色,如今美国出了大问题,因为美国过多的军事扩张和过度的超前消费,削弱了美国的全球竟争地位,美元脆弱,动摇了美国在全球化中的领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秩序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冷战时代的格局。如果美国、欧洲、中国这三大经济体不能协调他们的努力,我们可能会面临另一个全球的大萧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熊比特指出的创造性毁灭,将对当下的全球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有三个问题是和目前关于金融危机根源的争论密切相关。

第一、怎样看待美国的经济?你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常常以为只有小国才需要考虑外来竞争的挑战,似乎美国这样的大国可以关门决定自己的经济政策,而无需重视美国经济和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是非常危险的。早在肯尼迪和尼克松总统的时代,美国经济政策就必须考虑全球化的影响,更不用说今天了。

第二、目前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是什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美国金融的失衡不是根植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而是源于中国的过度储蓄。我的观察完全不同。世界市场上的定价权是不对称的。美国比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更加有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正是美国保护跨国公司垄断利益的的政策,导致美国的产业外移和重塑国际劳动分工的秩序。

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发动的自由化革命在经济政策方面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通过星球大战计划造成了巨大的军备扩张;另一方面他大幅削减税收和放松了金融的管制。由此引起的预算赤字是由大量的公共借贷来融资,造成高利率和强势美元,动摇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迫使美国制造业外移到日本和东亚。然而美国不愿改变自己的全球战略,企图用迫使日元升值的办法来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迫使制造业从日本和亚洲小龙国家外移到中国大陆。现在美国正在尝试同样的事情去迫使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高度不平衡的大国。中国经济沿海过热可以移往内地,无需像日本和东亚小国那样移往外国。美国的中国的压力难以奏效,也救不了美国的结构性问题。

我观察到的“美国病”,根植于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取代了工业资本主义在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工业资本的行为是长期的,而金融资本是短期的。你不可能玩弄货币游戏来治疗美国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无论汇率如何波动,美国都有持续的贸易赤字,而德国和日本有持续的贸易盈余。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显然与汇率无关,而只跟美国的全球军事政策有关。美国有强大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但是美国大量的资源浪费在军事开支和金融投机。根治美国病需要改变美国的经济结构和全球战略。

目前争论很多的货币议题,我的观察是:中国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当中既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又获得巨大的收益,就包括遏制中国的美国政策,在现实的地缘政治中,给中国带来的意外的好处。何以见得?

原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领导人真诚接受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建议让人

民币的汇率钉住美元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和之中,美国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一直在宣传美国在处理拉丁美洲国家汇率危机的经验,就是美元化,美元化,美元化!!他们建议香港和中国的汇率应当以美元为政策制定的参照系。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学家和改革者并无市场经济的经验,只是从美国的教科书上学市场经济的理论,然后到实践中试验。他们相信美国教科书的理论,认为美国的国债相对股票和债券来说是无风险的。因此中国总理决定让人民币盯住美元,并允许国有银行购买美国的国债,以为那是国有资产保值的最好方法,银行也认为购买美国国债比借钱给中国自己的中小企业要好。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把美国的国债列为最安全的投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等级也远远高于亚洲的企业债券。造成美国储蓄不足,反而国际融资的利率远低于中国这样的储蓄大国的利率的怪事。然而,一旦中国政府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的建议,美国债券就变成了中国政府的一个陷阱。由于美国不对称的市场开放政策,日本和欧洲在玩货币游戏方面比中国有更多的选择。如果货币升值,日本和欧洲可以买美国资产来补偿出口的损失,但是中国不能买美国资产,因为美国的安全政策凌驾于自由贸易政策之上。美国的银行和企业被中国的国有企业邀请成为战略投资者,但是中国企业接受美国企业的投资请求,却被视为对美国的安全威胁。中国用低利息借钱给美国政府,然后美国金融资本投资中国的战略企业获取高额回报,这看来是美国稳赚中国稳赔的游戏,究竟是谁占了便宜?结果是美国赚了短期的大钱,而中国赚了长期的人心。

在自由和对称的贸易条件下,中国将要从美国购买两类商品: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中国对于美国技术的需求比粮食和牛肉大的多。然而,美国限制出口高科技商品给中国,却不限制出口高科技产品给日本,其他东亚国家和台湾。迫使中国只能从这些国家获得二手技术。这给东亚国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套利机会。自从7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本有持续的贸易赤字,对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台湾也是如此。中国对东亚贸易赤字的数量级接近中国对于美国的贸易盈余。显然,美国把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转让给了东亚邻国与台湾。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歧视政策造成怎样的地缘政治结果呢?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突然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比美国更可信赖的合作者。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不仅没有让人民币贬值,而且东亚的经济从中国的快速增长中获益良多。中国冷战时代的对手变成中国亲密的经济伙伴,这一趋势扩展到中国的其他邻国,包括越南,蒙古,哈萨克斯坦,俄国,和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圈,以人民币为中心,和美元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这同时也帮助了美元本身的稳定。如果美国认识到这是在亚洲和北美经济体之间的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基础,那么我们对全球化的未来可以乐观。如果美国的领导人把大中华经济圈视为一个挑战而不是一个机遇,那么全球化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里根革命意外塑造出的新的不平衡的地缘政治秩序,美国在日益增加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下还能保持它的金融地位,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的汇率政策以美元作为标尺。到目前为止,中国和美国都对过去的合作感到满意,但是对未来充满忧虑。和东亚国家不同的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汇率稳定中获得巨大利益的美国舆论,不但不感谢中国,反而把美国的问题归罪于中国。这使在改革三十年中,一直虚心向美国学习的中国民众和领导人,近年来对美国的领导力产生日益增加的疑虑。美国的领导人应该想一想该如何赢得各国人民的信任,而不只是谋取短期的金融利益。

第三、怎么解释伯南克关于中国高储蓄率的疑团。

经济学上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前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中,为什么会出现穷国补贴富国的怪事?难道穷国有能力制造阴谋用金融游戏来颠覆富国的财政?

我的观察是:这一怪像恰恰是跨国金融集团在全球扩张的结果。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统治中国出口市场的跨国公司的逼出来的。中国超过一半的出口来自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大多数出口渠道被沃尔玛这样的美国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中国在美国出售的产品,中国公司得到的回报仅仅是零售价的百分之二到五。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比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更加开放和竞争,因此中国企业的利润率远比发达国家的垄断企业为低。例如汽车市场,美国为三大汽车公司所统治,中国超过100家相互竞争的公司生产汽车。为了生存,中国企业不得不通过利润留成的方式,而非外部融资的方式来更新技术。这种导致中国民营企业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换言之,中国的高储蓄率不能仅用中国家庭的储蓄率来解释。在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年增长率分别是7%和6%。在中国的银行储蓄中,居民储蓄稳定在50%的水平上,企业储蓄超过30%。和日本持续的低利率不同,中国国内市场的利率比美国国债高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难题。沿海农业产业的灰色利率可能超过30%-40%。不存在中国储蓄夺得自我不能吸收,才泛滥美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技术投资的激烈竞争。中国政府控制投资过热时只有非常有限的手段,因为政府投资的比重远远小于民间的商业投资,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有更大的激励,为了增加就业和税收而鼓励制造业的发展。

可以想见,如果美国能够推动反托拉斯法,拆分象AT&T这样的垄断企业,美国工业将更加有竞争力。美国家庭假如像中国家庭那样,首先投资教育和技术更新,而不是投资大房子和汽车过度消费。美国自然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也才有更加平衡的贸易。

我以为伯南克的算术和理性都有问题。就算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可以看做噪声驱动的一个源泉,它的冲击力能有多大呢?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约为$7000亿美元,美国的国债总额约为 $9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比例仅为7%。国际外汇市场平均每天的交易量约为 $3万亿美元,大于中国全部的外汇储备。除非中国建立和美国一样的全球金融网络,并掌握储备货币和契约货币的金融强国地位,否则哪个理智的穷国不愿提高借给美国的利率,反倒自愿压低投资美国的回报?

伯南克认为,是中国的高储蓄率而不是美国的低储蓄率,导致美国的金融不稳定的。我的更为基本的经济学问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是消费,还是新技术和新产业。美国教科书给出的美国政策是鼓励发达国家消费,购买新房、新车是观察经济的主要指标。你能给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建议吗?我们讨论美国应该做什么时,必须考虑到国际竞争。假如两个竞争者,一个国家把大部分钱花在奢侈消费上,而另一国家化在投资创新上。你认为哪个国家将会赢得国际竞争?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不是吗?你用不着宏大的理论就可以回答如此简单的常识问题。

(3)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问题

最后,我来讨论一下在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面临的一些政策议题。

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8年。我把自己看成美国和欧洲文明的学生。我从美

国人身上学到了很多。问题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你们是否可以考虑,美国也能够从其他人,诸如欧洲人,日本人,或者中国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呢?基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我对美国的朋友有一些建议。

相互理解是在建立国际事务中建立互信的基础。以我的观察,中国人没有任何激励机制要去取代美国或欧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中国人的哲人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人历史上在7-8世纪的唐朝和15-16世纪的明朝达到过世界领袖的地位,并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中国人清楚的知道,大国兴衰是历史潮流决定的,不在人类意志的控制范围之内。

大家知道发展中国经济的困难远比美国为大,但是中国改革走出了新路。那么,我们大家能从中国的改革学到什么经验呢?

第一、我建议:发展第一,改革和再分配第二。如果经济处在萎缩的过程中,制度改革就几乎没有空间。很多人说我们应该增加养老金,拯救这拯救那。但是钱从哪儿来?你削减其他的醒目必然面对强大阻力。必须首先抓住增长的机会把饼做大,然后你才有资本使人相信,为了更好的未来可以作出点牺牲。投资基础设施和绿色科技,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可能是比大规模的破产、重组更有积极作用。

第二、美国可以把消费驱动的增长转变为出口导向的增长。美国出口什么?出口国债和通货膨胀对美国和世界都是不稳定的策略。你们可以出口通用汽车的全电气化的汽车。有些产品可能在美国卖并不好,但在中国和亚洲可能卖的好,因为他们的人口密度高,出行距离短。美国最有竞争力的行业是大学。很多中国家庭,包括贫穷的农民,如果有储蓄的话,他们都想将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的大学接受教育。通过发展和中国的省或城市的合作关系,你们可能接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中国的地方政府和民间财团可能投资美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设施,来交换你们帮助中国发展更好的大学教育。

第三、交叉投资可以发展互信和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需要中国的投资?中国曾经有过相似的疑问。从融资的角度来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确需要外国的投资,但是21世纪并不需要,因为中国现在有巨大的国内储蓄。然而,中国仍然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假如他们可以带来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市场渠道。中国的开放政策是为长期的直接投资者而设的, 不是给短期的市场投机者开放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美国比中国拥有更多更好的科技,但很多大公司控制的专利和技术却很少被使用。中国许多企业希望进入美国市场,并非因为美国的利润率高于中国,而是想建立更好的商业形象。他们视美国为世界舞台。如果你能在美国的市场上站住脚,它标志着企业质量和形象的升级。如果美国对中国投资开放,将为现存的美国技术找到新的市场。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中,中国政府的行为象政府保险机构,帮助外国直接投资降低在中国投资的初始风险。为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改变冷战的思维,假如美国与中国政府都能为相互投资提供保险机制,将对中美共同走出经济危机有巨大推动。

第四、竞争政策比金融兼并更加重要。几乎每一次美国危机,你总能观察到兼并和集中的倾向,这是目前金融危机的原因所在。例如,AIG是最大的保险公司,它的问题产生宏观经济的连锁反应。援救AIG公司的代价高于拯救美国全国的医疗系统。我建议你们将有问题的垄断公司拆分成较小的企业相互竞争,才能分散风险和鼓励创新。如果你们让花旗银行收购美林,让美洲银行收购问题大银行,花期和美洲银行自己将面临更多的问题。这是我是从转型经济中学到的教

训:俄罗斯私有化没有拆分国有的巨型垄断企业,结果很糟;中国拆分了国有垄断企业,但是没有私有化,至今大有进步。竞争比私有化更为有效。

第五、浮动的汇率自从20世纪70年代实施以来,是全球化中内在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相对稳定的汇率对于有效的财政政策和国际劳动分工来说非常重要。美国、欧盟和亚洲国家不协调的货币政策的危险,可能引起一场竞相贬值的战争。它也许难以伤害外汇储备较多的东亚国家,但无疑将冲击没有足够外汇储备的国家,导致国际局势的动荡。未来的国际金融秩序只能通过主要国家之间的稳定的汇率政策实现,尤其是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需要在他们的宏观政策和贸易政策之间形成紧密的协调。然后其他国家才能选择一篮子主要的货币,实现相对稳定的汇率。换句话说,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再以单一货币-美元-为基础。只要三大金融实力-美国、欧洲和东亚-能够建立长期的互信,其中任何一方不在扮演自命的世界警察,或者自命的道德裁判,新的伙伴体系才可能建立。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对世界秩序有新的理解,才能够为可持续的全球化建立新的国际金融基础。否则,三个地区性的市场将会取代目前的世界市场,而边缘地区将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注:感谢朱冬青同学的翻译,2009年4月2日陈平对文字作了改正。】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9 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 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 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 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 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 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 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 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 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 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 先分析一下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 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 年 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 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 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 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 年 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 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 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 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 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 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 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 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 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 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 影响 2008 年9 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 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 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 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 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 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 年,经济刺激政策对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8155739.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18155739.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