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心脏、血管、血液、血液循环系统的某些部分出现问题。
以下是一些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动脉硬化:动脉内层的脂质积聚,导致血管壁变硬和变厚,血流受阻。
2. 心肌梗死: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常常表现为胸痛和心脏骤停。
3. 高血压:血液在动脉中的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4. 动脉瘤:动脉壁膨胀和变薄,可能导致破裂和出血。
5. 静脉曲张:静脉壁弱化和扩张,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和静脉阻塞。
6. 血栓形成:血管内部的血块,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和组织缺血缺氧。
7. 动脉狭窄:动脉内径变窄,血流量减少,造成血管供血不足。
8. 心衰:心脏失去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脏泵血能力降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的名词解释。
如果您有任何相关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 1 -。
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

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晚上盗汗是指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大量出汗现象。
这种盗汗不同于正常的汗液分泌,而是由于身体内部的一些异常变化引起的。
血液循环障碍是晚上盗汗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将就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晚上盗汗的原因、症状和治疗进行探讨。
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发生障碍性改变,导致血流量、血压等生理指标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主要与下列几个方面有关:1. 血液供应不足:在血液循环障碍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各部位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起代谢紊乱,诱发盗汗现象。
2. 血液循环紊乱: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血流过程中的淤积和堵塞,使得血液流动不畅。
这种血液循环紊乱会干扰体内热量的传递,导致体温异常升高,进而引起晚上盗汗。
3. 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干扰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过度出汗。
根据晚上盗汗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 夜间大量出汗:晚上盗汗的最明显表现是夜间大量出汗,尤其是头部、躯干和背部等部位分泌大量汗液,患者可能会因为汗水过多而导致身体湿透。
2. 夜间苦闷感和不适: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常常伴随着夜间的苦闷感和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促以及全身不适。
3. 其他相关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伴有心悸、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以及生活品质。
针对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晚上盗汗,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血液循环改善药物、神经调节药物等,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功能,减轻晚上盗汗的症状。
2. 中医调理:中医药在调理血液循环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可以选择一些中药汤剂,如陈皮、生姜、山楂等,以及一些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对血液循环进行调理,改善晚上盗汗症状。
3. 生活调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参加运动,增强心肺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病理学血液循环障碍ppt

梗死的病因
血栓形成----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如心 肌梗死、脑梗死
动脉栓塞:多为血栓栓塞,如肾、脾、 肺梗死
动脉痉挛 血管受压闭塞:多为静脉受压回流受阻
梗死形成的条件
供血血管的类型
终末血管供血的器官容易梗死(如脾、肾) 有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如肺、肝)
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急速发生的血流阻断易梗死 缓慢发生的血流阻断不易梗死
的变化
漏出性出血
❖ 充血 Hyperemia
概念
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 充血。
血液循环障碍模式图
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概念 又称主动性充血或充血 原因 动脉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 类型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性充血
病变 色鲜红、稍肿胀、温度高、有搏动感 后果
触发了凝血过程
静脉血栓(烧伤后)
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正常内皮细胞作用
胶原暴露 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
内皮损伤 释放组织因子 激活Ⅶ因子 启动外源性凝血
病例介绍
释放vW因子 血小板粘附 形成粘集堆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小板进入边流,与内皮细胞接触机会增加
枝循环情况,包括引起出血性梗死、猝死。
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子多来源于左心,或为附壁血栓,或为心瓣膜上 的赘生物
阻塞部位多见于心、脑、脾、肾及下肢动脉 可引起相应器官的梗死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小分支栓塞
下肢深静脉栓子 肺动脉大分支栓塞 腘v、股v、髂v 肺动脉广泛分支栓塞
无明显后果 肺出血性梗死 呼吸、循环衰竭
常见于DIC。 主要由纤维蛋白
医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技术改进
不断优化和完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研究
开展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 疗效和安全性。
新药研发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
01
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特定靶点,研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治
主要病因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静脉受压等,导致静脉 回流受阻或静脉血液淤滞。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因 病因和受累组织而异,常见症状 包括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
肉萎缩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管造影、 超声多普勒等。
鉴别诊断
抗炎药
用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
血管搭桥手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来 改善血液循环。
血栓清除手术
通过手术方式清除血栓, 恢复血液循环。
血管成形术
使用导管技术扩张狭窄或 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循 环。
其他治疗方式
物理治疗
如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有助 于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方式调整
疗药物。
新型药物剂型
02
开发新型的药物剂型,如纳米药物、脂质体等,以提高药物的
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联合治疗药物
03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单一药物的
剂量和副作用。
谢谢
THANKS
静脉循环障碍
总结词
静脉循环障碍是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或静脉内压力过高,导致局部组织淤血或 水肿。
医学专题血液循环障碍PPT文档

静脉壁薄,易受压
血液通过毛管到达静脉后,血粘性增加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血液(xuèyè)凝固性增高
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高凝状 态。见于原发和继发。 遗传性高凝状态 第Ⅴ因子基因突变,抵抗蛋白C的降解 获得性高凝状态: 1.手术、创伤、妊娠(rènshēn)和分娩: 血小板增多,新生血小板粘性增加。 2.DIC:
血栓 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冲高击管图壁示,内皮细胞受损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血小板的活化
(huóhuà)
粘附(zhān fù)反响 释放(shìfà ng)反响 粘集反响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huǎnmàn)、形成涡流。
静脉瓣
轴流 边流
血流缓慢 (huǎnmàn),血小 板靠边
血栓(xuèshuān)释出
TXA2和5-HT
肺动脉阻力 增加
支气管动 脉痉挛
冠脉 痉挛
支气管 痉挛
急肺
性缺
肺 动 脉 高 压 、
血 缺 氧 左 心 输 出
死 亡
右量
心下
衰降
竭
第四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肺栓塞 血管 照影片 (xuèguǎn)
第四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肺栓塞
第四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二〕脂肪(zhīfáng)栓塞 fat embolism
红色血栓
(二)血栓(xuèshuān)类型和形态
❖ 白色血栓 pale thrombus
红色 血栓 ❖
(hóngsè)
red thrombus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重要生理过程。
然而,有时候血液循环可能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扰,导致血液流动不畅,甚至使身体各个部位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液循环障碍,它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1. 血液循环的重要性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过程之一。
它通过心脏泵血和血管系统的支配,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同时,它也负责将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身体中排除。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2. 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血液循环障碍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动脉硬化:血管壁因为脂肪沉积而变得硬化,导致血流受阻。
-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凝结物(血栓)阻塞了血管,妨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
- 动脉狭窄:血管内壁变窄,血液的通过能力减弱。
- 心脏病:心脏功能不正常,影响到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
- 高血压:过高的血压对血管造成损伤,影响血流。
3. 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血液循环障碍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频繁的头晕和乏力感- 呼吸困难和胸闷- 手脚肿胀和麻木感- 心律不齐和心绞痛- 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4. 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障碍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 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 减少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 如果有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请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治疗并定期追踪检查。
5. 结论血液循环障碍对人体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它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并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学基础)

血管病理学变化
1
动脉硬化
2
血栓形成
3
血管炎症 ️
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管壁
动脉壁可以发生硬化,形
子在病理条件下容易聚集
可以发生炎症反应,导致
成斑块,进而导致血管狭
形成血栓,阻塞了正常的
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窄,影响血液流动。
血流通道。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病理因素
外界因素
遗传因素
特定疾病或病理状态,如动脉
外部因素,如寒冷、损伤、化
某些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他们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导致
学物质等,可以对血管产生直
更容易发展出局部血液循环障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接或间接的影响。
碍。
分类和病因分析
1
动脉性
由于动脉硬化、血栓等原因导致局部供
解症状、预防并管理这种现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静脉性
2
血不足。
由于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充血和血
液淤积。
3
炎症性
由于血管炎症等因素导ຫໍສະໝຸດ 的局部血流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疼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疼痛,疼痛的性质、位置和强度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肿胀
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充血,引起肿胀和红肿。
影像学检查 〰️
经常使用超声、CT扫描、MRI等技术来评估血管状态和局部循环。
治疗和预防措施
规律锻炼
健康饮食
减压技巧
通过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
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

静脉曲张
是指静脉在一定部位因瓣膜功能不全或血管壁韧带 松弛而向心瓣返流的现象,在长期的静脉淤血作用 下形成的。
糖尿病足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和微循环病变,尤其是足部
冻伤
是由于低温引起局部组织破坏与缺血所致,严重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和检查
临床症状
等手术治疗。
3
物理疗法
如按摩、针灸、康复运动等物理治疗。
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措施
合理饮食
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科学锻炼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长时间 站立。
纠正不良习惯
如戒烟,限酒,避免服用致血 管收缩的药物。
结论和要点
要点 原因 疾病 诊断和检查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总结
血管、血流和心脏因素均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 碍。
如发麻、酸痛、水肿等。
医学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实验室检查
如血流变、D-二聚体等。
特殊检查
如光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和测量足部血流速度 等检查。
治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方法
1
药物治疗
如扩张血管
如血管重建术、真皮移植术、硬化治疗
脑中风、静脉曲张、糖尿病足和冻伤等都属于局 部血液循环障碍范畴。
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医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 多种方式检查诊断。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是治疗局部血液 循环障碍的主要方法。
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和纠正不良习惯等是预防局 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有效措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 件
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它使氧和其他重要物质通过血液供应到身 体各个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动脉阻塞
贫 血 性 梗 死
常见器官:心、 肾、脾等
组织特点:结构较致密, 侧枝血管细而少
肉眼:灰白色锥形或不规 则地图状。 镜下:1、中央区:凝固 性坏死(核固缩、核碎裂 和核溶解);2、梗死灶 外围:为充血出血带或炎 症反应带。
病 变
心肌梗死
脑梗死
肾脏 肾贫血性梗死
脑梗死
心肌梗死
坏死判定 细胞核的变化 (1)核固缩(karyopyknosis) (2)核碎裂(karyorrhexis) (3)核溶解(karyolysis)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ion) /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ion) 含血量多少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 /红色梗死(red infarction)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衄。
肺、支气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咯血。 胃、食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呕血。 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血便。 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 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形成小的出血点 称为淤点, 较大的出血称为紫癜。
内出血
大体病变 点状出血(淤点) 直径不大于1毫米的出 血点
猪瘟
斑状出血(淤斑)
透明血栓 DIC、微循环 (hyaline ~) 内
纤维蛋白 镜下可辨 血小板
大体病变 表面粗糙不平,与心壁或血管壁紧密 连接。
血栓与凝血块区别: 表面:粗糙 光滑 质地:较硬 柔软
色泽: 白红
血管: 黏附 镜检: 有形 Nhomakorabea暗红
脱离 无形
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机化与再通 钙化
对机体影响 有利:破裂的血管起堵塞裂口和阻止出血 阻塞血管 不利 脱落形成栓塞
肺褐色硬化
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竭
1、急性肝淤血
肝静脉回流受阻
肝淤血
肝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
柔软,呈暗紫红色 镜检窦状隙和中央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
病程少久,“槟榔肝”
Nutmeg liver 2、慢性肝淤血
暗红色淤血 黄色的脂肪变性
肝细胞萎缩消失,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网状
纤维胶原化,肝组织硬化,称淤血性肝硬化
1、病变与血管分布: (1)脾、肾、肺血管呈锥形分布------梗死灶呈锥形,切片呈 扇形或楔形,其尖端朝该器官的门部。 (2)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梗死呈不规则的图状外观。 (3)肠系膜动脉分支呈辐射状--------梗死灶呈节段性。 2、病变与梗死部位:脑梗死--------液化性坏死, 肾、脾、心、肺、肠梗死-------凝固性坏死。
镜检,肺泡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 红细胞,泡壁变厚,泡腔内有少量漏出的水肿 液、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2、慢性肺淤血 呈棕褐色,肺褐色硬化(lung brown induration) 镜检,肺泡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组织胶原化
急性肺淤血水肿
栓子小且少,肺动脉小分 支栓塞,无明显影响 栓子小,数目多,大量肺 A小分支栓塞,肺循血量 锐减,引进右心室压力上 升和右心衰竭 中等大小栓子栓塞肺A, 慢性肺淤血时,侧枝无法 代偿,局部肺梗死 大栓子栓塞主干或肺循环 血量减少50%以上 机制:肺循环 机械性阻塞;栓 子刺激肺A壁 引起迷走神经 反射;栓子中血 小板释放大量5 -HT。 猝死
梗死 纤维化 瘀痕形成
心瓣膜变性
出血 DIC
第五节 栓塞
栓塞(embolism):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
血液运行,阻塞某处血管管腔的现象。不
溶于血液的物质称栓子(embolus)。
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的运行途径和血液流动方向一致 1、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的栓子 → 肾、脾、脑、 下肢栓塞。 2、右心和体循环静脉栓子 → 肺动脉栓塞。 3、门脉系栓子 → 肝内门静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或逆行栓塞 。
直径由几毫米至10毫米的出血斑
猪瘟
出血性浸润(紫癜) 血液渗出血管周围间隙,随后浸透到邻 近组织,使出血的局部呈大片暗红色的病 变
出血性素质: 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 血肿: 大量出血局限于组织内,呈肿块样隆起 溢血: 浆膜或组织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 积血: 出血积存于体腔中
组织病理学变化
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1、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 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2、机理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或 收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细动脉 扩张 组织 充血
栓 子 运 行 途 径
栓子的常见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性栓塞
(2)空气性栓塞
(3)脂肪性栓塞
(4)组织性栓塞 (5)细菌性栓塞 (6)寄生虫性栓塞
血栓性栓塞 肺动脉栓塞 栓子来源及栓塞部位 体循环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后 果 取决 于栓 子大 小、 数目 和心 肺功 能情 况
栓子来源:90%以上向 下肢深静脉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3、原因
生理性充血:组织、器官功能性活动增强
炎症性充血:致炎因子、炎症介质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4、大体病理变化
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组
织代谢旺盛,机能增强,发生于黏膜的充
血可伴有腺体的分泌亢进。
丹毒:皮肤疹块“打火印”形成 蹄充血
5、组织病理学变化
出 血 性 梗 死
常见器官: 肺、肠等
组织特点:组织结构疏松, 有双重动脉供应或吻合支 丰富
条件:1、组织疏松;2、血管吻合地丰富或双重 循环;3、动脉阻塞前已淤血 肺出血性梗死
常见类型 肠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肠出血性梗死
梗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结局 被肉芽组织机化 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梗死的器官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心—心功 、猝死 脑—功能障碍、猝死 肾—腰痛、血尿 肺—胸痛、咯血 肠—腹痛、便血 四肢等—坏疽
光镜下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
内充满红细胞,扩张血管周围水肿、炎性
细胞甚至蛋白质渗出。
淋巴结充血
肠粘膜充血
6、结局 轻微充血 血流量和流速
有利 搽涂剂 骨折
氧和营养物质
运出病理产物 淤血 水肿 出血
严重或持久 性充血
有害
扩张 麻痹 破裂
脑溢血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 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尔 发生的充血,简称淤血 (congestion)
血液循环障碍
动脉性 充血 血量异常 贫血 红细胞逸出称出血 血管壁异常 水分在组织间隙间增 加称水肿 水分积聚在体腔称积水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 血液形状改变 静脉性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栓塞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梗死
第一节 充血(hyperemia)
充血(hyperemia)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
2、原因 全身性淤血是因心机能衰竭,胸膜
及肺脏的疾病,使静脉回流受阻而发
生全身性淤血。 局部性淤血是因各种原因如静脉受
压、管腔变窄、血栓、栓塞、静脉内
膜炎等所致的局部静脉回流障碍。
3、大体病理变化
体积肿大 暗红色或蓝紫色:氧和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
蛋白增多 温度降低:血流缓慢,缺氧,氧化代谢受阻,机能
互鲜肝 交标表 错本面 ,为及 呈暗切 槟红面 榔色见 样)灰 的与黑 花淡色 纹黄的 色淤 脂血 变区 区( 相新
肝淤血
结局
轻度淤血,病因消除后,可完全恢复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较重 淤血性硬化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发绀 (cyanosis)
第三节 出血 (haemorrhage)
概念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为出血 (haemorrhage) 内出血 :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
后 果
超过100ml,猝死
机制:空气随血流进 入右心聚集,因心脏 跳动,空气和血液经 搅拌,形成可压缩的 泡沫血,阻塞于右心 和肺动脉出口,致血 流中断。
脂肪栓塞
脂滴进入血流,栓塞小血管的现象称为脂
肪栓塞。多见于长骨骨折或脂肪组织有严
重挫伤时,脂肪细胞释出脂滴进入血流。
肾小球脂肪栓子
淋巴结细菌性栓塞
外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
病因和发病机理 破裂型出血 (1)外伤性出血 (2)侵蚀性出血 (3)血压亢进性出血
渗出性出血: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
脉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通过扩大
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渗 出血管外。 (1)血管壁损伤
(2)血小板生成障碍或过度消耗
(3)凝血因子缺乏
外出血
下降,产热减少,同时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肝淤血
肝表面及切面见灰黑色的淤血区 (新鲜标本为暗红色)
肺淤血
组织病理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 张,充满红细胞,有时可见水肿,严重时
可见淤血性出血。
肺淤血 肝淤血
肺淤血 原因:左心衰竭 1、急性肺淤血 静脉血回流受阻 肺淤血
肺脏体积增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呈 暗红或紫红色,质地变实,挤压时可从切 面血管流出暗红不易凝固的血液;支气管 黏膜肿胀暗红色,内有大量白色或淡红色 泡沫
类 型 白色血栓 (pale ~) 混合血栓 (mixed ~) 红色血栓 (red ~)
形成条件 血流较快时,主 要见于心瓣膜
主要成分 血小板 白细胞
血流缓慢的静脉, 血小板 往往以瓣膜囊或 内膜损伤处为起 红细胞 点 血流缓慢甚至停 滞的静脉,静脉 延续性血栓尾部 红细胞 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