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_王自红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与演进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与演进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与演进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的地位长期处于劣势。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女性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家庭中,她们的主要责任是生儿育女和管理家务。

男性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权力,比如男人可以休妻,女人则无此权力。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被动且局限,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地位逐渐有所提高。

二、古代女性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古代中国文化教育十分严格,女性得到教育的机会跟男性相比非常有限。

女性大多数只接受基础的读写算术教育,而男性可以接受更加全面和高等的教育。

然而,尽管如此,一些女性仍然有机会去读书,比如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她的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三、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杰出的女性渐渐崭露头角。

比如,在明朝,有一个女性官员叫李清照,她是当时的官方女文人之一,她的作品被广泛地传唱,并深受文化人士的赞赏。

在清朝,一些有追求的女性开始参与商业和文化活动,他们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四、女性地位在现代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一些有能力的女性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展示。

总之,古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和演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逐渐摆脱了古老的束缚,走向了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我们相信,中国女性在未来的社会和文化中将会发挥更大的地位和作用。

论中国古代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变迁

论中国古代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变迁

论中国古代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变迁中国古代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变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女性默认处于男性的下属地位,无法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其权利和地位也极为有限。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线投向了中国女性在历史演进中的角色与地位,寻找着中国女性境遇的变迁和转变。

一、中国古代女性的政治地位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女性几乎没有一点儿话语权,也没有选择领袖和决策者的权力。

不足为怪,女性对于政治圈的入门门槛同样是几乎不可逾越的。

只有经过缜密的宫廷仪式和规矩之后,少数女配王公才会有机会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她们的作为和言行不足以改变中国古代政治景象,但女子身份的政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却在改变女性的政治地位。

古代中国政治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性是西周时期草井之战中的蔡侯之妻吴娃。

她在丈夫去世后成为了自己的领地的君主,而且能力出众,治理有方,使领地得以繁荣。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女将军和女军阀。

这些女性在武艺上并不亚于男性,并且在对抗外族入侵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晋孝武帝曾经封赏过一位女将军黄霸,不过不可避免的是,在古代中国,尽管有许多女性在政治领域中扮演的支持角色,但她们的作用和亲自参与政治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宋朝时,由于在统治上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所以宋朝街坊中女性也有了一定的机会。

了解政治时,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女性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有了一些机会。

有的女性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此类女性被视作一个重要的家庭掌管员。

例如宋宣和年间杨震的女儿杨惠妃,在政治和军事上曾有着极大的影响。

她学识渊博,曾在宋理宗即位前参与了太后廷议。

杨惠妃还不断为自己的父亲提携,让其荣归故里,成为当地的政治和经济重量级人物。

二、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女性相对于男性处于一个被动地位。

她们在婚嫁、学识、职业、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限制。

女性的地位一直都是依附于家族和家庭的地位。

在婚姻制度上,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非常重视男女双方的家族背景和经济状况等因素,而摒弃了婚姻的自由和平等。

2024高考历史中的女性历史地位演变

2024高考历史中的女性历史地位演变

2024高考历史中的女性历史地位演变---女性从古至今在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不平等待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考试中,女性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女性地位的演变。

1. 古代女性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

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社会地位受到极大的限制。

例如,在中国古代,女性经常被束缚于家庭和家务劳动中。

此外,女性的政治参与权也被严重剥夺。

2. 女性的崛起和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女性开始积极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女性参与了许多社会运动,并争取到了一些权益的保障。

例如,妇女参政权的争取在一些国家中取得了进展。

3. 女性在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勇敢地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工作,尤其是在军需工业和医疗领域。

她们的参与为历史地位的改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并认可女性的才智和能力。

4. 当代女性权益运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女性权益运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女性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和促进女性的利益。

同时,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5. 女性在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中的地位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考试中,考生将会了解到女性在历史进程中地位的不断变化。

考生需要掌握女性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理解她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不公平待遇所带来的影响。

6. 总结女性历史地位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

从古代到当代,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平等待遇。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的历史地位演变,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处境,并反思现代社会中尚存的问题,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努力。

---本文简要探讨了2024年高考历史中的女性历史地位演变。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女性权益运动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女性权益运动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女性权益运动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嬗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的女性权益运动,中国女性不断努力争取平等和尊重的权益。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现代女性运动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

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观念使得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的主要角色是作为妻子和母亲,全心全意侍奉丈夫和家庭。

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女性地位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在唐宋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女性,如著名的诗人李清照和蔡文姬。

她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为后来的女性争取了更多的空间。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女性的地位开始有了一些改善。

文化人陈抟的《女则》一书提出了女性的独立和个性发展的观点,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近代女性运动的兴起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女性的地位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一系列女性权益运动开始兴起。

例如,五四运动中,许多女性加入了政治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利。

著名的女性活动家宋庆龄也发起了“训练女性运动队”的倡议,提倡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妇女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新中国建立后,女性开始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和政治事务,跻身于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

四、当代女性运动的挑战尽管女性在社会地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职场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女性在晋升和薪资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

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挑战,女性常常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代女性运动积极推动着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女性地位长期处于低下的状态,社会角色受限,受到严格的男权制度约束。

本文将从婚姻家庭、教育、政治与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及社会角色,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地位在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中,女性地位受到极大的限制。

首先是嫁娶制度,父母通常会为女儿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女性缺乏自主权。

其次是婚前教育,女性的教育重心通常放在家务事和嫁娶技能上,缺乏对知识的培养。

再次是婚后角色,女性主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生育,缺少独立发展的机会。

这些因素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缺乏自主权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二、教育中的女性地位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需掌握基本的家务知识,而不需要接受正规的学问教育。

因此,女性往往无法接受与男性同等水平的教育。

这种教育差距使女性缺乏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限制了她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政治与社会角色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角色中,女性的地位受到严格限制。

在政治层面上,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男性担任家族的代表和社会参与者,女性的政治地位较低。

在社会角色方面,女性主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缺乏独立的社会身份。

古代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较为盛行,这进一步削弱了女性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

四、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原因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被广泛传播。

儒家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强调,将女性定位于传统美德守护者的角色,缺乏对女性自主权和独立发展的关注。

其次是封建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制度,将男性置于家族的核心地位,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

封建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女性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

另外,家族价值观与传统习俗也对女性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被广泛接受,男性被视为家族延续的希望,而女性则被看作是附庸品。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影响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尽管根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之中,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一变迁既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古代女性的地位最早体现在家庭。

在较早的时期,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母系氏族制度使得女性享有一定的权威。

然而,随着稷契之战后的氏族制度的瓦解,以及农耕文明的崛起,家族权力逐渐被个体权力所替代。

女性的地位也随之下降,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

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女性视为从属于男性的存在,主张女性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从子,深深地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和自由权利。

然而,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开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宋代的儿女地位平等政策对女性地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并参与经济活动。

她们在家庭中经营手工业、农业以及货商活动。

此外,在文化领域,女性的才艺和学识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

女性在文学创作、诗词歌赋等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成为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女性地位的变迁并不仅限于家庭和文化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开始在政治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体现。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先驱女性,她们勇敢地冲破传统束缚,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和政治改革。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妻子宋美龄,她们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女性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

在各级学校中,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她们开始在学术研究和职业领域中崭露头角,拥有更多的选择。

尽管女性地位的变迁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但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女性市场地位受到限制,男性仍然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面临的职场压力、家庭角色的冲突以及性别歧视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与改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中国的女性地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命运

中国的女性地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命运

中国的女性地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命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妇女的地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命运往往被束缚在男权社会的桎梏之中。

她们被剥夺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进步等方面探讨妇女命运的演变。

首先,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备受限制。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女性被视为嫁人的工具和生育的工具,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无法接受学习和培训。

她们被禁锢在家庭内,不得外出,更不用说参与政治和职业了。

她们的一生几乎都被家庭和孩子占据,缺乏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封建家庭制度决定了女性缺乏社会地位和独立性,只能依附于丈夫或父亲。

其次,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承担着家庭的重责任。

封建家庭中,女性被赋予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育的任务。

她们要照顾丈夫和子女,管理家务,同时还要按照传统的观念要求顺从丈夫和长辈。

她们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远远超过男性,但她们的劳动却常常被忽视和贬低。

妇女所承担的家庭责任限制了她们的个人发展,使她们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现代社会中,女性逐渐赢得了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法律保障和逐步消除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女性参与政治、职业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幅增加。

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潜力。

她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关心也日益加强,女性的声音和权益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然而,女性在现代社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性别歧视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往往面临着职业发展的瓶颈和薪酬不平等的问题。

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使得女性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虽然女性地位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来实现真正的平等。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地位在封建社会下遭受了严重的限制。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相对低下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相对低下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相对低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低下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相对较低,这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

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武则天、贞观女儿等,但整体上来说,女性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处于一种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地位。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制度约束以及经济上的限制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封建制度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为何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低下。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女性地位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治和秩序,将男性作为社会的重心,而将女性定位于次要的位置。

这一观念对于整个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妇女被认为应该在家庭中以贤良淑德的形象侍奉丈夫和家庭,被束缚在家庭角色之中,无法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中去。

二、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被进一步加强。

封建家族观念中以男性为家族的主要代表,婚姻制度中男方在经济和政治资源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方则弱势很多。

此外,封建制度中也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剥夺权益的制度,如婚姻中对女性的家庭地位进行剥夺、对女性继承权的限制等等。

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缺乏独立地位,依附于男性。

三、经济因素的限制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在农耕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性在经济上的地位更高。

农业劳动对体力的要求较高,而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体力不及男性,使得女性无法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去,也因此缺乏经济独立性。

此外,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价值观也导致了男孩被普遍偏好,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相对受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低下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经济因素的限制所导致的。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的缺陷,无论是女性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法律、教育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地位逐渐提高,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第5期 2006年10月JOURNAL O F K AN GD I N G NATI O NAL I TY Vo l 115No 15 O c t 12006TE ACHERS COLLEGE论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王自红【摘 要】女性地位经历几千年的变化,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多压抑的无奈。

女性地位是怎样逐步丧失的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发展过程,也体现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地位;沦丧【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76(2006)0520064204作者简介:王自红,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文系教师。

(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建构着,衡量这个定位的标准,在今天我们不妨可以化分为这样几个范畴:政治定位、经济定位、文化定位这样三种。

政治定位以自由、民主、平等为主要内容,经济定位以拥有、决策、支配为主要内容,文化定位以角色、分工、评价为主要内容。

按此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透视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即女性意识的觉醒,饱含着几多辛酸和无奈。

我们分析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从中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或许有所推动。

抛出此文,意在期许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女性,关注历史,也关注今天。

一、理想中的女权境界———母系氏族制度历史上女性的黄金时代,大概只能推到母系社会了。

之所以说是黄金时代,并不是说女性压迫男性,就象后来的男性压迫女性一样,而是基于男性女性基本平等、自由、民主而言。

人类两性地位的变化,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在母系社会时期,人们更多地从事着采集、拾取的工作,大量生活生存必需品主要依赖于较轻体力劳动的采集活动,而需要较大体力劳动的狩猎、捕鱼等活动,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是难以满足原始人类的需要的,这种生产关系自然决定了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而人们在生活中以女性为中心就成了一种自觉,女性也就拥有了对生活资料更多的分配权,在社会分工中,女性也就拥有了较高的支配地位。

这时候的女性,在生活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家庭中是起领导作用的,在感情上是拥有绝对支配地位的。

黑格尔分析男女两性关系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法学领域,即婚姻;二是自然领域,即性;三是美学领域,即情感。

那么,如果人之初无所谓婚姻与情感,我们只把焦点定位在自然领域,那么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男女关系基本上是平等自由的。

《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汉书》还谈到了燕地民俗:燕地,宾客相过,以妇待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史记》所记载的现象,更有点类似现代美国一度流行的嬉皮士作风: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搏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前有坠珥,后有遗簪,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香泽。

当然,《汉书》与《史记》描述这个,大都是基于猎奇或者讥刺之姿态,虽然时代可能已推移近奴隶社会了,但是至少从这些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古风里,我们不难从其侧面发现,那时的男女毕竟是自由平等的。

直到如今,我们读起古籍中的男女自由恋爱场面,还感觉唇齿留香。

比如《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比如《诗经・静女》: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

每一个爱情场面,都是优美奔放,健康自然。

母权制被推翻了,女性的黄金时代就过去了。

为此,恩格斯同情地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社会一旦变成男人的社会,那么男女关系的三个层次———婚姻、性、情感,便同时成为男人主宰的领地,女人身处其中,其真实身份便沦落为奴隶、工具和乞者了。

二、对女权的初步追求———“桑间濮上”的探索女人们难道就从此甘于这种地位吗?当然不是,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女人们就一直为争得自身的权利而不断抗争,虽声音弱小,又势单力薄,终就还是有所表现的。

《汉书》记载了“桑间濮上”之现象: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个齐文姜,与其兄齐襄公有了暧昧之举,姑且不论其有伤伦理之风,我想这与其身处帝王宫中寂寞无奈相关,后来齐桓公看不惯了,把她远嫁到鲁,可是这个文姜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居然想尽办法,不顾世人之唾,足见其对女性权利追求的坚决。

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关于蚕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学———文化原型:反映出女性对女权的初步追求。

故事中蚕女与马的出现即喻示着女子纺织于家园、男人远征于荒外的社会现实。

而在东晋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男征女织”则表达了独特的寓意,,因而也形成了一对永远解不开的文学原型:征夫与思妇。

自《诗经》、汉乐府、五言诗,征夫思妇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到干宝生活的时代,对这一文学原型的认定应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了。

征夫与马之间的关系容易理解。

思妇与桑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女子采桑”最终成了“思妇”的代名词。

在汉乐府中,采桑故事中的采桑女由《诗经》中的怨女变成了思妇。

这更切合妇女纺织在家园的现实。

《陌上桑》等诗中采桑女有三点甚为重要:都很美艳;都是因独守空房于家,苦闷难忍然后“提篮行采桑”;而在采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诱惑,但她们都必须果断拒绝。

她们的优秀品质就在于美丽、勤劳、贞烈三个方面。

但是蚕女恰恰违反了这三大优秀的品质,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蚕女就犹如神话中的织女,不仅“废织”,而且还耽于春情,在家从未见有任何采桑、养蚕、纺织之举,既然如此,治罪她的最好的方式那就是让她永世纺织不休,“女化为蚕”正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这一目的。

表面上蚕女与马最后以蚕的形态融为一体,但这个结局有着与爱情理想截然相反的用意。

马皮裹女,喻示着礼教永远束缚了少女,束缚之物已经与被束缚者化为一体,不可分离。

这不仅使她失去了自由,同时还转化成了“异类”。

既然她有难以排谴的性苦闷(居家不织———因情而动———背信弃义),而又不愿从礼教而行,那么就让她成为一个被幽闭起来的异类,这无疑也是她改造赎罪行这有效的一条途径。

而造成其罪恶的根源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女权意识的初步追求即性欲的觉醒、膨胀和转移。

像这样为情而向礼教进行抗争、要求重视女权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过很多:如西晋曾有绿珠为报石崇知遇之恩,不惜坠楼明志,被传为干古佳话;为情而亡的霍小玉;因情而被隔绝的白娘子等等。

毕竟这种追求是有限的,其势是甚微的,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是难以成为气候的。

我们把它归为“桑间濮上”式的探索,只能说明这是女性对其自身权利的一番抗争而已。

《礼记・乐记》就严厉地反对,把它归为亡国之音:“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三、压抑的女权定位———女性礼仪的成型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是人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技能。

合适的礼,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顺利地实现理解和沟通,是良性社会秩序的必须。

中国曾是礼仪之邦,关于“礼仪”,在《三字经》中如是说:“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2006年 第5期 王自红:论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既然女性在社会中完全以男人们的标准定位,那也总得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呀,总得给自己一个说法吧,于是,不管男人、女人,都开始了对女性权利定位的探索,开始了对女性权利的科研空白填补。

经过一代又一代男科学家、女科学家的研究,终于创造出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逐渐定型: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惟务贞洁之贞操礼、柔顺轻怯的美仪礼、无才是德的妇德礼、为人妻之后要守的妇礼(三从四德之礼、夫死无再嫁之礼、七出三不出的休妻礼)、婆媳之礼,等等。

《礼记・内则》记载了周代的妇德标准,为闺媛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秦代,女子的贞节问题备受重视,秦始皇就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说: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

到了汉代,闺媛礼终于完善。

前汉、后汉,各出一位流传千古的女子教育专家,前汉刘向,作《烈女传》;后汉班昭,作《女诫》。

汉代之后,对女人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巩固,各种家范家规类的素质教材不断出版,后人整理为《女儿经》之类,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堪称女式百科全书了。

隋唐时期,长孙皇后作《女则》,武则天发布《内训》号召女人都要守节,唐代最重要的一本关于闺媛礼的著作是宋若华的《女论语》,不厌其烦地告诫女孩子: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号召大家能依了其书死学死用,就会成贤妇,独美千古。

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女子守贞,寡妇守节,严打形势越来越紧张。

程颐先吓唬女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回头又吓唬男人: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这是个难题,面临着男人们集体约好都不娶你的危险,女人们谁敢不老实?不老实也得装老实,如那宝钗似的。

由于程颐、朱熹师徒的不断努力,终于创造了天下奇迹:从朝廷到民间,都将寡妇再嫁视作奇耻大辱。

到了元明两代,政府更是四处造就宣传表扬守节明星,守寡二十年以上的被树为“大牌寡妇”,不但上光荣榜,还给予特别待遇———免税,原话叫“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到了清代,朝廷对寡妇守节的表扬再创高峰。

宋元明清时代,贞女烈妇,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明史》中留名的,万人之多,明星有三百人。

《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录的明代烈女节妇有三万六千多人。

象祥林嫂那样,不愿改嫁贺老六,成亲当天碰头求死没有成功只磕了一点皮的,就不值得表扬一回了。

如此推波助澜,女人们的地位哪有“不高”之理呢!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级模式。

中国传统家庭与国家模式的社会组织同孝贞忠、五伦三纲、宗法谱法、家训家范、习俗舆论、礼教顺从、血缘观念等维护中国传统家庭与国家模式的伦理道德相结合,把中国社会变成了具有令人惊叹的修复能力的超稳定结构。

农业社会中的自然经济、匮乏经济、财产共有、诸子均分与排斥妇女的家产继承及赋税政策,使家庭结构不可能过大,经济专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父家长制。

等级化、儒学化的法律保障父权与君权、国法与家族法的一致性,共同保障着世袭制和家天下。

向内、封闭、自高自大、祖先崇拜、家庭观念、重男轻女、重纵轻横、重人意识、和谐。

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基础是“三纲”和“五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