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的中医辨治思路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的?你肯定感兴趣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的?你肯定感兴趣古代中医文献所称鼓毒病的“鼓胀”,“水鼓”症状,与今天所称的肝硬化,肝腹水相类似,考察中医对鼓胀的疗法,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分别为:泻水法,利尿法,健胃法,通瘀法,强壮法。
一,泻水法刺激肠管的蠕动,起到导泻的作用,使腹水从大便中排出,并使积郁于腹腔内的代谢产物或虫卵毒素排泄到体外,促进胆汁的排泄,改善肝脏门脉的循环,以控制腹水的再生。
泻下剂均为较猛烈,假如肠胃不好,营养太差,心脏衰弱,腹水不太严重,下肢浮肿者,则不太适宜。
1,腹水严重,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或腹内有肿块,二便不利,或黄疸,或下肢浮肿,但是形体还很壮实,可以用攻下的方法。
所用方剂:十水丸。
方药为:巴豆,芫花,甘遂,大戟,二丑,连翘,赤小豆,泽漆,葶苈,藁本。
以上各药共研为沫,早晨空腹开水送服,体壮者可隔一,两天服一次,体虚者则根据情况随机应用。
用此方有以下优点:A,迅速泻下使腹水消退。
B,有些病例泻下后,不损伤肠胃消化机能,反而能增进食欲。
C,能刺激胆道,促进胆汁的排泄,使胆道畅通,黄疸症状消退。
D,因导泻及刺激肝胆的作用,既能直接排泄腹水,又能改善门脉的循环,使腹水再生迟缓,或控制腹水的再生。
2,肝硬化腹水,下肢浮肿,黄疸,大便不畅,体力尚壮。
所用方剂:黄肿方1。
方药为:大枣,朴硝,青矾,二丑,甘遂,巴豆,桂皮,陈皮。
上药加水煮沸,取出晒干研末,加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两次服用,服后不可立即进食,以免呕吐。
3,腹水不退,腹胀,静脉怒张,脾脏肿大,体力较弱,不任峻下者,宜用此泻下腹水。
所用方剂为:甘遂丑牛粉。
方药为:二丑,甘遂。
甘遂炒至深黄色,然后与二丑共研细末,早晨空腹开水送下,体壮者可隔日一服,体弱者可隔数日一服,或兼服健胃强壮之药。
二,利尿法利用利尿刺激肾脏,起到利尿的作用,使尿量增加,腹水因而减退。
1,肠胃消化功能衰弱,腹水胀满,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肝硬化腹水:中医祛邪匡正,健脾利水治愈

肝硬化腹水:中医祛邪匡正,健脾利水治愈现在肝硬化腹水是西医的棘手之病,相当难治,但此病在中医面前却并非什么大病。
我们来看著名中医刘渡舟先生的一则医案:赵某,46岁。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
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
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润。
观其人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
邪气有余,正气不衰。
治当祛邪以匡正。
如果迟迟坐视不救,挽留水毒而不敢攻下之,医之所误也。
处以桂枝汤减甘草合消水丹方:甘遂、沉香、琥珀、枳实、麝香,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0.4g,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芍药、生姜、肥大枣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肠翻腾,腹痛欲吐,心中懊憹不宁。
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两三次之时,小便亦随之增加。
此时腹胀减轻,如释重负,随后能睡卧休息。
时隔两日,切脉验舌,知其腹水犹未尽,照方又进一剂,大便作泻三次,比上次药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肚胀乃安。
此时患者惟觉疲乏无力,食后腹中不适,切其脉沉弦而软,舌苔白腻变薄。
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补脾醒胃。
或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小心谨慎治疗,终于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肝硬化腹水”是一个临床大证。
若图为消除腹水与肿胀,概用峻药利尿,虽可暂时减轻痛苦,但时间一长,则利尿无效,水无从出,病人臌胀反而会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刘老治此病,不急于利水消胀,而是辨清寒热虚实然后为之。
本案肝硬化腹水出现小便黄赤而短、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而按之疼痛、神色不衰、脉来沉实任按、舌苔厚腻,乃是湿热积滞,肝不疏泄,脾肾不衰的反映。
此时可考虑攻水消胀的问题,用桂枝汤去甘草合消水丹。
消水丹为近代医人方,内有甘遂与枳实,破气逐水,以祛邪气。
然毕竟是临床大证,利之过猛,恐伤正气,故此合桂枝汤。
用桂枝护其阳;芍药以护其阴;生姜健胃以防呕吐;肥大枣用至20枚之多,以监甘遂之峻驱,又预防脾气胃液之创伤,具有“十枣汤”之义。
去甘草者,以甘草与甘遂相反之故也。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腹水的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腹水的肝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症状,多由心包炎、肝硬化等疾病诱发而产生。
肝腹水又称肝硬化腹水。
对于很多慢性疾病,中医疗法都被推荐用来进行相关的治疗。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是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法则。
中医治疗肝腹水主要是调理,对于急性肝腹水不是太合适。
肝腹水临床辨证施治可分七型,分述如下:1、气滞湿阻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2、气滞血瘀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3、湿热蕴结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4、寒湿困脾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5、脾肾阳虚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
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6、肝肾阴虚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
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药中老师,多年来研究肝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颇有心得。
兹将方老师诊治本病的经验,结合我们学习的体会,介绍如下:一、治疗原则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单腹胀”、“蜘蛛臌”、“症瘕胀”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争论很大,有的主补,如喻嘉言说:“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有的主攻,如陈士铎说:“水肿之病,亦土不能克水者也,方用牵牛三钱,甘遂三钱,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其平。
”主补者,无非认为臌胀由虚而起,攻逐则取快一时,复发难疗;主攻者,则认为本病因邪而致,攻逐其邪,邪去则正复。
方老师认为偏执一端,都不全面。
临床所见,此类病症,虚实夹杂者多,纯虚纯实者甚少,因此治疗上单纯补益或攻下均非所宜。
有鉴于此,他主张采用攻补兼施或消补兼施,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二、方药运用对于本病的病理机转,方老师认为原发在肝,波及脾肾,以致肝脾肾三脏俱病而以肝脾为主,又以气虚、血瘀、水停、阴亏四个方面为其主要病理表现。
气虚是脾失健运,化源不充所致;血瘀是肝失疏泄,络脉阻滞使然;水停是脾肾俱衰,运化无权,水无所制之故;阴亏则是肝郁化火,营阴内耗,或肝病及肾,肾阴受损而起。
此四者,往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
基于上述,所以方老师治疗本病多从调治肝脾肾三脏着手,在具体立法上重视养肝、健脾、活血、行水。
兹归纳其处方用药的主要经验如下:补的方面:认为重点应滋养肝肾,健脾益气。
滋养肝肾常用生地、黄精、麦冬、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阿胶之类,其用方,在魏氏一贯煎的基础上组成加味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金铃子、丹参、鸡血藤、柴胡、姜黄、郁金、薄荷、杞子),用于肝肾阴亏者,常获良效。
此外,还自拟黄精汤(黄精、当归、生地、夜交藤、苍白术、青陈皮、柴胡、郁金、薄荷、甘草),丹鸡黄精汤(即上方加丹参、鸡血藤)和参芪丹鸡黄精汤(即丹鸡黄精汤加党参、黄芪),用于肝脾两虚、气阴两衰者,亦多取效;健脾益气常用党参、苍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之类,在选方上,善用补中益气汤,并制订加味异功散(党参、苍白术、茯苓、甘草、青陈皮、黄精、当归、丹参、鸡血藤、柴胡、郁金、薄荷),用于脾虚气弱而兼肝血不足者,效果比较满意。
中医诊疗方案-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鼓胀(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一)、概述肝硬化腹水以腹部胀满、小便短少、甚则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鼓胀”范畴。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终末期阶段的并发症,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吸虫病等引起。
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50m1.)时称为腹水。
(二)、诊断1)中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临床表现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者,符合中医“单腹胀”的证候特点;临床表现以腹大、动摇有声,皮肤粗黑,下肢水肿为主者,符合中医“水的证候特点。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8.6。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1.肝硬化腹水患者多有慢性肝病史,临床表现为乏力、腹胀及食欲不振。
2.体征: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脾大等,移动性浊音阳性,部分患者有黄疸及下肢水肿。
3.生化检查:肝功能提示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4.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形态失常,边缘成波浪形,回声增粗,分布不均质;门静脉增粗,脾厚变大;腹腔可及液性暗区。
同时需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腹腔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等可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3)疾病分型1.轻度、中度、重度腹水2.非复杂性腹水和难治性腹水(三)、中医证候诊断1)气滞水停证主症:①腹大坚满,叩之如鼓;②两胁胀满;③胁痛走窜不定。
次症:①饮食减少;②食后作胀;③暧气不适;④小便短少。
舌脉:①舌质淡红,苔白腻;②脉弦。
证候诊断具备主证(1)+另一主症1项,次证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2)脾虚水停证主症:①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②乏力;③食欲不振。
次症:①面色萎黄;②颜面、下肢浮肿;③小便短少;④大便滤薄。
舌脉:①舌苔白滑或白腻;②脉缓。
治疗肝硬变,肝腹水的12个验方『仅供参考,中医治病需辩证论』

治疗肝硬变,肝腹水的12个验方『仅供参考,中医治病需辩证论』1、主治:慢性肝炎、初期肝硬变:配方:鳖甲;龟板;鸡内金;穿山甲。
(小儿酌减)服法:上药共为细面,每服二钱,一日三次。
十五天一疗程,如肝功能不见好转加当归;丹参。
食欲不振加焦楂;神曲。
脾脏肿大加三棱;莪术。
2、主治:肝硬变:(前期)配方:白芍;石斛;服法:水煎服,红、白糖为引。
如果后期肝硬变,上方加当归;生地。
消化不良加青皮;陈皮。
如有腹水加猪苓,泽漆。
3、主治:肝硬变:配方:猪苦胆;赤茯苓;服法:将苦胆汁倒入碗内,加赤茯苓拌匀,晒干研为细末,每日一次,每次三钱,白糖或冰糖水送服。
4、主治:腹水配方:大戟(枣煮);甘遂(面煨),芫花(醋炒);二丑;大白;商陆;车前子;葶苈子。
服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三钱,每两天一丸,忌盐。
体弱者慎用。
5、主治:肝炎后期腹水配方:蝼蛄;大枣。
制法:将蝼蛄新瓦上焙黄研面,分别装入枣内。
服法:每次吃枣一至三个,每日三次。
6、主治:水臌症:配方:黑矾;核桃仁;服法:将核桃仁与黑矾共捣如泥,制丸如绿豆大小,每日三次,每次六丸。
说明:用药期间忌食南瓜、食盐。
7、主治:肝硬化腹水配方:茵陈;白芍;鸡内金;桃仁;丹参;木香;车前子;茯苓皮;麦芽;南楂;元胡。
服法:水煎服。
8、主治:肝硬变腹水:配方:一斤重鲫鱼一条;老叩:砂仁;茶叶。
服法:将鱼去鳞内脏,上药装入鱼腹内,煮熟后吃鱼喝汤。
9、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变:配方:(蜜鳖散) 团鱼(老鳖);纯蜂蜜。
制法:将团鱼放锅内文火焙干,蜂蜜涂在团鱼上,待蜂蜜涂完,甲鱼干后,(蜜灸)研为细面,服法:日服三次,每次三钱。
10、主治:肝炎及肝硬变:配方:(化坚丸) 核桃仁;青皮;陈皮;鸡内金。
服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三钱。
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11、主治:(化坚丸) 肝硬变、肝炎:配方:灸鳖板;灸龟甲;鸡内金;三七;郁金;土元。
服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每次一丸,日服二次。
名中医治肝硬化腹水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肝硬化腹水十二个秘方治肝硬化腹水秘方(12首)47.1加味阴骘丸【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组成】苍白术各60克,川厚朴、炒枳实、旋覆花炭、煨三棱、煨莪术各60克,醋炒鳖甲90克,绵茵陈120克,炒槐角、广陈皮各60克,败酱草90克,赤白芍各60克,红饭豆120克,昆布、海藻、槟榔各60克,干蟅虫(土鳖)30个,干蝼蛄(土狗)30个,蒲公英、地丁各120克。
【用法】共炒焦,研极细,另用皂矾120克,入500毫升醋中,加热溶化,再加入粟米1000克,拌匀,晒干,入锅内慢火炒成炭,待烟尽,俟冷,隔纸将粟米炭摊地上,约2小时许以去火气,研极细,再合入上药末中共研匀,后用白面粉750克加醋与水各半,打成糊,和令为丸如小豆大,晒干,备用。
每次服30粒,饭前用糖开水送下,每日服3次。
如服后胃中有嘈杂样感可只服20粒或10粒,待反应消失时,每日加服5粒,逐渐加至每次30 粒,最多每次不得超过40粒。
如服1料后,病势减退,可照方配制继续再服,以愈为度。
【功用】疏肝理脾,活血消瘀,清热利湿,软坚散结。
【方解】本病治法,与水肿病根本不同。
唐·孙思邈有“治蛊臌以水药,治水臌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
”的论断。
但未指出病根在肝。
著者曾治愈本病几例,其方全以前人治黄疸及肝病的基础上立法,解放二十多年来,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病人的走访,对方药的探索,检查得失,总结疗效,更作了多次改进而始成。
本方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为主导。
因肝藏血而主疏泄,肝病则血瘀气滞,不能疏泄脾土,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又不能制约肾水,致水气泛溢入肠胃之间,成为腹皮绷急、静脉怒张之腹水臌胀病。
治法当以健脾益胃而资其运化机转,更以破血消瘀,散其坚结,而复其疏泄功能。
其机制是使瘀血消则新血自生,脾胃健则运转正常,水道自利。
故方是宗周益公的阴骘丸,用利湿散满、健脾益胃之平胃散,消瘀活血之醋煅皂矾;补脾胃、利小便之粟米,用醋浸炒炭为主药。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小常识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小常识肝硬化腹水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脏长期受损引起的肝功能紊乱情况下。
随着肝组织逐渐受损并形成瘢痕,血液流通受阻,导致体内血液滞留,最终引发腹水的积聚。
肝硬化腹水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危及生命。
在应对这一严重疾病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独特价值和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作用。
1、肝硬化腹水概述肝硬化腹水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脏长期损害引起的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在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组织逐渐受损并形成瘢痕,阻碍了正常的血液流通,导致血液在肝脏中滞留。
这种现象进一步引发了体内血压升高,影响了肝脏和其他腹腔器官的功能。
随着病情的恶化,体内腹腔中会逐渐积聚液体,形成腹水。
腹水的积聚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适,还可能威胁生命。
因此,了解肝硬化腹水的成因和症状,以及中医在治疗该病症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中医理论与肝硬化腹水中医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秉承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的观点,肝硬化腹水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包括肝脏失调、气血循环障碍以及脾胃功能受损等。
首先,中医强调“肝主疏泄”,认为肝脏在体内起着疏泄气机、调畅血液的作用。
肝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血液不能顺畅流通,从而形成肝气郁滞和气滞血瘀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脾胃失调,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腹水的积聚。
其次,中医强调“水湿停滞”,认为肝脾失调导致体内湿气聚积,从而形成水湿停滞的情况,进而促使腹水的产生。
中医认为,湿气与脾胃的功能紧密相关,湿气停滞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腹水的积聚。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主要包括清肝利湿、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通过中药的应用,可以清除肝脏湿热、化解气滞血瘀,恢复气血的流通,从而减轻腹水的积聚。
常用的中药如茵陈、泽泻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8月第21卷第8期 JETCM. Aug.2012,Vo1.21,No.8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的中医辨治思路 刘歆颖1 刘飞飞1 郭晓冬 吕 红 张晓峰 刘士敬 (1.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门诊,北京100039;2.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2)08—1277—02 【关键词】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中医治疗 顽固性腹水是指对限制钠的摄入和大剂量的利尿剂无效的 腹水,或者治疗性腹穿放腹水后很快复发。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 的晚期表现,尽管其仅占肝硬化腹水16.1%,但其发生是肝功能 衰竭、肝功能失代偿的明显标志,死亡率较高,预后极差 据报 道,50%的患者6个月内死亡,75%的患者12个月内死亡…,其 治疗方法有别于一般性肝硬化腹水。 1病因病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 本病机是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停于腹中。病变 过程中,肝脾肾2脏常相互影响,肝郁而乘脾,土壅则木郁,肝脾 久病则伤肾,肾伤则火不生土或水不涵木。同时气、血、水也常相 因为病,气滞则血瘀,血不利而为水,水阻则气滞;反之亦然。气 血水结于腹中,水湿不化,久则实者愈实;邪气不断残正气,使正 气日渐虚弱,久则虚者愈虚,故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本病的主 要病机特点。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则可发生内扰或蒙闭心 神,引动肝风,迫血妄行,络伤血溢之变。此外,由于顽固性腹水 又称为利尿剂抵抗性腹水、利尿剂难治性腹水 ],大量利尿剂逐 水又会伤阴、损及脾肾。 2辨治思路 2.1肝为病之本脏,湿、痰、毒、瘀为致病之因 肝为病之本脏, 肝病属“杂气”致病,湿、痰、毒、瘀等外来、内生“邪毒”于肝病的 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故有医家提出外邪“肝炎病毒”应按中医 学“邪毒”论治 ],而内生邪毒,为肝肺脾肾的病理产物。尤其是 脾肾阳虚致湿滞不运,气化枢机失转,变生湿浊痰瘀,致使外来 之毒在体内滞留及滋生,缠绵于阴霾湿浊之中。痰饮本为水液代 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作 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寒饮阻肺。 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下, 影响肾阳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 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此 外,瘀可化毒,毒可致瘀。邪毒伤络,伤津耗液,阴伤血滞而致瘀, 瘀血内阻,阻滞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通,又兼肝血瘀滞.血流 不畅,留聚成水,而成鼓胀、水肿等证。正如《血证论》言“瘀血化 水,亦发水肿”。因此,清除湿、痰、毒、瘀病理产物对恢复气机枢 机以及水液代谢宣降复常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健脾利湿以运水液枢纽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内经》日“诸湿肿满,皆属脾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疏于 ・1277・ ・证治探讨・ 脾;脾气受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朱丹溪日:“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 阴也,而为土,磨化五谷”。脾具坤静之德,而乾健之运,故能使心 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今七情内 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 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 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 使肺得清化。故医者临证多重用茯苓、白术、泽泻等健脾利湿,脾 气健运,不仅有利于水湿的运化和通利。还有助于肺脏宣发与通 调水道,有助于发挥肾脏主水的功能。 2.3补肾益肺以畅水液通路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 行”;“肾者水脏,主津液”,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 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景岳全 书・肿胀》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 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 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 陈堇”、“开鬼门”、“洁净府”3条基本原则,以温阳益气、健脾、益 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3用药原则 3.1顺应肝脏疏达之性古人有言“肝无补法,顺其性而谓之 补”。疏达之性就是指顺应喜条达之性,适应肝易郁之病理特征,在 肝病治疗中善用疏达之法与解郁之药,顺势引导,最终使肝气调畅。 从而恢复其自然生性,解除其气机郁滞状态,以利于整体的康复。 3.2适应肝脏柔润之体,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 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 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肝体阴用阳, 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脏 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 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 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 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 3.3肝易动难静,善干他脏,调五脏以治肝肝阴不足,肝血亏 耗,肝体失柔,日久亦可累及他脏,如肝病日久,母病及子,则传 心;子病及母,则传肾,子盗母气以耗肾水又使水不涵木.肝体因 之而燥急;木郁乘土,则传脾,伐中州,脾气虚弱则使肝失敦阜之 培;木郁侮金,则传肺。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 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下转第1279页)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8月第‘21卷第8期 JETCM. Aug.2012,Vo1.21,No.8 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椎间盘结构松 弛.软骨板囊性变,在没有后纵韧带支持的纤维环后外侧,这些 变化更明显.出现向心性小裂隙 。腰问盘突出一般采用中西医 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_6]。腰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的 范畴。腰椎间盘变性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类,CT诊断可为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评 价的手段。 血瘀证患者腰痛如锥如刺或如折,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 势轻者俯卧不利,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或伴血尿,舌质紫 暗,或有瘀斑,脉涩。病势急暴,突然发病者多有闪挫跌打外伤一 史。CT征象以单个椎间盘外侧或后侧型突出为特点,突出程度 较重常大于0.5 cm,对神经根产生明显压迫,椎体及附件的增生 及椎间盘变性程度相对较轻。病理上脱出的髓核多呈半液态并 伴有神经根的水肿。寒湿证患者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侧不利, 静卧痛势不减,阴雨发作或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缓。湿热证 患者腰痛伴有灼热感,气候湿热时偏盛,口苦烦热,小便短赤,舌 苔黄腻。脉濡数。在CT征象上多表现为椎间盘的中央型或后侧 型的突出,程度多在O.3一O.5 cm之间,但小关节的退变和椎间盘 的变性较血瘀证重。所以CT表现上更具多样性,椎间盘的 Sehmod结节.小关节囊性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增生及椎体滑脱 比较常见。在病理改变上,此二型中脱出的髓核已有透明组织或 纤维软骨变性,不能被吸收,对硬膜囊及神经根产生长期的压 迫,继而产生神经根的增粗和粘连。这类患者腰椎退行性改变较 重.症状迁延不愈,持久不退。肝肾亏虚证患者腰部酸软疼痛,绵 绵不已,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1279・ 偏阳虚者,怕冷,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苔薄白,舌质淡润,脉沉 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心烦,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脉细数。CT表现椎间盘的中央型和后侧型突出,程度多在0.3 cm 之内。均伴明显膨出,突出的椎间盘CT值偏高或有钙化,绝大 多数伴有纤维环膨出、小关节增生、错位失稳。较其它三型程度 明显加重.可伴有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体滑脱,黄韧带增厚 等表现。在病理表现上此型是寒湿型和湿热型的进一步发展,程 度更加严重在小关节退变和椎间盘变性表现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中医各证型与CT诊断之间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其诊断结果可相互参考。运用现代化的影像手段,提高了本病的 诊断率,而且丰富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对治疗方案的确定、 预后及疗效判断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陈兴灿.仰卧位和俯卧过屈位CT,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的 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65—68. [3]刘长有,郭丽兰,林玉兰.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l,36(8):126—126. [4]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M].浙江: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2o06:235—236. [5]夏黎明.CT导引下注射丹参混合液治疗腰椎间盘性腰腿痛[J].中 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6):1024—1026. [6]李刚.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腰间盘突出症体会[J].中国社区医 师:医学专业,2010,30(7):128—129. (收稿日期2012一O1—18)
(上接第1277页) 4典型病例 李某,男性,51岁。酒精性肝硬化并腹水2年,反复多次出 现上消化道出血,先后予以保肝、降酶、利尿等药物治疗,疗效均 不明显。后来我院门诊要求中药治疗,予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治 疗后,腹水逐渐消退。2011年11月底因情绪激动,出现腹胀加 重。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于l2月7日住院治疗。入院查体:面 色晦暗,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肝掌阳性,腹部高度 膨隆,脐外凸,质软,按压后可回纳,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 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清前白蛋白48%;血常规示白细 胞2.99xlOg/L,红细胞3.02x10 2/L,血红蛋白72 ,血小板71× 109/L;生化指标示白蛋白23 g/L,球蛋白37 ,结合胆红素 17.4 pLmol/L,总胆红素26.9 p,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7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7 U几,总胆汁酸42 U/L,胆碱酯酶 1060 U几;丙肝病毒RNA 3.041 ̄103 IU/mL;腹部B超提示肝硬 化、脾大、大量腹水、门静脉扩张。诊断:肝炎肝硬化丙型活动性 失代偿期并腹水、门静脉扩张;酒精性肝硬化;贫血;脐疝。予保 肝、利尿、升蛋白等治疗后24 h出入量大,但症状改善不明显. 腹水张力未降低,考虑存在顽固性腹水,利尿剂治疗难以收效, 先后予以3次腹水超滤治疗,分别放腹水4000 mL、5500 mL、 6000 mL,效果仍不明显,腹部张力未见降低。脐疝明显,患者要 求辅助中药治疗,遂予以中药3剂,治予温补脾肾、行气化水,兼 以振奋心阳、宣肺利尿,12月21日全天尿量8560mL,查体腹部 膨隆,张力较前明显下降,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 水肿,12月29 Et出院,查体腹部饱满,脐疝回缩,移动性浊音阳 性,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5体会 患者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因生气而起病,肝郁气滞, 影响肝脏疏达之性,“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脾血瘀日久 又损耗肝阴,肝阴不足,肝血亏耗,肝体失柔,日久则可累及他 脏,“乙癸同源”、“木火刑金”、“木郁乘土”、“木能生火,母病及 子”……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 肺、脾、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 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 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 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 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