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十三重难
明命浊百年维生终归老死之苦

②明命浊百年维生终归老死之苦复次阿难,从初生时乃至长大,衣食资养成立此身。
然其寿命或经百年,或复短促。
于百年中有三百时,谓春夏冬。
春为热际,夏为雨际,冬为寒际。
此三时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
于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凡经昼夜三万六千。
一日再食,七万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数,所谓或病或醉,或时断食,或复嗔恨睡眠调戏诸余事务及饮母乳,以此因缘名为不食。
如是之身,虽寿百年必归磨灭,谁有智者于生死海而当爱乐。
接着就讲历经的生存时期,首先要知命浊,末世南洲寿命短暂,以百年为限度;第二要知吃的饭;最后要知道它就完了,彻底灭得灰飞烟灭。
从前后两段一看就知道,终归是要老死的。
所以生后到死之间的经过非常重要,在《阿含》里也有描述这一段的。
这段经过在这里说得很清晰:从最初出生一直到长大之间,要用衣服、饮食来资养成立这个身(所以,人类的基本事情没有很多,其他都是些外包装,搞出很多邪的、很多虚假的泡沫。
其实人作为俱生烦恼、欲界动物,就是饮食、男女两件事,这是根本的。
饮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男女维持家族的繁衍,其他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受苦的世界啊!)然后,“衣食资养成立此身”,佛就直接跟你说,到底是什么情况,几句话就明白了。
百年三百时,一千二百月,三万六千天,吃七万二千顿饭。
算一个概数就可以了,其他不吃的也包括在里面,也就是,在这期间有一些病、罪、断食,嗔、睡、调戏、喝奶,这些不算,总而言之差不多就七万多顿。
这样就想:确实生下来一个饥疮,人身就是这样的,不喂它要死的,喂它七万两千顿饭就叫人生意义,喂完了也持不住,必归磨灭。
这哪里是你?这样的身你还很爱乐吗?还要在这上面尽情地维护、尊重,就特别执著是我吗?这是不必要的。
但是我们实在感觉这就是我。
所以真正地,所谓苦谛修的关键就是对于取蕴的自性发生厌患,它到底是怎样一种体性?它是苦性、无常性、系累性、众患之本。
自从有了生就有这些了,要是没有生这一系列没有的。
以这个原因,就想从这个生脱出来。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藏学学院根旺编着制作版权所有绪论因明基本知识因明:‘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问;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即印度古代逻辑学.世界三大逻辑体系⏹1中国的墨辩⏹2古希腊的逻辑⏹3古印度因明⏹第一章印度古代文明⏹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前萨尔贡时期的印章),但因为具体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只能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时代说起。
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前期,婆罗门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强的思想控制能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约于公元前1500年时来到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吠陀文明).婆罗门告诉当时的人们:我们婆罗门阶级是从梵的口生出来的,你们刹帝利阶级是从梵的臂生出来的,而他们吠舍是从梵的髀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
所以婆罗门就该是最高阶级,首陀罗自然生来就是最低阶级。
这说法最早的来源不但现在人说不清楚,甚至当时的人也说不清楚,虽然说这是一个谁都说不清楚来源的说法,但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人们已经把这说法当成了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实,相信了、接受了,也习惯了,谁也不来怀疑这说法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扩大(也有外族入侵带来其他学说的因素),当然,人们的眼界也随着扩大了,人的眼界一开阔,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出来自己本来的活动区域,“从梵口生出婆罗门、臂生出刹帝利……”的说法就失效了,其他地方的人有人家自己另外的说法。
人们这才渐渐觉悟:这样呢,人们就开始对婆罗门思想提出质疑!要求婆罗门给出解释。
人们的活动范围各不相同,接触到的说法五花八门,因之对婆罗门的质疑也是各不相同,这样,婆罗门就疲于应付了。
这就到了吠陀时代的中期。
在这个时候,婆罗门为了自己的思想控制能力不被削弱,所以把三大纲领明确地确立下来,围绕这三大纲领,并且编纂了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中 国 四大宗教
——道教
第三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后期 四川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山东张角的 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 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张道陵——五斗米教 东汉末年——张角——太平道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妈 祖 像
王灵官
道教一般认为,王灵官名王善,是宋 朝萨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后成为道教重 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 压魔。其地位相当于佛教的韦驮,从明 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 灵官庙。
白云观
五、道教主要称谓 :
道教出家人,男的称道士,女的称道姑。 方丈,道观首领,实为荣誉职务。 住持,道观中地位仅次于方丈者,往往是 掌管一观实际事务的首领,也称监院, 俗称当家的。
(二)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以东晋道士葛洪、 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 修静、南朝齐梁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三)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
全真道创建时间:金末 (道经) 《道德经》 主要经典 (佛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儒经) 《孝经》 主要特征: 重内丹修炼,以修真养性为正道; 戒规: 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有严格 的清规戒律; 传播地区: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
相传她生而神异,救助过不少海上遇难渔民和 船只,后在福建莆田湄州岛羽化升天。当地渔 民在岛上盖庙祭祀。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 祖列为道教女神(海上保护神)。妈祖得到宋元 明清历代皇帝褒封。全国沿海城市均建有妈祖 庙、天后官、天妃宫、朝天宫等供奉妈祖。妈 祖信仰并随华侨传至海外。据统计,世界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500多座妈祖庙。湄洲岛妈 祖庙为妈祖庙的祖庭。湄洲岛妈祖庙、天津天 后宫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四大名著西游记(19)两份资料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西游记》作者简介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人物介绍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有美猴王和齐天大圣美称,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与如来佛祖斗法,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唐三藏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己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而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木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 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2023年励志_经典佛学禅语

2023年经典佛学禅语2023年经典佛学禅语1在中国,很多人都信佛,即使不是佛教的教徒,也会耳濡目染,然后潜移默化地接受很多佛学里的人生哲学,我本人也是如此。
以下的10句话,是佛家十大经典禅语: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怎么理解这10句经典禅语呢?以下部分是转载的内容,我觉得理解得还挺深刻的:一、一切皆为虚幻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
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二、不可说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
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亲友书复习资料(11-15课)

亲友书复习资料(11-15课)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智慧之抉择无我)▲智慧别说重要之见抉择无我一体、他体:我的法相是(恒常、一体、自在)五蕴的法相(多体、刹那性、行苦)故非一体;如他体,那“我”如同石女儿一般所以亦非他体。
44、怎么样通过抉择无我,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明白这个道理,你有哪些收获?答: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我”的fa相完全相违,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我”。
就如《中论》所说,假如二者是一体,“我”要么有众多之过失,要么有阻碍性之过失,种种过失不一而足。
(“色非我”)2)他体:如果“我”与色蕴是他体,那么“我”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我”必须要先成立。
可是此处的“我”是一个尚待观察的fa,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我”具有色蕴的说fa,跟石女的儿子具有宝瓶的说fa没有差别,所以“我”不具有色蕴。
(“我不具色”)那么,色蕴与“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我”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我”也不可能。
(“非依存”)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石女的儿子依靠地板一样。
(“色亦不依我而住”)后三者是从他体角度分析的。
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体fa,因为“我”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我”是他体呢?两个有实fa之间才叫他体,就像慈氏和近密两个人一样,但石女的儿子与柱子之间,绝对不能承许为他体。
因此,“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依此类推,“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
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如《入中论》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幽森佛门:女人当了尼姑更低贱

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幽森佛门:女人当了尼姑更低贱高三语文【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幽森佛门:女人当了尼姑更低贱不知道是否造物主的旨意,女性在现世无法争取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且在信仰的精神世界里,也备受和现实一样的歧视.也让我们看清了,所谓神权就是人权的异化,神权的本质,其实是男权在宗教权利上的表现,也注定了女性在宗教上不平等的命运.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是被认为最能体现男女平等的宗教,但实际上,也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因为基督教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女性是不能成为教会最高领袖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成为总统或者各界翘楚的,已经比比皆是。
而且,圣经一直以为,女性的始祖夏娃自降生以来,便是一个有罪的角色,承担着人类自我救赎的责任,因为是她造成了人类第一桩性罪案件.而对于伊斯兰教,那就更不待说了,伊斯兰教对于女性的清规戒律,近乎于人性虐待.那么,佛教对于女人,又是怎样的看法呢?虽然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也主张道心无男无女,佛性无南北等等,但是,佛教对于女人,也是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的。
有一个关于佛陀众所周知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据佛典记载,当年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要求让她出家,但是佛陀不允许.佛陀对姨母说:女人在家修行比较好,修行是不必分出家、在家的.再说僧团中有了女人,由于女人比较自私,也容易嫉妒,多少会影响僧团的。
尽管最后经过阿难的一再恳求,佛陀终于答应。
但是,佛陀却忍不住说出内心的真正顾虑:佛教的僧团有了比丘尼,佛法传世将因此而缩短五百年。
而在《维摩诘经》中,有一段舍利佛和天女之间的故事,最能表现佛教轻视女性的特点.虽然这位天女神通广大,而且能言善道,连智慧第一的舍利佛都不是她的对手。
但舍利佛还是瞧不起她,说:你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是个女的,为什么不转成男身呢?于是天女耍了小神通,暂时把舍利佛变成天女,再把自己变成舍利佛.因为佛经上历来认为,成佛要先转为男身,否则便不能如愿.在佛徒看来,女身应是较男身业障重,因为她们在生活中受到生理、心理的牵制都较男性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不讲故事,我们说说佛。
有一个问题是戒嗔被问了很多次的,那就是如何出家,在佛教里有二十九种情况不能出家。
分别叫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
任何符合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适合或不许出家,不过也有所区别,那就是十三重难,是不能出家,而十六轻遮改过后可以出家。
今天先说说十三重难
一、坏内外道:怀着破坏佛教的目的来的外教;
二、破他梵行:与守净戒人行淫者;
三、贼心入道:偷听说戒者;
四、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
五、黄门:性机能不正常的人;
六、畜生变为人形者;
七、非人变为人形者;
八、犯边罪:曾经受戒,但是又犯大戒者;
九、弑父;
十、弑母;
十一、弑阿罗汉;
十二、破和合僧;很挺长故事典故,大概意思就是破坏比丘修行。
十三、出佛身血。
典故是提婆达多用石头扔佛,结果砸伤了佛的脚趾。
虽然说十三重难只要符合一条就不能出家,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成功的破格出家了,比如第六条说畜生变为人的是不能出家的,但是猪八戒属于这种情况,他出家了;而第七条中说非人变为人形者不能出家,也就是说妖精是不能出家的,孙悟空是猴子,也不符合要求,最后也破格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