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而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早饱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因此,其诊治主要基于症状的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和改善习惯生活等方面。
以下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的主要内容:1.详细病史采集: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的特点、发作频率、程度、影响因素、伴随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2.身体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前提是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胃镜等检查,旨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4.制定合理饮食:饮食调整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患者定期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的空腹。
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5.避免诱因:了解并避免食物及饮料中可能导致不良消化的刺激物,如咖啡因、酒精、烟草等。
6.修改生活习惯:改善习惯生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
建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7.应用药物治疗:对于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一般常用药物包括抗酸药、抗胃酸分泌药、促胃动力药等。
此外,也可考虑中成药或中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因此诊治过程可能较长,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治疗。
另外,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患者,症状可能不易缓解,因此在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规范主要包括详细病史采集、身体检查、辅助检查、饮食调整、规律作息、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解读

明辨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 个体化择优用药——《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解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春娣《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的出台基于两点:首先,近年来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率攀高:其次,儿科医生认识尚不足,无法提供最佳诊治方案。
因此,共识依据我国临床现状适时而出。
我国共识更深入、细化便于临床应用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罗马Ⅲ标准较笼统,如评估仅以腹痛、排便不能缓解、与粪便性状无关、无其他证据可解释等术语简单描述,临床应用难以与实际契合。
因此,我国共识除对其参考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细化、明确诊断标准,包括症状评估、辅助检查、必要的功能检查等。
首先,临床方面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出现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可能反复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能多个症状同时存在。
在疾病评估过程中,医生应了解症状严重程度、出现频率,尤其注意与胃轻瘫、排便等的关系。
儿科医生在诊治功能性胃肠疾病时,需注意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症状,如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及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等。
第二,细化辅助检查内容,且建议在评估患者症状后进行。
如入院时血常规检测判断有无贫血;粪便隐血试验明确有无消化道出血,如有出血可考虑胃镜检查,无条件的医院可行钡餐检查,也可行肝胆胰腺超声检测排除引起器质性消化不良等其他慢性脏器疾病。
以上为一线检查,基本可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三,必要的其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 线作为基础检查无异常时根据相应症状开展的选择性检查。
经辅助检查和其他功能性检查多可诊断疾病,在此基础上可行经验性或选择性治疗。
如一般性治疗无效,考虑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等胃动力检测方法,并以此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细化最终诊断。
对症状明显的儿童(4岁以上),可参考成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前者为以早饱为表现的动力异常,后者以腹痛为表现。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 解消化不良症状。
新型药物
如5-HT4受体激动剂、胃底松弛剂等,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选择。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与实践经验分享
心理治疗
运动锻炼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 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帮助患者缓解情 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 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随访评 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 治疗的持续优化。
05 患者管理与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及信任建立途径探讨
倾听与理解
医生应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担忧,建立良好 的沟通基础。
症状群识别
根据患者症状特点,识别出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痛综合征等不同症状群,有 助于针对性治疗。
预警信号
警惕患者出现的报警症状,如消瘦、贫血、呕血、黑便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以明确病因。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
。
影像学检查
02
腹部超声、X线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胃肠道结构及
临床诊治的挑战
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 床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
共识的意义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规范化诊治建议,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 者预后。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消化不良[1]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f 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
FD是临床常见病,一项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79.5% 诊断为FD[2]。
F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09 年公布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4-5]和基础[6-7]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 年8 月在安徽合肥牵头成立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FD 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 轮投票。
2015 年9 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 015 年12 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 年6 月在福建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 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 年7 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8 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 年9 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 2/3 的人数选择①,或 >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 共识与指南·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2016年罗马Ⅳ标准对FD 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进行了更新,近几年我国FD 的基础、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及时更新对FD 的认识,规范其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 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2022中国FD 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 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 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治疗2022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China Gastrointestinal Dynamics Group,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ollaborative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ence to: XIAO Yingli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Email:****************;CHENMinhu,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heFirstAffiliated Hospital,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Email:*******************Abstract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i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order with a global prevalence of more than10%. The Rome Ⅳ criteria for the definiti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of FD were updated in 2016.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FD in China. In order to timely upda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D, 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ganized experts in related fields to develop 2022 expert consensus on FD based on the consensus in 2015, and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progress and research evidence in China. This expert consensus involves thedefinit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drug treatment, non‑drug treatment of FD, and refractory FD.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Diagnosi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8.004*原文刊载于《中华消化杂志》,经中华医学会和《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授权转载#本文通信作者:肖英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Email:**************** ;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Email:*******************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为及时更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了2022中国FD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2:FD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
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证据级别:高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3: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FD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较大(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4: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证据级别:低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5:对于FD患者,除了评估有无警报征象、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外,还应进行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6:我国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推荐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7: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陈述8:消化不良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粪便隐血试验、腹部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等,应根据临床诊疗需求进行选择(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9:胃肠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FD发病机制,可用于胃轻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55-刘小林(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还可以将其称之为消化不良,此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具有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和早饱等不适症状,经过检查将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排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疾病症状可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疾病病程一般超过一个月或在一年中累计发作超过12周,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疾病发病因素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明确,可能和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神经因素、精神因素和内脏神经感觉异常等情况有关,可能因为患者记忆力异常或动力蠕动异常,导致感觉上出现异常,最后使患者出现功能性的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后,会出现上腹胀以及上腹痛等情况,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同时也可以以一组症状出现。
①针对早饱来说,主要是指患者正常进食后不久出现饱感,导致患者的饮食量显著减少。
②上腹胀一般较多出现在患者用餐后,同时还会出现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③上腹胀和早饱患者一般会出现嗳气。
呕吐和恶心等情况并不常见,一般出现在胃排空较为延迟的患者中。
④部分患者患病后会伴有抑郁焦虑和失眠以及头痛与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产生这样的症状一般和患者所具有的恐惧心理有关。
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患者的相关症状也可能出现一定变化。
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经过长时间累积会呈现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西医方式进行诊断时,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具体针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一般主要应用以下几点作为标准:①上腹胀、上腹疼痛、反酸、嗳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和易饱等上消化道症状超过4周。
②通过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没有出现肿瘤和糜烂以及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同时也没有发现患者患有食管炎。
③通过X 线B 超以及实验室等检查,将肠道器质性病变和肝胆胰病变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一、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
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
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
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
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
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
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
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
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
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
其中①〜④为第一线检查’⑤〜⑧为可选择性检查。
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
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Hp)等检查。
3.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 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⑷。
4.儿童FD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
此外,在FD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
对于主诉表达清楚的年长儿童(>4岁),可以参考罗马III标准,并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餐后饱胀或早饱)和上腹痛综合征(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两个亚型12]。
三、治疗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胄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对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 FD患儿,依据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进行整体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旨在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一般治疗:帮助患儿的家长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提高缓解症状的能力。
2.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
具体选药原则详见儿童FD的诊治流程(图1) 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并可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有 Hp感染者,需行Hp的根除治疗。
(1)促动力药:目前常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主要有: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具有较强中枢止吐作用,可增强胃动力。
但因其可导致椎体外系反应,故不宜用于婴幼儿和长期大剂量使用。
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透过血脑屏障,无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明显改善FD患儿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9-11)]。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血泌乳素升髙,个别患者出现乳房胀痛或泌乳现象。
② 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FD患者早饱、腹(2)抗酸及抑酸药:已广泛应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酸剂有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可以缓解症状[12]。
抑酸药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PP I),如:奥美拉唑。
这类药对于缓解腹痛、反酸、烧心等症状有较明显的作用。
(3)根除Hp感染:虽然H P与FD的发病和症状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但临床上对于伴Hp感染的FD患儿仍建议进行根除Hp的治疗。
有研究表明对于H p阳性的FD患者,用奥美拉唑及抗生素根除Hp治疗后可使部分患者症状得到长期改善[7,13-14],比单一使用奥美拉唑疗效好[11】。
3.精神心理调整:FD发病的心理因素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同情心、耐心,给予一定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心理干预,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慰剂,大部分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而对抑酸和促动力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以请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适当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可改善症状【15】。
四、诊治流程参考国际及国内成人FD诊治流程[1,16],结合目前儿科临床实际特点与研究进展,制定了我国儿童FD的诊治流程 (图1)。
参与修订人员名单:陈洁董永绥龚四堂王宝西黄志华江米足董梅武庆斌张琳孙梅黄永坤徐樨巍王朝霞蒋丽蓉黄瑛杨文澜刘风林游洁玉王琳琳朱莉王梅[1 ] Tack J, Talley NY, CamiIIeri M, el al. FunctionalgastroduodenaJ disorders.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1466-1479.[2]罗金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再认识一罗马皿标准解读.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04-105.[3]陈旻湖,钟碧慧,李初俊,等.广东城镇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査.中华内科杂志,1998 , 37 : 312-314.[4] Tam YH, Chan KW, To KF, et al. Impacl of pediatńc RomeDI criteria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on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upper endoscopy and predictors for a positive endoscopic finding,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lr.2011,52:387-391.[5] Canan O r 0zcay F, Ozbay-Hosnut F, et al. VaIue of theLikert dyspepsia scale in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and organic dyspepsia in children. J Pediate Gastroenterol Nutr, 2011,52- 392-398.[6] Devanarayana NM, Mettananda S, Liyanarachchi C, el sl.Abdominai pain-predominant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evalence,symptomatology, and association with emotional atress. Pediatr Gaalroenlerol Nutr^ 2011, 53: 659^65.[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6,11:674<684.[8] Kaul A, Rudolph CD. Gastointestinal manometry sludies inchildren. J Clin Gastroenterol, 1998, 27 : 187-191.[9]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等.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 17 : 7841.[10]张寅,苏林,许春娣,等.碳酸钙口服混悬液治疗儿童消化不良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6,24: 714-716.[11]陈世耀,王吉耀,朱田寿文,等.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 25: 165168.[12] TaUey NJ. American C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position statement ;evaluation of dyspepsia. Gastroenterology, 2005, 129: 1753-1755.[13] McColl K, MurTay L, El-OmarE, et al. Symptomatic benefit fromeradicating Helibcler pylon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ulcer gyspepaia. N Engl J Med, 1998, 339: 1869-1874.[14] Maconi G, Sainaghi M, Molteni M,et aJ. Predictors oflong-term outmm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duodenal ulcer after successful Helicobacter pylon eradication—a 7-yearfollow-up study.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t 2009 , 21: 387-393.[15] Teitelbaum JE, Arora R. Long-term efficacy of lów-dose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for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gastrointeatinal disorder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1,53 : 260-264.[1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21: 832^34.(收稿日期:20〗101啲)(本文编辑:付晓霞)万方数据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作者单位:刊名:中华儿科杂志=_: ^ -英文干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年,卷(期):2012,50(6)11.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20052. Kaul A;Rudolph CD Gastrointestinal manometry studies in children 1998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4. Devanarayana NM;Mettananda S;Liyanarachchi C Abdominalpain-predominant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revalence,symptomatology,and association withemotional stress 20115. Canan O;Ozcay F;Ozbay-Hosnut F Value of the Likert dyspepsia scale in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and organic dyspepsia in children 20116. Tam YH;Chan KW;To KF Impact of pediatric Rome III criteria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on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upper endoscopy and predictors for a positive endoscopic finding 20117.陈旻湖;钟碧慧;李初俊广东城镇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19988.罗金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再认识一罗马111标准解读2009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200710. Teitelbaum JE;Arora R Long-term efficacy of low-dose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for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201111. Maconi G;Sainaghi M;Mnlteni M Predictors of long-term outcom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duodenal ulcer after successfu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 7-year follow-up study 200912. McColl K;Murray L;El-Omar E Symptomatic benefit from eradicating Helib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ulcer gyspepsia 199813. Talley NJ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evaluation of dyspepsia 200514.陈世耀;王吉耀;朱田寿文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200415.张寅;苏林;许春娣碳酸钙口服混悬液治疗儿童消化不良临床分析200616. Tack J;Talley NY;Camilleri M 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夕卜文期干lJ] 2006[^朽巧教据LLJ WANFANG DATA文献链接1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傅君芬.梁黎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2.马沛然.汪翼小儿心肌病分类的建议和说明[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3.黄美容.陈树宝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及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解读[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4.梁黎.傅君芬.杜军保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的探索及意义[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5.巩纯秀.李豫川.吴迪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及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6.杨曦.金兼弘和.宫脇利男.赵晓东\14?缺陷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2,5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ek201206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