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第十章 民间口头文学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

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

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民间文学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中的。

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

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

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

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

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著人民﹐培养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

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

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卫才华(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030006)摘要: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学; 文化中图分类号: K892.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957 ( 2006) 04 2001220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民族—国家的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传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等问题成为20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面对急剧变迁的人类社会,保护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识,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73 年玻利维亚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应该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这是国际组织关心民间文化的开始,随后即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举措,如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 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以及2003 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我国, 2002 年春, 85 位人文学者在北京发表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接着,以政府(文化部) 为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国各省有选择地开始试点, 有序地付诸实施[ 1 ] ,这给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契机。

民俗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俱来的重要部分,也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排头兵,世界范围内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起云涌直接关系着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这种全球性的‚向下看‛的民族文化重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 绪论
• • • • • • • •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文化 1 民间文化坐标中的民间文学 2 从民间文学看民间文化 3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研究 第二节 学习目的与方法提示 第三节 汉族民间文学小史(一) 汉族民间文学小史(二)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文化
一、民间文学是什么
• 1。概述 • 1.定义: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民 间口头创作、流传、修改、加工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中文专业基础课。 • 2.文学的民间部分、口头部分,体裁包括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叙事诗 、谚语、谜语、小戏等。
一、先秦民间文学
• 3、先秦散文中的神话与寓言 • 1)神话(庄子/逍遥游:彭祖,姑射神人等 ) • 2)寓言:a.历史散文《战国策》(如庄辛 说楚怀王)b.诸子散文(庄子/庖丁解牛, 韩非子/守株待兔) • 4、楚辞、巫卜之辞(楚地民歌)和神话。 • 如屈宋楚辞(九歌/招魂/天问)Leabharlann 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及杂曲歌辞
• • • • • • • • •
3.民间文学与文化建设 A效用: 1)作为文化教养的一部分 2)作为判断民族性的一个标志 3)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润滑剂 B意义: 1)进一步清理本国文化史 2)发挥民间文学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3)滋养当代文学与艺术创作
• • • •
4.人文科学体系中的民间文学 1)文学与民俗学的交叉 2)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亦园语) 3)与其他学科之关联(文化人类学,文字 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
四、宋金杂剧词、鼓子词和诸宫调
• 1.杂剧词(杂剧中的歌唱唱词,金元院本) • 2.鼓子词(说唱中的唱词,如《商调蝶恋花 》) • 3.诸宫调(用宫调说唱长篇故事,如金人《 刘知几》残篇,董解元《西厢记》,王伯 成《天宫遗事》)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的定义
1950年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79年10月2日恢复, 1987年5月经中宣部批准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
1921年胡愈之《论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意义,与英 文的‘folklore’大略相同,是指流行于民族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的作品,有两个特质:第一,创作的人乃是民族 全体,不是个人。第二,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不是书 本的文学。所以民间文学和普通文学的不同一个是个人创 作出来的,一个却是民族全体创作出来的;一个是成文的, 一个却是口述的不成文的。
第二讲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属性
Folklore/ folk-literature
一、Folklore的原初意思
Folklore一词由英国人威廉•约翰•汤姆斯(William John Thoms1803-1885)首先提出,他在1846年8月22 日以安布罗斯•默顿(Ambrose Mertong)的笔名向 《雅典娜神庙》(The Athenaeum)杂志写了一封信, 信中建议用一个“挺不错的撒克逊语合成词,民俗 (Folklore)——即民众的知识”,来取代像“民间古 俗”“通俗文学”一类的术语。汤姆斯对Folklore界定的 内容包括:风俗、习惯、仪典、迷信、歌谣、寓言等。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是劳动 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 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群体传 承的趋向于模式化的、功利性的语言作品和表演 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与文人书面创作以官话为主不同,民间文学作品几乎全 部都是用方言来表现的,表达的是一种地道的地方民俗文 化。

民间文学(大纲版)G

民间文学(大纲版)G

民间文学概论:概念、特征、功能、价值。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界定与分类一、定义:在西方国家,一般称它为Folk(民众)-lore(知识),“民众的知识学问”;前苏联专家称之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之为“口承文学”。

民间文学即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二、学科定位:民俗、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例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年节岁时的传统行为方式。

民俗学,即研究民俗的学问。

民俗之“民”的学科对象:民俗之“俗”:William Thoms最初提出的关于“民俗”的概念是风俗、习惯、迷信、仪式、歌谣、寓言。

它包括了三个方面: 1、语言方面:歌谣、寓言;2、行为方面:风俗、仪式、习惯;3、精神信仰方面:迷信、仪式但主要仍以精神方面为主,强调精神动因而忽视形式方面。

当代民俗学中的民俗分类1、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易、交通、科技;2、社会民俗(社会结构方面);3、精神民俗;4、口承语言民俗(中国称广义的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语作为传承、创造的媒介:a、民俗语言 b、民间文学(狭义)三、民间文学的分类(体裁)(一)散文作品:1、神话2、传说3、民间故事(二)韵文作品:1、歌谣 2、长诗 3、谚语4、歇后语5、民间谜语。

(三)民间讲唱和曲艺:1、评话类 2、相声类 3、快板类 4、鼓曲类(四)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一、名词解释:1.变异性: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2.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3.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

表述为,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4.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

可以表述为,神话是人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与征服大自然、祭拜与祈求祖宗、展示与拓演社会的一种象征形式;它在讲述和传承的氏族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司为中心举行的整个氏族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5.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整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6.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

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7.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分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

8.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是一种简洁凝炼并且定型化的语句;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9.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口头文学-上)【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口头文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一、名词解释1.民间口头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

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2.传说(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②地方传说。

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古代神祗、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③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二、简答题1.简述民间故事的体裁。

答:(1)动物故事①动物故事以现实动物为主角。

这些动物没有神奇的能力,但都可以讲话,并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

②部分作品与寓言相近,根据其主角的不同情况,两个体裁可分为如下类别a.野兽和鱼鸟的故事。

这类故事大多表现动物的不同性格和弱小动物战胜强大凶猛的动物。

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关于动物争王位、比赛、借物,以及弱小动物巧妙脱险等内容。

作品大多富有幽默的情趣。

b.家畜的故事。

它们包括家畜和野兽的故事,其中情节比较曲折动人的是《羊吓跑狼》。

c.人和动物的故事。

这类故事有的人和动物一起活动,有的着重表现人和动物的斗争,文化背景比较古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