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doc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

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

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1 治疗原则补虚——补气、养阴、温阳泻实——化痰、利水、行瘀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⑴心肺气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一、概述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中医病名:心衰病;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中医辨证分型】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

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坐位,必要时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血氧饱和度监测。

(2)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3)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

(4)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5)其他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治疗,如心律失常、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睡眠呼吸障碍、甲状腺疾病等。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引言心衰,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心衰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汤剂的形式,包括多种草药的组合。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疗心衰。

心衰中医药物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指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一些对心衰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丹参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发了基于中医理论的新药物,如中草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论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2018). 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10(2), 123-135.- 王五,赵六. (2019). 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综述. 医药科学研究, 15(4), 567-578.。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

4.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 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指南2018.ppt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指南2018.ppt

慢性HFrEF的药物治疗
与2014版不同,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中,除了ACEI、ARB外,增加了ARNI。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慢性HFrEF的药物治疗-利尿剂
指南推荐:有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 均应使用利尿剂(Ⅰ,C),首选襻利尿 剂,常见的不良反应:电解质丢失、低 血压、肾功能恶化和高尿酸血症。
8.吸烟
7.高血压 高血脂
1.糖尿病
2.肥胖 3.寒冷刺激
6.遗传因素
5.饮食
4.不良情绪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心衰的预防-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患者
推荐
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
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左心 推荐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和延缓心衰发
室收缩功能障碍
生,延长寿命(不能耐受ACEI者,推荐ARB)
9.心肌活检:临床怀疑心衰是由可治疗的特殊病因所致且只能通过心肌活检明确诊断的 患者(Ⅱ a,C)。不推荐用于心衰患者的常规评价(Ⅲ,C)。
10.基因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 者,推荐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1 1.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量表可分为普适性量表和疾病特异性量表,前者最常使用 的是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一36)及简版SF-12、世界卫生组织幸福指数-5、欧洲5维健康指数。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慢性HFrEF的药物治疗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指南推荐:在HFrEF患者中,除非有禁忌症均 应使用ACEI(Ⅰ,A)或ARB(Ⅰ,A)或血管紧张素 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Ⅰ,B)抑制肾素-血管 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年版).docx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年版).docx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 心功能 II 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 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 编码: I50.905 )。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 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II级)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 - 心功能 II 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 B 型利钠肽( BNP)或氨基末端前体 BNP (NT-proBNP)、肌钙蛋白 T (TNT)或肌钙蛋白 I (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 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患者C
患者C通过心理护理的辅助,减 轻焦虑,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 疗。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 方案课件
在这份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心衰病心力衰竭的定义和病因,心衰病的临床表 现和分类。同时,我们还会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药在心衰 病中的应用,针灸和推拿的疗效,以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最后,我们会分 享一些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的病例。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病因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心脏无法以足够的力量将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 心肌病等。这一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各种病因。
2 增强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积 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 果。
3 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 质量。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的病例分享
患者A
患者A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有效 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患者B
患者B采用中医药结合推拿的方 法进行治疗,病情稳定,症状明 显改善。
推拿通过按摩和压力的方式, 促进气血循环,缓解心衰病患 者的疲劳和水肿。
针灸和推拿在心衰病中的疗效
针灸 调节气血,增强心脏功能。 减轻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
推拿 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气血循环。 缓解疲劳和身体不适。
心理护理在心衰病中的作用
1 减轻焦虑
心衰病给患者带来焦虑和 担忧。心理护理可以帮助 他们减轻焦虑和提高心理 素质。
心衰病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临床表现
心衰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疲乏、呼吸困难、水肿、心率不齐等。了解这些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和治疗。
分类
心衰病可以根据心功能分为四个级别,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和治疗目标。

【VIP专享】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

【VIP专享】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急诊的中医诊疗方案心衰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症。

心衰指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

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病因病机】心衰是因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病程日久,或过度劳累,损伤心气,阳气虚衰,搏血或运血无力,气虚血瘀,心脉不畅等引起。

或突发心动悸,本已虚弱之心气无力以应,而诱发或加剧心衰。

心阳不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水气内停,泛滥肌肤,凌心射肺,则发为心悸、喘促、水肿等症,而为心衰。

[中医诊断方法]1、问诊以心悸,喘促,水肿为主证。

轻者,劳累后心悸,气短;重者,动则喘促,心悸澹澹而动,水肿尿少,甚则静息亦喘,倚息不得卧,心中澹澹大动,尿少水肿加重。

多伴咯血,脘腹胀痛,恶心纳呆等。

既往多有卒心痛、痰饮、水肿、肺胀、风旋病史。

2、闻诊气息短促,语音前轻后重,甚至喉中痰鸣,心脏听诊多可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律失常,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3.望诊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甚则昏厥谵妄,汗出或大汗淋漓,口唇、爪甲青紫,咯痰呈粉红,泡沫状,舌淡或紫黯,舌系带络脉粗紫,苔薄白或白腻、黄腻。

水肿轻者,足附浮肿;重者,四肢、躯干水肿;甚者,胸水腹水。

胸部X线示:心脏扩大,肺间质水肿、胸水等。

颈动脉搏动图示:射血期前时间(PEP)增大,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

中心静脉压或肺楔压升高,心指数降低。

4.切诊切虚里多动而应手,鼓动疾数,胁下痞块,肢末欠温或四肢湿冷,脉见数、促、结、代、雀啄、、釜沸、屋漏等。

【诊断要点】1、病程迁延缓慢,具有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常于劳作、或夜间平卧时、或有其他疾病时诱发或加重。

2、平时有心悸,气促,胸闷等症,发作时诸症加重,端坐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甚或有腹水,少尿,腹胀纳差,咳吐痰涎或咯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
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
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
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
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
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
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
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
(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
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
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
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
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
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
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
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
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1.慢性稳定期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
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
(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
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
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2)气阴两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口渴/咽干、自汗/盗汗、
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
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怕冷和/或喜温、胃脘/
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
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临床症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苔润滑,或腻,
或有滑脉,为兼有痰饮证。
2.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在上述基本证型基础上出现阳虚水泛、水饮凌心甚至喘
脱、或痰浊壅肺。
(1)阳虚水泛证:喘促,心悸,痰涎上涌,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
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肢肿。舌质淡暗,苔白水滑,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喘息不得卧,烦躁,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
舌淡暗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心悸,动则尤甚,或发热、恶寒,尿少肢肿,
或颈脉怒张。舌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或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慢性稳定期
(1)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 黄芪20g 茯苓15g 白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2)气阴两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 麦冬20g 五味子20g 生地黄20g
黄精15g 玉竹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甘草15g

(3)阳气亏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 当归20g 茯苓20g 白术20g
炮姜15g 芍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川芎15g 柴胡15g 枳壳15g
牛膝15g 桔梗15g 制附子10g 甘草15g

2.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猪苓15g
茯苓15g 车前子15g 泽泻15g 葶苈子15g
炙甘草15g 地龙15g 桃仁15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2)阳虚喘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党参20g 炮附子10g 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干姜15g 桃仁15g 红花15g 炙甘草15g

(3)痰浊壅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20g 白芥子20g 莱菔子20g 款冬花15g
地龙15g 葶苈子15g 车前子15g 桃仁15g
杏仁15g 炙枇杷叶15g制附子10g 白术15g
白芍15g 茯苓15g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灸法:选取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
盒,每次约20~30分钟,日一次。
(2)穴位贴敷: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
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根据症候可选加
肺俞、关元、足三里等)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
4~12h后取下即可。
(3)中医泡洗技术:选用益气、养阴、活血、温阳、利水等中药随证加减,
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三)运动康复:参考《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
年)可根据患者心脏评估结果采用走步、踏车、爬楼梯、太极拳等方法。
(四)西药治疗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规范应用利尿剂、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等药物。同时积极控制危
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对水肿者,
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
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
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症状体征及BNP(或NT-proBNP)、EF、6分钟步
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心功能评价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