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杂病治验4则
郭立中辨治慢性杂病真寒假热证验案4则

型, 因该证 候 既 有寒 证 表 现 , 又 有热 证 症 候 , 但其 中 左 尺浮 。 诊断 : 痤疮 。 辨证 属 阳虚 阴盛 , 格 阳上 浮 。 处 的热 证 不 能反 映 疾 病 的本 质 , 寒 证 才 符合 疾 病 的本 方 :
质, 故称 为真 寒假 热 。《 中医 诊 断学 》 中认 为 寒 热 真
安 在 其传 世 著作 《 医理 真 传 ・ 卷二》 中有 云 : “ 阳气 若
3月 2 5日三 诊 : 颜 面痤疮 已消 , 胸 闷心 慌无 , 上
伤, 群 阴即起 , 阴气 过 盛 , 即能 逼 出元 阳 , 元 阳上奔 , 火症 状 少作 , 夜寐 安 。守初 诊方 去炮姜 , 改 干姜 5 0 g , 即 随人 身之 脏 腑 、 经络 虚 处便 发 。 ” [ 2 ] 5 8 阳虚 阴盛 . 是 继进 1 4剂 . 以巩 固治疗 。 其“ 真寒” , 阴盛 逼 阳 , 元 阳外 发 , 遂现“ 假热” 。郭 师 寒 假 热证 的病 机存 在格 阳上浮 、 格 阳外越 、 格 阳下 陷 按: 此患者 颜 面痤疮 、 面赤烫 热 、 龈衄、 稍 进热 气
派 胃中实热 征象 , 但 细察其 口干却喜 热饮 , 左 尺脉
在深 思此 理 的基 础上 , 结合 临 床实 践观察 , 总结 出真 食 物则 咽 痛牙 龈 肿痛 、 舌边尖红 、 寸 关 脉洪 大 , 颇 似
一
且 双膝 以下发 凉 , 故 辨 为 真寒 假 热之 证 , 属 上 热 和 阴 阳离 绝 四种 发展趋 势 。辨 治上 同 中有异 , 上浮、 浮, 患者 年轻 时候 经 常熬夜 , 暗 伤 肾阳 , 复 加性 急 , 外越 、 下 陷者 主 温 肾纳气 , 收 敛虚 火 , 而 离绝 者 则予 下寒 。 破 阴 回阳救 逆 。兹 结合 临床 验案 4则 , 以彰其 验 。
王文友应用“柴胡三仁汤”加减治疗杂病验案4则

王文友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仲景书院“仲景国医导师”,师承于伤寒大家陈慎吾,从医60余载,注重方证对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上注重调理肝脾,善用经方,尤其善用“柴胡剂”加减治疗各种杂病,自创柴胡三仁汤,此方由三仁汤加柴胡、黄芩组合而成。
其中三仁汤(由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组成)原为《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初起,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的主方,加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以加强疏利三焦水道之力,源于《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予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全方宣上畅中渗下,疏利少阳枢机,三焦通畅,使气畅湿行热消,则诸症自除。
谨守湿热郁阻三焦气机之理,参以渴不欲饮、舌苔腻、大便黏滞不爽之症,即可应用。
柴胡三仁汤为王老临床治疗湿热内蕴所致各种杂病的常用方剂,笔者有幸师从王老,现将王老应用柴胡三仁汤加减治疗杂病验案4则介绍如下。
1 慢性扁桃体炎张某,女,47岁。
2016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咽痛咽干1月余。
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咽干,伴口苦口干,未曾服药治疗。
刻下:咽痛咽干,口苦口渴,心烦急躁,心悸多梦,纳可,大便日二行,质溏,黏滞不爽,末次月经:2016年4月12日,量可色暗红,扁桃体Ⅰ°肿大,轻度充血。
体胖,超重约20 kg。
舌苔薄黄稍腻、舌下脉络瘀暗(++),脉弦滑。
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熏蒸。
治宜化浊除湿,清热利咽。
处方:柴胡10 g,黄芩12 g,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蔻仁10 g,法半夏9 g,厚朴10 g,滑石20 g,竹叶6 g,通草6 g,金钱草30 g,牛蒡子15 g,金银花20 g,藿香10 g,麦冬20 g,茯苓10 g。
7剂。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月23日二诊:咽干咽痛明显减轻,口苦、烦急好转,仍口干、多梦,眠欠实,大便日1次成形,舌苔薄黄、舌下脉络瘀(+),脉弦滑。
疑难杂病治验四则

木火刑金 , 肝郁化火犯肺 , 其二阴虚肺燥 , 前者用龙胆泻肝 汤
加味。
【 关键词】 疑难病
1 湿 温
中医药
验案
4 龙 胆 泻肝 汤 合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消 毒 饮治 急性 肾 盂 肾炎
周 某 , 性 ,5岁 ,0 6年 9月 1 女 6 20 5日就诊 。 者 因反 复 发热 患
患 者 刘某 , 性 , 1 。因 “ 热 、 女 4岁 发 尿频 、 痛 、 痛 3 于 尿 腰 20 年 4月 71就 诊 。 06 3 自服 诺 氟 沙星 2 , 情 无 缓 解 。 见 恶 寒 d病 症 发热, 尿频 , 尿灼 热 疼 痛 , 酸 痛 , 腰 舌红 、 苔黄 腻 , 脉滑 数 。 查体 : 体
・
3 6・ 0
中国中医急症 2 0 0 9年 2月第 1 第 2期 J T M. e. 0 9 V 11 , o2 8卷 E C Fb 2 0 , o 8 N . .
治标 , 应止 血 活 血 同治 , 以 龙 胆 泻 肝 汤 清肝 胆 湿 热 、 养 肝 血 , 补 白木 通 改 用 白茅 根 凉血 止 血 , 三七 活血 散 瘀 。三 七 , 载 于 加 始
同治。
3 龙 胆 泻肝 汤 加 止血 药 治 支 气 管 扩张 大 咯血 何 某 , 性 ,7岁 ,0 5年 6月 1 日就 诊 。 复 咳 嗽 、 女 2 20 4 反 咯血 2年余 , 重 1 。 娠 4月 。 加 d妊 在某 医 院 经 c T检查 诊 断 为 支 气 管 扩 张 症 , 院 当 日大咯 血 2次 , 约 1O m , 必 须 要 小 孩 求 人 量 lO l 因 治 于 中 医 。症 见 咳嗽 , 咯 血 , 色 鲜 红 , 便 干 , 便 短 赤 , 大 血 大 小 舌 红 苔 黄 , 弦 。证 属 肝 火 犯 肺 , 伤肺 络 。治 以清 肝 泻 肺 , 血 脉 热 凉 止 血 。方 以龙 胆 泻 肝 汤 加 昧 : 胆 草 1 g 焦 栀 1g 黄 芩 1g 龙 5, 5, 5, 车 前 草 3 g 泽 泻 1 g 生 地 黄 3 g 当 归 1 g 白茅 根 3 g 仙 鹤 0, 5, 0, 5, 0,
针灸治疗疑难杂病验案四则

脱 肛 , 逢大 便用力 时发作 . 以手助 回蚺 。2年 每 需
维普资讯
配 . 有 去风 清热 , 火 止 痛之功效 。 更 泻 3 乳苦症 王 × . , 3岁 , 人 .9 5年 3月 3 日就 诊 。 女 2 工 19
发 搏, 足 玲 . 寒 怕 风 , 身 酸 软 自觉 手 指 肿 手 畏 全 胀 . 拳不 能 青 . 握 唇 舌质淡 暗 . 黄 腻, 弦弱。 苔 脉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O 5—0 7 ( 0 2) 3一o 1 lO 792 0 0 o 5一O l
1 痧症 刘× 女 7岁 , 民 .94 2 1 2 农 19 年 月 5日初 诊 。 病 史 : 者于 午 后 下 地 劳动 , 感 头 晕 眼花 , 患 忽 面 色 苍 白 恶 心 呕 吐 . 闷 脘 痞 , 内 如 绞 痛 肌 肤 胸 腹
病 史 患者于 2年前 上电大学 习 . 加之 两天加
班 抄 写 材 料 因 此 心 情 比 较 烦 燥 , 晚 头 部 胀 疼 每 发 热 心 烦 严 重 时 头 如 裂 开 . 伴 有 失 眠 , 风 加 常 遇
碍 内分泌 功 能紊 乱。 当某 种 因素 破 坏 了机体 或 正 常的生理 机 制时 . 就可 以发 生 泌 乳 异常 。 从经 络上看. 乳房 属 胃经 , 乳头 属肝 经 . 汁为 气血 津 乳 液 所化 生。 乳房 疾病 多 与肝 、 骨两经 有 关 。本 例 患 者 因生气而肝 郁 气滞 . 心情 烦躁 。 乃肝郁 气 滞影
维普资讯
针灸临 床杂 志 20 0 2年 第 1 8卷 第 3期
・
1 5
针 灸 治疗 疑 难 杂病 验 案 四则
郝 蕾 , 张 丽 民 , 王 月梅
杨少山应用养阴法治疗疑难杂症验案4则

3 0 g ,钩藤、白芍、 丹参、石解、牛膝、太子参、丝瓜络各 1 5 g ,炒黄连 3 g ,炙甘草 5 g ,佛手、石营蒲各 6 g 。每天 1
剂 畅
虚火旺,津不上承,炼液为疾,致气血受损,局部脉络不通,
故味觉缺失;舌红无津、碎裂少苔,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 之
水煎服。服 1 4 剂 ,震颤明显减轻 ,睡眠好转 ,大便较通
阳;若 肾阴亏,精血不足 ,阴不制阳,相火妄动,则冲任失 调,天癸早至而为病。又冲任与肝肾经脉相错 ,’ 肾 主闭藏,肝
吕某 ,男 ,7 8 岁 ,2 0 0 0年 6 月2 7日初诊 。味觉丧失 3 年。3 年前突然食不知味,检查头颅 C T 示:大脑基底节区腔隙
性脑梗死;脑电图正常。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平素性情 易急躁。曾在某中医院治疗无效 ,遂求诊杨老师。诊见:患者
新中医 2 0 0 7 年1 月 第3 9 卷第 1 期
・6 2・
J OUR N A L OF NE W C H I N E S E ME DI CI NE J A NU AR Y 2 0 0 7 V o l . 3 9 N o . 1
[ 文章编号] 0 2 5 6 一 7 4 1 5 ( 2 0 0 7 ) 0 1 一 0 0 6 2 一 0 1
连汤清热利湿; 加着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 槐花、葱改仁走 大肠,清热祛湿直达病所,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湿热除则去黄
连、黄答 ,酌加扁豆、山药、获答健脾益 胃、固本扶正。治疗 未循术后体质虚弱、化疗白细胞减少而补气血、补肝肾常规疗 法,辫证乃中医本 色。
2 气阴两虚
王某, 男, 8 2 岁, 2 0 0 2 年6 月2 8 日 初诊。既往有大脑动
疾核、散郁结法,疾病乃除。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杂病验案4则

1 5 g , 茯苓 1 0 g , 炙 甘草 6 g 。7剂 。水 煎服 。
淡 苔 白腻 , 边有 齿痕 , 脉滑 。辨证 : 湿浊 下注 , 脾 失健
7剂 后 口腔 内无新 发 溃疡 。上 方改 银花 为知母 运 治 宜 : 化湿 消肿 , 健脾 利水 。予藿 香正 气散 合五 l O g , 加 生黄 芪 2 0 g , 继服 1 4剂 。随访 3个 月 , 口腔 溃 苓散加 减 . 处方 :
验 案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6 ) 1 2 — 0 0 5 2 — 0 2
藿 香 正气 散 历 史悠 久 , 源 白宋 朝 《 太 平 惠 民 和 疡未 再复 发 。 剂局方》 , “ 治伤寒头疼 , 憎寒壮热 , 上 喘 咳嗽 , 五 劳 按: 口腔溃 疡常 用疗法 为清 热解 毒法 , 殊 不知复 七伤, 八 般风痰 , 五 般 膈 气 … …气 泻 霍 乱 , 脏 腑 虚 发型 多为湿热交杂 。湿为 阴邪 , 其 性黏滞 , 热为 阳邪 , 鸣. 山岚 瘴 疟 ” , 简 而言 之 , 方 中诸 药 共奏 解 表祛 湿 、 阴阳交错 , 故病情反 复难愈 。《 删补名 医方 论》 云: “ 藿 理 气 和 中之 功效 。然现 今 临床上 多拘 泥于暑 湿外 感 香之 芬 , 和 胃悦脾 , 名 日正气 , 谓正不 正之气也 。 ” 故选 证, 除夏 季外 , 其他 季节少 有应 用 。笔 者常 辨证 运用 用藿 香正气散 化湿 醒脾 , 标本 同治 , 以祛 缠绵之湿 邪 。 此方 治疗 多种 杂病 , 颇获 良效 。
炒半夏 、 连翘 、 山栀 、 苡仁 、 野 赤豆 皮 。” 宣痹 汤是 由 范 围 。盛 师治 疗湿 热痹 , 亦 常取用 。 本 处 方演 化 而成 。吴 氏传 承 和发 展 叶 氏学 术 经验 . 由是 观之 . 上 列 验案 , 乃 融 苍 术 白虎忍 冬 汤 、 宣 于此 可见一 斑 四妙散 由二 妙散 加味 而成 二妙 散 痹 汤 、 四妙 散 于 一方 而 有所 化裁 , 其获 验 之 速 , 奏效 出 自《 丹溪 心 法 》 , 由黄 柏 ( 炒) 、 苍术( 米泔浸炒 ) 各 之 彰 , 的确令 人 叹服 , 很 值得 师法 。盛师 临证 时善 于 等 分组 成 , 具 有清 热燥 湿 之 功效 , 二药 相配 , 药 简效 应用 古人 的方 法 ,并 根据 患 者实 际情 况 灵 活 变通 , 著. 是 治疗 下 焦湿 热 的名 方 。 临床 适用 于 湿 热 下注 故临床 用药 精准 巧妙 , 收效 甚佳 。 所 引 起 的 两足 疫 软无 力 、 足膝红肿热痛 、 步履 艰 难 第一 作者 : 庄爱文( 1 9 8 0 _ - ) , 女, 医学博士 , 副主任
杨恒茂老师治疗妇科疑难杂病验案4则

用 山药 、 茯苓等 。 山药 , 甘平 , 归脾肺 肾经 。 既补 脾
气, 又益 脾 阴, 肾 , 人 既益 肾 阴 , 又补 肾气 。 2 3 养肝 血 以益 肾 . 导 师 常通 过 补益 肝血
以养 肾精 。并通过 养肝 以防“ 母病及 子” 。常用药 为 白芍 、 当归、 阿胶 等 。 师常重用 白芍 , 导 因其苦酸
微寒 , 归肝 脾经 , 能养 血敛 阴 , 功 平抑 肝 阳 , 医学 《
肾健 脾养 肝之法 有机结 合运用 , 并佐 以活血化瘀 ,
同时结合 辨 证 , 根据 临床 表现 不 同而用 药有 所侧
重 。 提倡用 药平 和 , 且 时刻 注意顾 护脾 胃功能 以免
衷 中参西 录》 其“ 养肝血 , 谓 滋 退热 除烦 , 收敛上 能 焦 浮 越之 热 , 因其 味酸 , 故能 人 肝 以生肝 血 ” 当 。
归, 甘辛 温 , 心 肝经 , 能补 血 , 归 功 活血 调经 , 如 正
损伤人 体正气 , 既使 有标 实之证 也不用 苦寒 重剂 , 以防伤 及脾 胃; 该病 以 肾阴阳俱 虚为主 , 注重 阴阳 双补及 阴 中求 阳, 中求 阴 ; 大量 滋补药 中佐 以 阳 在
少量 化瘀 之 品 以助药 力 , 而破血逐瘀 药很少应 用 。
的 思 路 、 的 推 理 方 法 , 定 新 的 方 案 而制 胜 。 新 制
主题 词 @ 杨恒茂 ( 西) 疑难病/ 陕 中医药疗法 医案
杨恒茂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9 8 , 1 4  ̄1 9 ) 西安市人 。 毕业 于陕 西
*陕 西 省合 阳县 环 北 路 中 医诊 所
中医学 院医疗 系。生前 任陕 西省 中医学校高级讲 师、 妇科教研 室 主任 。 西省 中医学会 妇科专业委 陕 员会 副主任 委员 。先生 治学严谨 , 医德 高 尚, 医技
清胃散加味治疗杂病验案四则

清胃散加味治疗杂病验案四则标签:清胃散;胃热内蕴;清胃凉血;治疗应用清胃散为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中的名方,由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组成,具有清胃、泻火、凉血之功效。
笔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味治疗具有胃热病机特点的杂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收录于下,愿与同仁商榷。
1 典型病例1.1 唇风案例1:患者,男,55岁,2011年3月16日就诊。
患者口唇红肿,疼痛瘙痒,甚则影响进食与睡眠,行抗生素及抗过敏治疗1周,病情无缓解,遂来求治。
刻诊:口唇红肿,局部有灼热感,可见皲裂脱屑、少量渗液,诉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难解,尿色黄赤,心烦寐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拟诊为:唇风;证属胃热内蕴,胃火上攻。
治拟清胃泻火、凉血解毒,以清胃散加味治疗。
处方:黄连3 g,当归10 g,牡丹皮6 g,升麻5 g,连翘10 g,生地黄10 g,石膏(先煎)20 g,知母5 g,黄芩10 g,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蝉蜕5 g,制苍耳子5 g,甘草3 g。
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加用黛蛤散局部外敷。
二诊:药服7剂,患者口唇红肿消退,渗液已止,皲裂脱屑,口干减轻,大便通畅,睡眠亦有所改善,苔薄黄,脉弦。
原方去生石膏、苦参,加茯苓15 g、赤芍10 g,继服1周,症状基本消失。
按:唇风之名最早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
”又《医宗金鉴》言:“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
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膶动。
”火热蕴结,上攻口唇,故见口唇红肿,局部有灼热感;热邪煎熬血液成瘀,瘀热搏结,血流不畅,故见局部疼痛;血热伤阴,风邪化燥,阴伤血燥,故见口唇皲裂、瘙痒、脱屑;夹有湿热,故见局部有渗液;火热内蕴,热盛津伤,故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难解、尿色黄赤;热扰心神,故见心烦寐差;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内热蕴结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
本 例 患 者 所 现 证 候 当 系脾 肾 阳虚 、 湿 内 水
聚 、 溢肌 肤所 致 ; 阳虚 衰是 本 , 阳虚 、 湿 内停 外 肾 脾 水 是 标 。先 前于 某 医 院被 误 认 为湿 热 之证 , 以苦 寒 燥 湿 清热 之 品治 之无 效 , 反致 脾 肾之 阳愈 受 损伤 , 阳气 既损 , 化 失 司 , 谷 不 运 , 饮 内停 而 泛 溢 于 四 肢 气 水 水 肌 肤 , 为 浮 肿 。真 武 汤 乃 扶 阳利 水 、 肾健 脾 之 发 温
主 以手 揉擦 眼周 , 眼圈发 黑 , 眼周皮 肤粗 糙 , 红 , 舌 苔 少, 脉沉 而弱 。西 医诊 断 : 眼轮 匝肌痉挛 症 。 中医诊 断: 目割 , 属 劳 神 过度 、 证 耗伤 精 血 、 肾不 足 、 肝 阴虚 风动 。治 宜 滋补肝 肾 , 养血 祛风 。给予 针 刺疗法 , 方
关键 词 : 肿/ 医药 疗法 ; 渴/ 医药疗 法 ; 水 中 消 中 目剖/中 医 药
疗法; 胃脘 痛 /中 医 药疗 法
剂, 可消 阴 翳 , 阳化 气 , 温 利水 渗 湿 ; 生 黄 芪 、 加 车前
子益气 行水 , 尿消 肿 ; 利 合益 母草 、 赤小 豆 、 白茅 根通
经 活 络 , 血 消 肿 ; 炒 麦 芽 濡 养 脾 土 , 护 胃气 。 行 用 顾 诸 药配伍 , 肾阳复 而 内寒 散 , 使 胃气 和而 脾 气 运 , 水
滞 血瘀 。治 宜补 气养 阴 , 肾健 脾 , 益 活血 化瘀 。给予
小 便 不利 , 于某 医 院诊 断 为 急性 肾炎 , 予苦 寒 清热 给 之 药 物 ( 体 不详 ) 疗 无 效 , 延 不 愈 。现 症 : 具 治 绵 颜
面 浮肿 , 面色自 白无 华 , 足 肿胀 , 光 手 指压 凹陷 不起 , 身
1 前 因感 冒未予 重视 , 而 出 现 面 目、 肢 浮肿 及 周 继 四
有所 缓 解 , 疗效 不 明显 。现 症 : 但 面色 萎 黄 , 精神 欠 佳 , 体 消 瘦 , 暗 红 、 瘀 点 , 沉 细 。 常规 检 查 身 舌 有 脉 示 : 糖 l . o L 尿 糖 (+ +) 血 4 8mm l , / + 。西 医诊 断 : 糖 尿 病 。 中医诊断 : 渴 , 属气 阴两 虚 、 消 证 脾虚 肾亏 、 气
虚 弱不 能驱 邪外 出 , 邪相 持导致 疾 患久 延不 愈 , 正 从
而 进一 步损 伤脾 胃, 虚者 益虚 , 使 此乃 发病 之本 。虚
又 可 以致实 , 胃虚 弱 , 则 导 致 清 气不 升 , 阴 不 脾 一 浊
疗 1 疗程 , 者 眼睑晌 动频 次趋 减 , 个 患 眼角 、 翼 、 鼻 口
患者 , ,7岁 ,0 1年 3月 初 诊 。主诉 : 男 4 21 眼睛 干 涩酸胀 、 眼睑频频酮 动 5a 。患 者 5a前 因 连续 伏
案 4个昼 夜未 得休 息 , 出现 眼睛 酸 、 、 , 胀 困 继而 呈 现
眼 睑酮 动不 止 , 甚则 眼角 、 鼻翼 、 口角亦不 停 抽 动 , 每 因用 眼过 度 出现 眼 睑晌 动加 重 , 出 带 墨镜 遮 光 预 外 防 眼睑亦晌 动不 止 , 且长期 睡 眠不佳 , 膝 酸软 。现 腰 症 : 睑朗 动 不止 , 眼 鼻翼 、 口角 不停 抽动 , 时不 由 自 时
金 1 , 白芍 1 , 2g 炒 2g 延胡 索 1 , 2g 丹参 1 , 螵蛸 2g 海 1 , 贝母 1 , 2g 浙 2g 陈皮 1 , 夏 1 , 0g 半 0g 白术 1 , 0g 麦 冬 1 , 七粉 5g 冲服 ) 黄 连 1 , 草 1 。每 0g 三 ( , 0g甘 0g
角 抽 动未 再 出现 。继续 治疗 l 2个疗 程 , 病愈 。
降, 中焦痞塞 , 则脾 胃运 化及 腐熟 失职 , 二 水反 为湿 ,
谷 反 为滞 , 导致 食 、 、 、 湿பைடு நூலகம்痰 热互 结 而积滞 内生 , 积滞 、
按 目刳 亦称 眼 睑晌 动 症 , 患 者 不 自觉 出现 系 眼睑 抽动 , 重 者亦 引 起 鼻 翼及 口角 时 时 抽 动 。本 严 例患 者 系心 肾不 交 、 肾亏 虚之 体 , 程 已达 5a 久 肝 病 ,
日 1 , 煎 服 。服 药 1 剂 水 0剂 , 症 悉 除 , 量 增 加 , 诸 食 胃镜 检查 示 : 表 性 胃炎 ( 度 ) 十二 指 肠 球 部 炎 浅 轻 ,
症 。嘱患 者继 续用 药 , 理善 后 。 调
按
本 例患者 胃病 久矣 , 不仅 呈纳 差 、 神疲 等 虚
法: 取穴 照海 、 申脉 、 池 、 竹 、 阳 、 风 攒 太 颧髂 、 谷 、 合 内
鄢卫 东
( 肃 省 中 医药研 究院 , 肃 兰州 7 0 3 ) 甘 甘 300
摘 要 本 文 对 水 肿 、 渴 、 消 目割 、 胃脘 痛 4 则 杂 症 进 行 分 析 。 总 结 了临床 辨 证 理 念 与 论 治 方 法 , 时 对 各 病 例 之 致 病 机 同 制 、 方 用 药 加 以 阐述 , 深 入 探 讨 对 疑 难 杂 症 的 中 医有 效 处 以 特色疗法 。
1 , 0g 云茯苓 1 , 白术 2 , 黄 芪 3 , 5g炒 0g生 0 g 车前 子
1 ( 煎 ) 白 茅 根 1 , 小 豆 3 , 母 草 3 , 5g 包 , 5g赤 0g 益 0g
炒 麦芽 1 。每 日 1剂 , 0g 水煎 服 。服 药 3剂 , 水肿 消 失, 精神 转 佳 , 量 渐增 。继服 9剂 , 症悉 除 , 常 食 诸 尿 规检 查 结果 亦 正 常 。给 予 四君 子 汤 合 五苓 散 加 减 , 处方 : 参 1 , 党 5g 白术 1 , 2g 茯苓 1 , 泻 1 , 2g 泽 2 g 猪
苓 9g 桂 枝 9g 甘 草 9g , , 。每 日 1 , 煎服 。调 理 剂 水
1 0d以 善 后 。
继服 2 0剂 , 症 基 本 消失 , 规检 查 示 : 糖 正常 , 诸 常 血
尿糖 (一) 。
按
此 例 消 渴 以气 阴两 虚 为 主 , 典 型 的脏 腑 是
气血 阴 阳失调 之 证 。笔 者 临证 时 采 用 益气 养 阴 、 补 肾健 脾 、 活血化 瘀 之 法 , 以期 达 到 平衡 阴 阳 、 节 整 调 体 的 目的。降糖 饮 方 中人参 、 芪补元 气 而护正气 , 黄 生 地 黄 、 参 养 阴 生 津 , 药 、 实 健 脾 益 肾 , 首 玄 山 芡 何
乌、 山茱 萸 、 杞 子 补 肾益 精 , 参 、 丹 皮 活 血 祛 枸 丹 牡 瘀, 苍术 燥湿 健 脾且 制玄 参之偏 , 泽泻渗 湿泻 热兼 抑 肾火 内生 , 葛根 清 胃热 、 脾 阳 、 津止 渴 。全 方 滋 升 生
而 不腻 , 而不燥 , 热适 中 , 向调节 , 补 寒 双 共奏 益气 养 阴、 健脾 补 肾 、 血化 瘀之 效 , 而 达到脏 腑得 济 、 活 从 气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6月 第 2 5卷 第 6期
T M Re. u e 0 2 V 1 5 N . C s J n 1 o. o 6 2 2
血 得养 、 阴阳得平 、 消渴得 祛 的 目的。
3 目 制
1 , 2g 海螵 蛸 1 , 贝母 1 , 2g 浙 2g 陈皮 1 , 夏 1 , 0g 半 0g 枳实 1 , 冬 1 , 三 棱 1 , 七 粉 5 g 冲 0g 麦 0g 黑 0g 三 ( 服 ) 黄连 1 , , 0 g 甘草 1 。每 日 1 , 煎服 。 同时 0g 剂 水 嘱患 者禁 烟酒 及辛 辣刺 激之 品 。服 药 1 0剂 , 症 减 诸 轻, 精神 渐佳 。效 不更 方 , 服 1 续 0剂 , 症大 减 。处 病 方: 党参 1 , 5g 黄芪 1 , 5 g 沙参 1 , 竹 1 , 内 2g玉 2g鸡
d i1 . 9 9 j is . 0 1—6 1 . 01 . 6 0 8 o :0 3 6 / .sn 1 0 9 0 2 2 0 .2
余事 岐黄 3 0余 a 师 仲 景 、 士 、 甫 谧 之 大 , 天 皇
法 , 伤寒 、 究 温病 、 灸诸 经 之要 道 , 以其指 导 中医 针 并 临床 辨证 论治 、 方 用 药 , 疗 疑 难 杂 症 多 有 效验 。 处 治
关 、 三里 、 阴 交 、 冲 , 用 平 补 平 泻 法 以针 刺 足 三 太 采
之, 每次 留针 4 n 0 mi。每 周 3次 , 6次 为 1个 疗 程 。 同时 嘱患者 少食 辛辣 , 烟忌酒 , 意加 强营养 。治 戒 注
证 表现 , 时又兼 胃脘 胀满 、 同 疼痛 等实 证 之象 。脾 胃
中 医研 究 2 1 0 2年 6月 第 2 5卷 第 6期
T M R sJn 0 2 V 12 06 C e.u e2 1 o.5N .
文章 编 号 :0 1 6 1 ( 0 2 0 0 5 0 10 — 9 0 2 1 ) 6— 0 5— 3
・
临 床 经 验
・
临床 杂 病 治 验 4则
重 困倦 , 思饮 食 , 不 小便 短 少 , 大便 溏 薄 , 质淡 而胖 舌 嫩, 脉沉 细 而 迟 。尿 常 规 检 查 示 : 白 (+ +) 蛋 + 。西 医诊 断 : 急性 肾小 球 肾炎 。中 医诊 断 : 肿 , 属 脾 水 证 肾 阳虚 。治 宜 渗 湿利 水 , 肾健 脾 。 给予 真 武 汤 加 温
口渴 、 饮 、 多 多尿 , 同时伴气 短 、 乏力 , a前于某 医 院 1 经检 查诊 断为 糖 尿病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后 症状 虽 经
患 者 , , 1岁 ,0 0年 5月 初 诊 。主 诉 : 寒 男 3 21 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