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黄河

外文名称: Y ellow River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卡日曲流域重要城市: 济南、郑州、洛阳、银川、兰州 注入海洋: 渤海 注入地: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
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环境恶化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保护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
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
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流域自然概况1 .自然概况及特点青海、四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
与其他江河不同,22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1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200mm,其中年平均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万km。
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面积约15.622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在。
,仅占全国580亿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流域内人,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河川径流总量的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324 m25%;耕地亩均水量均水量593m,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3。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17%水量的39.1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黄河流经山东哪几个地级市

黄河流经山东哪几个地级市
9个城市。
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
该段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
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东营河流概况

东营市河流简介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
黄河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
据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亿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为断流干河;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1亿吨(1958年),最小0.15亿吨(199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年径流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
199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大对沿黄地区引水的管理力度,断流现象趋缓,2000~2010年实现不断流。
2010年,黄河利津站来水200.8亿立方米,较历年均值偏少37.3%,来沙1.69亿吨,较历年均值偏少78.6%。
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
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一、小清河干流概况小清河上游水源补给主要来自济南市内各泉,此外小清河在济南市区睦里庄分纳部分玉符河水,因此亦可称小清河首受玉符河。
小清河自睦里庄东流,经济南市区、历城、章丘、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和寿光8县,于羊角沟东注入渤海。
河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3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15/1000。
流域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原,主要支流均由右岸注入,流域河网密度0.27公里/平方公里。
是一条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综合利用河道。
小清河由睦里庄至黄台板桥为上游,河长22.2公里,比降为0.45/1000,属平原人工河道,济南市金牛公园以下,开始有堤防,河道逐渐展宽。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山东水利治理措施

山东省水利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虽坐落在东部沿海,但是水资源依然紧缺,依然难以满足全省的农业、工业用水需求。
针对山东面临的水利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水利问题,尤其是农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水利治理措施一、山东省水利基本情况山东省是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2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 9%,居全国第28 位;亩均水资源量263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4.3 %,居全国第27 位。
二、山东省面临的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严重短缺, 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山东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 ,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0% ,位居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 倒数第三位。
山东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这是造成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剧烈,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山东省各地降水量、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存在着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的现象, 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明显。
水资源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全年降水量约有3/ 4集中在汛期; 全年的天然径流量约有4/ 5 集中在汛期, 特别是7、8 月份, 甚至是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洪水之中, 因此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黄河入境客水量逐年下降, 可利用量呈减少趋势黄河水是山东省重要的客水资源, 受流域降雨丰枯变化和流域内引黄用水量逐年增加的影响, 黄河入境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平均入省水量骤减至222 亿立方米, 比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减少了42.4%供水能力低, 可供水量少, 供需缺口大在不考虑节水和新水源开发的前提下, 21世纪初期山东省将继续面临更加严重缺水的态势。
黄河基础知识

一、黄河流域基本情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塬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塬,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塬,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塬,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塬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
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一)黄河洪水特点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一、机构设置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3个直属单位。
至2015年4月,全局共有职工12289人,其中在职职工6608人,离退休职工5681人。
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06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4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74人,副教授级高工77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69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922人。
二、河道情况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
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
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
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代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
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的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
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山东黄河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由菏泽东明高村以上的5~20公里,减至阳谷陶城铺以下的0.5~4公里,最窄处东阿艾山卡口宽度仅275米;纵比降上陡下缓,从1/6000降至1/1000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由东明高村的20000立方米每秒降至阳谷陶城铺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一、机构设置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2个直属单位。
至2008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2035人,其中在职职工8108人人离退休人员3927人。
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14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52人,副教授级高工5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9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396人。
二、河道情况山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
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
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
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带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
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
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距5-20公里,排洪能力20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6000;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堤距2-8公里,排洪能力20000-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8000;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堤距0.5-4公里(其中艾山卡口宽275米),排洪能力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10000;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公里。
三、来水来沙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
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年均来沙量8.68亿吨左右。
1986-2005年以来,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来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水量每年仅225.4亿立方米,来沙量4.05亿吨。
由于水少沙多,径流年内多集中于汛期,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4-6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地上悬河”形势严峻。
2001-2008年,我省高村站年均水量225.5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6年,为265.9亿立方米,最小为2001年,为129.5亿立方米。
年均来沙量1.61亿吨(1951-2005年为8.68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2.75亿吨,最小2001年,为0.841亿吨。
利津站年均水量161.1亿立方米(1950-2005年为320.2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5年,为206.8亿立方米,最小为2002年,为41.89亿立方米。
年均沙量1.67亿吨(1950-2005年为7.91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3.70亿吨,最小2002年,为0.543亿吨。
四、黄河洪水黄河洪水按照出现时期的不同划分为桃、伏、秋、凌四汛。
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凌汛期,凌情严重时形成冰坝壅水,易造成决口,形成灾害。
三至四月桃花盛开之时,上中游冰雪融化,形成洪峰,称为“桃汛”;七至八月暴雨集中,河水猛涨,称为“伏汛”,有“七下八上”之称。
历史上大洪水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是一年当中的最危险时期;九至十月秋雨连绵,易形成洪峰,称为“秋汛”。
伏汛、秋汛习惯上称作伏秋大汛。
伏秋大汛的洪水多由黄河中游暴雨形成,洪水预见期短,洪峰高,含沙量大,对我省黄河防洪威胁严重。
历史上黄河决口灾害多发生在伏秋大汛和凌汛期间。
暴雨洪水出现时间主要在7~10月份。
洪水来源主要有五个地区,•即上游的兰州以上地区、中游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分别简称河龙间、龙三间、三花间),以及下游的汶河流域。
上游地区洪水洪峰小、历时长、含沙量小。
中游的三个地区是最主要的洪水来源区,一般不同时遭遇。
来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洪水”。
如1933年洪水,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威胁严重;二是以三花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洪水”。
如1958年洪水,其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汶河洪峰形状尖瘦、含沙量小,除威胁大清河及东平湖堤防安全外,当与黄河洪水相遇时,影响东平湖对黄河洪水的分滞洪量,从而增加山东黄河窄河段的防洪压力。
五、黄河凌汛黄河凌汛由于地理纬度原因,只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出现。
主要发生在河道解冰开河期间,其特点是峰低、量小、历时短、水位高。
历史上凌峰流量一般为1000~2000立方米每秒,全河最大实测值不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上游一般为5~8亿立方米,下游为6~10亿立方米;洪水历时,上游一般为6~9天,下游一般为7~10天;由于河道中存在着冰凌,易卡冰结坝壅水,使河道水位在相同流量下比无冰期高得多,例如1955年利津站凌峰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达15.31m,比1958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还高1.55m。
凌洪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流量沿程递增,因为在河道封冻以后,拦蓄了一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由于“武开河”时这部分水量被急剧释放出来,向下游推移,沿程冰水越积越多,形成越来越大的凌峰流量。
黄河下游冰凌洪水,自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防凌蓄水运用以来,减少了“武开河”的机遇,减轻了下游防凌压力。
六、洪水灾害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下游,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
每次决口泛滥或改道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933年8月,陕县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淹没冀、鲁、豫、苏四省30县,受灾面积6592公里,•受灾人口273万多人,•死亡1.27万余人。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夺淮入海,淹及豫、皖、苏三省44县,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也很严重,1855年铜瓦厢改道至1955年的一百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有29年,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凌汛灾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5年凌情严重,分别在利津县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沿黄党政军民、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
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安全度过了1969年和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
近年来,又战胜了2001年汶河东平湖大水和2003年?决口的险恶局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
七、防洪工程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沿黄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修复了千疮百孔、残破不全的故道堤防,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把过去低矮残破的大堤加高到11米以上,堤防加宽到50-100米,使千里堤防成为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
初步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现有各类堤防1523公里;险工126处、4004段坝岸,工程长1334公里;控导工程139处、2259段坝岸,工程长211公里;建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齐河北展宽区和垦利南展宽区4处蓄滞洪工程。
截至2006年,山东黄河累计完成工程投资达94.3亿元,完成工程土方13亿立方米,完成石方1928万立方米,混凝土62万立方米。
八、引黄供水黄河是山东省的主要客水资源,沿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黄河。
自1950年我省在利津綦家嘴建成第一座引黄闸以来,目前已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达2424立方米每秒,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引水最多的1989年,达123.46亿立方米。
近十年,年均引用黄河水6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和灌溉面积占全省的近40%。
农业引黄灌溉年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
历年累计引用黄河水25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近5年径流量的总和。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我省黄河频繁断流,最为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严重影响了沿黄城乡人民生活,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以来,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确保了我省河段连续9年不断流,基本满足了我省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并把黄河水远距离送到了菏泽南五县和德州庆云,滨州沾化、无棣等严重缺水地区,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
并通过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圆满完成了多次引黄济津、引黄济青调水任务,有效缓解了天津、河北、青岛等地的用水紧张局面。
据中国水科院和清华大学测算,2000-2004年五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就使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累计增加GDP154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世纪60-70年代,沿黄地区还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行放淤改土,把280多万亩盐碱涝洼地改造成高产稳产良田,成为我省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60多年来,共有530亿吨泥沙输入渤海,填海造陆1400平方公里,新增土地210万亩。
九、东平湖治理东平湖名称始于民国年间。
古为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宋代为梁山泊,后因《水浒传》一书而闻名遐迩,历史上曾是黄河的自然滞洪区。
1958年黄河大洪水后,为解决特大洪水对下游的威胁,经国务院批准,将东平湖改建为蓄滞洪水的平原水库,成为黄河下游防御大洪水的关键性工程。
东平湖水库工程包括分洪区、分洪闸、泄洪排水闸?堤43.35公里,围坝86.37公里,二级湖堤26.73公里;建有石洼、林辛、十里堡等5座大型进湖闸,设计总进湖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兴建了陈山口、清河门和司垓3座大型出湖闸,设计总泄流能力3500立方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