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血证方法治疗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1例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1例标签: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药疗法;人参三七汤近10年来,笔者自拟人参三七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1例中,男42例,女9例;年龄16~65岁,平均45岁.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出血性胃炎11例,肝硬化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胃癌3例;出血量小于1000ml者13例,1000~2000ml者32例,大于2000ml者6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人参三七汤基本方药物组成:人参(吉林新开河参)20g,白芍、仙鹤草、益母草各15g,蒲黄炭、白及、海螵蛸各10g,三七末(兑服)3g.加水文火煎至约200ml左右,分次冷服或冷冻后服,每日1剂。
随症加减:偏热者加黄连、黄芩、生藕节;偏寒者。
加炮姜炭、艾叶炭、藕节炭。
服药至血止后,再继续服5天以巩固疗效。
治疗中,严密观察出血总量,以及血压、脉搏等情况。
对出血量大,血红蛋白低者,酌情予以输液和输血。
如有面容、肤色、脉象异常者,甚则血压下降者,要及时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患者须卧床休息。
呕血者暂禁食,血止后进食流质,逐步恢复一般饮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显效:1周内呕血、便血症状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无效:1周内未止血,或加用了西药止血药,或转外科手术治疗。
3.2 治疗结果显效46例,无效5例。
4 典型病例陈某,男,39岁,于1996年3月2日入院。
住院号1026。
胃脘痛病史5年。
入院前1天,呕咖啡色样物1000ml,解柏油样便800ml,BP11/7KPa,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未触及。
Hb75g/L,大便潜血(++++)。
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可见桥形粘膜。
表面粘膜糜烂。
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
刻诊: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中药方治疗效果显著。
一:主治呕血、黑便。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 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淤、生新。
二: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 (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备注:本方为冶“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
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认为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
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
若热郁肠道,灼伤阴络,而致便血。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目的观察中医中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健脾和中,根据上消化道的出血的情况,适当运用中医中药分型论治。
结果在上消化道分型治疗中,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血阻滞型、肝气犯胃型、肝郁化热型的总有效率为94.2%。
结论本文采用中医中药临床分型论治,灵活使用各型证治方药,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标签:中医中药;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笔者运用中西药及紧要时结合外科手术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不揣鄙陋临床一得,求教于同道,望赐正。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8年8月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均以呕血、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发病2 d内就诊,均就诊后48 h内通过X 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并排除其他脏器疾患等。
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5岁。
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寒型11例,胃阴不足型6例;瘀血阻胃虚寒12例;肝郁化热6例。
入院时大便潜血试验(+)2例,(++)10例,(+++)13例,(++++)10例。
胃镜检查结果:消化性溃疡20例,慢性胃炎15例。
出血程度评定标准:(1)轻度:血压,心率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在90 g/L以上,血细胞压机在0.33以上,仅感轻度头昏,估计失血量约300 ml;(2)中度:收缩压位于9~12 kPa,心率超过100次/min,血红蛋白95~75 g/L,血细胞压积在0.29~0.31,并出现心烦、口干、昏眩、尿少等休克表现,估计失血量约1000 ml;(3)重度:收缩压低于9 kPa,心率在130次/min,血红蛋白少于70 g/L,血细胞压积在0.28以下,同时出现昏倒,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
轻度失血20例,中度失血10例,重度失血5例。
1.2治疗方法给予和中健脾止血: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生地炭12 g,大黄炭8 g,白芨炭10 g,三七粉10 g,甘草6 g。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疾病,常见由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等等,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达13%左右[1]。
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我院 2009 年1 月~2011 年12 月收治的 114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均经胃镜检查,分析原因,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中西医结合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
中医证候分型:胃热壅盛型21例,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火犯胃型24例,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滑数。
气虚血溢型15例,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黯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1.1.2西药组:54例中男34例,女20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胃溃疡5例,糜烂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应激性溃疡1例。
出血程度:重度2例,中度18例,轻度34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出血原因和出血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对单纯柏油样便者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不在本讨论中。
1.3治疗方法1.3.12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
根据进食情况输液补钾,大出血或血红蛋白<70 g/L者给予输血;奥美拉唑80mg稀释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 ml中静滴或稀释于生理盐水静点,每日2次。
1.3.2中西医结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分型用药。
中医辨证施护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中医辨证施护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5T14:54:24.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张林红[导读] 分析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中医辨证施护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
张林红丹阳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丹阳 212300摘要:目的:分析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中医辨证施护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
方法:时间节点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从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样本均30例。
对照组取得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增加中医辨证施护,就两组止血效果、止血及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做对比。
结果:止血效果相比,观察组96.7%高于对照组76.7%(X2=5.1923,P<0.05);止血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各项护理措施评分相比,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为提高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特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措施,既能提升止血效果、缩短止血及住院时间,又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辨证施护;止血效果;护理满意度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原因较多,患者会因血容量下降而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目前,临床在其的治疗中主要采用常规疗法。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是便血、呕血范围,故在治疗中,可以配合中医辨证护理措施,来针对性辅助提升疗效,对促使患者病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2]。
本文取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析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中医辨证施护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节点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从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样本均30例。
中医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常宁道【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采取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1.79%,观察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率为12.82%,对照组为28.21%,观察组安全性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采取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其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势,可快速止血,减轻身体损伤,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1页(P19)【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辨证施治【作者】常宁道【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徐州 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为十二指肠及胃部出血,以往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虽然可以止血,但是不良反应较多,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有学者认为[1],中医辩证疗法对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显著疗效。
中医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具有悠久历史,临床经验丰富,本组研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治疗情况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的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
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0.8±4.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8h,平均时间(31.5±4.8)h;胃部出血25例,十二指肠出血14例。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1.9±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6h,平均时间(30.8±4.6)h;胃部出血24例,十二指肠出现恶15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救治

3 器质性病变
4 药物使用
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消化道器质性病 变也可能引发急性出血。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 物)可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中医救治方法
1
中药疗法
2
采用中药调理和草药煎煮可缓解
病情,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消化功
3
能。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 治疗,如热证、寒证、气滞血瘀 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 医救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能 够显著提高救治效果,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综合观察
中医和西医对病情的观察角度不同,综合 分析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合疗效
中西医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 治疗成功率并减少复发。
通过内镜检查和介入措施成 功止血,并对出血导致的病 损进行修复。
中药辨证治疗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配 合中药调理,持续治疗并改 善整体健康状况。
多学科协作
内外科医生、中医师和药剂 师共同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 疗方案,提供全方位的照护 和康复支持。
总结和建议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够提高救治效果和患者的生活 质量。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制定特定的饮食 方案,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西医救治方法
1 内镜检查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出血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2 止血药物
使用止血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凝血因子)可迅速控制出血。
3 手术治疗
在严重出血的情况下,采取手术措施可以有效止血并修复出血的组织。
中西医结合救治措施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9卷第13期 -93-枯草、白芍、醋延胡索、焦山楂、炙甘草加上大黄、炒牵牛子、丹参、黄连。
每日1/2剂,连服5剂,嘱咐服完药之后复诊。
5日之后,患儿腹痛、呕吐有所减轻,二便正常,舌苔白腻,眠可,纳欠佳。
于是吾师遂以上方去大黄、炒牵牛子,加小茴香以行气止痛,促进胃肠蠕动,连服10剂。
10日过后患儿呕吐消失,腹痛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正常。
守上方再予5剂进行巩固治疗。
随访得知患者生活恢复正常,病理体征消失。
4讨论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染各种病邪,外有六淫之邪,内有饮食不节等;同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脏气轻灵,较少陈年痼疾,所以易趋康复。
这就要求我们在遣方用药过程中要中病即止,选药精当,时时顾护脾胃,以护后天生化之源。
[4]方中栀子、黄连清热祛湿除烦,患儿由于腹痛易造成心情烦躁,栀子、黄连二味药入心经而达到清心除烦的效果;车前子利湿以达到健脾的功效;炒牛蒡子、大黄、炒牵牛子通便泻热;白蔻健脾燥湿,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白芍、醋延胡索缓急止痛。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丹参、夏枯草化瘀散结,通络止痛。
二诊中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故遣方用药中去除大黄,炒牵牛子、黄连、栀子等大寒之物,辅以白术、焦三仙健脾消食化湿,清除体内水湿之邪,小茴香以行气止痛,促进胃肠蠕动。
患儿愈后正气虚弱,党参温中有补,温补体内阳气。
整方清中有补,下中有和,既祛除了病因,又照顾到了脾胃,维护了人体正气。
正所谓“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1]梁燕,梁国新,温爱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70.[2]李倩,孙远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97-299.[3]甘璐,卫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甘肃中医,2008, 21(22):22.[4]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朱珊,通讯作者。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60725183(修回:2017-05-07)中医血证方法治疗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Effects of the TCM Xuezheng therapy on acute mild to modera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刘天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湖南株洲,412000)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3-0093-【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血证方法治疗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分组观察的形式对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观察,将其依照收治时间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各29例。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止血、补液等治疗措施,对中医组则实施中医血证方法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与中医组96.55%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明显较低;加之中医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相关研究数据处理后均呈P<0.05的结果,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中医血证方法进行治疗可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恢复健康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血证;上消化道出血;轻中度;临床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s of the TCM Xuezheng therapy on acute mild to modera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ethods: 58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 29 cases in each.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cluding hemostasis, rehydration and so on; the TCM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 TCM Xuezheng therapy.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79.31%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96.55% in the TCM group, P<0.05,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TCM Xuezheng therapy on acute mild to modera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hows a better effect, shortens the recovery healthy time,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The TCM Xuezheng therap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ild to moderate; Clinical efficac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3.044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3 -94-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内科急症,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血证”范畴,因其病发存在多种疾病诱因,继而采用辨证治疗存在着一定的应用价值[1,2]。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本院收治的部分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中医血证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旨在以此探究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案,现在下文中详细叙述研究的具体过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选自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入诊治的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8例,将其以收治时间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
常规组29例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最低为25岁,年龄最高为67岁,平均年龄为(41.38±3.87)岁。
中医组29例患者,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3例;患者年龄最低为26岁,年龄最高为66岁,平均年龄为(40.68±4.02)岁。
经软件分析可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结果均为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组:对该组患者应用常规临床治疗,其治疗措施主要为:当患者入院后,依照常规手段对其使用安络血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86)等,止血剂配合肌内注射维生素K做止血处理,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补液处理,然后指导患者注重卧床休息。
中医组:对该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方法进行治疗,其治疗措施主要为: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疾病表现,以实施对症治疗。
当患者吐血颜色为紫黯色或红色,存在口苦、心烦、睡眠质量较低、胁肋部有疼痛感、舌质红绛等临床表现,且脉弦数时,即可判定为肝火上犯,需对其采用龙胆泻肝汤以实施泻肝火治疗。
当患者吐血颜色为红色或紫黯色,血中附有食物残渣,存在黑便、口臭、腹胀、腹痛、舌质红等临床表现,且脉滑数时,即可判定为胃热炽盛,需对其应用泻心汤联合十灰散做清泻火邪治疗。
当患者吐血颜色暗淡,病情大幅度浮动,存在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等临床表现,且脉细弱时,即可判定为气不摄血,需对其应用归脾汤实施摄血止血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指导患者注重卧床休息。
1.3 疗效判定标准本次研究中需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无效、有效、显效,治疗总有效率通过有效与显效治疗数据联合可得。
当患者接受相关止血治疗措施5d后,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仍呈阳性或仍存在出血症状,则可判定为无效;当患者接受相关止血治疗措施后,5d内无出血反复情况,且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为(-),则可判定为有效;当患者接受相关止血措施后,3d内无出血反复情况,且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为(-),则可判定为显效。
在此基础上还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为确保本次研究数据的科学参考价值,需将收集数据录入专业软件SPSS 19.0中作统计学分析。
其中对计量资料可采)表示,通过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检验时通过卡方值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呈P<0.05时将其数据差异判定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汇总数据可知,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呈96.55%,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处理结果也符合P<0.05的标准,研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组别n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常规组296(20.69)13(44.83)10(34.48)23(79.31)中医组29 1(3.45)12(41.38)16(55.17)28(96.55)χ2 4.06P0.042.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对比经汇总数据表明,常规组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0.47±3.97)d,中医组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则为(4.15±2.28)d,对比可知中医组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软件处理结果也为P<0.05,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可由胃溃疡、胃黏膜病变、胃炎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内科急腹症[3]。
而其在中医学中则被归属到“血证”范畴,辨证治疗则是针对其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在针对其实施辨证治疗时,多遵循降火、治气、止血这三个原则。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实施了中医血证方法,通过将其分为肝火上犯、胃热炽盛与气不摄血三证以实施对症治疗。
在针对肝火上犯此种实证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时,可利用黄芩、当归等药物发挥良好的泻肝火、凉血等治疗效果。
在针对胃热炽盛的患者应用泻心汤联合十灰散,可通过大黄、黄连等药物起到泻火作用,并根据柏叶、山栀等药物起止血作用,继而可直接从根本上对患者起良好的治疗效果[4]。
而在针对气不摄血此类虚证患者应用归脾汤时,又可通过药剂中的甘草、茯苓、木香等药物行其补气、补血、健脾的作用,并通过其他药物发挥较高的补血止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