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合集下载

滨州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滨州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滨州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滨州市位于中国北方,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较长的种植历史,大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滨州市的大豆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问题一:三大生产环节不平衡。

滨州市大豆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不平衡,种植规模较大,加工水平相对低下,销售市场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这导致滨州市的大豆产品缺乏竞争优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问题二:技术水平不高。

滨州市的大豆产业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工企业缺乏高效、环保的加工技术和设备。

这限制了大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问题三:市场需求缺乏差异化。

滨州市大豆产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市场需求趋向于高品质、健康、绿色的大豆产品,但滨州市的大豆产业还没有充分满足这些需求。

问题四:种植结构不合理。

滨州市大豆种植主要依赖传统的大豆品种,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

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产量稳定性差,抗灾能力弱,从而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建议一:优化产业链。

滨州市应加强大豆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加工环节的技术水平和环保程度,形成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三:差异化竞争。

滨州市应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研发和推广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大豆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体系,提升大豆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四:优化种植结构。

滨州市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大豆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农业保险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风险抵御能力。

滨州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缺乏差异化和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优化产业链,加强科技支撑,差异化竞争,优化种植结构。

只有这样,滨州市的大豆产业才能充分释放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品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然而,我国大豆的产量相对较低,需要探索提高大豆产量的方法。

本文将从大豆低产的原因及高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豆低产的原因:1.高温干旱:大豆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较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越来越成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高温会抑制大豆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光合作用,使其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2.病虫害:大豆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大豆蚜、大豆锈病、大豆菌核病等。

病虫害的侵害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进而导致低产。

3.土壤质量差: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差,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导致大豆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4.不合理的种植管理:一些农民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如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不合理的施肥、草地管理不善等,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二、大豆高产技术:1.选优良品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良种大豆,具有抗逆性强、病虫害抗性好、生长旺盛等特点,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大豆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供养分,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化肥可以补充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

3.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灭虫、草地管理、轮作等,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大豆的产量。

4.种植密度适中: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5.控制水分: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不过度或不足灌溉,以达到大豆最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

6.合理管理杂草:杂草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应加强对杂草的防控。

采取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采用适量的除草剂、间作等防控措施。

7.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大豆生长的监控和管理,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合理利用苗期、花期、实生期等关键时期的优势,提高大豆的产量。

我国种植大豆存在的劣势

我国种植大豆存在的劣势

我国种植大豆存在的劣势我国种植大豆存在的劣势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劣势:1. 土壤质量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差,土壤肥力低下。

大豆生长需要较高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这些养分正是我国土壤普遍缺乏的。

因此,大豆的生长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 气候条件不适宜:大豆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最大。

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苛刻,冷、旱、热、风灾害频繁,对大豆的生长不利。

尽管东北地区有种植大豆的优势,但仍然受到气候的限制。

3. 技术不过关:我国大豆种植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大豆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差距,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4. 种植结构不合理:我国大豆种植集中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这些地区存在大豆种植面积过大、连作难题频发、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

这种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5. 市场需求不足:我国大豆需求量庞大,但大豆消费主要集中在食用油、豆浆、豆制品等行业。

相对而言,人们对大豆原料的需求较少,这导致我国大豆种植受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

6. 大豆价格波动大:由于我国在大豆生产上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市场上的大豆价格波动较大。

这使得大豆种植者难以把握市场,容易导致亏损。

针对这些劣势,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土壤改良工作,合理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大豆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 加强研发和推广大豆品种:加强大豆育种工作,培育适应我国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同时,加强对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规划大豆种植区域,减少连作难题的发生。

在适宜的地区推广大豆种植,避免过度依赖东北地区。

4. 拓展大豆市场:加大对大豆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大豆的多样化消费方式,提高市场的需求量。

同时,加强对大豆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大豆附加值。

大豆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大豆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大豆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大豆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粮油作物之一,其产值和市场规模都非常庞大。

然而,大豆行业也面临着一些痛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豆行业的痛点,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大豆价格波动较大大豆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政策、需求与供应关系、货币政策以及天气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大豆价格波动较大,给生产者和贸易商带来困扰。

解决措施:应建立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机制,例如制定期货交易规则、建立价格指数等,以帮助市场参与者降低价格风险。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操纵市场价格,确保价格的公正与透明。

二、自然灾害对大豆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大豆作为一种农作物,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涝、干旱等。

自然灾害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影响市场供应。

解决措施:加强大豆种植区域的灾害预警机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改善排水系统、提供适应自然灾害的大豆品种等。

此外,政府可以给予灾害补贴和保险,以减轻农民的损失。

三、大豆消费结构不合理大豆消费主要集中在饲料和食用油等领域,其中饲料占据了大豆消费的最大比例。

这导致大豆供需关系不平衡,给大豆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鼓励大豆的多元化利用,例如发展大豆加工产业,生产大豆制品和豆制食品等,以扩大大豆的消费市场。

同时,加强科研力量,提高大豆的利用价值和品质,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四、大豆供应链短板存在大豆供应链包括大豆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然而,现阶段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大豆种植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运输成本高昂等。

解决措施:加强大豆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培训,提高种植者的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大豆加工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能,增加对大豆的深加工能力。

此外,完善物流体系,降低大豆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五、大豆质量安全问题存在大豆可能被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这对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解决措施:加强大豆质量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和抽检机制。

鼓励农民使用环保的农药和肥料,提高大豆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浅析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发布时间:2021-05-03T03:57:03.08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4期作者:季登峰[导读] 大豆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杂草、虫害、肥料都对大豆的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豆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以农民在耕种之前要考虑此块田地是否适宜大豆的生长。

大豆虽然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但是在生长发育的前期仍然需要施氮肥,除此之外磷和钾也是大豆的必要元素。

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利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317摘要:大豆是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其用途涉及食品行业、工业、医疗行业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

然而,近年来大豆的产量连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大豆的种植面积少、豆种混杂、杂草病虫害严重等等。

种植人员对大豆生产认识不够全面和人员在种植时不能系统地按照大豆的属性进行操作都是大豆产量逐年降低的关键。

关键词:大豆生产;问题;解决措施大豆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杂草、虫害、肥料都对大豆的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豆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以农民在耕种之前要考虑此块田地是否适宜大豆的生长。

大豆虽然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但是在生长发育的前期仍然需要施氮肥,除此之外磷和钾也是大豆的必要元素。

1.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1大豆在种植时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豆在种植时既不耐旱也不抗涝,在干旱时无法汲取周围的水分去维持自身的生长。

大豆的茎叶也不十分宽大,无法很好地储存水分。

因此,如若一旦时间没有降雨,大豆自身储存的水分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水量而根部又无法延伸到深部泥土里汲取水分,在干旱时极容易枯萎。

大豆属于矮茎秸秆类植物,当最近一阶段降水量较多时而种植地里的积水无法及时排除时,积水淹没根部,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根部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并且产生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

当积水淹没根部时,根部无法接触氧气,也就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浅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大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粮油作物之一,又是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在国民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国大豆需求量较大,然而现有大豆的产量却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有90%左右的大豆依然需要从国外进口。

由此可见,大豆缺口量较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眉山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但是受到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大豆产业止步不前,且成效甚微,不仅严厉打击了豆农的生产积极性,还使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威胁。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眉山市大豆生产现状,后重点探讨了该地区大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期能够为促进眉山市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豆;现状;问题;解决途径;眉山市1引言大豆是四川的特色粮油作物之一,在四川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且消费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是民众餐桌上最为常见的油料与高蛋白来源之一。

大豆不仅能够榨取生活用油,制作豆浆、豆腐、豆芽、豆瓣酱等多种视频,还能用其制作甘油、润滑油、生产肥皂、人造奶油等,而且榨油之后的副产品豆粕还是畜牧业生产中最为常见的饲料蛋白来源[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明显提升及食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将越来越不容忽视。

眉山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及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9′~104°30′及北纬29°24′~30°16′之间,其东部靠近内江、资阳与自贡,南部毗邻乐山,西部连接雅安,北部与成都市相邻。

眉山市辖区总面积为7134平方千米,境内山峦纵横、河网密布、丘陵起伏,总体地势表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眉山市以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表现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等特点。

四川大豆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四川大豆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四川大豆生产现状1.四川大豆产区分布广泛,种植面积较大。

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茅。

2.四川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丘陵地带,其中以成都平原、雅砻江盆地、川西高原等地区为主要产区。

3.四川大豆主要以夏大豆和秋大豆为主,夏大豆播种面积较大,秋大豆逐渐增加。

二、四川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品种单一、低产低效。

目前四川大豆种植主要以传统品种为主,产量低、品质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支撑不足。

四川大豆生产中存在种植密度大、施肥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缺乏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

3.市场营销不畅,加工产业薄弱。

四川大豆产量虽然较大,但是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三、四川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1.加强品种改良,推广优质高产种。

鼓励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2.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大豆的生产效益。

3.加强产业链建设,发展大豆加工产业。

推动大豆加工产业发展,培育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四川大豆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大豆种植的理想之地。

然而,目前四川大豆生产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品种单一、低产低效、生产技术落后、市场营销不畅等,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四川大豆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品种改良,推广优质高产种。

针对四川大豆目前品种单一、低产低效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强科研力量,培育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大豆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还要加大对优质大豆种子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使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提高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大豆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当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产业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对策。

1. 土壤肥力下降:长期的大豆种植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部分土壤肥力的下降。

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

2. 害虫病害严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许多害虫病害的生长繁殖,大豆田间的害虫病害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3. 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农资价格、土地租赁费用等的上升,使得大豆生产的总成本逐渐增加,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4. 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主要以特定品种为主,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

5. 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大豆生产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导致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6. 市场需求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豆需求逐渐增加,但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却未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对策1.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通过土壤改良、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和养分流失的问题。

2. 加强害虫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改进,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资价格等措施,降低大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4. 多样化种植品种:鼓励农民多样化种植大豆品种,提高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大豆产量和质量。

5. 推广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对大豆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完善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6. 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大豆产品的宣传推广,拓展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杨宝龙大豆产业危机四伏(一)对进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大豆拉美化问题已经变成现实。

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种大豆,中国买大豆,美国定价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1996年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此后,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连年攀升,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年增长了13.77%;2010年进口预计在5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7.5%。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基本与国内实际加工量基本一致。

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5.8%。

(二)大豆产业链完全被外资垄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说过: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对于国际资本而言,通过粮食控制世界将比采用军事控制更加隐蔽,代价更加低廉。

跨国粮商在中国建设工厂,是为了把中国做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一个链条,通过在中国的加工企业实现国际贸易环节所取得的巨额利润。

更为可怕的是,中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被垄断性地控制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手中,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并购和独资方式已经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从行业构成上看,形成了外资(包括合资)为主(比例为76%);国有和民营为辅的运作格局(国有及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6%和18%,二者之和不到我国大豆年设计加工能力的1/3)。

(三)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

2009年,国内年加工大豆的设计能力已经超过1亿吨,而实际利用产能只有4500万吨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公布2009年底大豆行业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

尽管如此,外资油企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扩建产能,部分央企也无视国家政策借四万亿投资之机大上产能。

(四)大豆和植物油价格的变化与供求关系相背离。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最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的提高,外资对大豆行业垄断的加剧,大豆价格近年来频繁的剧烈波动,大豆和植物油的价格在特定时间脱离供求关系而变化,成为国际投机商手中的棋子。

而且,其价格与国际市场时时联动,严重地受国际政治关系、石油价格、美洲天气、美国政府农业报告等牵引。

2008-2009年,国内食用油价格每年都有两次左右的大起大落,背后都是跨国粮商的身影。

(五)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动,大豆及油脂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已经消失,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均同样受到严重冲击。

上游是涉及农民利益的种植业发生萎缩,种植面积连年呈下降趋势,产量也在逐年下降,而相反进口却在逐年攀升。

大豆加工行业的下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和养殖业的发展。

植物油事关国计民生,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豆粕又是饲养业的主要原料,又关系到养殖业的兴衰。

几次农副产品涨价已经验证一个观点,失去自主能力的产业,必然要伦为国际贸易风险的承担者,而深受其害的是广大的人民百姓。

国产大豆缺乏竞争力根源及认识上误区(一)中国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不仅是种植业问题,更是农业政策问题,是资本市场问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策略问题。

国外农民、国内外贸易商、加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引导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

而我们对农产品期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府只是利用补贴方式来引导农业生产。

(二)中国大豆和加工企业竞争力差,不仅是大豆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流通环节存在“三高两不顺和两个无奈”的客观问题。

一高是储备成本高。

加工企业一季收购四季加工,企业为保证达产,一年的原料要在三个月内一次性储备,原料储备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三次,按2009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每收购一吨大豆原料储备资金成本为70多元,而进口大豆储备资金每年可周转8次以上,通过开证结算,原料储备成本财务几乎为零,两者相差70多元;二高是收储费用高。

产区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大豆,面对千家万户,装卸费、短运费、包装费、仓储费等每收1吨大豆需支付收储费用达80元,而进口大豆不需此项费用,两者相差80多元;三高是产品运输成本高。

中国大豆产区不是销区,原料或产品从产区运到销区平均每吨需要运费大约80元,而进口大豆所到港口就是主销区,原料从船上到车间输导费用每吨20元足亦,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运输费用平均每吨相差60多元。

一个不顺就是税收政策不顺,税法规定,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给予扣除进项税,但谁是农民,政策界定不明确,加工企业无权也无能力进行分辩,一旦管理不当就会落个逃税的罪名。

因此,产区加工企业也倾向进口,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宁可进口,也不愿意冒着逃税风险收购国产大豆。

第二个不顺是产区物流不顺。

大豆是经济作物不是粮食,在销售旺季车皮得不到保证,很难抢占市场机遇。

第一个无奈是用国产大豆加工企业享受不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好处。

进口大豆用美元结算,销售产品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升值时期,跨国粮商可以利用汇率差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且可利用额外利润轻松地与国产大豆打价格战,而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无法与其竞争。

第二个无奈就是粮油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市场化。

粮油产品价格上涨时,国家只对其产品进行限价,而对其大幅度上涨的成本要素没有说法;当粮油产品价格下降时,国家对大豆原料又确定了最低收购价,同时对进口大豆不加限制,使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形成巨大反差。

在一个年度内加工业的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两头被反向锁死,企业如何生存可想而知了。

(三)跨国粮商在中国建厂不是想通过加工环节赚钱,而是要利用中国市场消化外来大豆,变现在国际贸易和物流环节取得的利润,并寻找时机谋求垄断利润。

(四)大豆加工业引进外资未给国家和国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首先,跨国粮商带不来技术。

我国榨油行业装备水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现存企业所采用的工艺设备不比外资的差,引进外资不会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其二,跨国粮商带不来更先进的管理。

现在中国大豆加工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没有差别。

跨国粮商的优势在于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三,跨国粮商带不来投资。

大豆初加工项目投资不大,但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外资投入的流动资金只是大豆,所以,对他们来讲没有风险。

同时,他们是利用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低成本扩张。

其四,跨国粮商带不来就业。

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一个日加工5000吨的工厂用工不会超过250人,假定现存的96家企业都按300人计算,全国大豆加工行业就业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

这说明大豆加工企业本身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五,跨国粮商带不来税收。

跨国粮商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农产品加工环节有税收优惠,所以带不来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

因此外资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并购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倒会伤害我国的农业。

这样一些不利国不利民的粮商若不加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只能给解决“三农”问题增加更多的困难。

(五)国内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认识需要调整,美国已经开始重新反思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并开始调整对转基因的认识。

在转基因大豆认识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转基因大豆可提高产量,且含油、含蛋白率高”。

而事实让转基因大豆的高产是原于科学的耕种方式,而非品种。

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的生产不但规模化,而且机械化,大机械的深松整地作业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我省垦区,大豆单产并不比国外低。

目前美国大豆产量每亩175公斤左右,南美单产每亩可以达到180公斤~190公斤左右,而我省垦区,大豆平均亩产在170公斤以上;而大豆的品质主要与品种、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以南美为例,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其全国大豆总量的1/3,阿根廷则全部为转基因大豆,然而巴西大豆的单产却高于阿根廷,再比方说我国的黑农44,它的含油率已经达到了23%以上,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含油率基本上也是稳定在21%到22%这个范围内,所以说,大豆的高油率、高蛋白率并非转基因大豆的功劳。

美国转基因造成的“超级杂草”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这些农田的共同特点是都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并且使用了美国农业生化公司孟山都的“农达”专利除草剂。

2009年5月,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的报告引起了轰动。

报告强烈建议:教育所在社区民众尽量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

“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包括不育、免疫问题,加速老化,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的改变。

”对于转基因的侵害原理,研究院指出: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

“说透彻一点,吃转基因玉米,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

”医生建议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用16年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

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益的美国农业部也终于改口,美国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承认:种植转基因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的用量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也大幅度上升。

在美国,转基因作物正在脱下神话的外衣。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新的抉择(一)今天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是中国粮食问题的缩影和预演。

如果国家政策不能及时跟进,下一个危机将是水稻和玉米,并将逐渐漫延到粮食行业的上下游。

国际资本有计划进入中国粮食市场,部分外资已经开始转向,从油脂加工行业转向水稻、玉米、面粉和种子、饲料、养殖领域,建立其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内资大豆压榨企业如果不走国际化道路,不参与到国际大豆产业链条中,不久将来将被淘汰。

跨国资本完成在中国大豆产业的布局,开始不再向内资加工企业供应大豆,增加内资企业采购国际大豆的难度。

大豆价格完全跟随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内资企业缺少避险机制,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三)产区大豆压榨企业如果不加速转型,进入食品领域,将会退出市场。

非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市场,是必然趋势,也是国产大豆的最大优势。

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中国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情有独钟,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的宝贵。

关注非转基因大豆在日本、韩国的用途,从而探究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在日本、韩国品类繁多,较为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