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定量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定量引言药敏试验是用来测试不同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的一种常见方法。
药敏试验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实验旨在了解药敏试验的原理,以及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细菌杀灭浓度(MBC)。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不同药物的抗生素片剂- 丁氏琼脂平板- 数量相同的细菌培养物- 滴定架- 移液枪- 特定体积的加样针管实验步骤1. 将丁氏琼脂平板均匀铺平在实验台上。
2. 取一定体积的细菌培养物,将其均匀涂抹在丁氏琼脂平板上。
3. 将不同的抗生素片剂按一定浓度顺序放入一列小孔中,并按要求标记。
4. 将实验室培养的细菌可生长落入称量瓶中,根据实验需要取一定体积的细菌培养物。
5. 将从选择培养物中取出的细菌盘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
6. 将标有抗生素的纸片粘贴到琼脂平板上。
7. 按照抗生素的浓度梯度顺序涂于琼脂平板上。
8. 将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放入孵化器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
9. 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数据处理和分析1.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2. 计算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细菌杀灭浓度(MBC)。
结果与讨论经过药敏试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以细菌菌落的生长情况为判断标准,我们确定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计算得到了每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细菌杀灭浓度(MBC)。
这些数据对于医生在治疗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非常关键。
药敏试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不过,药敏试验的结果也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培养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药敏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药敏试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1.引言1.1 概述药敏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判断细菌或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是指用于解读试验结果,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的一组准则。
它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药敏试验中,通常将细菌培养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并测定其生长情况。
根据生长结果和一定的判定标准,可以将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为敏感、中等敏感和耐药三个等级。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建立一般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和临床实践经验。
不同细菌和不同抗生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和抗生素,其判定标准也可能有所不同。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是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详细探讨,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的方向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长文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一个清晰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和主题。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的建议:首先,可以简要概述整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用于引出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重要性,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建议。
其次,可以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引言部分可以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药敏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背景信息。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详细说明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目录结构。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培训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J. 志贺菌:所有氨基青霉素 R,所有三代 头孢 S,任何羧基青霉素或任何脲基青霉 素 R/I,说明耐药性可能由获得性β-内酰 胺酶引起,使青霉素和一代头孢菌素的 抗菌活性下降。结果修正为所有青霉素 R,所有一代头孢菌素 R/I。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非发酵菌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B.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或小肠结肠炎耶尔 森菌:任何一代头孢 R/I,所有羧基青霉 素 S,或所有脲基青霉素 S,且所有三代 头孢 S,说明耐药性可能是由低水平头 孢菌素酶引起。结果修正为所有一代头 孢为R,所有氨基青霉素 R/I,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R/I,氨苄西林/舒巴坦 R/I。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H. 普通变形杆菌:所有氨基青霉素 R,任何一 代头孢 R,所有羧基青霉素或脲基青霉素 S, 所有三代头孢菌素 S。说明耐药性由内在的头 孢菌素酶引起,使一代、二代头孢菌素抗菌活 性下降。结果修正为:所有一代头孢 R,所有 二代头孢 R/I。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K.奇异变形菌、沙门菌:所有氨基青霉 素 R,所有一代头孢和所有脲基青霉素 R/I,所有头霉素 S,任何三代头孢菌素 R/I或头孢泊肟 R,或氨曲南 R/I,说明耐 药性可能由ESBL引起,使青霉素、青霉 素/酶抑制剂、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 的抗菌活性下降。结果修正为:所有青 霉素 R,所有头孢菌素(除头霉素外) R,氨曲南 R。
药敏对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药敏试验,比较不同抗生素对同一细菌的抑菌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药敏试验是检测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可以判断细菌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
常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2.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克洛、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3. 培养基: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4.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8-24小时,得到新鲜菌落。
2. 将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调整菌悬液浓度为1×10^8 CFU/mL。
3. 将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后,冷却至50℃左右,倒入无菌平皿中,待凝固。
4. 将抗生素纸片贴于培养基表面,距离边缘约1cm。
5. 将菌悬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用无菌镊子轻压纸片,使纸片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6. 将平皿倒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纸片周围无抑菌圈。
2. 头孢克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洛中度敏感,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约为15mm。
3. 红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高度敏感,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约为25mm。
4. 氨苄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不敏感,纸片周围无抑菌圈。
5. 庆大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中度敏感,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约为20mm。
6. 环丙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高度敏感,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约为30mm。
7. 复方新诺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约为18mm。
根据实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临床治疗该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实验报告

药物敏感试验又称药敏。
目的是指导临床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使感染能够及时控制,做到有的放矢。
测定细菌在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以下称药敏试验)的试验方法很多。
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以琼脂扩散法作为常规方法测定常见的快速生长的病原菌。
本文介绍的是标准纸片扩散法。
本文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有助于药敏试验的标准化。
具体地叙述了现行推荐方法的操作步骤,及其适应性和局限性。
本文还重温了国际协作研究会(ics)的有关建议和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有关规定,并采纳了其中的有关章节。
只根据是否出现抑菌环而不考虑其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试验方法,结果是不准确的。
纸片扩散法试验必须遵循标准的方法学原理,并根据抑菌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上已知敏感或耐药菌株的状况进行标准化,结果才能可靠。
要得到可靠结果,必须严格地按照本文的方法进行操作。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下设的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分委员会推荐的标准方法,以bauer等介绍的方法为基础,是目前叙述最完整的试验方法。
其中的解释标准是综合临床和实验室的数据发展而来,并得到证实。
要测定和报告给哪些药物,须与感染科医生、医院的药品委员会及感染控制委员会协商,然后由实验室制定最合适的方案。
表1和表1a列出了治疗各类细菌感染有效的药物,其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也有助于感染的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做药敏试验,应从分离平板上挑选各种疑为致病菌的单个菌落,同时做菌种鉴定。
不同菌种不可在同一平板上做混合细菌药敏试验。
一般避免用临床标本(如无菌体液和尿液)直接做药敏,除非临床上急需且革兰氏染色只见到单一菌种,但随后应再以标准方法重做。
对感染性质不同,标本中混有浑浊细菌或正常菌群的情况,其中的细菌也许与感染治疗关系不大,常不必做药敏,不然反会招致错误的引导。
药敏试验结果的解读课件

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
确定为病原菌
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
对诊断有意义
痰标本细菌培养半定量结果判定标准与临床意义
级别
划线区菌落数目
Ⅰ区 Ⅱ区 Ⅲ区
1+( 极 少 <10 量)
2+(少量) >10 <5
3+(中量) >10 >5 <5 4+(多量) >10 >5 >5
相当菌 临床意义
给药,并给予充分的剂量。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
•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主要作为联合用药,或β内酰胺
类抗生素过敏时使用。 • 对于分离菌为非MDR-PA但有基础疾病或存在PA感染危险 因素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决定,通常 轻症患者可以采用单药治疗,但应避免近期内患者曾经使用 过的药物. • 重症患者常常需要联合治疗。耐药PA感染患者初始就应该 采用联合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与MIC判读标准
哌拉西林(单独的或复合他唑巴坦的) 判读标准基于给药方案至少3g/q6h。
无SDD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
• 对于分离菌为非MDR-PA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一般情况 较好,没有明显基础疾病,可以采用单药治疗. • 通常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 孢吡肟),碳青酶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且应经静脉
抗菌药药敏试验的意义
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敏感”治疗可能 有效;“耐药” 肯定失败;
提供选择药物依据,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
监测分离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耐药菌变迁, 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流行。
药敏试验方法
微生物药敏试验实验报告

微生物药敏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微生物药敏试验是用于测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常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菌株来源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病原菌菌株均来自临床送检标本,包括痰液、尿液、血液、脓液等。
经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确定了菌株的种类。
2、培养基采用 MuellerHinton 琼脂培养基,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配制和灭菌。
3、抗菌药物纸片选用了常见的抗菌药物纸片,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均购自正规生物试剂公司。
4、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无菌镊子、游标卡尺等。
三、实验方法1、菌株复苏与培养将保存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 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24 小时,使其复苏并生长良好。
2、菌液制备挑取单个菌落,用生理盐水制成 05 麦氏浊度的菌液。
3、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抹 3 次,每次旋转60°,最后沿平板边缘涂抹一周。
4、贴药敏纸片用无菌镊子将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培养基表面,纸片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 24mm,纸片中心距离平板边缘应不小于 15mm。
5、培养将接种好的平板倒置放入 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6 18 小时。
6、结果观察与判定培养结束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标准,判断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为敏感(S)、中介(I)和耐药(R)。
四、实验结果1、革兰阳性菌药敏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表现为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有一定的耐药率。
(2)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对四环素、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
2、革兰阴性菌药敏结果(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
(2)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药敏片药敏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敏片药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药敏试验在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通过药敏试验结果评估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药敏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细菌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原理基于细菌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抗生素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细菌能够生长;当抗生素浓度高于MIC时,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药敏片;M-H琼脂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皿;酒精灯;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移液器;酒精灯;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培养基:将M-H琼脂培养基融化,待冷却至50℃时,加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后倒入培养皿,待凝固。
2. 制备药敏片:将药敏片置于无菌纸上,用无菌剪刀剪成小块,放入无菌培养皿中。
3. 接种:用无菌棉签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分别接种于M-H琼脂培养基上。
4. 展开药敏片:将药敏片贴于接种好的培养基上,确保药敏片与培养基紧密接触。
5. 孵育: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孵育24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细菌在药敏片周围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菌生长情况,并与药敏片上的药物浓度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克林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耐药。
2. 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诺氟沙星、链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
3.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耐药。
根据实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等抗生素敏感,而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种抗生素类药物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xxx(山东农业大学)摘要:研究6种抗生素药物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的作用。
通过在琼脂平皿上贴药敏片,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确定抑菌作用。
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头孢他啶表现中度敏感,其他表现为高度敏感关键词:抗生素;大肠杆菌;抑菌文献综述: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中具有代表性的菌种,主要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其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很好的生长,并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败物中。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眼炎、卵黄性腹膜炎等疾病,对养禽业危害严重。
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常与许多不利的外界条件密切相关。
发生时具备如下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各日龄均易感染,症状典型;混合感染严重;传播途径较多:呼吸道、消化道(包括滥用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垂直传播;治疗困难。
多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致使大肠杆菌病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耐药谱也越来越广。
本实验通过6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检测临床常用的六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以便准确有效的利用药物进行治疗。
1 药敏实验简介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简称药敏试验):用于测试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
常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即体外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通常根据MIC结合常用剂量时体内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划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或耐药的界限,给出S(敏感)、I(中介)、R(耐药)等定性的结果来分别表示实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高度敏感(s )表示用某种药物治疗某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常用剂量就有效,或者说常规剂量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该药对细菌的MIC 的5 倍以上;中度敏感(I )表示用某种药物治疗某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仅在高剂量时才有效,或者说常规剂量达到的血药浓度相当于或略高于对细菌的MIC ; 耐药(R )表示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最低抑菌浓度)高于治疗量的药物在血液或体液内可能达到的浓度,或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无论其MIC 值大小都要判定为耐药。
2 药敏试验的目的2.1 检测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2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内感染的监控,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株的流行。
2.3 为经验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3 药敏试验的应用药物敏感实验后,应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选用两种药物协助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
在选择高敏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吸收途径,因为我们药敏实验是药液直接和细菌接触,而在给禽用药的时候,必须通过机体的吸收才能使药物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在给禽用药时,高敏药物一定要配合适宜的给药方法,这样才会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4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4.1针对不同类别的细菌,应该有选择的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不同细菌需要测试的药物可能有所不同。
如红霉素用于葡萄球菌的测试而不用于肠杆菌的测试。
4.2不需要对每种抗生素均进行测试。
选择的药物应该为各类抗生素的代表性药物。
4.3 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将测试药物根据不同细菌分为4组。
A组为首选药物必须常规报告;B组为与A组平行的药物,但可以选择性报告;C组为补充药物,当对A组、B组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时必须报告;D组为用于尿路感染测试的药物。
4.4 每种药物需要测试的药物浓度各不相同,对应的敏感或耐药的MIC值也不相同,NCCLS在经过认真地验证后给出了相应的判断标准。
5 药敏试验分类5.1 纸片扩散法该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
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5.2 稀释法稀释法药敏试验可用于定量测试抗菌药物对某一细菌的体外活性,分为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
实验时,抗菌药物的浓度通常经过倍比(lg2)稀释,能抑制待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成为最小抑菌浓度(MIC),一个特定抗菌药物的测试浓度范围应该包含能够检测细菌的解释性折点(敏感、中介和耐药)的浓度,同时也应该包含质控参考菌株的MIC.5.3 琼脂稀释法首先制备含抗菌药物的琼脂稀释平板。
再接种待测菌株,然后是结果判读。
5.4 肉汤稀释法5.5 抗生素浓度梯度法5.6 自动化仪器法实验步骤1 材料1.1 材料1.1.1 试验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1.1.2 试验菌种大肠杆菌1.1.3 试验时间2012年6月17日~2012年6月18日1.1.4 试剂与仪器试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琼脂、牛肉膏、蛋白胨、纯化水。
仪器:电热恒温培养箱、压力蒸汽器、电子天平、微量加样器、EP管、锥形烧瓶、平皿、曲玻棒、接种棒、滤纸。
2.2 方法2.2.1肉汤的制备:用料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30g、蒸馏水1000mL。
2.2.1.1称量:依次称取各种成分,牛肉膏常用玻璃棒挑取,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融化后到入烧杯,蛋白胨易吸湿,称量时要迅速。
2.2.1.2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加热,逐一加入各成分,使其溶解,琼脂在溶液煮沸后加入,融化过程需不断搅拌。
加热时应注意火力,勿使培养基烧焦或溢出。
溶好后,补足所需水分。
2.2.1.3调pH值:若PH值不适宜,可用1mol/L NaOH或1mol/LHCl把pH值调至所需范围。
2.2.1.4过滤:趁热用滤纸或多层纱布过滤,以利于某些实验结果的观察,如无特殊要求时可省去此步骤。
2.2.1.5分装:按照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内或三角瓶内,分装时注意,勿使培养基沾染在容器口上,以免沾污棉塞引起污染。
2.2.1.6加棉塞: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或三角瓶口塞上棉花,以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而造成污染,并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2.2.1.7包扎:棉塞上包一层牛皮纸,扎紧,即可进行灭菌。
2.2.1.8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0.1Mpa,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2.2.1.9搁置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管口端搁在玻璃棒或其他合适高度的器具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度的一半为宜。
2.2.1.10无菌检验:灭菌后的培养基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以检验灭菌效果,无污染方可2.2.2琼脂培养基的制备:将灭菌好的琼脂倾倒到培养皿中,每只灭菌培养皿倒入10~15ml,将皿盖盖好。
2.2.3 细菌的培养:2.2.3.1接种:将菌种试管与待接种的试管培养基依次排列,挟于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右手的中指与食指或食指与小指拔出棉塞并挟出。
置试管口于酒精火焰附近;将接种环垂直插入酒精火焰中烧红,再横过火焰三次,然后再放入有大肠杆菌试管壁内,于无菌的培养基表面待其冷却。
用接种工具取少许菌种置于另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接种方式把菌种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
取出接种工具,试管口和棉塞进行火焰灭菌。
重新塞上棉塞。
烧死接种工具上残留余菌,把试管和接种工具放回原处。
2.2.3.2分离: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取一接种大肠杆菌放入盛有无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混合菌液。
在近火焰处,左手拿平板稍抬皿盖,右手持接种环蘸取一环混合液伸入皿内划线。
2.2.3.3培养:将接种的细菌培养基放在32~37℃恒温箱内培养24h后观察。
将接种分离后的大肠杆菌放在25~28℃的恒温箱内,大肠杆菌培养24h2.2.4琼脂扩散纸片法2.2.4.1在“超净台”中,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
具体方式;用灭菌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1/2。
然后,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1/2,依次划线,直至细菌均匀密布于平皿。
(另:可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菌混悬液,用灭菌棉拭子将待检细菌混悬液涂布于平皿培养基表面。
要求涂布均匀致密,直接悬液法要把菌液浓度用生理盐水或PBS调到0.5个麦氏标准再涂布均匀。
)2.2.4.2将镊子于酒精灯火焰灭菌后略停,取药敏片贴到平皿培养基表面。
为了使药敏片与培养基紧密相贴,可用镊子轻按几下药敏片。
为了使能准确的观察结果,要求药敏片能有规律的分布于平皿培养基上;一般可在平皿中央贴一片,外周可等距离贴若干片(外周一般可贴七片),每种药敏片的名称要记住。
2.2.4.3将平皿培养基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效果。
结果分析与讨论1 结果:药敏试验发现,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大肠杆菌敏感性较好,在测定的6种药物中有青霉素、头孢他啶对大肠杆菌中度敏感。
判定标准标准参照《抗菌药物药效试验判定标准》。
抑菌圈直径小于10mm为低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0~18mm之间为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大于18 mm为高度敏感。
S(敏感)、I(中介)、R(耐药)2 讨论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头孢菌素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问世年代的先后和药理性能的不同。
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第四代产品就比三代产品好,一、二代产品就属于淘汰产品,各有不同用途。
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②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③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根据这些因素,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对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可以分为青霉素,易透过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但它们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属窄谱的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头孢类抗生素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透过性则很好,因而是广谱抗菌药物。
但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前两代参考文献吴艳《药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章元沛《药理学实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徐海花,常维山,秦爱建,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物耐受性与药物剂量相关性的研究 [J]. 家禽生态学报,2007,28(6):83 ~85.倪语星,王金良,徐英春《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教学实习论文——药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