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中的应用
鱼类的行为选择和种群遗传

繁殖行为
鱼类的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胎生等 繁殖季节:根据水温、食物、环境等因素决定 繁殖地点:选择适宜的水域、巢穴等 繁殖策略:根据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因素调整繁殖策略
迁徙行为
鱼类迁徙的原因:寻找食物、繁殖、躲避恶劣环境等 迁徙的距离和路线:因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 迁徙对鱼类的影响:影响种群分布、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迁徙行为的研究方法:标记、追踪、模拟等
群体遗传学分析
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群体遗传学分析方法:包括基因频率分析、基因型频率分析、遗传漂变分析等
群体遗传学分析在鱼类行为选择和种群遗传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基因频率和基因型 频率的变化,了解鱼类行为选择的遗传基础和种群遗传特征 群体遗传学分析的优点:可以揭示鱼类行为选择和种群遗传的规律,为鱼类保护和管理 提供科学依据。
渔业管理与生物灾害防控
鱼类行为选择和种群 遗传的研究有助于了 解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习性,为渔业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
了解鱼类的行为选择 和种群遗传可以预测 鱼类的种群动态,为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提供指导。
研究鱼类的行为选择 和种群遗传有助于制 定有效的生物灾害防 控措施,减少渔业损 失。
研究鱼类的行为选择 和种群遗传可以促进 渔业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
生态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生态模型:描述鱼类 行为选择和种群遗传 的动态过程
计算机模拟:通过计 算机程序模拟生态模 型的运行,预测鱼类 行为选择和种群遗传 的变化趋势
模型参数:设定生态 模型的各种参数,如 鱼类的繁殖率、死亡 率、捕食率等
模拟结果:分析计算 机模拟的结果,了解 鱼类行为选择和种群 遗传的规律和与实验法
观察法:通过直 接观察鱼类在自 然环境中的行为 和种群遗传特征, 了解其行为选择 和种群遗传规律。
logistic模型在研究鱼类种群资源方面的应用

logistic模型在研究鱼类种群资源方面的应用
Logistic模型在研究鱼类种群资源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鱼类种群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渔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而Logistic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和评估鱼类种群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以及确定最佳的捕捞量和捕捞时间。
具体来说,Logistic模型可以用来建立鱼类种群的生长模型,通过对种群数量和环境因素(如水温、水质、食物供应等)的监测和分析,预测种群的生长趋势和生长速率。
此外,Logistic模型还可以用来研究鱼类种群的繁殖行为,包括繁殖季节、繁殖率、繁殖成功率等,从而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保护鱼类种群的健康和稳定。
总之,Logistic模型在研究鱼类种群资源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鱼类种群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环境,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和利用鱼类资源。
鱼类的洄游行为与生态影响

鱼类的洄游行为与生态影响洄游是指鱼类在不同季节间,为了繁殖、觅食或逃避生境的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迁移。
这种行为对鱼类的生存和种群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洄游行为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洄游行为的类型1. 远距离洄游:指鱼类在不同洋流间迁徙,通常是为了繁殖或逃避气候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大洋鲑鱼和海鳗。
2. 近岸洄游:指鱼类在近岸水域或河口间迁徙,寻找更适合觅食或繁殖的环境。
3. 横越障碍物的洄游:指鱼类通过跳跃、攀爬或游过障碍物(如瀑布、堰坝等)来完成洄游过程。
这种洄游行为常见于鲑鱼和力鳞鲉。
二、洄游的生态影响1. 营养输送:洄游鱼类在迁徙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然后在其繁殖地或觅食地释放出来。
这种生物量的转移对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2. 生境连接:洄游鱼类在不同水域间迁徙,将不同生态系统连接起来,促进物种的交流和繁殖。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至关重要。
3. 营养链控制:洄游鱼类在迁徙途中被捕食或食用其他生物,调控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这种控制作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减少过度捕捞导致的环境问题。
三、洄游行为的保护和管理1. 建立保护区:为了保护洄游鱼类的生境和迁徙路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和禁渔区。
这可以确保鱼类的繁殖和生存环境不受破坏。
2. 移除障碍物:对于那些需要横越障碍物才能完成洄游的鱼类,需要采取措施移除或减轻障碍物的影响,以保证它们能够正常迁徙。
3. 国际合作:由于洄游鱼类的迁徙范围较广,保护和管理需要国际合作。
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制定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鱼类的洄游行为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通过营养输送、生境连接和影响营养链等方式维持着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洄游鱼类及其生存环境,建立保护区、移除障碍物以及国际合作都是重要的措施。
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我们才能确保洄游鱼类的生存,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混养时驯化或者大小搭配,小金龙鱼配 其它的大鱼,或者配其它游泳迅速的鱼 类,如泰国鲫。
狗鱼的领域行为
• 狗鱼(Esox reicherti)属鲑形目,狗鱼
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 鱼。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 我国分布于黑龙江流域。
• 他发现当香鱼的食物与个体数目达到均衡时, 香鱼会设下领域范围,将入侵鱼赶走,以确保 自己的食物;但当香鱼的数量太多,花费在驱 赶侵入者的时间多到让自己没时间吃食时,香 鱼就长不大。于是就有采取不同策略的鱼存 在,一种有领域,一种不设领域;也有依季节 不同而改变领域行为的个体出现。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鱼类领域性是一种调节种 群密度的机制,其实质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 信息,主要是有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从而限制动物的数量,保证资源供给。只 有这样,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才得到 合理分配,把剩余个体从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排 挤出去。领域性对于每种动物的整体发展具有 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种族的顺利延续。
银大麻哈鱼的领域行为
• 银大麻哈鱼(Coho salmon) 是种群调节和领域性之间关 系的典型例子。“大麻哈”三 个字,我国赫哲族语意为“大 眼大嘴的鱼” 。仔鱼主食底 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入海后 摄取小型鱼类。
• 斑印幼鱼出现不久就顺流重 新选择位置,留在上游的 鱼,最富攻击性。两小银大 麻哈鱼想占据同一个理想位 置时,将通过攻击性姿势或 战斗来决胜负,胜者是较大 的哪怕是大几天的鱼或者是 体色鲜明的鱼。
鱼类领域行为
鱼类个体为寻找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区域 而经常活动的区域叫做正常活动区,正 常活动区域的一个特殊部分就是领域 (Territory),即一种通常与筑巢、摄 食和休息有关的空间,同种成员是要防 卫这一区域的。有些种类捍卫领域是为 了防御其它的种,特别是防御具有类似 生活要求的种。
鳕科鱼类行为研究进展

捕 食者 的可视性 , 而提高 幼鱼 的捕 食率 ;试验 证明 大西 从
洋鳕 ( a um ru 幼 鱼的生长速度 与这两种光并不相关 , G d s oh a)
鳕 科鱼类隶属 于鳕 形 目 , 活于海 洋底层或 中下层 , 生 广泛地 分布于世 界各 大洋 , 是世界上重要 的经济鱼类。 鱼 鳕
鱼的性成熟 提前三个月 ;GLtrne 进一 步的量化 了光 .. a gr 引 a
Hale Waihona Puke 11 光照与生长 .鳕科 鱼类 的生长 和活动都不 同程度 受到光 照影响 , 研
究 发现 随着 光照 强度增 加 , 狭鳕 ( h rgacacg a a) T ea r h l rmm o
照周期 对大西 洋鳕生长 和繁殖 的影响 , 长光照周期 组亲 延 鱼体重增加值 比 自然光照组大 0 ~ .k 。 . 09 g 4 研究上延长光照时 间缓解 了大 西洋 鳕性 成熟 提前对养 殖业造成的瓶颈问题 , 但是与渔业 中的推广应用存在差距 ; 结 合低强 度持续 光照促 进鱼的生 长的结论 , 者认为探 索 作 适 宜的光照强 度和其在 渔业 中推广应用 的研究是未来 的研
比, 亲鱼 的怀卵量较 少 , 卵粒小 ;这 与 Br t ob r¨ i iaN reg 的 gt
至今经历 了几十 年的发展 , 其是在北 欧和北美 的一些 国 尤
家, 获得 了突破性 的进展 , 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
1 光 感 觉
光 照是影 响鱼类 生长和分 布的重要 环境 因素 , 经过 长
外线 和偏 振光的存 在 , 能通过加大 目标物的反差 , 加被 增
捕捞和水产养殖的重要理论基 础。由于水生环境特殊性 , 早
期鱼类行为的研 究进展缓慢 , 随着科技 的进步 , 如声纳技术
水生生物学与水产养殖

水生生物学与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水体中的鱼类、贝类、藻类等。
水产养殖则是利用水体来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的养殖等。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物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
一、水生生物学的意义和研究内容水生生物学是一门对水生生物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水体中的各种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鱼类学、贝类学、藻类学等。
鱼类学主要研究水中各类鱼类的分类、解剖生理、行为习性、繁殖生态等。
贝类学主要研究蚌类、蜗牛类、蛤类等贝类动物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活习性等。
藻类学则研究水中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
二、水产养殖的意义和常见养殖方式水产养殖是利用水体来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产养殖可以增加渔业资源供给,提供食品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减少野生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护自然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1. 鱼类养殖:鱼类养殖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常见的鱼类养殖包括淡水鱼养殖、海水鱼养殖和冷水鱼养殖等。
淡水鱼养殖主要包括鲤鱼、鲈鱼、草鱼等。
海水鱼养殖则主要包括海水鱼苗育种和成鱼养殖,如鲈鱼、海参等。
冷水鱼养殖以三文鱼养殖最为常见。
2. 虾类养殖:虾类养殖是另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
常见的虾类养殖包括淡水虾养殖和海水虾养殖。
淡水虾养殖主要包括对虾、明虾等。
海水虾养殖则主要包括对虾、海蟹等。
3. 贝类养殖:贝类养殖是利用水体进行的另一种重要养殖方式,包括蛤蜊、扇贝、牡蛎等。
贝类养殖对于提供海产品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水草养殖:水草养殖主要指对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养护。
水草养殖可以提供水质净化、氧气增加等功能,对养殖水体的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
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绿色和平

《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媒体简报过度捕捞,是中国近海渔业发展近30余年来面临的最大难题1。
尽管中国的渔业产量产值总体保持稳定,但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海洋捕捞渔获物中包括大量的经济鱼幼鱼和低值杂鱼,或称为“幼杂鱼”2。
幼杂鱼的大量捕捞虽然短期内能增加产量和收入,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海洋的食物链基础、透支了食用经济鱼类的经济社会价值、削弱了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符合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原则要求。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幼杂鱼的资源和使用情况,绿色和平在中国8个最主要渔业省份3的22个渔港,采用实地抽样调查(包括渔民问卷调研和幼杂鱼随机采样)、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收集分析等研究方法,撰写了《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调研报告。
自中国“十三五”规划和渔业“十三五”规划颁布以来,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被列入重要议题,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蓄势待发,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沿着精细化、科学化不断向前迈进。
绿色和平注意到,“幼杂鱼”也逐渐被纳入管理体系。
但是,限于传统的“先管好大鱼再管小鱼”的治理思路、以及基础资料的缺乏,目前有关部门对幼杂鱼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也存在现实困难。
对幼杂鱼捕捞实施可持续的管理,不仅有助于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新目标、缓解过度捕捞压力,而且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调研报告主要发现一、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为幼杂鱼,总重量接近400万吨4绿色和平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都是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被直接食用的幼杂鱼。
目前中国海洋捕捞产量为1300多万吨,按此比例估算,幼杂鱼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
在中国最主要的捕捞作业类型——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49%都是幼杂鱼;而目前拖网渔船每年为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贡献了近一半的产量,超过600万吨。
按此比例估算,这600万吨年捕捞量里有近300万吨是幼杂鱼。
流水中钓鱼的原理是什么

流水中钓鱼的原理是什么
流水中钓鱼是一种传统的钓鱼方法,通过流水的力量和鱼类的行为习性来实现捕捞目标鱼类的目的。
其原理涉及水流、鱼类的觅食行为和钓鱼者的技巧。
首先,流水是流水中钓鱼的关键要素之一。
水流的特点是有方向、有速度和有力量。
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可能因自然河道、桥梁、堤岸等自然或人为景物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钓鱼者应该首先了解钓点的水流方向、速度和深度,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不同的钓饵和钓组。
其次,鱼类的觅食行为对流水中钓鱼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通常根据水流中的食物来选择觅食的位置。
它们会寻找水流的慢流区或者水流的交汇点等区域,以便更容易地捕食携带的食物。
鱼类通常在水流的下游或者水流动态汇聚的地方觅食,这是因为水流会经过这些区域的食物更多,同时也更容易将鱼类吸引到这里。
最后,钓鱼者的技巧也是流水中钓鱼的重要因素。
钓鱼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合理安排和调整钓组的长度、重量和挂钓的饵料。
钓组的长度和重量应该根据钓点的水深和水流的速度来选择,以保证饵料能够顺利地下沉到鱼类所在的层面。
同时,钓饵的种类和营养成分也需要根据目标鱼类的口感偏好和觅食习性来选择。
例如,一些鱼类喜欢吃一些浮漂或者漂浮于水面上的饵料,而一些鱼类则更喜欢吃沉入水底的饵料。
钓鱼者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钓法和装备。
综上所述,流水中钓鱼的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和鱼类的觅食行为来实现捕捞目
标鱼类。
钓鱼者需要了解钓点的水流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钓组,选择合适的钓饵和钓法。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钓鱼的成功几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考试资料- 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中的应用 摘要:鱼类行为除了自身的摄食、生殖、呼吸行为外,还包括逃避敌害、泪游、集群等行为,同时鱼类行为也受到一些环境因子(如潮沙和水温)的影响。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容和方法以及在捕捞实际中的应用,指出鱼类行为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根据不同鱼类的行为特点,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型渔具,从而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鱼类行为;渔具;渔业 以往人们研究鱼类行为,主要是为了改进已有渔具渔法或开发新渔具,以提高捕捞效率。如今,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世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鱼类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目的是为了研制高效、环保的友好型渔具。本文中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的主要研究容与方法及其在渔具开发与改进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鱼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鱼类行为学研究概况 1. 1 研究畴 鱼类行为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外界环境和部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运动 。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入行为畴。鱼类行为学研究一般从鱼类的定向、信号系统、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高级神经作用以及复杂的行动方式等物种的特性出发 。研究各种鱼类的行为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产生机制,对于渔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都具有重- -- - . -考试资料- 大的意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鱼类行为学与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生化学、水产养殖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其主要研究容包括鱼类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鱼类行为的遗传与进化和鱼类行为生态学等。 捕捞作业是根据鱼类行为的特征,使用一定的渔具以及助渔助航设备将鱼捕获的过程。传统的渔具共分为12大类。其中拖网、围网、地拉网、敷网、抄网、掩罩、钓具、把刺等属于主动性渔具,亦称强制型渔具,刺网、网、陷阱、笼壶属于被动性渔具或诱导型渔具。鱼类的游泳、呼吸等运动属于其行为的外在表现,至于产生这些行动的生理机制则属于在特性。与捕捞密切相关的就是鱼类的宏观运动,如游泳、听觉、嗅觉、视觉、集群等。因此,本文中作者着重介绍鱼类宏观运动与捕捞的相互关系。 1. 2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早期对鱼类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小个体替代鱼种在实验室里观测,观测的设备、方法相对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水下摄影技术、高性能光学及声学设备的应用,鱼类行为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大到可以在渔场实际观测,小到在计算机模拟都成为现实。此外,生物学、化学、声学、光学等学科的前沿技术都已应用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中。 在鱼类的听觉与视觉方面,川|村军藏等通过试验发现,气泡对鱼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使用泡幕来阻挡鱼群,得出孔距在4cm 时,橡皮管所产生的泡幕拦鱼效果明显;勇等也研究了气泡对鱼行为的影响利用水下摄影机观测大西洋鳝的游泳能力,结果是当其游泳速度维持- -- - . -考试资料- 在每秒前进4倍体长时很快就会疲劳。在计算机应用方面, Kim 等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沿岸底层鱼的运动模型;徐建瑜等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近似量化水中鱼体色的明暗程度来反映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鱼的行为特点。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人与拓展,该学科的一些技术已应用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中,如Hutchings等用微卫星DNA分析蟹的交配与产卵行为。 2 鱼类行为与渔具渔法 2.1 游泳 2. 1. 1 鱼类搏泳的特征游泳能力是鱼类重要的行为能力。一般情况下,用单位时间鱼体前进的距离表征鱼类的游泳速度时,还可以用单位时间鱼体前进的体长倍数来表示(L/s),此外还用尾鳝摆动1次鱼体前进的距离或体长倍数表示。研究发现:鱼类的游泳速度与其体长和肌肉的收缩频率成正比;与尾鳝宽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尾鳝的面积成反比。 鱼类在未受到外界剌激时处于自然游动状态,此时的游泳速度称为耐久速度,也称为巡航速。此时的游泳速度较慢,仅为最大游速的1/3 -1/4。通常,纺锤形体型的鱼类都具备高速游泳能力,如金枪鱼、鲤、贵台、秋刀鱼、竹贺鱼等,其最大游泳速度可达10L/s; 其次是圆筒形或侧扁形鱼类,如带鱼等;平扁形或球形体型的鱼类游泳能力最差,如鳝、解蝶类等。除水平游动外,鱼类还有因其他原因进行垂直游动。垂直移动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昼夜垂直移动"瞬时"下潜游动或弹跳,泪游途中的水层变动等问。这其中除遇到危险时所产生的"- -- - . -考试资料- 瞬时"下潜与弹跳逃逸行动外,其他游动速度一般都比较缓慢。通常情况下,鱼类游泳速度的快慢与摄食对象、水温、体长、尾鳝形状、肌肉组成等有一定的关系。如Kristiansen等发现,肌肉对鱼游泳速度的影响取决于肌肉纤维类型、肌肉力、剌激形式和强度、固有的肌肉能力性能等。 2.1.2 鱼类的游泳速度与渔具渔法 渔具渔法主动型渔具与鱼类的游泳速度关系密切,尤其是拖网和围网类渔具。首先,在网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捕捞对象的游泳能力和游泳特征。如底拖网渔具通常会使用天井网,目的是为了防止鱼从网口上部逃逸。如果捕捞对象是游泳速度较快的近底层鱼类,一般网口高度较高;捕捞头足类、解蝶类、虾类等底栖鱼类,重点考虑下纲的贴底性能,防止鱼体从网具下部逃逸。大型围网一般都用于捕捞经济价值较高的纺锤体鱼类,捕捞对象游泳速度较快。因此,要充分估计鱼体的游泳速度,以此确定围捕半径和沉降速度等。 在实际捕捞过程中,根据不同目标鱼类的游泳能力,要合理制定作业时间和作业方位。如底拖网作业中,合理确定拖网的拖曳速度和拖曳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渔获效率和渔获质量。拖速过快,一是能源消耗加重,二是网具磨损加大容易破网;拖速过慢,则逃鱼现象严重,达不到理想的捕捞效果。同时,由于大多数渔具都有兼捕非目标鱼种的现象,因此,根据不同鱼类的游泳能力以及游泳形式,研制开发出一些释放装置。如虾拖网的鱼体释放栅格,海龟、海鸟逃逸装置等。在西北大西洋的大菱解剌网作业兼捕军鱼的现象严重,根据鱼的游泳- -- - . -考试资料- 与其体型关系, He提出适当改进刺网网目尺寸,从而释放一些军鱼。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 2.2 视觉与昕觉 2.2.1 视觉与听觉的主要特点研究表明,视觉是大多数鱼类重要的感觉功能,对其视觉的剌激是影响鱼类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眼险,鱼类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同时,鱼类是通过前后移动眼球晶体来调节视觉聚焦。此外,鱼类的视觉系统还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除在海底栖息的解蝶类以外,鱼类一般都是双眼分开,处于头部两侧,各观察一方,以扩大视野围。实验测试表明,一般鱼类的单视野大于160°,而在两眼视野交叉的复视野区为20°-30°。 2) 鱼类对"反差"有较高的灵敏度。如果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反差较低,则鱼类不易发现。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采取与环境、海底颜色相近的保护色,加上水对光线的漫射作用,具有较大的隐蔽性。鱼类为了发现饵料和敌害等物体的需要,长期进化造成具有较高的辨别反差能力。一般情况下,"昼行性"的鱼类多半具有锥状细胞,用以分辨颜色,深海鱼类无锥状细胞。有些栖息在200-1000m水层的鱼类视觉系统发达,特别是对蓝光敏感。如鳖鱼的眼睛中,有镜状反射层,可加强光信号的剌激作用,提高视觉灵敏度。 3) 不同鱼种,以及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视觉围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层鱼类的视力一般为30m。因视觉而引起鱼类产生行为反应,如游动的距离为0-3m,大多数为0.5-1m 。生活在超过100Om水层处的鱼类,视觉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失效,侧线、嗅觉成为其主- -- - . -考试资料- 要的感觉器官。 4)鱼类本身会通过摩擦、嫖、吸排气、游泳振动等发出声音。其发声的目的主要是诱集、警戒、联络通讯和定位探测等。鱼类一般是通过耳和侧线感知声音。其中,耳所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为6-1300Hz,侧线能感觉10-150Hz的低频振动。鱼类的听觉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对1 Hz-8Hz的低频音和突发性声音较敏感; ②对连续高强度声音会很快适应; ③淡水鱼对声音的灵敏度高于海水鱼。 2.2.2 听觉、视,觉与渔具渔法 实际应用中,不仅需要了解鱼类能看到什么,能否区分颜色,在渔具的作业水深处,在光线照度很低的情况下,鱼类的视觉灵敏度和对物体的分辨能力等,还要了解鱼类的听力围,以及鱼类昕到敌害声音后的反应等。这些都是进行高选择性渔具设计的依据。 听觉应用.当鱼类听到外界非熟悉声音时,通常是指除摄食对象或求偶外的声音,它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逸。如有船从水面驶过时,鱼类通常会下潜到较深水层,因此,在中层拖网作业时,放网的实际水深往往要比鱼群栖息的水层深一些,这样才能做到较好的对准鱼群。在围网作业时,也是充分利用鱼群对声音的反应,先用小船(子船)驱赶鱼群,使其更加集中,然后再进行围捕。此外,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发出捕捞鱼种摄食对象的声音,达到诱集鱼群的目的。研究发现,淡水鱼类对声音的反应也较敏感,索饵声音对鲤、草鱼等都具有一定的诱引作用。 视觉应用.在中上层生活的鱼类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视觉系统。由- -- - . -考试资料- 于其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因此,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很多渔具的选择性装置或措施也是根据鱼类的听觉与视觉特点设计的。如拖网囊网加装与网衣色差较大的释放装置,可以明显提高幼鱼释放比例。同时,气泡的驱赶作用也是利用鱼的听觉与视觉。 2.3 集群 2.3.1 鱼群的特性.个体鱼类的行为和集群后的行为有一定的差异。通常所说的鱼类行为大多指鱼类集群时的行为。在商业性大规模捕捞中,只有捕获群团大、密度大的鱼群,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索饵、生殖、越冬等原因,大多数鱼类都有集群的习性。虽然鱼群的规模会常有变动,但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正常情况下,产卵捆游所形成的鱼类集群规模较大,在产卵场形成旺汛;索饵鱼类集群的规模很小,目的是为了利于觅食;越冬鱼群在前往越冬场的泪游途中,基本是按照肥满度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群,到达越冬场后再集结成较大的群团,主要原因是群体前进速度不同。此外,当鱼形成较大的群体后,其团体的游泳速度会明显降低,尤其是生殖集群,通常其泪游速度仅为索饵鱼群前进速度的1/4 -1/2。同时,集群后的鱼群对外界危险的反应激烈程度明显降低。因此,抵御敌害也是鱼类集群的一个主要原因。 2.3.2 影响因子以及应用.虽然由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态变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