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第七章 名特水产动物行为学

合集下载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鱼类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交流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分析鱼类行为学对于生态学、进化学和保护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的研究1. 鱼类的群体行为鱼类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水中,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鱼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套独特的社交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群体行为可以提供鱼类相互之间的保护,有效提高捕食和繁殖的成功率。

2. 鱼类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受到环境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造巢行为和繁殖仪式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也涉及到鱼类之间的竞争和选择。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求偶行为的复杂性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和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二、鱼类行为交流的研究1. 鱼类声音的产生与交流鱼类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复杂的信息,包括求偶声音、警戒声音等。

一些鱼类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状态,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声音记录和分析,揭示了鱼类行为交流中的奥秘,为进一步理解鱼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鱼类化学信号的研究鱼类还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行为交流,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水中迅速扩散并被其他鱼类感知。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传达繁殖、求偶、警示等信息。

研究者通过分析鱼类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行为观察,逐渐解析了鱼类化学信号的意义和传递方式。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学和进化学的意义1.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食性的调控等。

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鱼类行为和进化适应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进化机制。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的案例和思路,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原理。

7特种水产养殖学-2名特鱼类养殖-3

7特种水产养殖学-2名特鱼类养殖-3
1.出血病 病状病鱼体有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
血,腹部、喉部较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 腐烂。
流行从早春至10月底均可发生,此病流 行广,发展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1)每半月用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消毒; 2)用每毫升0.25IU的金霉素浸洗鳝体;
第四节 黄鳝的疾病防治
2、赤皮病 病状病鱼因外伤感染部分出血、发
炎,充血,肠萎缩,眼球向外突出。 流行此病多发于4~6月。
7.赤斑病
防治方法: 1)放鱼时操作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2)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水消毒杀 死病原菌; 3)用2.5%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min。
第四节 黄鳝的疾病防治
8、毛细线虫病 病原:
毛细线虫。寄生在肠的后端,破坏肠道 组织,引起肠道溃烂,严重时引起黄鳝死亡。 防治方法: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
左右鳃孔在头部腹面连成一“V”字形的裂缝,故属 合鳃目。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活习性 底栖生活的鱼类。喜集群穴居。夏出冬蛰,冬
季栖息处干涸时,能潜入土深30~40厘米处越冬达 数月之久。白天静卧洞内,晚间外出活动,夜间常守 候在洞口捕食。气温、水温较高时,白天也出洞呼吸 与捕食。摄食方式为噬食及吞食,食物不经咀嚼就咽 下,食物大时,咬住食物后用旋转身体的方式来咬断 食物,捕食后即缩回洞内。喜食活食,耐饥饿。对光 和味的刺激不大敏感。
四、孵化 1、人工孵化;2、自然孵化 五、苗种培育 1、培育方式:网箱、池塘。 2、主要措施:培肥水质,水面上要种植水葫芦;
5~8厘米后,要分池。并开始投喂切碎的鱼肉、 蚯蚓等。8~10厘米后,可将动物性饵料与配 合饲料混合投喂。
第三节 黄鳝养殖技术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_刘俊强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_刘俊强

科技信息1、鱼类行为学概论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和提高旧生产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将来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在水利建设、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域环境污染中鱼类行为的变化与控制,这些都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

2、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养殖生产中如果了解了鱼类的繁殖行为规律和原理,便可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对那些不易产卵的种类促进其产卵,另一方面对那些极易产卵的种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在鱼类养殖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

使鱼类的成熟期适当提前,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延长生长时间,从而提高养殖效率。

相当有效的办法是使用内分泌处理,通常采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制品。

物理因子如温度、日光周期、气压的升降、某些海水鱼类的产卵行动与月相、潮汐周期都有关系,掌握鱼类的这些产卵规律将会对养殖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1鱼类摄食行为的相关研究研究鱼的摄食行为可以为养殖过程中的投饵、人工饵料的驯食、人工配合饵料研制(包括营养、诱食剂、饲料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沉浮性、硬度等物理性状)和养殖环境条件提供指导信息,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成本,减少水环境的污染。

Ang&Petrell(1998)研究了海洋网箱中不同的喂食方法对鲑鱼水下、水表面摄食行为和饵料浪费率的影响。

Petrell&Ang(2001)研究了饲料颜色对比度和光强度对网箱中养殖的鲑鱼摄食行为的影响,发现鱼喜欢在光线暗的地方摄食,喂银色饵料的饵料浪费率要小于普通褐色饵料,饵料浪费率随环境光强的增加而减少。

Clarketal.(1995)对养殖在网箱中的鳕鱼喂三种不同饵料时的行为反应进行了观察,发现喂食小海鱼时鳕鱼对饵料的反应时间显著小于其它两种人工饲料,喂食小海鱼的鳕鱼生长明显快于喂人工饲料的鳕鱼。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第二节 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行为的模式 行为的进化 行为的遗传 行为的发展 行为的应用
二. 行为学研究方法 现场观察 渔获试验 水槽试验 数学模拟
第三节 光感觉和行为反应
一. 鱼眼对光的敏感性 1.光刺激阈 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 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10倍左右 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
第20章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 -----行为学 fish ethology
第一节 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一.行为(behavior)定义 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 行为的产生过程: 1.(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 2.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 3.神经系统 4.(肌肉、鳍等)效应器
2.内耳 功能:听觉16-12000Hz)、平衡
三.行为反应 1.趋音性 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
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 渔业利用:声诱捕鱼 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
(2)巡航速度:20-60min内 纺椎形:一般2-3 B.L/s 其他体形者约为最大速度的1/3-1/4
二.集群行为 1.鱼群定义 论述很多,但不统一 “具有一定规律的空间定位” “由于同伴间的互相引诱所形成的集团” “时刻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以配合群中其他成员的鱼的组合” “同种的、年龄和体长几乎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
生物学意义:引诱饵料运动、威吓、迷惑敌害、照明环境、辨认等 渔业意义:灯光捕鱼
2.变色 鱼类体色远比昆虫和鸟类丰富。极大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 变色器官:体表的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黄色素、红色素(热带)、光彩细胞 生物学意义 防御(保护色、拟态)、威吓、生殖、集群等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群体,其生态角色十分显著。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是水生生态学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研究鱼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如求偶、繁殖、食性、活动、洄游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类,拥有完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可以感受到环境因素、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等信息。

因此,鱼类的行为表现往往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同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鱼类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了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研究指出,鱼类对于求偶伴侣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它们往往会在同种中较为显著的物理和视觉特征下进行挑选和配对。

同时,鱼类在交配前后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雄性鱼类往往会表现出攻击性和威胁行为,而雌性鱼类则会表现出避开攻击和固定习惯的行为,以期在交配时能够找到最好的伴侣。

另一方面,鱼类的食性、洄游和栖息环境等生态行为也是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鱼类生活环境和生态需求的不同,它们的食性选择和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的鱼类往往会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为食,而进入河海洄游的大型鱼类则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适宜的水质条件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的行为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鱼类的生态需求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鱼类行为生态学也可以为水产养殖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和支持,引导和调控鱼类的行为模式,以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鱼类生存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总之,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鱼类行为的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水产养殖一直是人们获取鱼类产品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生长质量,了解鱼类的行为习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研究,包括鱼类行为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鱼类行为对养殖环境的影响1. 鱼类觅食行为:鱼类觅食行为对养殖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食物的需求和觅食方式差异较大,因此了解鱼类觅食行为可以帮助合理配置饲料和饲养方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 鱼类栖息行为:鱼类在养殖环境中的栖息行为也对养殖效果产生影响。

一些鱼类对水质、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喜欢栖息在具有适宜环境条件的区域。

因此,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结构和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3. 鱼类互动行为:鱼类之间的互动行为对养殖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鱼类喜欢群聚,形成鱼群,互相间的互动行为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和增加养殖效益。

而其他鱼类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或支配性行为,对其他鱼类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了解鱼类间的互动行为,合理调整鱼类的密度和组合方式,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

二、鱼类行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 观察法:观察鱼类的行为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鱼类的觅食、游动、攻击等行为,可以获得关于鱼类行为的信息。

观察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借助摄像设备进行记录和回放分析。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饵料,观察鱼类对不同饵料的选择行为,从而了解鱼类的觅食偏好。

实验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环境因素,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3. 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鱼类行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

例如,使用无线传感器和数据记录器可以实时监测鱼类的行为和环境参数,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的行为特征。

同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鱼类行为的遗传基础,为行为研究提供更深入的解释。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依据成蟹具有趋向东方的行为特点, 应在捕捞季节之前在东方布设好的捕捞 网具,防逃和捕捞。
• (五)亲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依据亲蟹具生殖洄游行为特点,在湖 泊、水库和池塘中人工养殖时,应在其 生殖洄游之前抓住时机捕捞,避免河蟹 爬上水域四周任人捕捉。在江河自然生 长的河蟹,应保护河蟹生殖的路线,使 其顺利达到目的地,完成产卵、孵化过 程,获得优质蟹苗。
鳜鱼的行为学及其渔业利用
一、鳜鱼的行为学
仔鱼
初孵仔鱼:主动垂直上升和被动下降 开口摄食:从饲料鱼尾部取食 摄食第一尾饵料鱼后静水卧底栖息 活动在水体的上层
稚鱼
前阶段从饵料鱼尾部取食;后阶段从饵料 鱼头部取食
前阶段中层栖息;后阶段中下层和底部栖 息
幼鱼
对饵料鱼:主动追踪和突然袭击 幼鱼后阶段:结群钻洞卧穴
产卵盛期昼夜垂直上浮 第二次产卵完毕后被动垂直下沉,
沉入水底死亡
二、银鱼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仔鱼
网箱孵化 、平游后放流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幼鱼
人工光源诱捕 严禁在春、夏季密眼网具捕捞 进水口处拦网
成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 优先在库湾、湖汊和水深10米以内的
敞水区捕捞 光诱捕捞
亲鱼
限定区域专门采卵,防止伤及幼鱼 清晨和黄昏捕捞,产卵盛期加强捕捞 第二次产卵完毕后不要组织捕捞
• 2. 依据仔幼蟹具越冬打洞行为特点,仔 幼蟹在养殖水体的越冬期间,应保持水 位稳定,尤其不可降低水位,以避免仔 幼蟹长期缺氧死亡。
• (四)成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同样具越冬打洞行为特点,在养殖水 体的越冬期间,应保持水位稳定,尤其 不可降低水位,以避免长期缺氧死亡。
• 2. 顺流而下的行为特点,在捕蟹期间, 应尽可能使水体产生流动,以提高捕捞 效率,尤其是在只有一个闸口的水域中, 在闸口上设置张网开闸放水,使河蟹顺 流而进入张网中具有良好的捕捞效率。
• (五)亲蟹的行为学 • 1. 亲蟹具生殖洄游行为。 • 2.亲蟹具海、淡水交汇河口处交配、产
卵和孵化行为。
• 3.雌亲蟹具有抱卵孵化行为。 • 4.亲蟹具吸水胀死行为。 • 5.亲蟹具有产后死亡行为。
• 二、河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一)蚤状幼体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Ⅰ~Ⅳ期游泳能力弱的行为特点,在人工育 苗时,很易沉于池底造成大批量死亡。可采用 空压机或气泡石系统向池中充入空气,使其悬 浮于水层中,以达到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再者, 池水交换时不宜过快,否则,会因水流力量将 其敷贴在出水口过滤沙窗上而造成死亡。Ⅴ期 具有较强的溯流能力的行为特点,人工育苗时, 它们往往会高密度地群集于进水口处而造成大 批死亡。因此,应在进水口处前端的微流水处 用拦网拦住,以避免这一损失。
成鱼
对饵料鱼具有等饵上门、跟踪追击、 突然袭击
具三五成群钻穴卧槽
亲鱼
对饵料鱼具有守株待兔、跟踪追击、 突然袭击
具有三五成群钻穴卧槽 具有静水集群和溯流集群生殖
二、鳜鱼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仔鱼
网箱或者环道流水培育 饵料鱼适口 流水培育 投足饵料鱼
稚鱼
投足适口饵料鱼 网箱培育,经常洗箱
幼鱼
投足适口饵料鱼 在网箱或其他人工条件下,应避免底部
网衣过分松弛和池塘中洞穴过多
成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具捕获
亲鱼
投足或增殖中下层和底层饵料鱼类 采用鳜鱼夹网、鳜鱼竹筒、笼籇类等渔
Hale Waihona Puke 具捕获繁殖季节丝网捕获河蟹的行为学及其渔业利用
• 一、河蟹的行为学
• (一)蚤状幼体的行为学 • 1. 游泳行为 • Ⅰ~Ⅳ期很弱的游泳能力,Ⅴ期较强的溯流游泳能力。 • 2. 趋光行为 • 遇强光时具负趋向行为,遇弱光时具正趋向行为。 • 3. 残食行为 • 在食物不足和饥饿状态下,具有相互残食行为。
• (二)大眼幼体(蟹苗)的行为学 • 1. 游泳行为
• 具有很强的溯流游泳行为,开始具有 趋淡水性行为。
• 2. 趋光行为 • 大眼幼体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 • 3. 残食行为
• 同样地,在食物不足和饥饿状态下, 具有强者残食弱者的行为。
• (三)仔幼蟹的行为学 • 1. 仔幼蟹具依附物体完成蜕壳的行为。 • 2. 仔幼蟹具依附物体避故的行为 • 3. 仔幼蟹具越冬打洞行为。 • (四)成蟹的行为学 • 1. 成蟹具越冬打洞行为。 • 2. 成蟹具有顺流而下的行为。 • 3. 成蟹具有趋向东方的行为。
• 3.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应投足饵 料,避免饥饿,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 (二)大眼幼体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具残食行为特点,在人工育苗时,也应投足 饵料,避免饥饿,防止残食行为发生。
• 2. 溯流游泳行为和趋淡水性的行为特点,很容 易在河口处形成蟹苗讯期,准确掌握蟹苗讯期 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人工培育时,可将 蟹苗移入淡水水体培育管理。人工放流时,可 直接将其投入湖泊、水库等适应宜于生长的水 域中。
第七章 名特水产 动物行为学
银鱼的行为学与增养殖
一、银鱼行为学
仔鱼
孵出时 初孵仔鱼:主动上升、被动下降垂直
运动 趋光集群 遇网、贴网、碰撞、挤压和离水即死
幼鱼
趋光集群 多生活在浅水沿岸带 溯流
成鱼
集群觅食 趋光 清晨和黄昏垂直上浮、其它时间垂直
下沉
亲鱼
短期集群生殖
清晨和黄昏垂直上浮、其它时间垂 直下沉
• 3. 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特点,在人工 育苗时,应避免强光射入池内。以防止 蟹苗过度密集而造成生长速度减慢或死 亡。利用大幼体具有很强的正趋光行为 特点,可在晚上使用灯光来诱捕大眼幼 体。
• (三)仔幼蟹的行为学在渔业上的应用
• 1. 依附物体完成蜕壳和避敌的行为特点, 尤其是在池塘培育时,应人工栽种苦草 等水草或投放水葫芦等水生高等植物, 以帮助仔幼蟹完成蜕壳和避敌。
• 2. 遇弱光具正趋向的行为特点,人工育苗时, 可利用早晚光照较弱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和 评估其资源量,因其均在水体的表层运动。试 验结果表明,适宜培育蚤状幼体的光照强度为 4000~5000 Lx,大于或者小于这一光照强度, 蚤状幼体在水体中会分布不正常,造成局部单 位水体密度过高。完全黑暗时,蚤状幼体呈现 滞育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