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环保》之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对儿童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身高 发育滞后等问题。
04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
01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量控制,减少农药的残留和
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规范农药使用方法
02 推广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洒农药时的天气选
择、喷头类型和高度等,以减少农药飘逸和流失。
THANKS
感谢观看
问题。
水源污染
农药残留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 水源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
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以喷雾 或挥发的方式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 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一些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有破 坏作用,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对人 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技术 ,大范围监测农田中农药的使 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库建设
建立农药污染监测数据库,实 现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分析。
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
通过对农药使用量、使用范围、使用 频率等参数进行评估,预测农药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影响评估
分析农药使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包括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土壤质量 等的影响。
加强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标准 和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使 用和滥用农药,确保农药 的使用符合规范和标准。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农 药使用技能,引导他们科 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实施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 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减 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农 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个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导致土壤污染。
2. 靶标和非靶标物种的损害:农药会对靶标物种(如害虫或杂草)产生杀菌、杀虫或除草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一些非靶标物种(如蜜蜂、蚯蚓等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3.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农药对水体的影响1. 农药的径流和渗漏: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 水生动植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一些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饮用水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农药对空气的影响1. 飘散和蒸发:农药的施用会导致一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飘散。
2. 空气污染:农药飘散后,会造成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正确选择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减少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
2. 推广生物农药和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毒害性,可用于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物灭虫剂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害。
总结: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农药使用对土壤质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农药使用对土壤质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于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使用也引起了人们对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药使用对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部分农药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菌株,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此外,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土壤的生态功能受到破坏。
2.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过量或不当使用杀虫剂可能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进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药的使用还可能改变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储存量等,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3. 土壤结构的破坏一些农药对土壤的物理结构具有破坏作用。
长期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土壤颗粒聚结,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影响水分的入渗和保持。
此外,农药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进一步加剧土壤结构的破坏。
二、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对土壤中的非靶生物的影响农药的使用对土壤中的非靶生物,如土壤动物、蜜蜂等产生了一定的毒性效应。
一些农药会直接杀死或影响土壤中的蚯蚓、蜜蜂等有益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2. 对农作物抗病能力的影响农药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减弱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抗药性害虫的压力下,农民需要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进一步加剧了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应对农药对土壤质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类型、病虫害程度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剂量和使用频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农民还应加强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对土壤和生物的不良影响。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展开探讨。
一、农药的使用情况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都会使用农药。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在喷洒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2. 水体污染:农药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农药残留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大气污染:农药在喷洒时会产生挥发,进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农药挥发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4.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中的昆虫、鸟类等造成危害,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农药对非靶标生物也具有毒性,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5. 食物安全问题:农药残留会在农产品中积累,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内脏器官造成损害。
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措施1.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合理施用农药:科学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农药残留。
3.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捕食者等自然敌害控制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 定期监测农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及防治措施娄凯〔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阐述了我国农药生产及使用的现状,通过分析农药的根本情况、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农药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 分析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介绍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规律,概括总结了解决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田土壤;污染; 防治措施1949 年—1980 年世界粮食单产由1 000 kg/ hm2 提高到2 499 kg/ hm2 ,平均增长39 kg/ hm2 。
其中科技对农业高速开展的奉献率为70 %以上。
作为奉献的核心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开展,并为我国农业的丰产、稳产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使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农药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农药产量已列世界第二位。
有统计数字说明,我国通过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每年可换回粮食损失150 亿公斤。
但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1、农药的根本情况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物质及其制剂。
迄今为止, 世界各国所注册的1500 多种农药中, 常用的有300多种, 按农药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醚类、杂环类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按其主要用途可分为杀虫剂(如澳氰菊酷、甲胺磷)、杀蜗剂(如杀瞒特)、杀鼠剂(如磷化锌)、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杀线虫剂、除草剂(如除草醚)、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助壮素)等; 按农药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化合物)、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抗生素、微生物)及化学合成农药, 而生物源农药又可细分为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3类。
我国是开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药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无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一旦进入土壤,会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的生物降解速度慢,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水体污染: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往往会导致农药通过土壤渗漏或冲积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会破坏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残留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影响会导致农作物的传粉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致癌、致畸等。
2. 食品链累积: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使得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无法避免。
一些高毒性农药的使用会导致食品链中农药的累积现象,使得人们摄入更多的农药。
3. 农药抗性产生: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害产生抗性,进而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来控制害虫,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仅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会加剧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三、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为原则,采用自然生态等方式来保护作物免受害虫病害的侵害。
推广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问题的风险。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登记和追溯制度,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规范农药使用行为。
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标农药残留问题。
3.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昆虫性天敌、微生物制剂等,通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来控制农害,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害虫、杂草和病毒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首先,农药的使用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
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农药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
其次,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当农药喷洒或施放在作物上时,一部分农药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
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水源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重要资源,农药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潜在的风险。
此外,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农田常常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环境,对农药的使用特别敏感。
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等有害生物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在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地区,传粉和天敌等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起到关键作用的生物群体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农药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损害。
首先,我们应推广和使用更加环境友好的农药。
研发和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农药使用标准和技术指导,确保农药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农药注册和审批机制,确保农药的安全和合规性。
同时,加强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打击非法农药流通行为。
再次,我们应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通过使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综合防治技术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 3。
然而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其污染及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研究和探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及土壤污染机制将有助于发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科学的手段消除或弱化农药对土壤乃至农业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危害。
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
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用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桎酷。
1.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1.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
农药的理化性质是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使用的无机类、有机氯农药的性质极稳定,不易分解,尤其有机氯农药水溶性高、脂溶性低,表现高残留、易迁移的特性,致使此类农药禁用近20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2]。
如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测试表明,江苏南通棉区土壤中DDT最高残留量仍达1123 mg/ kg。
换代产品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有机氮类杀虫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使用,相对缓解了土壤污染的程度,但污染范围却由于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污染形势亦不容乐观。
1.2.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
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一是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于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累积;三是近年来采用喷射方法(如飞机喷射)使用农药,估计有50%以上的农药从叶面落入土壤,也有大量的农药撒在或蒸发到空气中,一旦降雨,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污染土壤[3]。
1.3.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使用技术落后在农药的使用上存在着农药的品种和数量搭配不科学,使用器械落后等一些问题。
(2) 农药使用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农药使用中,杀虫剂的比例较大,而除草剂的用量较小,我国农药使用的方向无疑是加大除草剂的用量,因此在防治农药污染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 农药质量问题较突出这是造成农药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大隐患之一。
(4) 缺乏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我国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农药商品安全性方面的控制措施,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4]
1.4.污染效应
我国土壤农药污染效应有三大特点。
(1).污染面积大。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农药使用量陡增。
据统计,我国农药施用面积达2. 8 亿公顷以上,年施用量50 ~60万吨[ 5 ]。
由于农药利用率极低,只有10% ~20%为植物吸附, 50% ~60%残留于土壤中,又因我国农药结构单一,农药产品中杀虫剂占70% ,有机磷又占70% ,造成农药污染农田达87 ~107 万公顷。
(2).经济损失显著。
我国因农药使用不当而致粮食减产1. 3 ×1010吨,直接损失2. 2 亿元[ 5 ] ,因农药污染而导致间接经济损失为147亿元/年,其中江苏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 4 亿元/年。
(3).生态效益广。
具体表现为: ①影响生物存活。
土壤农药污染既可直接毒害动植物,也可通过生物富集,或食物链传递而间接危害生物。
土壤农药污染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的表现为抑制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群的生长,刺激真菌代谢使土壤呼吸等作用增强(如甲胺磷)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则随着浓度、强度和时间而异[ 6]。
②影响
生态系统。
表现为生物种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逆向演替,生态平衡破坏。
研究证实,轻度、中度至重度农药污染的土壤生物多样性经历了由高至低的变化(甲磺隆处理的土壤其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组) [ 7, 8 ]。
而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一些捕食性、寄生性的天敌,使害虫逃脱天敌控制,系统调节能力下降,失去平衡。
③影响环境。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因子形成密切的联系,土壤受到农药污染必然会引起环境连锁变化。
土壤农药污染会因降雨形成的径(渗)流而污染水体,导致水生生物罹难,或以挥(蒸)发形式弥漫于大气中,使陆生生物受害。
④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会干扰信息传递,破坏体内酶系和免疫系统,阻碍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可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
2.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研究表明,施用农药的80 %~90 %最终将进入土壤环境,其行为包括: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被作物及杂草吸收;随地表水径流或向深层土壤淋溶;向大气扩散、光解;被土壤化学降解或微生物降解[9]。
其中土壤吸附是导致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污染的主要行为,是指在土壤作用力下使农药聚集在土壤胶粒表面,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则是农药在成土因子、自然与耕作因素、生物因素等作用下由农药母体大分子逐步降解成小分子,最终变为H2O和CO2,失去毒性和生物活性的过程,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有氧化、还原、水解、裂解多种过程[3]。
3.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
3.1.综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
(1).培育抗病虫品种培育和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2).利用陪植植物利用陪植植物防治作物害虫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
“陪植植物治虫”是指用能够毒杀、驱除、引诱害虫或诱集、繁殖天敌的植物种在作物的四周、行间,以防治作物的害虫。
(3).栽培耕作措施间混套作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病虫技术,即把形态特征不同和对生活因素的需求不同、生育期不同、根系分泌物不同的作物
合理地搭配种植,不仅立体地利用了空间养分、水分。
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抗性。
减轻病虫草害。
轮作是根据不同作物所需营养元素不同、根系入土深度不同而进行的轮换种植.
3.2.合理使用农药,控制污染源
在农药使用中能对症下药,找准关键时期用药,合理的施药方法,正确的施药浓度和施药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防治病虫害又减轻对环境大的污染。
3.3.充分调动土壤本身的讲解能力
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将有利于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治[4]。
3.4.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
(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污染土壤中人工接种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将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降解或去除,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解成CO2 和水的方法。
(2)植物修复近几年植物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生物修复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植物修复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污染,不但可去除环境中重金属与放射性元素,还可去除环境中农药。
(3)菌根修复菌根是土壤真菌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据报道,VA 菌根外生菌丝重量约占根重的1%~5 % ,这些外生菌丝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能增强植物的吸收能力,改善植物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和耐受能力[10]。
另一方面,菌根化植物能为真菌提供养分,维持真菌代谢活性。
此外,菌根有着独特的酶途径,用以降解不能被细菌单独转化的有机物。
所以菌根化植物可作为很好的生物修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