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之莞草
东莞市wan还是guan

东莞市是guan。需然这是一个多音字,但是读地名的话还是读guan,如果是读wan的话那就是莞 (guan)草,东莞也是因为这种草出名的,不过现在的东莞已经不是以前的东莞了,已经发生翻 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在全国都比较出名,号称世界工厂。
东莞市的来历
东莞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追溯五千余年,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 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这个名 字的由来,有其盛产莞草、莞盐和莞香三种说法及源出于山东东莞郡的“移民说”,专家对此各 执一论。但无论官方或民间,普遍认同莞草之说。
东莞市wan还是gu手工技艺。2007年厚街镇莞草编制技艺位列东莞市首批36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同时已被东莞市文广新局推荐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项目”。“申报这个是为了留住东莞(guan)的名字”,该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欧明炽告诉, 东莞市因为盛产莞草又在省城广州的东面,才得此名,由于经济的发展,草席已经退出了人们的 生活,野生莞草基本上不存在。
谢谢观看
莞香与香文化

莞香与香文化莞香,作为一种香料,历史非常的悠久。
早在唐代,东莞便开始种植莞香,有规模有名气是在元代年间;明清时期,莞香闻名全国,是当时上贡的佳品。
至今的故宫博物院中,还有关于我们东莞进贡莞香的历史记载。
历来,莞香,与莞草,莞盐并称为东莞三大土特产。
莞香树,也是唯一一种以东莞地名命名的树木。
但是现在在东莞本地,普通人对于莞香的认识,也仅仅限于它鼎鼎的大名,大多数人都是闻其名而不得见。
许多人不知道东莞曾经盛产莞香,也不知道莞香为何物,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一.【历史上的莞香】1.美丽传说大多数人对于莞香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一个在东莞流传数百年的传说。
古时,东莞种植香树的人,等莞香树长大后,就把它连根挖出,洗晒成块状后出售。
因为莞香全由少女们洗晒而出,女孩儿们心细且害羞,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怀中,以换脂粉。
后来,人们便将香中极品唤作“女儿香”。
这一传说实在令人难忘,觉得莞香是一种能让人如醉如歌如诗的物件。
据史书记载,莞香树(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莞香树出产的香料又名莞香。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
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
据说,香港的得名也与莞香有关。
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
运送莞香的船只大多数停泊在香港九龙的尖沙咀,再通过这里转运到国外。
因为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万里,因此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就被成为香港了。
当然,香港得名由莞香而来,也是史学界普遍承认的香港得名由来说法之一。
(东莞本地文史学家如杨保霖老先生就断然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子虚乌有。
)2.莞香的形成与种类莞香树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经过七八年的时间,才能采香。
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
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
东莞莞草编织工艺

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 席类、辫席类、草席类。 草织品有草篮、草盒、提花席、方席、蒲团席等品种
草席编织一般有以下工序:挑草、染水 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 捅席。 整个流程几乎都依靠手工完成,其中, “行绠”环节最为费时,需要借助简易 的编织机,由两人配合,一人以莞草为 经线,一人以粗麻为纬线,两线交错编 织,一般半天时间可织成一张席。
历史悠久
草席是人类从树上居到洞穴居的 家具之一。在东莞市东城区柏洲 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有清楚的 席纹,工整细致,显示东莞草席 历史的悠久、工艺技术的高超; 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 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 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 “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 编成,素娟包缘”的字样,这表 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 了王室的青睐;又据《宋起居注》 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 三百二十领。”这说明在我国南 北朝的刘宋时(420—479), 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草织品 有草篮、草盒、提花席、方席、 蒲团席等品种。
东莞石龙镇竹器街
据考究已有400多年历史,竹器的品 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 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
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
石龙:1500个泗洲灯笼仔齐亮相“中华龙民俗文化节”
石龙王屋洲泗洲村的妇女赶制的1500个灯笼仔,将在石龙镇第二届 “中华龙民俗文化节”多项活动中亮相,充分展示这项非遗文化的风采。 编织灯笼仔是泗洲村妇女的传统工艺,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一个看似 简单的灯笼仔,从选料、破蔑到泡制、编织、上漆、贴花等,有数十道 工序,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巧妙的用心。
莞草赋(更正版)

莞草赋
“苑彼莞草,芄芄其色。
不蔓不枝,宜之为席。
”明朝莞官如是说。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
时至今岁,“东莞”为城名已逾千载。
历汉唐盛世,越宋元明清,莞草以独特韧性,自强于百草。
从汉墓候夫人垫到明清豪门席,莞草光洁之身,舒达且持久,平凡而高贵。
东江逶迤来,莞草逐朝霞生。
萋萋莞草,寂静清淡,静挺于咸淡泽国,身在低处,魂寄高天。
绿茎蔓朝天,硕根植入地。
敬畏低调莞草,冷静达观,恭敬自足,正是低微而强韧之本性彰显。
莞草静然伫立在时空拐角,让人顿足凝望,思潮如高翔孤鹰。
这片神奇热土,曾因莞香飘逸四海,更有莞草承载千年传奇。
与草对视,轻触自语,瞬间洋溢身心,赋予人无穷的勇气和拔节向上的力量,默默奉献着生命的希望与俊美。
众草拧成绳,一绳悬千钧。
莞草是百草韧者代表。
莞草之于东莞,不仅标识地域,更凝聚了精神。
袁崇焕、蒋光鼐等无数莞人用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生命,演绎了莞草精神,铸就了莞人人格。
顿悟草之魂:坚韧顽强、平和务实、低调自足、团队簇拥、重节向上,多重品格凝于一身,人或有之,国之幸哉!
辛卯年秋日南北刀郎写于东莞万江。
东莞特色文化作文

东莞特色文化作文篇一《东莞美食:舌尖上的特色文化》东莞,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
要论东莞美食,烧鹅不得不提。
那色泽红亮的烧鹅,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记得有一次去本地的一个老字号餐馆探寻烧鹅的美味。
刚一进屋,就能闻到那烧鹅的香气。
餐馆不大,但是人满满的。
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我看到厨房透明的玻璃后面,厨师熟练地把做好的烧鹅从烤炉里拿出来。
那鹅油还在滋滋地响,滴落在盘里,发出微小的噼啪声。
烧鹅端上桌的时候,皮脆肉嫩,皮就像一层金黄的铠甲,泛着诱人的光。
咬一口,那香脆的皮在牙齿间发出清脆的声响,随之而来的是鲜嫩多汁的鹅肉,肉里带着香料和油脂混合的独特香味。
搭配的酸梅酱酸甜可口,为烧鹅的油腻来了个完美的中和。
在那家餐馆里,我看到周围食客们满足的表情,有本地人在轻松地谈笑着,也有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在大口品尝。
大家都在享受东莞烧鹅带来的味觉冲击。
东莞的美食文化就藏在这些大街小巷的餐馆里,每一道美食都是东莞市井生活的体现,是独特的东莞特色文化。
篇二《东莞醒狮:舞动的传统魅力》东莞的醒狮那可是相当地有名。
醒狮就像东莞传统文化的活招牌。
小时候村里有一次举办盛大的庆典,自然少不了醒狮表演。
那天,阳光正好,村头的空地上早早地围满了人。
敲锣打鼓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大家都兴奋起来。
只见那色彩鲜艳的醒狮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着。
舞动的醒狮像有了灵魂一样,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两只醒狮互相嬉戏,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又亲昵地蹭蹭对方。
狮头上的眼睛和嘴巴随着舞者的动作仿佛也在动。
舞狮的小伙子们功夫十分了得,那矫健的身姿,熟练地控制着醒狮的一举一动。
他们跳得高高的,感觉就要飞起来,然后稳稳地落地。
那鼓起的肌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周围的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欢呼声不断。
老人脸上也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他们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看醒狮舞的场景。
舞狮者们那红彤彤的脸蛋上满是汗水,可还是充满活力地舞动着。
这醒狮舞里包含了东莞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是东莞特色文化中活力与传统交融的写照。
写厚街省东莞市非遗的作文600字

写厚街省东莞市非遗的作文600字《厚街非遗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东莞市厚街镇,有好多特别好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还有厚街的舞木龙,那场面可热闹啦!长长的木龙,在人们的手里舞动着,就好像真的龙在天上飞一样。
大家穿着漂亮的衣服,敲着锣打着鼓,一起跟着木龙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厚街的非遗真的太有趣啦,它们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爱厚街非遗》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厚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厚街的莞草编织可厉害啦!以前的人们用莞草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篮子、草帽。
我想象着他们坐在那里,一双双巧手把莞草变成有用又好看的东西,就觉得好神奇。
还有厚街的龙舟竞渡,那才叫精彩呢!一到端午节,河边挤满了人。
龙舟上的叔叔们喊着口号,用力地划着桨,龙舟像箭一样在水里冲。
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加油,声音可大啦!
这些非遗是我们厚街的骄傲,我喜欢它们,也希望能一直看到它们。
我们要一起把这些宝贝传下去,让更多的小朋友也能喜欢!。
东莞三宝暗示什么

东莞三宝暗示什么
东莞三宝暗指莞香、莞草和莞盐。
1、莞草是一种曾经盛产东莞沿海咸淡水交界处的咸草。
有学者认为东莞名字的来由,也是源自莞草。
2、莞香,是以莞香树为载体,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传统制作技艺产生的,含油脂的固态结晶体。
香脂呈黑褐色,坚实而重。
3、莞盐是东莞利用海洋资源生产海盐(莞盐),并由商人等将莞盐带去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内地以及沿海、海外作经济交流。
东莞发展盐业对珠三角地域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风土人情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
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
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
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一、二月初二“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
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
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莞草织业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外部原因,由 于塑料席,竹席,空调等替代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莞席 在东莞人生活中必需品的地位。
第二是内部原因,从1983年开始,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 咸,导致莞草原本赖以生存的咸淡水交界处被破坏,千余 亩草田全部改成了香蕉地,莞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导致 莞草织品相关产业的原材料陷入了短缺危机。
确实,不要说金银珠宝,就是相对于普通食用品而言,禾秆草 都是属于廉物乃至贱物的。但禾秆草却并非废物,相反,以价值 最低而用途最广而论,禾秆草甚至超过老姜、陈皮。关于禾秆草 ,广州方言还有一句是:“识佢就系宝,吴识佢就系草” (“认 识它就是宝,不认识它就是草”) 。所以所谓“贱”或“宝”的 价值判断全赖于观者有否足够的学识和经验。
东莞三件宝之一—莞草
问题:
东莞命名的由来???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
根据东莞县志,里面说到,东莞在广州之东,取用东字,出 产莞草,因此叫“东莞”。
莞草又称禾秆草
禾秆草,便是成熟禾稼收获脱谷后的茎秆,无食用价值。广州 方言有:“禾秆冚珍珠”之说,意思是以毫不值钱的稻草掩盖贵 重珍珠,寓意有钱人不显富,外表看不出。
莞草编织技艺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莞草编织技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织品有草篮、 草盒、草席等品种。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草织品大批量出口海外,成为东莞 对外贸易的“先驱”,莞草之名由此达至巅峰。然而其亡也 忽焉,极致的灿烂不过数年,莞草种植业与编织业便急遽衰 落。今日,莞草在东莞已难觅踪影。
东莞为莞草设种植基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莞草编织的莞席也是东莞人的骄傲,早在《诗经》就
有“下莞上簟(diàn),乃安斯寝”。意思是说,下铺莞草席上 铺竹席,这样的睡觉真是安逸。东莞人也有很深的莞席情结。 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市非 遗保护中心在沙田镇设立起专门的莞草 种植基地,以保障原材料供给,让有着 千年历史的莞草编织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