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利用附子的经验

合集下载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122附子用量煎服法

122附子用量煎服法

122附子用量煎服法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

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

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李可常用药解

李可常用药解

李可常用药解1,附子①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大幸,大热,大毒,驱寒毒,破阴凝,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无处不到,性如雷霆霹雳,有斩关夺门之能,破阴回阳之力。

与川乌同用,如虎添翼,破冰解冻,无坚不摧。

以炙甘草统之,甘缓补土伏火,得干姜之守而不走,故可救生死于顷刻,四逆汤之奥义便在于此。

②左季云:附子味幸大热,经云幸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附子致津液,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发前人所未发,盖气能化水也。

③四逆汤中附子一药,幸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

④凡附子超过30g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g,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

2,川乌①黑豆不仅能解百药之毒,且入肾补虚,下气消胀,活血治疮。

防风主大风,为风药中润剂,去风胜湿治诸痹,可舒筋脉,伸挛急,活肢节,起瘫痪,并能解乌头,附子毒。

再加蜂蜜,炙甘草之解百毒,则乌头汤类方可谓万无一失。

②凡用乌头剂,必加俩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g,黑小豆,防风各30g。

③凡剂量超过30g时,乌头剂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已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

3,半夏①生半夏为消痰核,化瘤散结要药,可止各种剧烈呕吐。

仲景方中半夏皆生用,今以等量之鲜生姜制其毒,加强止呕功效更无中毒之虞。

②半夏为妊娠禁忌药,又是妊娠剧吐之特效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岂可因噎废食。

③善用生半夏降逆化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赭石,生姜,姜汁,通治一切肝肾气逆呕吐。

④半夏治病“辛以润之”通大便。

4,细辛①细辛是扶正托邪大法主将,可以使伏匿于三阴经的沉寒痼冷,由里出表。

②《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

气味辛温而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③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附子功用探讨

附子功用探讨

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我用附子之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我用附子之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我用附子之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应用附子的目的,不在于补哪里,而是它可以振奋精神,有足够的阳气去抵抗阴寒,这样总有一天胜利,因为人会生病是阳气虚,李可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
2:凡脉出现沉弱或者迟弱,都是心脏功能疲惫,这时就要用附子了,不能等待检查出心衰才用,那已经是剩下半条命了
3:见少阴病,附子要赶紧用。

什么是少阴病?《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脉微细,说明阳气虚,阴血不足,想睡又睡不着,有人还会出现拉肚子,想呕吐的情况,这就是少阴化寒,是四逆汤的症了
4:附子是阳之极,凡阳气不足,阴寒就内生,这时用附子,就可以把寒气散气,这就是中医讲的回阳救逆
5:经络有寒,一定要附子为君药。

什么是经络有寒?比如关节痛、屈伸不良或肢体疼痛,包括痛风等,都属于经络有寒呀
6:大虚之人,用参、术不效者,加上附子,就能让精神好,肚子饿,这样通过不断进食食物,慢慢身体就能补充,但是脉数人又瘦,就要慎用附子了
7:附子和肉桂都可以补助元阳,但元阳绝时,就要用附子而不是用肉桂,因为附子味厚,但气不厚(煮一下吃就知道),而肉桂是气味都厚,气厚就兼有走散之力,本身就病危,怎么能散?这就是仲景的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的原因
8:对于阳虚自汗者,常见有三方:卫气不足者,用玉屏风散不效,加上附子即可;虚火出汗者(虚阳外浮)往往要用人参加附子;而脾阳不振,吃饭易出汗者,要四君子汤加附子,这都是经验
方中讲到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李可治疗中风经验

李可治疗中风经验

结合 针灸治疗 , 临床效 果 显著。此外 , 李 可认 为中风 由内风 、 外
风所导致 , 二者 不 能 截然 分 开 , 按 孙 思邈 的: “ 诸急 、 卒、 暴疗 中风 用 药 方 剂 特 点
用法 : 以水一斗二升 ( 1 4 0 O aL r ) , 先 煮麻黄 三沸 ( 大沸后 以冷 点之 , 再 沸 再 点, 三次为 三沸 ) 分 3服 , 去沫 , 入 诸药 煮取 3 3升 ( 6 0 0 m L ) , 甚 良; 不愈更服 3— 4剂 , 必佳 。敢 汗 当随人 中风轻重 虚实也 , 故令 人不虚 , 诸 风服 之 皆验。病轻 、 体虚, 用小 剂 ( 即本
布亦可 ) , 加水 8 0 O a r L , 文 火煮 至 4 0 O a r L , 分做 4次 饮 , 3 h 1次 , 连
饮 7至 1 0 日。
致, 在《 伤寒论》 中名 曰中风 ( 亦称桂 枝汤证 ) ; 内风属 内伤病证 , 又称类 中风 、 脑 卒中 、 卒 中或风痱 。现 代一般所称 作中风多 指 内 伤病证的类 中风 , 这类中风相当于西 医里的脑血管 意外 , 中医一
或体 内的 阳气异动化 风麻 桂附细 可祛外 风 , 回阳救逆 , 透伏 邪 ,
组成 : 小续 命汤 : 麻黄 ( 另) 、 防 已、 红参 ( 另) 、 黄芩 、 紫 肉桂 ( 后 下) 、 白芍 、 杏仁 、 炙 甘草 各 l O g , 制 附子 2 0 g , 防风 1 5 g , 生 姜 5 O g , 大枣 l 0枚 。大续命汤 : 上方去 防已、 附子 、 加当归 、 石膏 。 主治 : 孙思邈 日: “ 小续 命汤 治 中风欲 死 , 不醒 人事 , 口眼歪 斜, 半身不遂 , 舌蹇不能语 , 亦治风湿痹病 ” 。大续 命汤治 中风之 壮热 如火者。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展开全文附一;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典型医案一例;扬某,女30岁,患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咽痛,经治三日,注射青霉素800万单位,服银翘散2剂,病势有增无减,邀余诊视。

见患者面壁蜷卧,盖两床棉被仍寒战不已。

面色青灰,白睛尽赤,扁桃体微肿,色鲜红,体温39.5,查其双膝冰冷,腰痛不能转侧。

饮些许桔子汁,便觉胃寒嘈杂。

时时思睡,又难以入寐。

苔白润而不渴,脉沉细微。

从症状看,有太阳伤寒表实证,从脉象沉细,欲寐蜷卧看,又为少阴之本证;而目赤,咽痛,高则又似温邪。

当时正值流感流行,门诊病人十之八九,属银翘汤证。

而前医用银翘汤2剂,病反加重,颇滋疑惑。

乃详询病史,如得悉素有食少便溏,五更泄泻之恙。

较常人畏风冷,腰困痛,时欲躺卧等情,此证素体阳虚无疑。

肾元虚惫之人,感邪多从寒化。

《伤寒论》辩内外之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可见此目赤,咽痛,高热俱属假象。

咽部之鲜红色,等同“面赤如妆”(曹炳章云;舌红并非火)也是寒象。

乃断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交虚,妄用寒凉,重伤肾阳,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

伤寒少阴篇有“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基本合拍,但仍偏于攻邪。

患者虚多邪少,亟需顾护下焦元气。

乃疏一方;麻黄10克,附子18克,细辛10克,肾四味120克,当归30克,仙茅巴戟各15克乃麻附辛合二仙汤去知柏,加肾四味,以鼓舞肾气。

服后得汗,安睡一夜,次日痊愈,目赤咽痛也退。

因脾肾久虚,嘱原方去麻附辛,加党参30克,灵脂15克,生芪30克,炮姜10克,5剂,以健固脾肾。

4年后偶遇街头,见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据云;其多年缠绵不愈之五更泻竟也获愈,体质增强。

往昔每月患感冒三五欠,病愈之后4年来只感冒一二次。

肾者本也,本固则枝荣。

古人谓;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洵非虚语。

论;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脉沉反发热者,脏病连经,咽痛者,少阴脏寒,亡阳之象也,此在少阴篇已经说明;又在太阳篇说明,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在太阳总纲二,申明寒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对于脏病连经的,辩证与病理方药,也给出了提纲,剩下就是要多读病例多临床,积累经验,融汇贯通。

【最新精选】李可常用药方

【最新精选】李可常用药方

服附子后的药效反应,在李可老中医的专著及指导学生的著作中,记录地都比较详细。

这些反应除一般性发汗、发热、感冒、吐痰、咳嗽、腹泻、肠鸣、麻木等表现之外,上述5种反映表现,均是在一般的病证当中比较少见的,正确帮助病人渡过这些激烈的关口,对于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李可老中医认为: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

特别是从表而来的病邪,由阳化阴,即由阴转阳之际,大都表现出突然的感冒、发热、咳嗽等阳证之表现,李可老中医认为诸多的病邪是由太阳而入里,只有从里出表,由太阳而出,最终才能使病人得以治愈。

6.附子的组方配伍李可老中医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进行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 (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

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g,生黄芪240g,当归60g,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枣20枚,麝香1.0g(冲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虫30g,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服夜1服。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味方:制川乌30g,制附子30g,生黄芪100g,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15g,蜈蚣30条,豹骨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证实,考证所得经方剂量,一两折合13,88克,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

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都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一两折合3克的折算方法,背离了经方的原意。

用一两折算13.8克【李可认同15克】剂量的附子,李可认为,此量可救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有攻无不克之奇效。

更为有趣的是,李可运用这样大的剂量附子组方,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临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闻名遐迩于当地。

与此同时,李可认为若低于【一辆折算15.6克】这样的剂量【附子】,去治疗这些濒死病人则无效,或缓不应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

回顾中医历史,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中提到,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8克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克剂量,组成大剂量附子四逆汤与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对小动物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而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无效。

结果提示;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多少相关。

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李可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不仅有历史依据,同时也有实验依据。

因此,李可认为,只由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中医才能治大病、治危病、治重病,而且近些年火神派学术思想的热潮,足以证明了李可的预见性。

2,附子的应用计量。

李可不仅从临床上探索了附子的剂量,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克左右,同时以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自己应用附子的特色剂量。

如以他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为例,其制附子用量在30---200克,经治万例病人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克以上者。

李可认为,当心衰垂危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

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

况且以附子为主药,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

关于这点认识,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大剂量对各种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

进一步论证了李可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而李可通过几十年临床观察,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

但李可认为临床附子的用量不仅要精确的辩证,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症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诊治其难杂症较多,对附子在临床的应用剂量又有了新的突破,如治疗癌症,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克左右,然后以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递增到200克、300克、400克,直至达到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

重症癌症患者,如果对大剂量制附子效果欠佳,常用生附子30---60克,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作用。

李可应用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常常使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治疗剂量。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克,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克,三诊制附子加之150克,再诊加之300克,直至达到最大疗效。

另一种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为60--100克,以每天逐渐增加10克的方法,即每服1剂中药,就增加10克的制附子,直至达到最大剂量200---400克,以求临床上最佳疗效。

如1例淋巴瘤患者,李可指导学生,其附子由初始剂量100克,逐日叠加10克,至达到300克、800克、900克、1000克,最后改用生附子30克,终于挽回重症,临床治愈。

但取得临床疗效之后,制附子或生附子用量应即减为小量,或是原剂量减去30克进行维持治疗。

又如1例多发性骨癌,女,58岁,初治制附子用100克,采用附子逐日增加10克的方法,达到150克、200克、300克,病人疼痛减轻之后,立即改制附子100克进行维持治疗,最后为取得最大疗效,又用生附子30克、生川乌30克,进行强化治疗。

李可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时候,制附子的初始剂量一般用100克左右,然后依据病情,可逐日叠加到200克、300克,取得疗效后,立即减量,用中小剂量进行维持。

至于为什麽李可在治疗疑难杂症之时,要逐日叠加附子的剂量,他认为;应用附子一定要出现‘瞑眩效应’后,才能达到临床的最佳疗效。

这是因为,人体阳气在与阴邪争斗过程中,如果人体之阳气无法与阴邪抗争,那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的恶化,而也无力回天。

要想改变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只有逐日叠加制附子的用量,以便促进人体阳气的回升,当阳气回升到人体已经能与阴邪相抗争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出现‘瞑眩反应’,才是人体强大的阳气在附子的鼓动之下,所能做出的最大排阴邪反应,这时候人体才能由原来的阴盛阳衰状态,逐渐恢复到人体以阳气为主、阳主阴从的生理状态,人体才可以真正走出病魔缠身的境地,恢复到人体‘阴平阳秘’之状态。

6,附子的组方配伍。

李可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取汁】,山茱萸60---1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磁石30克,麝香0.5克【冲服】。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分5次服,二小时一次,日夜连服1--2剂。

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克,生黄芪240克,当归60克,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克,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克,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蜂蜜150克,生姜40克,大枣20枚,麝香1克【冲服】,穿山甲5克,水蛭3克,全蝎30克,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三服夜一服。

主治血栓闭塞型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方;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生黄芪100克,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克,蜂蜜120克,桂枝、防风、全蝎、甘草各15克,蜈蚣30条,豹骨15克。

用法;上药共捣粗末,加上白酒1500克入瓶内浸泡7昼夜后,早晚各热服一次,从酒盅起服,逐日渐加,至服药后唇、舌稍麻木为度,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4】;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制附子30克,生黄芪120克,葛根90克,炙甘草、当归、桂枝、赤芍、何首乌、白蒺藜、黑木耳各30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芥子、红参【另煎】、生姜各10克,大枣10 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

用法;加水1500ML,每天分二次服。

主治颈椎病伴眩晕者。

【5】消跟骨刺痛方;制附子30克,生黄芪120克,当归、白芍各30克,熟地黄45克,肉桂、川牛膝、木瓜、乳香、没药、通草、细辛、防己、泽泻各10克,吴茱萸、茯苓、炙甘草各15克,褚实子、威灵仙各20克,炮山甲6克,象牙屑4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

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服2次。

主治跟骨骨刺引发的跟骨痛。

【6】温氏奔豚汤;制附子10--15--30--100--200克,红参10--30克【另煎】,山药30克,山茱萸90--120克,炙甘草10--60克,肉桂3--10克,沉香、砂仁各3--5克。

用法;小剂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服。

大剂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750ML,日3服夜1服。

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

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以‘厥气上逆’为主症,此外还治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阳虚高血压、肥胖症等。

【7】肝癌基本方;制附子45克,高丽参15克【另煎】,海藻、炙甘草、熟地黄、五灵脂【包煎】各30克,全蝎12只,蜈蚣3条,芥子、生南星、肉桂各10克,鹿角霜、姜炭、茯苓、细辛、木瓜各45克,大浙贝120克。

用法;上方药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分3次服,连服2个月。

主治肝癌。

【8】胃癌的基本方;制附子90克,海藻、生甘草、生姜、两头尖、牡蛎、玄参各45克,木鳖子、吴茱萸、生晒参【另煎】、五灵脂【包煎】、生南星各30克,大贝母120克。

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0ML,日分三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