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
韩复榘笑话

韩复榘笑话韩复榘笑话1、韩复渠当上了山东省主席,驻进了济南府。
从来没有见过电灯的他,很是稀奇,电灯点了一夜也没熄,外面的警卫以为韩主席在办公。
第二天一早,几个警卫员拿着牙膏、香皂,端着一洗脸盆水进到他的房间。
只见韩复渠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坐在那吹电灯。
嘴里还在骂骂咧咧的:奶奶个熊,什么灯呀!俺吹了一晚上都吹不灭……把那些个警卫员乐得够呛,但又不敢笑。
放下洗漱用品,赶快跑了出去。
过了一会警卫员进去倒洗脸水,就听到韩复渠说:今天的早点,那长长的好吃,甜甜的。
那方方的不好吃,苦苦的。
那盆汤我都喝了,就是没味道……2、一天,韩复渠接到蒋介石的一份电报,要他速到南京一晤。
他看了电报不太高兴了,对副官们说,俺的公务这么繁忙,就为了一“语”呀!副官说:不是一“语”,是一“晤”,委员长要见你一面。
韩复渠说,俺一个大老爷们,有啥好看的?俺不去。
副官说,肯定是有要事找你面谈,并且是要你速去,主席你不去不好吧!韩复渠说,麻烦,那俺就去。
那“速去”是什么意思?副官说,就是要让你快去。
韩复渠说,那好,俺坐电报去,那家伙快。
3、韩复渠到了南京,看到了很多马路旁大大的写着“行车靠左”几个大字,心中直嘀咕。
当天就见到了蒋JS,两人谈了很久,十分投机。
蒋介石说,韩主席为国为民操劳,就在南京多玩几天吧!韩复渠说,谢谢委员长!南京也没啥好玩的,俺还要给南京提一个意见。
蒋JS说,韩主席有什么意见尽管说。
韩复渠说,俺在马路上看到写的“行车靠左”,那右边留给谁走?这样不对吧?蒋介石一听,呵呵大笑起来,假牙都差点笑掉了……〖韩复榘作诗〗军阀韩复榘喜任山东省主席时,欢舞文弄墨,常常弄出笑话来。
一次,齐鲁大地上雷声隆隆,韩复榘诗性大发,随即吟出一首《咏闪电》诗:忽见天边一火练,莫非玉帝在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何天边一闪电?有一日,同僚们陪着韩复榘游览济南名胜。
首先游览了大明湖,大明湖有刘凤诰题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同僚们对于此联及书法给予高度评价。
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的最后岁月

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的最后岁月作者:江寒秋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33期战死沙场:代表: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赵登禹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位战死的国军将领。
1937年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
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
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大红门集结。
当赵登禹乘坐的汽车行至大红门御河桥时,突然遭到了日军埋伏的机枪扫射,赵登禹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
赵登禹牺牲后,他的灵柩在北京龙泉寺停放了九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7月28日,才由北平市政府在中山公园举行公祭,落葬于芦沟桥西1公里的西道口。
也是在这一年,在北平市参政会的提议下,北平市将白塔寺东的一条街道命名为“赵登禹路”。
如今,除了赵登禹墓和“赵登禹路”,通州有一条“赵登禹大街”,丰台有一所“赵登禹学校”。
戴安澜战死异域时,年仅38岁。
1943年4月1日,重庆国民政府在全州湘山寺公园,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全国公祭和追悼大会,到会人数超过万人。
追悼大会上,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蒋介石、林森、李宗仁、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李济深等和中共人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颖超等都分别送了花圈、挽联、挽词和挽诗。
毛泽东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车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挽戴安澜诗的公布,也是他的诗词在国统区的首次公开传播,具有特殊意义。
另外,毛泽东一生只为两位将军写过挽词:一位是罗荣桓,另一位是戴安澜。
张自忠是二战期间盟军阵营战死的最高将领,他贵为中将,高居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是第33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55军、第59军、第77军,其中第59军军长一直由其兼任,但他却只带着两个团,孤军深入,投入日军重重围困,壮烈取死。
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军阶太高,职位太显赫,他完全可以坐镇大本营,免于一死,为抗战立更大的战功。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军统与中统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军统”及“中统”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局局长由蒋介石指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组担任,戴笠任副局长(负实际责任)。
戴笠于1938年5月成立“忠义救国军”。
1942年后“ 军统”人员竟达四五万人。
揭秘历史真实的“军统”及“中统”江绍贞王久高关于“军统”及“中统”的历史情况“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是蒋介石集团专制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主持人(李庆英):《潜伏》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解放前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关注,那么,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主要有哪些?江绍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审)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对付中国共产党及民主进步人士,以及国民党内的反对派,建立了“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成为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军统”的前身和班底是1932年春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特务处。
力行社是蒋介石召集黄埔少壮军人滕杰、贺衷寒等20余人建立的秘密政治核心组织,对外用它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相称。
力行社特务处也称作复兴社特务处,于1932年4月1日定为创业纪念日,“军统”的历史就从这时算起。
特务处由戴笠任处长,成员以戴笠此前跟随蒋介石作情报工作的密查组成员为基础,并吸收王孔安、乔家才等黄埔毕业生多人组成。
1932年9月,戴笠奉派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处长,将特务处挂靠在这一政府正式机构,以取得编制和经费,但不受这时期的军统局领导。
特务处成立后,先后在南京开设参谋本部特务警员训练班,在杭州警校开设甲乙丙三种特训班及电讯班,大力培训特工人才。
1935年蒋介石将对付中共苏区的南昌行营调查科划归特务处,人员扩大到700余人。
特务处先后在重要地区设区一级单位,各省及大城市设站,并在军、警、宪以及铁道等部门建立起特务组织,或由特务骨干担任许多部门的要职,形成了从点到面的特务网络。
王久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特务组织,其前身就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
说不尽的西安兵谏: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

说不尽的西安兵谏: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说不尽的西安兵谏: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字号:小大核心提示:自延安会谈后,张学良说到做到,从南京到洛阳、自洛阳到西安,对蒋介石哭谏、苦谏,的确是做了一系列逼蒋的文章。
怎奈蒋氏顽固不化,亲自赶赴西安,调兵遣将,进一步加紧了“剿共”的步伐,加紧了、强化了“剿共”机器的运转。
在蒋介石到了西安,张学良被逼得焦头烂额而无路可走之时,杨虎城向他郑重地提出了兵谏的建议。
也就是说,是杨虎城破题之后,张学良才产生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念头。
西安兵谏之所以说不尽,一是题旨重大,用外国史学家的话讲,“影响了一个大国的整个历史走向”,属于中国命运接续存亡的一个转捩点;二是涵盖复杂,涉及中华民族诸多阶层何去何从的前途和命运。
正如毛泽东1937年所说的那样,没有西安兵谏及其和平解决,中国大地上“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将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由此也许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的损害”。
■抓蒋西安兵谏第一个决定性的目标是抓蒋,抓住蒋介石,也就抓住了牛鼻子。
而抓蒋念头的产生与形成,不可能凭空而降,而是有一个逐渐演进发展的过程。
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决心,早已形成。
在漫长艰难的岁月里,以死抗争的共产党人面对强大凶恶的对手,只能采取反蒋的斗争方针。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天主教堂里秘密会谈之后,共产党采纳了张学良的建议,从“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
这实质上是将逼蒋的重担移到了张学良的肩头。
红军作为蒋介石“剿灭”的对象,要逼迫蒋介石抗日,在实际上是困难的。
自延安会谈后,张学良说到做到,从南京到洛阳、自洛阳到西安,对蒋介石哭谏、苦谏,的确是做了一系列逼蒋的文章。
怎奈蒋氏顽固不化,亲自赶赴西安,调兵遣将,进一步加紧了“剿共”的步伐,加紧了、强化了“剿共”机器的运转。
蒋介石转身杀出的回马枪,反而将张学良逼到了无可转圜的田地。
这个时候,张学良深感无奈而痛苦,但在心底尚未萌生兵谏的意念。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杜聿明一、从陈诚的雄心勃勃谈起当1946年下半年起到1947年上半年止,人民解放军已经击退了蒋介石数百万军队的疯狂进攻,并消灭了蒋军100多万,迫使蒋介石转入全面防御的时候,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加深。
各级高级将领及部队长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杜聿明等均对陈诚表示不满。
因为他自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拔扈,任用私人,排除异己;装备补充,多偏重他的嫡系部队,而对其他各部队多予克扣留难;以至众怨沸腾,议论纷纭,造成大部分失业高级将领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灵前“哭灵”的事件。
当时蒋管区社会秩序败坏,军纪废弛,曾流行着“军官总”、“青年从”、“伤兵院”、“国大代”、“新闻记”等所谓五毒,到处闯祸。
蒋介石也渐渐发现陈诚既不得军心,又指挥无能,就把蒋军种种败坏和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首先收回他的人事权,接着又收回他的军事指挥权,由蒋亲自指挥。
于是陈诚感到他当参谋总长,只能管补给而不能管人事,也对蒋介石私下埋怨。
记得有一次我向陈诚请示时,陈满腹牢骚地说:“你向老头子(指蒋介石)请示好了,我这个总长只是补给司令,其他我管不着。
”正当这时,各方盛传陈诚将去东北。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在1947年4月曾对我说:“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出坏主意。
据可靠的消息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
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
”以后人民解放军大举进行夏季攻势,围攻四平街,风传陈诚来东北之声反形消沉。
及7月1日人民解放军夏季攻势以束,反动派宣传“四平街解围大捷,消灭敌人十万”。
7日蒋介石发布“戡平共匪叛乱动员令”。
8日我离开东北拟出国治病(以后未去),陈诚12日即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并到诚岭向新六军“授勋”,以资拉拢。
这时,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认为陈诚势将来东北接他的事,即连上蒋介石七封信辞职。
据熊以后在上海对我说,蒋一再复信抚慰,勉以国事为重,继续主持东北,决不更动东北人事。
汪精卫讲话

汪精卫讲话篇一:汪精卫怎么由抗战变为汉奸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谁都知道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叛逃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日本傀儡伪政府,从而堕入卖国贼的深渊。
但谁又知道,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张学良都还停留在避战时,汪精卫就率先高呼抵抗,之后更曾对张学良以辞职相逼要求其抵抗。
高呼对日抵抗的汪精卫又是如何蜕变成求和卖国的汉奸的呢?这期《重读抗战》我们就来聊一聊。
[详细]率先呼抵抗:九一八后汪精卫确定边抵抗边交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提出,成为此时一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庐山讲话止国民政府应对日本的长期策略。
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时避战的态度上转变,接受了汪精卫“边抵抗边交涉”的战略。
九一八后汪精卫倡导对日抵抗汪精卫自1927年12月17日发表通电宣布“引退”而沦为在野之身后,一直从事反蒋活动,力图恢复失去的权位。
为此他与胡汉民结成同盟,一致展开对蒋介石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给了胡、汪联盟的机会,在之前叙述两广军阀真相的那期《重读抗战》中我们已经说到。
也正是抓住这一机会,汪精卫在公开场合高调主张对日抵抗。
9月24日,他出席广州各界抗议日本侵略大会,并发表演说,称:“当此危亡之秋,我们应持勇与定态度,纵外交不能收效,四万万同胞为救国而死,亦觉值得。
”11月16日,汪精卫根据宁粤上海和会的上述决议,强调指出:“至对日问题,不能专倚国联之助我,尤恃我有抵抗之能力及牺牲之决心。
”与同样高唱抵抗但却不愿走上前台带领政府负起责任的胡汉民不同,汪精卫高喊抵抗的同时,也做好了进入政府承担责任的准备。
从此,胡汪分道扬镳,胡汉民留在广东做他永远的反蒋派,而汪精卫则与蒋介石达成妥协,共组政府。
在汪精卫上台前夕,在对日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
出长行政院后,汪精卫本此方针来行事。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当天,汪精卫入主行政院,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内政部长,形成蒋主军事、汪主行政的再度合作局面。
川军抗战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国民**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
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
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
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
”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有答案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 简要分析选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里“:”的表达作用.
1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意思.
18. 通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
19. 说说结尾部分“他的话,他的土货,充满了古意和温暖”的深刻含义.
三、作文(共40分)
20.请以“不一样的作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②戏剧、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考生信息.
④调查显示,居民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平均用时3小时56分钟.看电视依然是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2018年为1小时40分钟,但比10年前减少了26分钟;休闲娱乐时间为1小时5分钟,比2008年增加25分钟;健身锻炼时间增加8分钟.居民自由支配时间分配更趋合理.
⑤2018年,居民学习培训平均用时27分钟.调查数据还显示,收入越高的居民阅读书报期刊的时间越多,高收入群体阅读时长为20分钟,高收入群体中21%有阅读行为.
3.阅读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回答问题.
白日惊飚①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②.
[注释}:①惊飚:狂风.②阑:尽.
上片末尾空缺处应填上的字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列材料,试探究我国扎紧失信者牢笼的理由.
材料一: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与《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
】说到国军精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两个“械”——抗日战争时的徳械与解放战争中的美械。
关于“美械”的记载很详实,与之相比,国军的德械部队却“传奇”得多。
中国特种兵的先驱:委员长卫队?传统上,国军德械师包括著名的88师、87师、36师与税警总团。
而近年来,又有一支所谓“委员长卫队”半路杀出。
有关这支部队最初描述已不可考,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类似的小说家言论,署名“谢海云”的作者发表在《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的《中国宪兵:600人击退两万日军》被搬上网,则可看做此说法广泛流布的滥觞。
此后,伴随着《六十多年过去了,还有谁记得这些事!》的风靡,这一故事流毒甚广。
这支部队的初次登场据称是在“1934年民国政府的国庆阅兵大典”,“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冲锋枪,军容整齐,士气高昂,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部队登场后,“英国大使十分惊愕,日本大使则面色阴沉,德国大使则非常自豪,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瞧!这是我们德意志的军官所训练的军队,完全是德国军队的亚洲翻版。
’”至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文章讲述了“委员长卫队在南京保卫战中以两个营600人兵力对抗日军甲种梅村师团”的血战历程。
“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梅村师团长在久攻“委员长卫队”阵地不下之后,居然亲自拔刀带队冲锋,导致佩刀被“委员长卫队”缴获。
这段“史实”是如此传奇,直到近年才有抗战神剧“超越”。
至于文章的内容更是错漏百出。
首先,文章号称卫队的对手是日军最强的第250梅村师团,编制有24联队(日军甲种步兵师有4个),在遭到“委员长卫队”的沉重打击后伤亡达两万人。
且不说南京会战中日军参战师团(第3、5、6、9、13、16、18、104师团)里没有这个“梅村师团”,二战中整个日军都不存在250师团。
对于所有的疑点,文章用了可笑的理由交代——此战过后,“梅村师团”被日军撤编,并且在历史记录中抹去了该师团的全部记录。
按照文章所说,这支部队精锐的原因之一在于全军使用德国冲锋枪,当时中国使用的主要是德制MP1 8/28冲锋枪,因为MP18/28枪管笼套上开孔很多,又名“花机关”。
由于国内兵工厂曾大量仿制此枪,它在中国并不罕见,几乎各路军阀手中几乎都有专门装备这种冲锋枪的“手提机枪连”甚至营、团级部队,用作突击先锋。
不过冲锋枪的一大弱点在于射程仅200米,比不上火炮也赶不上步枪、机枪,靠近突击尚可发挥火力密集的优势,用来防御则力不从心。
日军甲种师团拥有超过100门各型火炮,还得到空军的支援,不可能蛮勇到“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翻看史书,国军在抗战中确实有“特种兵”投入战争,但当时的“特种兵”指的是炮兵、汽车兵等技术兵种,与现代“特种部队”全无关系。
据孙宅巍《试论南京保卫战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刊于《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介绍,“投入南京保卫战的特种兵,只有炮兵第8团的15榴炮营, 炮兵第10团的新15榴炮营”。
至于在雨花台抵抗日军进攻的,则是另一支著名的德械师——国军第88师。
战斗中朱赤、高致嵩两位将军殉国,全师官兵损失数千人……一些文章所说中国军队600人对战2万日军部队,大获全胜,自己仅损失50多人,似不大可能,查遍所有与南京保卫战有关的军史档案资料,也看不到这样的记录。
历史上,国军宪兵1团和宪兵5团的确参加了南京会战,其中有一个营在龙潭一带抗击日军,归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
另有一个营的宪兵于12月11日奉萧山令之令押送军火开赴中华门外雨花台,并留下增援守军,但仅参战一天便死伤过半,所把守的隆昌寺失守……仔细想来,也许这正是日后“委员长卫队”各类传说的起点吧。
诚如席亚洲在文中所说,谣言是会自我进化的。
“委员长卫队”的故事也经过多次修改润色,如最初在阅兵时出现的4000人大方队被改成了400人;各国大使见“委员长卫队”而失色的故事是国民政府秘书邵则明所说;参战的“委员长卫队”不是600人而是800人;梅村师团也被“降格”为战前日军17个甲种师团之一;梅村师团长与蒋委员长决斗赢得宝刀(所以原文将卫队缴获宝刀称为“完璧归赵”)直接被删去。
不变的是“委员长卫队”依然神勇。
德械师是精锐吗?不是——但穿得好就有人权“委员长卫队”是个演义故事,但国军德械部队确实是存在的。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蒋介石违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遗训,屠杀共产党、并以血腥手段消灭国民党内左派,同时驱逐苏联顾问并转投德国。
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向国民革命军派出了军事顾问,但来华军官并不著名,以免引起外交非议。
随后德国政局风翻云变,希特勒上台。
与网上所传“希特勒对中国青睐有加”的谣言不同,希特勒政权的种族主义政策极度轻视中国人,蒋介石甚至已经开始考虑赶走德国顾问并转向法国。
如非1933年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极力维持,命令德国军官尊重中国军队,中德合作可能早就破灭,“德械师”可能会变成“法械师”。
在中德合作期间,中国输送了大量钨、锰等德国扩军备战紧缺的矿产资源,以换取德国的武器装备。
塞克特向蒋介石提出了以10年时间建立60个德式陆军师的计划,强调要终结中国军队中的“山头主义”,要求军队向蒋介石一人效忠;塞克特建议将长江下游要塞化;此外,塞克特建议蒋介石实行工业化,确保中国的武器自给。
到1937年7月,国军号称有8个师成为了德械师,他们是3师、6师、9师、14师、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还有一支非军队系统的税警总团。
但在淞沪会战爆发时,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真正彻底实现德式装备与编制,87,88,36三个师虽然整编组建,但是装备、人员不齐整,其他部队得“德国化”进行的并不好,有的部队1个师只有1名德国顾问。
即使是完全依造德国的军事思想及操典训练的教导总队,以德军标准也不过是轻装部队,缺乏重炮等支援力量。
那么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德械师表现到底如何?1937年10月5日至9日,德械师投入到淞沪会战中不到5天就损失过半,几乎丧失战斗力。
随后在苏嘉湖防线上一溃千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
随后,南京保卫战爆发。
12月12日德式部队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退却,被德式部队第36师强行“劝返”前线。
中午前后,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
当日17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突围,而唐生智在下发撤退命令之后考虑到第88师、第87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中央嫡系部队,惟恐突围损失过大,回去会受蒋介石的责备,口头指示他们也可以渡江北撤。
随后,第71军军长王敬久与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
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逃跑。
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不等会议结束,即独自逃窜了。
南京保卫战后,德式部队除36师大部撤出南京外,其余部队大多覆灭。
国军德械部队戴着M35德式钢盔,很像是二战中横扫欧陆、威镇寰宇的德国军队。
然而早在二战以前,德国军队已经着重训练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机械化作战,有的部队虽然不能实现摩托化与机械化,但至少要实现骡马化。
德国军队步兵的一切作战围绕坦克兵团和强大的战术航空兵展开。
国军的“德械师”一没有机械化,二没有重火力,所谓的德械仅仅是基本的轻武器加上人手一顶的钢盔。
区区这样几个轻步兵师又怎么阻挡日本海陆空结合的进攻?德械师出身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是嫡系中的嫡系,在防御作战中却比不上某些战斗意志坚决的“杂牌军”。
至于德械师在网络上大热的原因,除了有人一再渲染,大概是因为在美国《时代》杂志的照片里,M35钢盔很好看,比川军的斗笠洋气,也比华北、长城抗战的英式扁锅盔好看。
正如言兼在第一篇辟谣文中所感叹——张灵甫都能红,这个看脸的世界没救了。
笔者也要感叹,穿得好的就是有人权。
白刃作战靠的是大刀队?M35钢盔也许激发现代人炮制“委员长卫队”谣言,夸大“德械师”的实力,而另一种著名装备——大刀却在抗战年代催生了流传甚广的谬误。
笔者从小唱着《大刀进行曲》长大,感情上极不愿捅破“大刀队”给人们留下的偏颇印象,但事实就是事实,不应被埋没。
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29军“大刀队”发起夜袭,一击毙伤日寇800余人,一扫九一八以来“战必亡国”的论调,被世人广为传颂。
作曲家麦新闻讯热血沸腾作战歌《大刀进行曲》,在那个艰苦困顿的年代里,振奋了多少人的胸怀。
然而人所不知的是,此次夜袭组织起来的600多名精锐大刀队最终仅有30余人生还。
大刀作为抗战精神的象征固然鼓舞了士气,但随后它便被滥用了。
当时的媒体经常出现“大刀报国”或“斩首××余”的字眼,使得普通民众甚至士兵对大刀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往往产生不切实际的误解。
抗战之初,不少中国军队手执大刀在日军机枪和炮火扫射之下集体冲锋,造成了不少无谓牺牲。
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刘汝明的68军大刀队以肉搏歼灭日军3 00人,但随后遭到日军毒气袭击,中毒达400余人。
大刀杀敌,是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能力所迫。
今人也许无法想象,对于那时的中国,虽然可以小规模生产步枪,量产刺刀的能力却远远逊色于此。
相比之下,大刀却可由铁匠“私人订制”,产量“可靠”,自然成了抗战军人的基本装备。
冷兵器的战斗比热兵器的战斗距离近得多,战斗人员会目击战争的残酷。
以大刀作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如果一支部队能进行白刃格斗,并且在白刃格斗中保持组织性,证明这支部队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与强大的战斗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更多时候,日军是一支敢打白刃战的军队,而多数中国军队却缺少白刃格斗的组织水平。
相比之下,八路军成为当时中国战场上最敢于打白刃战的部队;而国军前期一味地集中运用大刀白白消耗勇气与生命,后期又作战意志低下不敢白刃战。
八路军却是从白刃战中学习白刃战,越打越强。
各国军队的操典都规定,拼刺刀前要关闭枪支保险以防止误伤。
八路军在屡次的战斗中形成了新的作战条令——直接把枪膛里的子弹打掉。
因此在发起白刃作战后,日军会呆板地按照操典关闭三八式步枪保险(因为这个动作需要抬起枪栓,在中国被讹传为退子弹),八路军、新四军冲到日军跟前,先会放一轮排枪,造成日军不小伤亡并打击其士气,顺带在随后的拼刺中就免去了走火的危险。
即便如此,八路军的白刃战依然讲求局部以多打少,搭配使用刺刀与大刀破解日军三人一组的白刃战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