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合集下载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今天是七七,在纪念全民抗战的时候,有的网友又提出了黄金十年对抗战的贡献,仿佛是九一八到七七之间蒋不抵抗是因为为了黄金十年聚集力量。

这里觉得有必要谈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1927-1937,是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比较稳定的时期,后来有人称之为“黄金十年”。

有人称,这十年正好是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十年,而中国经济却年增长5%到7%,而且夺回了关税自主权的大部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因此有实力购买德械师40个(实际完成20多个),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说采办国外军火或者钢铁,中间人获得了高达近30%的回扣,甚至连步枪和子弹帆布子弹袋、干粮袋、水壶、钢盔、军用皮鞋这样并非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浪费了大量的资金,首先说,其实北洋军阀时期汉阳兵工厂就造出半自动步枪、清朝时广东人冯如拥有领先世界的飞机制造技术、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中国人并不笨,但是很多东西中国竟然还依赖进口,甚至输出矿产和煤炭给日本造出武器,又返回来杀中国人。

同时,大量原材料的出口,换来外汇,却购买了大量奢侈品供权贵消费,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而同期,苏联则引进了美国的成套钢铁、化学、拖拉机汽车等工业,自己建立了机械和航空等工业,工业取得快速发展。

而所谓国民政府引进的德械师,其实除了重炮和坦克中国造不了,其他都可以完全国产化,没必要购买。

而重炮,北洋军阀时期就造得了,山西的兵工厂能造中型火炮和汤姆枪,中央兵工厂反而造不了,还需进口或者由美国援助。

北洋军阀的巩县兵工厂可以造汤姆枪,四川一个仅有几千人的小军阀罗泽洲竟然都能造出德式冲锋枪,堂堂的中央兵工厂却不能制造,抗战后期要靠美国援助。

而北洋军阀时期汉阳钢铁厂年产5万吨钢铁,到了黄金十年反而连一吨铁都炼不出。

黄金十年间,反而是军阀刘湘和阎锡山的钢铁厂炼出钢铁,中央控制下的钢铁厂反而每况愈下,为什么?买有回扣,个人捞好处,自己造没有好处。

有的人说,黄金十年战乱不断,因此不能和50年代相比。

民国十年心得体会

民国十年心得体会

民国十年心得体会民国黄金十年是指1927年4月到1937年11月的这10年零7个月,这10年又被称为“南京十年”或是“十年建设”,而“黄金十年”这个称谓则是驻华美军指挥官提出来的,此后一直被台湾史学界广泛使用。

这段历史的开端通常认为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而其止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正式迁都重庆。

国内史学界也有人完全否定民国十年,这1年到底如何,如今看来可谓见仁见智。

但客观的说,这段时间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水平可以说已达到旧中国的较高层次,我们评价这1年旧中国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926年随着蒋介石北伐的胜利,其逐渐夺取了国民党内的军政大权,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其党内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四一二政变”。

这次政变后蒋介石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的步伐,其领导的国民政府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相对清末的腐朽和军阀混战时期的民不聊生,这段时间的国民政府确实开启了“新气象”。

从经济指标看,1920年到1936年,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6亿元多,年均增幅1.8%,国民收入增长55元多,年均增幅1.53%;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1.35元,年均增幅1.39%。

从三大产业发展看,农业比例下降的同时,交通业、服务业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人口数也在1914年到1936年的22年间增长了7000万。

从法制上看,这一时期成立的国民政府创立了的宪法和法律的传统标志着民国法制建设的成熟。

国家成立内阁制,各省市县建立参议组,选举条例也日趋完善。

中华民国不但有宪法,也有民法、刑法等类别,法律框架较为完整。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国民政府设立了农矿部,1927年为了降低农民负担,当时的政府还颁布了《佃农保护法》,明确规定农民负担的比例问题。

从工业方面看,这段时期中国工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尤其是以纺织业等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国货在这一时期取代了洋货,重工业和矿业方面,国民政府也在大力推进发展。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关于“黄金十年”的再思考摘要:提到近代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很难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导致了至今中日之间也是问题与摩擦不断。

但是,在近年的中国学界,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所谓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是美国历史学家任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通过对当时大量史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谓不新颖独特,让人们对于近代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近代中日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于那段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讲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何谓“黄金十年”关于“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最先提出的的任达教授,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本人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一书中清楚地谈了这个概念的由来:1986年夏天他在《粉碎了的崇高愿望:东亚同文会与中国,1898——1945》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年蜜月”这一概念。

对此,东京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用“十年蜜月”一词是不适当的,因为从当时日本的行为来考虑或者判断的话,完全是对本国利益和安全的关心,用十年蜜月一词就会暗示着中日之间存在着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到了1986年底,任达应时任日本亚洲学会会长薛龙博士的邀请,写出了《被遗忘的黄金十年:日中关系,1898——1907》,“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从而也为围绕“黄金十年”这一概念的著作《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奠定了基础。

任达教授认为,中国在1898年到1910年这十二年间,思想和体制的转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这些成就便无法取得。

与惯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的而非侵略的角色。

不管怎么样,从1898年到1907年。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本文为第九篇。

】对于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一场非全民族团结不能战胜甚至不能坚持的战争。

早在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联就尽可能联合感化原来的绺子(观察者网注:li ǔ·zi,即土匪),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纳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

然而从过去到现在,总有一种阴恻恻的声音缭绕耳边,说日本军队的入侵给了中共喘息之机;说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说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消极避战谋求自身发展;说中共军队抗战的时候尽干破坏国军的事……其证据之一就是所谓“日军从未进攻延安”……这些谣言形式多样,出现时并不“言之凿凿”,比如:几年了,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懂: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可是,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重点轰炸延安?不明白日本飞机可以越过高山去轰炸诸如重庆等城市,却没有轰炸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从山西到延安的距离,肯定比从武汉到重庆的距离要近呀。

另一个不明白的地点是秦晋大峡谷。

这里有黄河流过,形成所谓黄河天堑,可是在战国时期,秦晋两国经常还越过黄河去争夺土地,发生战争,那么两千年后的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天堑是绝对挡不住日本鬼子的侵略步伐的,可是,日本人就是没有越过黄河进攻延安。

翻阅所有资料,都没有发现战争的痕迹,不说大的激烈的战斗,就是小的冲突好象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发生过。

关于民国的N个“谣言”是如何流传幽

关于民国的N个“谣言”是如何流传幽
睿说 。
去 年 9月 ,一 则 “ 带头火烧赵家 楼者后来当 ‘ 汉奸 ” ’
中国 青年报 记者 查 阅国民政 府 时期 旧报刊 等 史料发
现, “ 京 沪 高 铁 ”信 息 2 0 1 1 年 2月 就 曾 出 现 在 某 知 名 论 坛 上 , 当时 已有 质 疑 之 声 。 有 网 民 留 言 分 析 ,北 京 至 上 海 若 8小 时 达 到 ,平 均 时 速 要 超 过 1 6 0公 里 ,而 上 世 纪 3 0 年 代 .最 先进 的 蒸 汽 9 2 8年 .北 京 至 上 海 列 车 8小 时 ,根 本 就 是 不 可 能
国 曾打 算 用 原 子 弹 轰 炸 北 京 。蒋 介石 马 上 派 张 自忠 飞 赴 纽
“ 在 我 日常 接 触 的 历 史 类 网 帖 或 微 博 中 .民 国 时期 占 了一 大 部 分 。其 中 2 0 %  ̄ 3 0 %是 不 准 确 的 ,也包 括 一 定 比例
的谣 言 ,有 的还 曾 被 一 些 ‘ 加 v 账 号 ’不 经求 证地 转 发 。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政 治 系教 授 、 民 国 史 专 家 张 鸣 向 中 国青 年 报

场” 。
但 不 久 后 ,就 有 网 民 根 据 史 料 反 驳 ,朝 鲜 战 争 始 于
1 9 5 0年 ,而 张 自忠 早 在 1 9 4 0年 ,就 于 枣 宜抗 战 中殉 国 。
辛苦 考评 与 “ 轻 点 鼠标 ” 。谁 会 赢
则 曾 红 遍 网络 的 民 国 传 言 ,令 他 记 忆 犹 新 。 “ 修 高 铁 有 何 用 !难 怪 铁 道 部 长 被 双 规 ,民 国 时 期 京
当常 识 “ 遭 遇 ” 情 绪 。谁胜 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军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从最初依赖国外援助的境地逐步发展到国产武器的独立生产,甚至发展到军火走私的阶段。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国产武器初见端倪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武器装备短缺问题。

当时的中国军工产业几乎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因此国外援助成为中国装备军队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中国决定加大军工产业的发展力度,开始独立生产国产武器。

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日战争中迅速成长,兴起了一批军工企业。

这些企业背靠政府支持,并吸收了大量专业人才和科技力量,逐步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武器的能力。

诸如中正机械厂、华北兵工厂等军工企业相继成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二、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工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和积累,中国开始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各类武器。

敌后的抗日军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共合作共同建设的军工厂,这些厂基本上是从原有的国民党军工体系中分割出来的。

另一类是由共产党单独建设的军工厂,其中一些厂是采取地下作坊的方式组织的,例如常熟兵工厂。

在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军队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军工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定制化的军备产品,而与军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满足军队的需求。

三、军火走私兴盛的背后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种现象,军火走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对中国的封锁措施越来越严厉,中国无法从国外进口足够的军火装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人利用港口贸易和地下渠道将军火运入中国境内,满足了中国军队的武器需求。

军火走私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军工产业的不足,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

1927年到1936年,这段历史在我们国人记忆中是一段战乱频仍,不堪回首,所谓“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十年。

然而,事实上,这十年却是民国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上建设最快,经济最繁荣的十年。

可以说,没有这十年打下的基础,中国的八年不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这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十年。

首先,从1927年起,国民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一系列胜利。

1927年,国民党仅控制讲浙及安徽的一部,通过29到31的内战加大了对河南,江西,湖北,福建的控制,镇摄了其他地区,保正了其生存基本确立了其中央的位置。

通过对红军的追击,把手伸近了华南和华西(原文),近一步控制了各路军阀。

到三六年只有七个省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国民党可以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国际承认,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转到经济建设为主。

当然,这黄金十年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国民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32%,军费支出占40%,建国经费只有20%。

同时中国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那么衡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这么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

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

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

再来看重教育。

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本文是我们十天披星戴月写作的最后一篇。

谣言无尽,但面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永远只是尘埃。

谨以此纪念今日——日本投降69周年。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军队多次利用巧妙的战法与过人的勇气,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战例,却也夹带着很多水分甚至谎言,从断章取义到以讹传讹再到无中生有,各种来路的战果错综复杂,不仅给历史增添了荒谬,也让真正的英雄们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

这些战绩或为战时鼓舞士气而作伪,或因记忆不清而失真,或战后为“翻案”而编造,数量巨大类型庞杂。

笔者无力一一举证,只能择要者辟谣,以正视听。

从击沉“出云”号说起提到抗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驻华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

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这艘黄浦江上最大的战舰一直是日本海军在中国横行的符号,被中国军民当做记恨万分的大目标。

以至于沪语中专门有“出云舰”一词形容强大之物。

在著名的网文《六十年过去了,有谁还记得》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被作为国府抗战的重要战果。

有关“出云舰”的沉没说法颇多,有说空袭炸沉的,有说鱼雷艇偷袭击沉的,甚至还有说蛙人安放炸弹的……可是史料记载中,日本海军“出云”舰在上海期间仅受过轻伤,随后被日本海军恢复为一等巡洋舰,加装高射炮后返回日本,并在江田岛海军学校做训练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

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

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

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

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

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国民政府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型直升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黄金十年”忘了钢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的“黄金十年”指1927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这十年。

根据百度百科“黄金十年”条目引用据称是台湾的说法描述道:“1930年-1936年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1936年3月……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

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

”上面这段文字,乍一看简直令人扼腕叹息啊,好像民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化的边缘,要不是日本鬼子,要不是……但细一追究,这些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我们且不说这“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是不是未卜先知——1937年的20年后,差不多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倒真是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只不过,和国民政府毫无关系。

也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发电量、煤炭产量、铜产量和电台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工业的骨骼,钢铁的产量——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为何在这里没有提到钢铁产量?我们只好去搜索一下答案,一上来就有一个说法很引人注意。

“19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1930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不过这个说法也是在“选择性陈述事实”,因为在“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钢产量的低谷,原因与汉冶萍公司倒闭有关,产量从1927年的3万吨降低到了1931年的1.5万吨,此后回升到1934年的5万吨。

随后,好像民国政府突然发威,1935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1937年达到55.6万吨!“国粉”们,你们看,我帮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民国的钢铁产量在短短3年里增加了11.5倍!这数据,太惊人了……可为啥这么厉害的数据“台湾学者”们都羞于启齿?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和蒋记国民政府实在是毫无瓜葛,就算脸皮再厚也无法把这归入民国“黄金十年”的成就里。

晋造16式105毫米山炮,这是旧中国制造的比较先进的一种火炮,产量仅30门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1935年后国内钢铁产量上升:中原大战后,多地军阀为抗蒋需要,开始大搞兵工生产,其中四川的刘湘整理四川钢铁厂,到1936年将其产量扩大到年产一万吨钢的水平。

山西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军工生产,也搞了不少钢铁生产,具体钢产量不详,但从他能年产数百门山炮来看,产量可能也不小。

换句话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真正掌握的钢铁产量,反而比清末少得多了。

就这点而言,那个“反谣言”只是没把话说完整,因为那1.5万吨钢,差不多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真正掌握的钢产量。

但是国民政府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军工项目,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步枪、机枪、反坦克炮、野战炮等等,从其产量来看,这1.5万吨粗钢肯定不能满足钢铁的需求。

那么这钢是哪来的呢?民国巩县兵工厂历史中一份1935年1月的材料来源列表报告称:“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德奥,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德奥,熟铁3446.1公斤,来自德英奥,无烟药3922.16公斤,来自德美奥。

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

”——几大强国伺候您一个厂,真是倍儿有面子。

这就毫不奇怪。

抗战爆发后,诸如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等武器生产因为德国进口的炮钢用尽而难以为继。

那为何会有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策呢?原因很简单: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民国啊……关于你的话题为什么总是绕回到这上面来?哦,关于“黄金十年”,也不能忘了说一下,有人以为:民国重工业固然不行,那么轻工业发展应该很好……你们错了。

我们看看民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旗下面粉企业的故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从1902年投资面粉业开始,资本积累非常迅速,1906年又开始插足于纺纱业。

一时间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然而,与他们旗下工厂数目和设备增加的同时,工厂的负债也在迅速增加。

到1933年,除了3家面粉厂以外,荣氏兄弟旗下其余各厂都有抵押借款,而资本2200万元的9家纱厂所积欠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债务,在1934年就达到2100多万元,其中二、五两厂,在1936年不得不交给债权团接管。

如果有人不理解上述这件事,可以翻上去看看那段“黄金十年”的功绩,其中有一句话“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相信现在大家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吧?据民国自己的《上海市年鉴》统计资料,从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除少数一两年外)或资本额,都在逐年下降,资本额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就是说,一方面新设工厂的数目减少了,另一方面,数目日趋减少的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更加小了。

上海市这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源都面临这种情况,“黄金十年”里民国的“建设成就”让人还能说什么好呢?那么,“黄金十年”到底是怎么取得“7.7%的工农业产值增长”的呢?以下同样出自前面吹嘘“黄金十年”文章里的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其一:“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

”其二:“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

”这关税、法币这两大财源,是国民政府“黄金”进项的真正所在。

而这其中,“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赐予忠实买办的,“法币”则是仗着枪杆子强行推广的。

我都不想在这里评论什么了,读者们自己想吧。

至于“黄金十年”和解放后十年的比较嘛……有点不公平,我们就列举中国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135万吨;煤炭,24.6万吨到193万吨;水泥,66万吨到286万吨……如果说民国那主要工业品产量停滞、乃至到退的十年可以用“黄金”形容,那1949年到1952年之间的这种增长,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了——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在上述这些领域的产量全是世界第一。

太原兵工厂内生产的山炮,随着太原陷落,这一兵工基地也荡然无存民国军工的“黑科技”说过“黄金十年”,我们正经说一下抗战,说一下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兵工科技到底有多厉害,以及抗战期间军工生产的一些事情。

抗战期间,中国的军工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十分低下。

更令人奇怪的是国民政府对于作为军工生产的基础设施的态度:1943年,重庆18家铁厂中14家倒闭,4家钢厂中也倒闭了一家。

1944年4月2日《中央日报》称,机器厂维持经常开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机具约占总数的40%……这种景象与中国当时缺枪少炮的环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之所以不能利用国内的工业开工生产枪炮,是因为国军重视枪炮质量,因为当时国内无法冶炼出合适的枪炮钢材,也只有少数兵工厂拥有制造优质枪炮所需的设备。

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当时设备远比重庆这些工厂简陋的中共黄崖洞兵工厂还自行研制了“无名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与现在的81式不是一回事),甚至用铁轨钢制造了大批掷弹筒甚至仿92式步兵炮。

就算这些武器性能难堪大用,那也总比赤手空拳强得多。

更何况,军阀阎锡山曾在山西建设起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可观的火炮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门山炮。

尽管由于设计、材料等原因,大部分火炮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且“经常打几百甚至几十炮就出问题”。

但忻口战役中,在当时中国属于“超豪华”水平的晋绥军炮兵也算是打出了“百炮齐发,弹如雨落”的效果。

据称此役中晋绥军“炮兵有八个团参加,发射炮弹四万余发”。

可惜的是,随着太原陷落,失去后勤基地的晋绥军炮兵也就成了废物。

相比之下,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巩县兵工厂从技术水平上看要比“阎老西”高级多了,采用的是全套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除了生产枪械和火炮,甚至还有一个年产120吨毒气的化学战剂工厂(能生产催泪、呕吐、喷嚏等非致命毒剂,以及光气等致命性毒剂)。

不过由于它的附属防毒面具厂产能不足,中国军队无法有效使用化学毒气(风向一变就变成熏自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