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提取与褐变的条件与抑制(实验报告)1
酶促褐变的实验报告

酶促褐变的实验报告酶促褐变的实验报告引言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酶促褐变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酶催化下的反应产生的产物呈现褐色。
本实验旨在探究酶促褐变的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酶的催化作用。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马铃薯、刀具、磨砂纸、试管、试管架、酶提取液、过氧化氢溶液、酶抑制剂、计时器、酶活性测定仪器等。
首先,将马铃薯去皮并切成细小的块状。
然后,使用磨砂纸将马铃薯块磨碎,以便提取酶。
接下来,将磨碎后的马铃薯块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酶提取液,并在试管中加入酶抑制剂,以阻止酶的活性。
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上,保持温度恒定。
同时,准备另外一组试管,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酶提取液,作为对照组。
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上,并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进行一定时间后,使用计时器记录每组试管中的反应时间,并使用酶活性测定仪器测定每组试管中的酶活性。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在酶促褐变实验中,添加了酶提取液的试管呈现了明显的褐色,而对照组试管中的溶液则没有发生颜色变化。
此外,添加了酶抑制剂的试管中也没有出现褐色变化。
这表明,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催化反应,产生褐色产物。
而酶抑制剂的添加可以阻止酶的催化活性,从而阻止了褐变的发生。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推测酶促褐变的机制可能与酶的底物特异性有关。
酶在催化反应时,只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并通过改变底物的结构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本实验中,酶提取液与马铃薯中的特定底物结合,使其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褐色产物。
此外,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实验中保持试管的温度恒定,是为了确保酶的催化活性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而酶抑制剂的添加则能够阻止酶的催化活性,从而验证了酶在实验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酶促褐变的现象,并初步探究了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催化反应,产生褐色产物。
酶的催化活性受到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添加酶抑制剂来阻止酶的催化活性。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单位:学号:姓名:实验1.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实验原理与目的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但是PPO的存在是水果、蔬菜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一些经济植物产品的质量。
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也是马铃薯解除休眠的指标之一。
本实验将采用马铃薯为主要材料,通过细胞组织破碎匀浆、过滤、离心、硫酸铵沉淀、透析等步骤获得PPO的粗酶液。
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材料:马铃薯(大约每小组100-2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6.(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时配×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ml;0.02M Tris-HCl缓冲液pH7.4(内含0.001M EDTA)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0ml; NaCl;聚乙二醇: DEAE-纤维素 DE52;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三、实验步骤(1)粗酶提取:马铃薯丁按1:1(W/V)比例与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匀浆后4层纱布过滤,滤液以6000rpm离心10min,弃除沉淀获得酶提取液。
(2)盐析分级沉淀:在酶提取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使其达到4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然后6000rpm离心20min弃除沉淀;离心上清液再加入固体硫酸铵达到7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再以6000rpm离心20min,弃除上清液,收集粗酶沉淀;沉淀用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 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溶解,装入透析袋中用0.02M 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获得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实验四、马铃薯块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及酶学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一般原理及操作技术方法。
2了解酶的活性与植物组织褐变以及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不耐储藏,在加工过程中去皮切分后非常容易发生酶促褐变,使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大为降低,制约着马铃薯的开发利用。
酶促褐变是马铃薯加工产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其中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马铃薯等果蔬发生酶促褐变的重要酶类。
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直接影响酶促褐变程度。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又称酪氨酸酶、儿茶酚酶、酚酶等.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含铜氧化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研究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对食品的加工与保藏工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检测食品中多酚氧化酶具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在一定的温度、pH条件下,有氧存在时,能使催化邻苯二酚氧化生成有色物质,单位时间内有色物质在410nm处的吸光度与酶活性强弱成正相关,在分光光度计410nm处使反应体系的OD值产生变化,通过OD值的变化确定PPO的酶活大小。
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儿茶酚)+1∕2O2——————→邻醌+H2O三、试验材料、试剂及试验用品1.材料:马铃薯块茎。
2.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容量瓶3.试剂:L 磷酸缓冲液(pH=);L邻苯二酚;L磷酸氢二钠;L磷酸二氢钠;10mmol/L 柠檬酸;10mmol/L抗坏血酸;10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10mmol/L亚硫酸钠四、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取马铃薯块茎样品,加入预冷的磷酸缓冲液()3ml,研磨匀浆,转移到离心管中,再用7mL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钵,合并提取液,在4℃下离心(8000r/min)5min,取上清液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并量取粗酶液体积。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的形式来了解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设备•马铃薯样本•绞肉机或搅拌器•磨砂碗和磨砂棒•pH计•试管•离心机•显微镜•多酚氧化酶底物•过氧化氢•水浴器•吸光度计实验步骤1.准备马铃薯样本。
将马铃薯去皮并切成小块。
2.使用绞肉机或搅拌器将马铃薯块搅拌成糊状。
3.将搅拌好的马铃薯糊转移到磨砂碗中。
4.使用磨砂棒在马铃薯糊中搅拌,以破碎细胞壁并释放多酚氧化酶。
5.将磨砂碗中的混合物转移到试管中,并进行pH调节。
6.使用pH计测量试管中的pH值。
将pH值调节至较为适宜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范围内。
7.向试管中加入多酚氧化酶底物。
8.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以促进多酚氧化酶的反应。
9.将试管放置在水浴器中,并根据实验要求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10.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
11.取出离心后的试管,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试管中的沉淀物。
12.使用吸光度计测量试管中的吸光度,以确定反应的强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马铃薯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并且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释放出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
2.多酚氧化酶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能够有效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
3.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会产生一定的沉淀物,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4.反应的强度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实验结论马铃薯中含有具有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能够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并在合适的pH值和温度下表现出最佳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多酚氧化酶在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步骤和方法也为后续类似的实验提供了参考。
生化大实验实验报告

一蛋白质提取、纯化及分析技术实验一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材料与试剂(1)马铃薯(大约每小组200-3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时配×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 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配置时配。
(3)实验器械与仪器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搅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透析袋;过滤纱布;植物组织匀浆器;PH计和PH试纸;GL-20C高速冷冻离心机;DL-7A大容量低速冷冻离心机二、操作步骤1:粗酶提取:马铃薯组织按1:1(W/V)比例与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匀浆4层后纱布过滤,滤液以6000rpm离心10min,弃除沉淀获得酶提取液。
2:盐析分级沉淀:在酶提取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使其达到4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然后6000rpm离心20min弃除沉淀;离心上清液在加入固体硫酸铵达到7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再以6000rpm离心20min,弃除上清夜,收集粗酶沉淀。
沉淀用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溶解,装入透析袋中用0.02N 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获得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三、实验结果获得PPO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实验二柱层析纯化PPO一、材料与试剂试剂:0.02M Tris-HCL缓冲液Ph7.4(内含0.001M EDTA)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0ml;NaCL;聚已二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等;实验器械与仪器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搅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层析柱、pH计和pH试纸、恒流泵、梯度混合仪、核酸蛋白监测仪、GL-20C高速冷冻离心机、DL-7A大容量低速冷冻离心机二、操作步骤1.葡聚糖凝胶的处理、装柱及平衡(1)柱材处理称取一定量的Sephadex G-200干粉,加无离子水或蒸馏水浸泡溶胀48h,去掉悬浮的细微颗粒,为防止凝胶颗粒中的空气存在,影响层析效果,凝胶装柱前一定要将凝胶液中的气体除掉,其办法是将凝胶液放进抽滤瓶中,进行抽真空处理,直到凝胶液中没有气泡出现为止。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引言: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之一。
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其中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
本实验旨在研究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马铃薯样品、磷酸盐缓冲液、多酚底物、多酚氧化酶提取液、酶抑制剂、试管、显色液等。
首先,将马铃薯样品切碎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接下来,将提取液与多酚底物混合,并分别加入不同试管中。
在一定温度下,加入酶抑制剂的试管作为对照组。
最后,加入显色液,测定各试管中的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较低的温度下,酶活性较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在较低温度下,酶的活性受限,酶分子的振动较小,无法与底物有效结合。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分子的振动增大,使得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从而提高了酶的活性。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下降。
此外,实验还发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在中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酸性酶,在中性条件下,酶的结构最稳定,最有利于与底物结合。
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使得酶与底物的结合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
此外,实验还研究了酶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加入酶抑制剂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酶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从而阻止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这一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到酶抑制剂的调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

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食品酶促褐变的控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食品中酶促褐变的现象,探讨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保存性。
二、实验原理食品酶促褐变是指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黑色素类物质,导致食品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水果、蔬菜等富含酚类物质的食品中较为常见。
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包括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气含量、去除酚类物质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苹果、土豆、茄子、柑橘类水果等富含酚类物质的食品,以及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
2.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同种食品的不同处理方法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如苹果切块后分别浸泡在柠檬酸溶液和水中,土豆分别在抗坏血酸溶液和水中处理等。
3.测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分别取各组食品样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4.观察酶促褐变现象:对各组食品样本进行观察,记录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程度等。
5.测定黑色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食品样本中黑色素的含量。
6.分析实验数据:对比各组实验数据,分析添加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酶促褐变现象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各组实验数据,发现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可以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延缓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降低黑色素的含量。
此外,实验还发现,去除酚类物质或降低氧气含量等处理方法也可有效控制食品酶促褐变。
2.结果分析: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添加剂具有还原性,可以提供氢离子与多酚氧化酶的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控制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
此外,这些添加剂还可以通过调节食品的pH值来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去除酚类物质或降低氧气含量等处理方法也可有效控制食品酶促褐变,这些方法直接避免了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的接触,减少了黑色素类物质的形成。
五、结论本实验研究了食品中酶促褐变的现象,并探讨了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等还原性添加剂可以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延缓酶促褐变现象的发生时间,降低黑色素的含量。
土豆褐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真空包装、脱氧包装对土豆切片褐变的影响,了解不同包装方式对食品保质期的影响,以及相关包装材料对食品的保护作用。
二、实验原理土豆切片在暴露于空气中时,由于其富含多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容易发生酶促褐变。
真空包装和脱氧包装能够降低包装容器内的氧气含量,从而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实验材料:- 土豆:选取新鲜、大小一致的土豆- PE塑料袋、PA/PE塑料袋、Al/PE塑料袋2. 实验设备:- 刀具- 真空封口机- 普通热压封口机- 色差仪四、实验方法1. 土豆切片制备:将洗净外皮的土豆切成厚度2~3mm、大小均匀一致的厚片。
2. 真空包装实验:将切好的土豆片分别装入PE、PA/PE、Al/PE塑料袋中,进行真空包装。
3. 脱氧包装实验:将切好的土豆片分别装入PE、PA/PE、Al/PE塑料袋中,封口后放入脱氧剂,进行脱氧包装。
4. 褐变观察:在30分钟、1小时、24小时后,分别拆包观察土豆片的褐变情况,并记录土豆片的L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真空包装对土豆切片褐变的抑制作用:通过实验发现,真空包装能够有效抑制土豆切片的褐变。
在30分钟、1小时、24小时后,真空包装的土豆切片褐变程度均低于其他包装方式。
2. 脱氧包装对土豆切片褐变的抑制作用:脱氧包装同样能够有效抑制土豆切片的褐变。
在30分钟、1小时、24小时后,脱氧包装的土豆切片褐变程度均低于其他包装方式。
3. 不同包装材料对土豆切片褐变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PA/PE和Al/PE塑料袋的包装效果优于PE塑料袋。
这可能是由于PA/PE和Al/PE塑料袋的气密性更好,能够更好地隔绝氧气。
六、实验结论1. 真空包装和脱氧包装能够有效抑制土豆切片的褐变,延长食品保质期。
2. PA/PE和Al/PE塑料袋的包装效果优于PE塑料袋。
3.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食品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方式和包装材料,以延长食品保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提取与褐变的条件与抑制》
实验时间:2010年11月17日12:30-17:10
实验目的:我们希望探究马铃薯切开后为何会变色及如何抑制。
于是我们决定尝试提取多酚氧化酶并研究其褐变的条件。
实验原理:我们通过3组实验,提取粗酶液,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粗酶液的颜色变化来探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实验过程:
一、提取粗酶液
1.取10.0g 洗净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切碎,放入研钵中。
2.加约15ml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
3.匀浆后4层纱布过滤,得到一次过滤粗酶液。
二、进行对比试验
1.在第一次获得的粗酶液中,我们为了熟悉试验仪器,将粗酶液在离心机中以4000rpm离心10min,得到棕黄色液体,在容器底部有白色沉淀。
将离心后上层清夜倒入1号试管,20分钟后棕黄色液体变为深棕色。
一个小时后无明显变化,4.5小时后发现上层液体出现黑色颗粒。
2.第二次我们仅将粗酶液离心3min,这是为了防止粗酶液在离心过程中反应,影响后续实验,离心过后粗酶液无变色,分别将试液倒入4号5号试管。
将4号试管在酒精灯上煮沸后静置,将5号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1分钟后静置。
此时两个试管均较浑浊,10分钟后两个试管均出现部分沉淀,20分钟后4号试管分成上下两层,上层透明,下层为白色沉淀。
5号试管分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白色絮状物,中层透明,下层为白色沉淀。
40分钟试管后无变化。
说明加热可以抑制多酚氧化酶。
3.第三次同第二次离心3min后将粗酶液加入8.2.7.3.6号试管,将2号试管加入较多氢氧化钠溶液,7号试管加入较少氢氧化钠溶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较少稀盐酸,在6号试管中加入试管稀盐酸,8号试管不做处理进行对照。
4.5小时后8号试管中液体变为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
2号试管中液体变为棕黑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下层较透明。
7号试管中液体变为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
3号试管中液体变为棕灰色,上层出现极细的黑色颗粒比下层棕色深。
号试管中液体变得极为浑浊,不透明,无沉淀分层现象,为白色。
4.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验证实验,将4块马铃薯切为1cm×1cm×1cm大小的方块。
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用纸吸干,滴加稀盐酸后用纸吸干,泡在水里处理后静置观察。
4小时后观察。
加热组变为棕色,表面出现黑色颗粒。
氢氧化钠组没有变色,表面出现黑色颗粒。
稀盐酸没有变色,表面仅有部分出现黑色颗粒。
泡水组无变化。
高一(17)班李罡陈帆影张文祥
2010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