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多酚氧化酶

合集下载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单位:学号:姓名:实验1.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一、实验原理与目的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但是PPO的存在是水果、蔬菜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一些经济植物产品的质量。

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也是马铃薯解除休眠的指标之一。

本实验将采用马铃薯为主要材料,通过细胞组织破碎匀浆、过滤、离心、硫酸铵沉淀、透析等步骤获得PPO的粗酶液。

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材料:马铃薯(大约每小组100-200g)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6.(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时配×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ml;0.02M Tris-HCl缓冲液pH7.4(内含0.001M EDTA)配制时配×10倍浓缩液1000ml; NaCl;聚乙二醇: DEAE-纤维素 DE52;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三、实验步骤(1)粗酶提取:马铃薯丁按1:1(W/V)比例与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匀浆后4层纱布过滤,滤液以6000rpm离心10min,弃除沉淀获得酶提取液。

(2)盐析分级沉淀:在酶提取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使其达到4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然后6000rpm离心20min弃除沉淀;离心上清液再加入固体硫酸铵达到70%饱和度(边加边搅拌达到充分溶解),再以6000rpm离心20min,弃除上清液,收集粗酶沉淀;沉淀用0.03M磷酸缓冲液pH6.0(内含0.02M 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溶解,装入透析袋中用0.02M 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获得粗酶液供上柱使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实验四、马铃薯块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及酶学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一般原理及操作技术方法。

2了解酶的活性与植物组织褐变以及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不耐储藏,在加工过程中去皮切分后非常容易发生酶促褐变,使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大为降低,制约着马铃薯的开发利用。

酶促褐变是马铃薯加工产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其中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马铃薯等果蔬发生酶促褐变的重要酶类。

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直接影响酶促褐变程度。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又称酪氨酸酶、儿茶酚酶、酚酶等.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含铜氧化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研究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对食品的加工与保藏工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检测食品中多酚氧化酶具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在一定的温度、pH条件下,有氧存在时,能使催化邻苯二酚氧化生成有色物质,单位时间内有色物质在410nm处的吸光度与酶活性强弱成正相关,在分光光度计410nm处使反应体系的OD值产生变化,通过OD值的变化确定PPO的酶活大小。

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儿茶酚)+1∕2O2——————→邻醌+H2O三、试验材料、试剂及试验用品1.材料:马铃薯块茎。

2.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容量瓶3.试剂:L 磷酸缓冲液(pH=);L邻苯二酚;L磷酸氢二钠;L磷酸二氢钠;10mmol/L 柠檬酸;10mmol/L抗坏血酸;10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10mmol/L亚硫酸钠四、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取马铃薯块茎样品,加入预冷的磷酸缓冲液()3ml,研磨匀浆,转移到离心管中,再用7mL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钵,合并提取液,在4℃下离心(8000r/min)5min,取上清液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并量取粗酶液体积。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的形式来了解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设备•马铃薯样本•绞肉机或搅拌器•磨砂碗和磨砂棒•pH计•试管•离心机•显微镜•多酚氧化酶底物•过氧化氢•水浴器•吸光度计实验步骤1.准备马铃薯样本。

将马铃薯去皮并切成小块。

2.使用绞肉机或搅拌器将马铃薯块搅拌成糊状。

3.将搅拌好的马铃薯糊转移到磨砂碗中。

4.使用磨砂棒在马铃薯糊中搅拌,以破碎细胞壁并释放多酚氧化酶。

5.将磨砂碗中的混合物转移到试管中,并进行pH调节。

6.使用pH计测量试管中的pH值。

将pH值调节至较为适宜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范围内。

7.向试管中加入多酚氧化酶底物。

8.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以促进多酚氧化酶的反应。

9.将试管放置在水浴器中,并根据实验要求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10.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

11.取出离心后的试管,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试管中的沉淀物。

12.使用吸光度计测量试管中的吸光度,以确定反应的强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马铃薯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并且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释放出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

2.多酚氧化酶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能够有效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

3.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会产生一定的沉淀物,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4.反应的强度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实验结论马铃薯中含有具有较高活性的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能够催化底物的氧化反应,并在合适的pH值和温度下表现出最佳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吸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反应越强烈。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多酚氧化酶在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步骤和方法也为后续类似的实验提供了参考。

实验六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和化学性质

实验六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和化学性质

实验六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和化学性质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方法。

2、掌握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其最适pH值为6-7。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以邻苯二酚为底物,可以被氧化形成邻苯二醌。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的颜色的变化鉴定,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是常见的,如去皮的马铃薯和水果变成褐色就是由于该酶作用的结果。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底物是邻苯二酚(儿茶酚)。

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与邻苯二酚的结构相似,它们也可以被氧化为各种有色物质。

三、实验器材1、实验仪器匀浆机,离心机,冰箱,恒温水浴,烧杯,三角瓶,漏斗,小刀,纱布,2、材料与试剂1)马铃薯2)0.1mol/L的NaF溶液:将4.2g氟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3)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稀NaOH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防止其自身的氧化作用。

当溶液变成褐色时,应重新配制。

新配制的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

4)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5)5%三氯乙酸溶液6)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将0.11g间苯二酚溶解于100 mL水中。

7)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将0.11g对苯二酚溶解于100 mL水中。

8)硫酸铵晶体四、实验步骤1、多酚氧化酶的制备每三个小组一起,称取150 g马铃薯(新马铃薯可以不去皮),切块后放入匀浆机,加入150mL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

各组分别量取50mL滤液置离心管中,于4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夜,加入硫酸铵晶体16g,溶解,于4℃放置30min,于4000转/min离心15min,弃上清液,沉淀用15ml pH4.8的柠檬酸缓冲液溶解,即为粗酶液。

2、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按表1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表1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混匀后37℃保温5、10、15、20min,观察并试管号酶液邻苯二酚水记录颜色变化(用+表示)1 15滴15滴-2 15滴-15滴3 -15滴15滴3、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按表2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引言: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之一。

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其中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

本实验旨在研究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马铃薯样品、磷酸盐缓冲液、多酚底物、多酚氧化酶提取液、酶抑制剂、试管、显色液等。

首先,将马铃薯样品切碎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接下来,将提取液与多酚底物混合,并分别加入不同试管中。

在一定温度下,加入酶抑制剂的试管作为对照组。

最后,加入显色液,测定各试管中的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较低的温度下,酶活性较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在较低温度下,酶的活性受限,酶分子的振动较小,无法与底物有效结合。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分子的振动增大,使得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从而提高了酶的活性。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下降。

此外,实验还发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在中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酸性酶,在中性条件下,酶的结构最稳定,最有利于与底物结合。

而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酶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使得酶与底物的结合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

此外,实验还研究了酶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加入酶抑制剂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酶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从而阻止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这一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到酶抑制剂的调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性质研究概要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性质研究概要

摘要多酚氧化酶是植物中常见的生物催化剂,常催化植物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若以马铃薯为原料提取多酚氧化酶进行分离纯化等研究则需要使用乙醇作为提取剂。

通过研究得到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理化性质,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40℃和pH5.8。

为了了解低浓度下的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偏重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半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等试剂对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影响,将上述试剂按一定浓度加入马铃薯多酚氧化酶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试剂都对多酚氧化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Study on the feature of the Potatos Polyphenol OxidaseLi Bozhi(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Abstract: Polyphenol oxidase is a common biological catalyst in plants.Always take part in many catalytic reaction of plants Biochemical reaction.In this work, potato was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 to prepare Polyphenol Oxidase by ethanol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To studi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tatos Polyphenol Oxidase.We Learnt that the best temperature and PH for this enzyme is 40℃ and pH5.8。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分离钝化中所用的实验技术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分离钝化中所用的实验技术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分离钝化中所用的实验技术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的氧化酶,在水果和蔬菜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具有强氧化作用,它可以在加工过程中抑制色素、气味和味道的变化。

因此,分离PPM与钝化处理(inactivation)是加工马铃薯产品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就分离和钝化PPM的实验方法作一详细报道。

一、实验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胰蛋白酶分离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然后通过过滤、冷冻干燥和钝化处理,使PPM能够抵抗非常低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保持它在制备马铃薯加工产品时良好的功能性。

为了实施以上实验,首先从马铃薯中提取 Enzyme Raw Powder (ERP),然后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将ERP中的PPO分离出来,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和钝化处理。

最后,测试所得的产品是否符合特定的质量要求。

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原料都来自经过性能认证的合格的马铃薯中提取的低PPM。

二、PPM萃取ERP中的酶分子通常不能直接分离出来,一般采用胰蛋白酶(trypsin)分解ERP中多酚氧化酶中的蛋白质,以溶解PPM,并将其从ERP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中,ERP通过减压滤饼制成粉状,然后加以混合和萃取,得到含有PPO的悬浮液。

在萃取过程中,要考虑时间、温度、pH值、萃取次数,以及胰蛋白酶的用量等因素,以保证分离效果的最佳化。

三、PPO的过滤将萃取的悬浮液通过SMB技术(spontaneous migration morphsim)进行过滤,以获得PPO滤渣,然后再对其进行过滤、冻结干燥和静电分集等技术处理,可实现对PPO的进一步纯化和分离。

本实验采用的技术是根据回收率和活性结合电泳(electrophoresis)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活性元素大小分馏(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等多种方法,达到实验要求的高质量产品。

多酚氧化酶的实验报告

多酚氧化酶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测定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分析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PPO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类物质,使植物组织发生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来计算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新鲜马铃薯、0.1mol/L邻苯二酚溶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NaF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硫脲、0.01mol/L间苯二酚、蒸馏水。

2. 仪器:分光光度计、匀浆机、离心机、恒温水浴、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液的制备:取新鲜马铃薯150g,洗净后切块,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50mL,于3500r/min离心5-10min,取上清液。

2. 酶活性测定: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

向A、B、C三管中加入0.1mol/L邻苯二酚溶液1mL、pH6.8磷酸盐缓冲液2mL,向A、B管中加入酶液0.5mL,C管不加。

将三管置于恒温水浴中,在反应时间分别为0、10、20、30、40、50min时,取出A、B、C三管,分别加入5%三氯乙酸溶液1mL,摇匀后于4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3. 数据处理:以邻苯二酚为标准曲线,计算酶活性。

五、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邻苯二酚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酶活性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不同反应时间下的酶活性。

3.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分析:通过实验,分析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1. 成功掌握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2. 通过实验,分析了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温度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其性质研究设计性实验方案
题目: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系(部)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班级:生物科学102班
小组成员:韩春、高有湖、高彩云
指导教师:张喜峰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其性质研究设计性实
验方案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及人体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地下苹果”之美称”。

我国各省均有种植,种植面积广,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加工利用水平却远落后于国外。

鲜切马铃薯是一种新型的马铃薯初加工制品,因食用方便、快捷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马铃薯切分后呼吸作用和各种衰老代谢反应加剧,品质迅速下降;另外,由于切分造成的机械伤导致细胞破裂,切分表面木质化或褐变,极易失鲜失重,从而降低了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马铃薯中的多酚氧化酶(PPO)鲜切以后催化底物氧化聚合,导致褐变。

目前,马铃薯抗褐变方法主要集中在微波、烫漂、蒸汽处理及驱逐或隔氧等物理方法和应用柠檬酸、亚硫酸盐等抗氧化剂的化学方法,而其他抗氧化剂的研究较少。

为深入研究鲜切马铃薯抗褐变技术措施,探讨马铃薯中PPO酶学特性,笔者系统研究了切分马铃薯中PPO酶活特性,分析了几种常用防腐、防褐抑制剂对切分马铃薯PPO的抑制效果及贮运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加工中褐变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材料与仪器:
马铃薯(农生院试验田);邻苯二酚、抗坏血酸、VC、柠檬酸等均为分析纯。

三.仪器与设备:
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冷冻离心机、移液枪、水浴锅等。

四.实验原理:
马铃薯PPO酶学特性与防褐剂的筛选。

马铃薯切分后,测定不同pH值(4、6、7、8、9)和温度(10-50℃)下PPO活力;通过高温(60-100℃)处理,确定PPO 热稳定性。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PPO活性,经米氏方程回归分析,确定PPO酶促反应动力学模型。

通过抗坏血酸、NaHSO4 柠檬酸、壳聚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EDTA—Na2、丙酸钙、CaCI2,、PVPP等确定马铃薯PPO较合适的防褐剂和防腐剂,选用较为有效的试剂进行L9(3)4正交试验,通过马铃薯丝褐变度确定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组合。

五.实验步骤:
(1)粗酶液制备:
马铃薯去皮后称取5 g,加5 ml的0.03 mol/L磷酸缓冲液,研磨后,在4 ℃下6000
r/min离心10 min,沉淀经缓冲液重悬后再次离心。

所得上清液定容至50 ml即得粗
酶液。

(2) PPO酶活的测定:
反应体系0. 1 mol/L磷酸缓冲液(pH值7. 0) 2 ml、0. 5 mol/L邻苯二酚1 ml、PPO 粗酶液0.5ml。

以缓冲液为对照,在420 nm下加入酶液后,每2min记录1次OD值,以OD值变化0. 001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3)温度对马铃薯PPO活性的影响:
(4)pH值对马铃薯PPO 活性的影响:
(5)不同试剂多PPO影响:
参考文献:
来源:
[1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67-6 作者:刘静等阅读次数: 481 [ 2 ]刘普幸,李筱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预警中的应用———以酒泉绿洲为。

例[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 (5) : 15 - 18.
[ 3]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 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 (6) : 59 - 62.
[ 4 ]孙凡,李天云,黄轲,等.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检测预警研究———理论与指标体系[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7 (6) : 757 -762
[ 5 ]赵焕巨,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三农”务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 -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