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摘要: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体中,由核基因编码,能与铜相结合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植物多酚氧化酶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对农产品食品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多酚氧化酶的分布、分子结构及活性诱导特点,PPO与酶促褐变的关系及对食品的影响,介绍了食品工业生产中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并展望了今后PPO及酶促褐变的研究方向,以对食品中PPO及在酶促褐变中的应用作浅析。

关键词:食品;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控制

1 前言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 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铜结合酶。它早在1895 年就被发现,直至1937 年才被分离得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其分为单酚单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 ,EC. 1. 14. 18. 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catechol oxidase) , EC. 1. 10. 3. 2)、漆酶(laccase , EC. 1.10. 3. 1)[1,2]。现在所说的多酚氧化酶一般是指儿茶酚氧化酶和漆酶的统称。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变现象,其中以酶引起的褐变作用非常迅速,酶促褐变需要和氧接触,由酶催化,故称之为酶促褐变。这是由于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食物在采摘后,组织中仍在进行活跃的代谢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完整的果蔬组织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偶联进行的,但当发生机械性的损伤(如削皮、切开、压伤、虫咬、磨浆等)及处于异常的环境条件下(如受冻、受热)时,便会影响氧化还原作用的平衡,发生氧化产物的积累,造成变色。

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于食物中的变化,如香蕉、苹果、梨、马铃薯等园艺产品均很容易在削皮切开后褐变,不仅有损于感观,且影响产品的运销,还可使产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另一方面,适当的褐变又是形成如茶叶、可可豆、某些干果等食品良好风味与色泽所不可缺少的。而PPO属于酚酶,能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被认为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故对食品中PPO 进行相关研究,寻找能抑制或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在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PPO概述

2.1 分布

PPO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各种器官或组织中。研究表明,有活性的PPO定位于正常细胞的质体中。叶绿体的PPO存在于类囊体上,其它类型质体的PPO存在于各种囊泡上[3]。同一植株内,不同成熟度、不同部位的PPO酶活性也有差异,一般幼嫩部分含量较多, 成熟部分含量较少[4]。姜红波等[5]对茶树菇不同部位的粗酶液活性测定表明,菌柄下酶活性最小;菌盖与菌褶处酶活性较大。此外,PPO 相当稳定,甚至在土壤中已腐烂的植物残渣上都可检测到PPO的活性。

2.2 分子结构

PPO 通常先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前体一般由N-端导肽、中间高度保守的Cu结合区和C-端疏水区3部分组成。PPO的Cu结合区是该酶的主要功能区,其他部分则对酶的构象、高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起作用。

N-端导肽是叶绿体蛋白的典型特征,它能指导PPO蛋白质前体进入类囊体膜,保守性很低。中间高度保守的Cu结合区富含His残基,每个Cu与3个His 残基以配位键相连,形成了有特定三维结构的活性部位[6]。而PPO的C-端是疏水性的。有文献报道葡萄浆果PPO前体加工过程中常切掉一个16.2 kD无活性的C-端[7]。2.3 活性的诱导

通常PPO是以非活性的前体态存在于类囊体中,而它的酚底物在液泡中,这种空间隔离只有被打破引起亚细胞区域化改变时,PPO才表现出酶活性。许多生物、非生物因素都可诱导PPO 活性,例如:机械损伤、细菌真菌感染、信号分子(如系统素、茉莉酸甲酯、水杨酸、乙烯、cAM P)处理等。

3 PPO与酶促褐变

3.1 酶促褐变机理

酶促褐变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植物组织在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酚-醌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细胞组织破坏以后,氧就大量侵入,造成醌的形成和其还原反应之间的不平衡,于是发生了醌的积累,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就形成了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

PPO能催化单元酚和二元酚等多元酚到联苯酚的羟基化,以及羟基酚到醌的

脱氢反应。醌在植物体内自身聚合,或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反应,产生黑色或褐色的沉积物,被认为是植物体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8]。

3.2 酶促褐变对食品影响

3.2.1 抵抗病原菌

对植物而言,PPO在抵抗微生物和病毒性侵染方面发挥着作用。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系统大致可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一些结构上的因素如细胞壁等;第二道防线是感染或受伤位点被局部激活来阻止病原菌的扩散。一旦病原菌攻破这两道防线,宿主感染位点及其周围的细胞局部死亡(过敏反应),使病原菌被限制在原侵染部位不能扩散。过敏反应通常伴随着系统获得性抗性(免疫性)的增加;免疫性就是植物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免疫性是通过诱导一些防御相关蛋白的形成或活性增加来获得的,PPO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PPO在经历次级聚合反应中形成的醌产生黑色的不溶性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充满了植物组织,起着阻止感染蔓延的屏障作用,从而保证果蔬等农产品食品的固有品质。

3.2.2 良好感官品质的形成

PPO 对食品和饮料生产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食品和饮料的色泽,也影响其品质,特别是在制作绿茶、红茶、烤烟和水果类饮料的过程中更为突出[9,10] 。

茶叶中所有化学成分中,儿茶素与多酚氧化酶尤为重要,除绿茶、黄茶外,各种茶叶的加工都是基于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的氧化作用,即所谓的“发酵”过程。据文献,PPO引起的一系列次生反应是乌龙茶制造过程中特有的化学变化,是乌龙茶加工中重要的氧化还原酶类,PPO活性通过影响做青方法从而对成茶的滋味和香气形成起着重要作用[11]。在啤酒生产过程中,由于多酚物质会影响啤酒的外观稳定性中的非生物稳定性和风味稳定性,故PPO与啤酒风味陈化也紧密相关[12]。

3.2.3 不良感官品质的形成

多酚氧化酶是引起果蔬酶促褐变的主要酶类,PPO催化果蔬原料中的内源性多酚物质氧化生成黑色素,严重影响制品的营养,风味及外观品质。

如苹果由于富含酚类物质而VC 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在有高活力的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作用下,苹果制品在加工中很易发生酶促褐变。在混浊苹果汁

的制备过程中,有70%以上的褐变发生在破碎过程中[13]。酶促褐变降低了苹果的营养价值,改变了其风味[14]。

4 食品生产中酶促褐变的抑制

PPO对于果蔬保鲜和采后加工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褐变造成的食品品质下降,加工过程中PPO酶的钝化处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PPO抑制在防止水果和蔬菜褐变方面的重要作用,抑制PPO的活性或消除酶促反应的发生条件能较好地保持鲜果的色泽、风味及营养。酶促褐变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底物(多酚类物质)、氧介质、PPO[15]。实际操作中从食品中除去PPO的底物(多酚类物质)不仅困难,而且不现实。因此比较有效的是抑制PPO活性,其次是防止与氧接触。

4.1 温度调控

瞬时高温可使包括PPO在内的酶钝化,热处理是生产中常用钝酶方法之一,通常以PPO作为热烫指示剂,常以蒸汽或热水为湿媒介,通过热烫或漂烫工艺用于压榨果汁的预处理[16],提高产品中功能成分含量,改善速冻食品的感官品质和风味,不过在工业中漂烫的最佳终点判断至关重要。不同的果蔬品种,具体处理参数不同,适度的处理时间内亦可提高出汁率,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营养成分流失[17]。

此外,冰温保藏也可以抑制PPO 酶活,减少总酚含量的下降趋势,对果蔬的保鲜有着明显的作用。冰温保藏,是将食品贮藏在0℃以下至各自的冻结点的范围内的保鲜方式,继冷藏和气调之后,成为第三代保鲜技术。冰温贮藏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保鲜方法,研究表明[18]其对莲藕保质期比冷藏要长,并且冰温贮藏后的果实以低温冷链方式出库后其PPO在货架期内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9],对于延长鲜食果蔬的货架寿命收效显著。

4.2 酸度调控

大多PPO最适pH值在6.0—7.4范围,在pH值降至4.0以下,PPO几乎完全失去活性。因此利用调酸降低pH值的方法抑制果蔬褐变,是果蔬加工中常用的方法。可采用加入适量的pH调节剂如柠檬酸、苹果酸、醋酸等降低pH值,抑制褐变发生率,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使用,且符合食用级标准。有报道称抗坏血酸、柠檬酸、柠檬汁和橘子汁对皇家嘎拉苹果PPO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0]。尤其是柠檬汁和橘子汁在嘎拉苹果加工中的应用是天然的、安全无害,为

利用酸度来调控天然果蔬制品的PPO活性以抑制酶促褐变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柠檬酸是使用最广泛的的食用酸,对酚酶有降低pH值和螯合酚酶的Cu辅基的作用,但作为褐变抑制剂来说,单独使用柠檬酸的效果不大,通常需要与抗坏血酸或亚硫酸联用。苹果酸是苹果汁中主要有机酸,在苹果汁中对酚酶的抑制作用要比柠檬酸强得多。乔勇进等[21]研究表明pH对贮藏梨汁褐变影响较大,随着pH降低,梨汁褐变度越大。

抗坏血酸是比柠檬酸和苹果酸更加有效的酚酶抑制剂,即使浓度极大也无异味,对金属无腐蚀作用,且作为一种维生素,其营养价值也是尽人皆知的。Vc 不仅可降低环境pH值,它与异Vc钠既能抑制PPO本身的催化作用,同时又能还PPO形成的产物醌为酚,并且还能消耗反应体系中的氧。在实际生产中较为理想的抑制剂是Vc,这是由于Vc 是水果中的成分,安全性高,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广泛地应用。

4.3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对果蔬的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很好,而且持续时间长。它们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酶本身,降低对单酚和二酚类的催化反应活性,又可与反应中生成的醌类物质结合形成无色物质。同时,亚硫酸还有漂白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22]。虽然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对果蔬中的褐变有高效的抑制作用,但是亚硫酸盐用于食品中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已经被限制使用,所以人们都致力于研究亚硫酸盐的替代品。

4.4 L-半胱氨酸

L-半胱氨酸(L-Cys)是一种强效抑制剂,其抑制褐变的机制归纳起来为:一是醌类物质能与半胱氨酸形成无色的复合物,阻止了醌类物质聚合而不能形成的色素物质;二是半胱氨酸可通过与PPO活性位点的铜离子不可逆结合而抑制酶活性,或者替代PPO活性位点的组氨酸残基;三是半胱氨酸并非阻止PPO氧化酚类,而是阻止酚类的聚合[23]。但是L-Cys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破坏产品风味,所以近年来致力于研究L-Cys与其他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效果。周向军等人[24]以邻苯二酚为底物,在413nm处测定黑美人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发现L-Cys对PPO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强于抗坏血酸。

4.5 曲酸

曲酸及其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或称多酚氧化酶PPO)有强烈抑制作用,20μg/mL浓度的曲酸就可抑制不同来源的酪氨酸酶的70%~80%的活力。另外曲酸具有抗氧化性,它的酚羟基可以被还原;它还可与Fe、Cu、Mn等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刘波[25]发现曲酸在苹果汁褐变中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0%~80%。

4.6 4-乙基间苯二酚(4-HR)

4-己基间苯二酚(4-HR)是一种新型抗氧化剂,是酪氨酸酶的有效抑制剂,其化学稳定性相当好,安全性高,对酚酶抑制力强,已被推荐用于防治果蔬产品的酶促褐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谢绍萍等报道,当4-HR添加量≥0.1%时,对香蕉浆液的护色有较好的效果[26]。4-己基间苯二酚也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抑制蘑菇、鲜切梨、马铃薯的酶促褐变。

5 展望

目前对影响酶促褐变的各因素对褐变抑制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多,褐变机理也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弄清。关键问题集中在对PPO及其底物的研究以及农作物采后贮藏环境对酶促褐变的影响。酶促褐变与果实衰老有密切关系,而PPO 合成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衰老有关。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PPO 的深入研究有

望从分子水平上搞清酶促褐变的机理,为控制酶促褐变提供新方法。如选育出PPO酶活性相对较低的品种、改变控制PPO的基因而改变PPO的活性等都将是酶促褐变抑的方向之一.。此外,对褐变抑制剂等因素对果蔬等天热或加工食品的味、质地、组织、异味等感官指标影响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贺立红, 宾金华. 高等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4): 340-345

[2] 许传俊, 李玲. 植物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02, 6(1): 45–55

[3] 谢春艳, 宾金华, 陈兆平. 多酚氧化酶及其生理功能[J]. 生物学通报,1999, 34(6): 11-13

[4] 王曼玲, 胡中立, 周明全, 等.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 2005, 22(2):

215-222

[5] 姜洪波, 童金华, 林启训, 等. 茶树菇多酚氧化酶动力学特性研究[J]. 保鲜与加工, 2006,

6(5): 23-24

[6] Shi C, Dai Y, Xu X. The purificat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from tobacco[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2, 24: 51-552

[7] Robinson SP, Dry IB. Broad bean polyphenol oxidase a 60 kiloalton protein susceptible to

proteolytic cleavage[J]. Plant Physiology, 1992, 99: 317-323

[8] Peter W T, Ian B D. Polyphenol oxidase in potato[J]. Plant Physiol, 1995 (109): 525-531

[9] 戴亚, 施春华, 唐宏, 等. 烟草多酚氧化酶分离提纯及性质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01,

7(4): 7-12

[10] 黄建韶, 张洪, 田红现. 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J]. 食品与机械, 2001, 83: 21-22

[11] 黄皓, 毛志方, 涂云飞, 等. 做青过程中重要品质关联酶活性变化研究[J]. 茶叶, 2007,

33(4): 207-210

[12] 胡彦营. 啤酒中的酚类物质及其与啤酒质量的关系[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7(6): 17-25

[13] 赵光远, 王璋, 许时婴. 混浊苹果汁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及其防止的研究[J]. 食品工

业科技, 2003, (10): 57-61

[14] 赵光远, 张陪旗. 混浊苹果汁生产中的酶促褐变及其防止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6,

27(11): 602-605

[15] 杨光宇, 牟德华. 果蔬汁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研究进展[J]. 饮料工业,

2009, 12(8): 4-5

[16] 黄俊丽, 张慜. 高温蒸汽瞬时漂烫对黑牛肝菌酶活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 食品与生物技

术学报, 2010, 29(5): 653-658

[17] 田金辉, 许时婴, 王璋. 热烫处理对黑莓果汁营养成分和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 食

品与发酵工业, 2006, 32(4): 134-137

[18] 黄利刚, 李慧娜, 张亮, 等. 冰温贮藏对莲藕品质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7(2): 317-320

[19] 梁庆沙, 冷平, 贺岩龙, 等. 冰温贮藏后“大久保”桃不同出库方式对果实细胞壁组分

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5(1): 14-18

[20] 王琼波, 陈琦, 冯金丹. 嘎拉苹果多酚氧化酶性质及其抑制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科

学, 2011, 40(6): 118-121

[21] 乔勇进, 徐芹, 方强, 等. 温度、pH值对梨汁非酶褐变影响的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3): 6-9

[22] 郝慧英, 赵光螯, 徐岩, 等. 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3,

22(1): 7-11

[23] NEGISHI O, OZAWZ T. Inhibition of enzymatic browning and protection of sulfhydrl

enzymes by thiol compounds[J]. Phytochemistry, 2000(54): 481-487

[24] 周向军, 高义霞, 袁毅君, 等. “黑美人”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01): 115-117

[25] 刘波. 曲酸对苹果汁酶促褐变抑制作用的研究[J].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7(5): 39-41

[26] 谢绍萍, 欧阳学智. 香蕉加工过程酶促褐变控制的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3): 641-644

酶促褐变的影响

酶促褐变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水果蔬菜切分后酶促褐变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2.了解亚硫酸盐、温度、pH值、酸度、还原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理解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果蔬材料中的酚酶催化多酚类第五产生醌类物质,并进一步聚合成黑色素。很多因素可以影响酶促褐变,其影响的机理也各不相同。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马铃薯、苹果、将马铃薯和苹果去皮后切成豌豆大小的碎块。 0.5%维生素C溶液、0.5%维C-2%柠檬酸混合液、0.5%亚硫酸氢钠溶液 四、实验过程 1、温度对果蔬酶促褐变的作用 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各4小片,各分成两份,一份放在室温下,另一份切好后立即投入沸水中,热处理5~ 10min,取出置于室温下,每隔20min观

浅析酶促褐变如何发生及如何抑制

浅析酶促褐变如何发生及如何抑制 摘要:我们知道,在果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因为酶促褐变的原因,使得果蔬的颜色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营养的损失,对口感、质地也有所影响。随着人们认识水的不断提高,如何控制果蔬的酶促褐变,提高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外观品质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酶促褐变;抑制;途径;条件。 食品工艺学,它是指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和营养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的加工、保藏、包装、运输等因素对食品质量、营养价值、货架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为开发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另一方面实现食品工业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门应用科学。而在食品保藏的过程中,因酶促褐变导致的食品品质上的下降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接下来我将简单的谈一下如何防止酶促褐变对食品造成影响。 一、酶促反应的相关介绍 1定义: 酶促褐变是指果蔬在受到机械损伤或处于异常环境(受冻、受热)下,在氧化酶作用下将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醌的多聚化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结合产生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沉淀,从而导致果蔬的营养丢失。 2酶促褐变的机制: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酚-醌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细胞组织被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造成醌的形成和其还原反应之间的不平衡,于是发生了醌的积累,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就形成了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酚酶的系统名称是邻二酚:以氧化还原酶以铜为辅基,必须以氧为受氢体,是一种末端氧化酶。可以用一元酚和二元酚作底物。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的作用,邻位的酚氧化为醌,醌很快聚合成为褐色素而引起组织褐变。 3酶促褐变的条件: 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酶促褐变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适当的酶和底物,以及氧气的参加。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酶促反应的底物是什么吧?酶促反应的底物主要是酚类物质。根据酚羟基的数目可将其分为一元酚、二元酚、三元酚及多元酚。通过了解相关信息,我们知道了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苯丙氨酸脱氨基而形成,另一条由莽草酸或与之一个的环己烷生物直接芳香化而形成。其中,第一条途径是高等植物中最主要的途径。酚类物质的氧化是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因素,这些酚类一般是伴随在果蔬生长过程中自身合成的,但是人们发现当对果蔬造成了机械损伤,或在胁迫环境

实验四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四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抗坏血酸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大多数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控制酸度(柠檬酸、草酸、乙酸)、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加化学药品(亚硫酸氢钠)来抑制酶的活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实验材料:马铃薯、红薯 2、试剂:1.5%愈创木酚、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0.4%亚硫酸氢钠、0.4%抗坏血酸、1%柠檬酸、1%草酸、1%抗坏血酸和1%乙酸。 3、仪器:电炉子、石棉网、镊子、刀、菜板、烧杯、滴管。 四、操作步骤 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 (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的愈创木酚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创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红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0.5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1.5%愈创木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0.5 1.0、1.5、2.0min后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记录各时间段其变色程度和速度。

果蔬加工贮藏中的酶促褐变现象及其研究进展

果蔬加工贮藏中的酶促褐变现象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果蔬的褐变是困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一大技术难题,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一种褐变抑制剂效果不太理想,通过探索不同物质控制褐变的机理,利用彼此的增效协同作用进行抑制剂的复配,能够达到更效地防止果蔬褐变的目的。 关键词:果蔬;酶促褐变;机理;防褐变方法 0 引言 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褐变是有益的,如酱油、咖啡、红茶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而在果蔬的加工贮藏中,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造成褐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褐变有美拉德反应、焦糖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褐变。酶促褐变主要是酚类物质的酶促褐变。果蔬褐变以酶促褐变为主,一直是采后研究的重点。以下介绍的是果蔬的酶促褐变现象及其研究进展。 1 果蔬加工贮藏中的酶促褐变现象 大多数农产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褐变,如莲藕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含水量高,皮薄,容易损伤,加之生长在水中,收获后由于改变了生存条件,生理变化加剧,在一般条件下放置3d~5 d 就会出现表皮褐变、萎蔫等现象,严重时内部可食部分也出现褐变,同时组织纤维化,严重影响食用品质[1];板栗在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果肉褐变,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风味和营养成分,制约了板栗的深加工增值[2];另外还有荔枝、马铃薯、萝卜、白菜、苹果、梨等等众多的水果、蔬菜在加工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褐变现象。 2 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活性 2.1 酶促褐变机理

人们对果蔬褐变进行大量研究认为,果蔬褐变是酚类物质氧化的直接结果。在有氧条件下,酚类物质由PPO 酶(多酚氧化酶)催化而被氧化为醌,醌通过聚合作用产生有色物质而导致组织褐变。PPO 酶是指能催化多元酚类物质的一类酶,广泛存在于果品、蔬菜中,其反应的控制步骤如下式所示: 也就是说,酶促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3 个条件,即底物、酶和氧。正常组织中酶和底物的区域性分布阻止了二者的相互接触,避免了褐变发生,而在果蔬衰老、加工过程中,会导致二者区域性分布的破坏,从而在有氧条件下造成褐变发生。POD 酶(过氧化物酶)也可完成酚类物质在体内的氧化,其反应如下: 邻醌通过一系列反应生成黑色素[3] 2.2 氧化酶活性 PPO 的系统命名是邻二酚:氧- 氧化还原酶,该酶以铜为辅基,是一种含铜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34 000,必需以氧气为受氢体,是一种末端氧化酶。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中都含有PPO 酶,如马铃薯[4]。据唐茂芝测定,PPO 酶在0 ℃~20 ℃条件下,酶活性较高,在24 ℃~40 ℃酶活性逐渐降低,在16 ℃和50 ℃时,同时出现较高的酶活性,说明有PPO 酶同工酶的存在。对其他果蔬的研究也发现,在贮藏加工过程中有PPO酶同工酶的变化。60 ℃处理10 min,酶活性基本稳定;65 ℃~70 ℃处理6min,80 ℃处理4 min,90 ℃~100 ℃处理1 min,酶活

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系部:农生系 专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 学号:090103247 学生姓名:郑园园 指导教师姓名:蒋巧俊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鲜切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 摘要 本论文解释了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褐变条件,并从物理控制、化学控制这两方面介绍了鲜切果蔬褐变的防止措施,最后本论文简要介绍了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控制

目录 1 引言 (4) 1.1 鲜切果蔬概述 (4) 1.2 鲜切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 1.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5) 2 鲜切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条件 (6) 3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物理防治措施 (7) 3.1 温度控制 (7) 3.1.1 低温处理 (7) 3.1.2 热处理 (7) 3.2 氧气控制 (7) 3.2.1 自发气调包装(MAP) (7) 3.2.2 可食性涂膜 (8) 3.3 高压处理 (8) 3.4 辐照处理 (9) 4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化学防治措施 (9) 4.1 利用抑制剂来抑制果蔬的褐变 (9) 4.2 常见抑制剂对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 (10) 4.2.1 4-HR (10) 4.2.2 半胱氨酸 (10) 4.2.3 钙处理 (10) 4.2.4植物提取物 (11) 4.3 防褐变剂的联合应用 (11) 5 鲜切果蔬防褐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1.1鲜切果蔬概述 鲜切果蔬(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是指新鲜水果或蔬菜原料经清洗、整修、去皮、切分等步骤,最后用塑料薄膜袋或以塑料托盘盛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立即食用和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型蔬菜加工食品。鲜切果蔬业又被称为切割果蔬、截切果蔬、轻度加工果蔬、微(浅)加工果蔬、半加工果蔬等。鲜切果蔬可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质地和营养价值,食用更方便,安全环保,因而具有很广阔的市场。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鲜切果蔬品种主要有甘蓝、胡萝卜、生菜、韭葱、芹菜、马铃薯、苹果、梨、桃、草莓和菠萝等。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各大企事业单位厨房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而职工的菜价却不是说涨就能涨的,这导致厨房的压力越来越大。若果蔬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通过机械化生产线生产加工,则可以省去消费者买菜、清洗、择菜、切菜及垃圾处理等过程,可以节约其大量时间及人力成本;同时通过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专业化配送,既能保证鲜切果蔬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及新鲜度。产品运往城市销售,从而减少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更好地保护城市环境,从长远来看,果蔬经过切割加工后,能广泛用于快餐业、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冰淇淋(果肉雪糕)、零售或进一步加工,其前景十分广阔。 1.2鲜切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鲜切果蔬的保鲜,是对传统的果蔬保鲜和加工技术的一个挑战,它要求将传统的完整果蔬保鲜技术应用于去皮、切割及部分加工的果蔬,它要求有一条原料、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高度配合的冷链系统。鲜切果蔬通常包括去皮、切分、去心、切片、氯消毒清洗、漂洗、脱水、整理、包装等操作。与整果相比,由于鲜切果蔬细胞组织被破坏,生化过程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包括呼吸强度增大、乙烯合成增加,以及对氧化褐变和微生物入侵的敏感性增加。因此,若不进行适当的处理,其品质将会迅速下降,货架期明显减短。 果蔬在去皮、切分过程中,产品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增大了,细菌、霉菌、酵母菌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 2、试剂: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 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 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 四、操作步骤 1 、观察酶褐变的色泽: (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 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 3 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 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 1 )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 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 1.5%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 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酶促褐变

青岛农业大学 果蔬加工新进展课程论文 酶促褐变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进展Research Advances of Enzymatic Browning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姓名:董立君 学号:200707109 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中国·青岛 2008年1月

酶促褐变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董立君200707109 (青岛农业大学266109) 摘要:介绍了酶促褐变的机理和发生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综述了在果蔬加工中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关键词:酶促褐变;机理;物质条件;控制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enzymatic browning, then reviews control methods of enzymatic browning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Key words: enzymatic browning; principles; physical conditions; control methods 果蔬褐变是果蔬成熟老化生理衰退的特征之一。由于发展快,造成果蔬品质变化,贮藏期缩短,成为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也成为果蔬采后研究的热点。Smock 等人在苹果的贮藏研究中发现有八类生理失调反应,包括冻害、冷害、组织衰老、缺钙、高二氧化碳、低氧、机械伤等均能引起果实褐变,由此可见造成果实褐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果蔬的褐变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其中酶促褐变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类,醌类聚合形成褐色物质从而导致组织变色。果蔬褐变以酶促褐变为主,一直是采后生理研究的重点。一、酶促褐变的机理 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完整细胞中酚类化合物和醌类化合物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由于空气中氧的侵入和原果蔬中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邻醌,然后,在酚羟基酶作用下进行二次羟基化作用,生成三羟基化合物,邻醌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将三羟基化合物氧化成羟基醌,羟基醌进一步聚合由红色变为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的黑色素物质[1]。 1.1酚、酶的区域分布假说 质膜是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界面和屏障,能有效保证膜内外物质交换有效的进行。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液泡内,而PPO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内,因此即使它们与氧同时存在也不会发生褐变。一旦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酶与PPO接触,在氧的参与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2]。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之控制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之控制 鲜切果蔬又名轻度加工果蔬或最少加工处理果蔬,半加工果蔬,切割果蔬等,是指新鲜果蔬原料经清洗、去皮、修整、切分等工序,最后用塑料薄膜袋或将塑料托盘装外覆塑料膜包装,供消费者立即食用或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消费模式正发生变化,传统果蔬加工品,因缺乏果蔬加工前原有的新鲜感,开始被消费者冷落,而新鲜、营养、方便、卫生、快捷的鲜切果蔬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但鲜切果蔬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容易发生褐变,同时产生不良风味和营养成分损失,因此,在鲜切果蔬加工中,控制褐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鲜切果蔬褐变原因 鲜切果蔬发生的褐变,有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其中主要是酶促褐变,它是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造成的。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酚类物质(底物)、酶和氧气。 酶促褐变过程中,参与酚类物质氧化的酶主要有多酚氧化酶(PPO)。目前对多酚氧化酶研究一致认为:多酚氧化酶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它是果蔬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其次,是过氧化酶(POD)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可催化酚类、类黄酮的氧化和聚合,参与酚类物质的代谢,导致组织褐变; 此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酶类物质生成有关,鲜切果蔬加工时,切割可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的mRNA增加,使PLA活性增加,催化酶类物质合成和累和,为PPO提供催化底物,从而促进酶促褐变。 2、酶促褐变的控制 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品质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果蔬酶促褐变发生,造成产品变色外,往往还会产生不良的风味以及造成其营养成分的损失。因此,为了保持鲜切果蔬品质和延长其货架期,探讨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进行大量广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1)物理方法 ①低温处理 低温能有效抑制果蔬的呼吸强度和酶的活性,降低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延缓衰老和抑制褐变,延长果蔬保鲜期。 ②热处理 热处理是近年来发现控制鲜切果蔬褐变的新方法。热处理可减轻褐变,与加热能导致PPO 失活有关。因此PPO对热稳定性不高,一般当温度高于40℃会使其钝化。 ③气调包装(MAP) 主要控制包装环境中氧气的浓度,达到有效控制鲜切果蔬产品在贮藏和流通期间酶促褐变发生。如传统采用低氧(适宜氧气浓度为2%~10%)和高二氧化碳(适宜浓度为10%~20%)气凋包装。鲜切莲藕在2%氧气和6%二氧化碳,5℃及相对湿度为85%环境下储存20d,能明显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水分损失和抑制褐变的发生。鲜切甘蓝采用5%~10%的氧气和5%~15%的二氧化碳气调包装,可以推迟其褐变的发生。 但要抑制大多数鲜切产品褐变,需要将氧气分压控制在1kpa以下,如抑制莴苣和桃切片褐变的氧气分压应控制在0.25kpa以内。但气调包装要控制好气体中各成分含量,氧气过低或二氧化碳过高,会导致无氧呼吸,产生不利的代谢反应和生理紊乱。近几年研究表明,超大气高氧气调包装对抑制一些鲜切果蔬的酶促褐变也有较好作用。 ④可食性涂膜处理

酸性电解水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效果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食品开发 · 35 ·2012年 第37卷 第10期收稿日期:2012-03-15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53)。 作者简介:邓清云(1988—),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邓清云,刘海杰*,张 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研究了酸性电解水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酸性电解水抑制酶促褐变效果的外因。通过比较几种方式处理的马铃薯切片在不同贮藏期的褐变度,结果表明,与无处理相比,3种指标的酸性电解水均能够显著(P<0.05)抑制鲜切马铃薯的酶促褐变,其抑制效果与草酸(20 mg/L)、柠檬酸(20 mg/L)相当。同时研究发现,处理时间、酸性电解水的温度、处理方式(静止浸泡、流水冲洗、振荡)对酸性电解水的褐变抑制效果均产生影响,而料液比变化对酸性电解水的褐变抑制效果影响不大。处理时间为15 min ,酸性电解水温度为40 ℃,振荡处理酸性电解水的褐变抑制效果好,且振荡速度越大,效果越好。 关键词:酸性电解水;褐变;抑制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S 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10-0035-04 Inhibition effects of enzymatic browning in fresh-cut potatoes by using acidic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DENG Qing-yun, LIU Hai-jie *, ZHANG Qi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that acidic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AEOW) inhibit enzymatic browning in fresh-cut potato slices and which factors affected its efficienc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treatments on △L% values of fresh-cut potato slices after different storage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no treatment, AEOW could significantly (P<0.05) inhibit the enzymatic browning of potato slices and its effect was equal to oxalic acid (20 mg/L) and citric acid (20 mg/L).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processing time, the temperature of AEOW, processing methods (soaking, flushing, oscillating) would influenced the effect of AEOW on enzymatic browning, besides the volume of AEOW. When the processing time was 15 min, AEOW was 40 ℃,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 was oscillating, AEOW had a better inhibition effect on browning. Also the speed of oscillating was higher, the effect was better.Key words: acidic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browning; inhibition effects; influence factors 酸性电解水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 抑制效果研究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 2、试剂: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 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 四、操作步骤 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 (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 1.5%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0.4%柠檬酸溶液、0.4%亚硫酸氢钠溶液、0.4%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用1.5%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3、比较不同pH值条件下,蔬菜热处理后的色泽变化 绿色青菜洗净后分成3份,分别编号I、II、III,于沸水中(pH为4、7、9的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各热烫1~2min。分别捞起沥干,在微波炉中进行干燥。取出自然冷却后,放在滤纸上。观察不同PH条件下,脱水青菜的色泽。 4、隔氧试验 用不锈钢刀切取苹果、马铃薯6小片,4片浸入一杯清水中,2片置于空气中,10min 后,观察记录现象,之后,又从杯中取出2片置于空气中,10min后再观察比 五、注意事项 产品加工过程防止抗氧剂残留超标。 六、讨论题 1.土豆变色原因?护色有哪些方法?护色机理? 七、参考文献 1.石彦国任莉编着,大豆制品工艺学,中国轻工出版社,1993. 2.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艺实验[M],天津:院内教材,2000.6.

酶促褐变

果蔬在采后,由于组织衰老、失水、低温冷害、高CO2伤害、机械损伤、病原微生物浸染或其他逆境胁迫会引起褐变,从而影响了其外观、食用和销售[1]。本文就果蔬酶促褐变的形成条件、褐变机理以及抑制方法进行了综述。 1 酶促褐变的条件 酶促褐变是指果蔬在受到机械损伤或处于异常环境(受冻、受热)下,在氧化酶作用下将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醌的多聚化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结合产生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沉淀,从而导致果蔬的营养丢失。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底物、酶类物质和氧。 1.1 底物 底物,即酚类物质。酚类物质按酚羟基数目分为一元酚、二元酚、三元酚及多元酚。 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有两条:其一是由苯丙氨酸脱氨基而形成,其二由莽草酸或与之一个的环己烷生物直接芳香化而形成。其中,第一条途径是高等植物中最主要的途径[2]。 酚类物质的氧化是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因素[1],在果蔬贮存过程中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一般认为是多酚氧化酶氧化的结果。这些酚类物质一般在果蔬生长发育中合成,但若在采收期间或采收后处理不当而造成机械损伤,或在胁迫环境中也能诱导酚类物质的合成。 1.2 酶类物质 催化酶促褐变反应的酶类主要为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 在果蔬细胞组织中PPO存在的位置因原料的种类、品种及成熟度不同而有差异。PPO在大多数果蔬中存在,如马铃薯、黄瓜、莴苣、梨、番木瓜、葡萄、桃、芒果、苹果、荔枝等,在擦伤、割切、失水、细胞损伤时,易引起酶促褐变[1,3,4]。 PPO 催化的酶促褐变反应分两步进行:单酚羟化为二酚,然后二酚氧化为二醌。PPO以铜离子为辅基[3],其活性的最适pH值范围为5~7,有一定耐热性,其活性可以被有机酸、硫化物、金属离子螯合剂、酚类底物类似物质所抑制[6]。POD在H2O2存在条件下能迅速氧化多酚物质,可与PPO协同作用引起苹果、梨、菠萝等果蔬产品发生褐变[7]。 1.3 氧 氧是果蔬酶促褐变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外界的氧气不能直接作用于酚类物质和PPO 而发生酶促褐变。这是因为酚类物质分布于液泡中,PPO则位于质体中,PPO与底物不能相互接触。在果蔬贮存、加工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使果蔬的膜系统破坏,打破了酚类与酶类的区域化分布,导致褐变发生[5]。 2 酶促褐变的机理 2.1 酚、酶的区域分布假说 质膜是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界面和屏障,能有效保证膜内外物质交换有效的进行。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液泡内,而PPO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内,因此即使它们与氧同时存在也不会发生褐变。一旦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酶与PPO接触,在氧的参与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2,3]。 2.2 自由基伤害假说 自由基袭击生物大分子和膜脂,会导致膜脂过氧化加剧,膜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膜透性增大,进而导致代谢障碍和膜系统的破坏和解体。正常情况下,由于机体内存在防御系统,故自由基代谢保持平衡。但在干旱、高盐分、SO2、O3、低温或水分亏缺时,由于自由基产生过多,此时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平衡体系被打破,会导致植物细胞受到伤害,从而引起褐变的发生。 2.3 保护酶系统假说 通常情况下,植物组织中有较高的还原势,正常的氧化还原代谢平衡使氧化形成的醌类物质通过还原氧化或转化而未聚和。保护酶系统包括两类物质:一是氧化酶系统,主要有超

褐变反应

褐变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褐变 英文名称:browning 定义: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因酚类物质被氧化或产生糖-氨基反应而发生的褐色变化。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品保鲜及加工(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定义 研究的意义 类型 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或长期贮存于湿热环境下,其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及醛、酮等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的现象称为褐变反应,简称褐变。 编辑本段研究的意义 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尤其是新鲜果蔬原料进行加工时或经贮藏或受机械损伤后,食品原来的色泽变暗,这些变化都属于褐变。 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的褐变是有益的,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而在另一些食品加工中,特别是水果蔬菜的加工过程,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编辑本段类型

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和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两大类。 编辑本段酶促褐变 概念 酶促褐变多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结果。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正常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之间(酚和醌的互变)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组织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醌的积累和进一步聚合及氧化,形成黑色。 酶促褐变的机理 催化酶促褐变的酶有酚酶、抗坏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酚酶是以氧为受氢体的末端氧化酶,是两种酶的复合体,其一是甲酚酶(又称酚羟化酶),作用于一元酚,另一是儿茶酚酶(又称为多元酚氧化酶),作用于二元酚。也有人认为酚酶是既能作用一元酚,又能作用于二元酚的一种特异性不强的酶。 酚酶属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类,能直接催化氧化底物酚类,它最适pH为7,较耐热,在100 ℃可钝化。 马铃薯切开后在空气中暴露,切面会变黑褐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酚类物质——酪氨酸,在酚酶作用发生了褐变。酱油在发酵时变褐色,这也是原因之一。 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1)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维持几秒钟; (2)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 为6-7,pH<3.0 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 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 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一般柠檬酸与亚硫酸钠混用,0.5%柠檬酸+ 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 时,效果最好,10ppm 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 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残留低于20mg/kg。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维生素 B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 (5)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编辑本段非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 (1)颜色 (2)营养价值:氨基酸、蛋白质和抗坏血酸。 ①美拉德(Maillard)反应 美拉德(Maillard)反应又称为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反映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羰氨反应的过程复杂,可分为3 个阶段。

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浅谈食品中多酚氧化酶与酶促褐变的控制 摘要: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体中,由核基因编码,能与铜相结合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植物多酚氧化酶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对农产品食品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多酚氧化酶的分布、分子结构及活性诱导特点,PPO与酶促褐变的关系及对食品的影响,介绍了食品工业生产中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并展望了今后PPO及酶促褐变的研究方向,以对食品中PPO及在酶促褐变中的应用作浅析。 关键词:食品;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控制 1 前言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 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铜结合酶。它早在1895 年就被发现,直至1937 年才被分离得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其分为单酚单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 ,EC. 1. 14. 18. 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catechol oxidase) , EC. 1. 10. 3. 2)、漆酶(laccase , EC. 1.10. 3. 1)[1,2]。现在所说的多酚氧化酶一般是指儿茶酚氧化酶和漆酶的统称。 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变现象,其中以酶引起的褐变作用非常迅速,酶促褐变需要和氧接触,由酶催化,故称之为酶促褐变。这是由于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食物在采摘后,组织中仍在进行活跃的代谢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完整的果蔬组织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偶联进行的,但当发生机械性的损伤(如削皮、切开、压伤、虫咬、磨浆等)及处于异常的环境条件下(如受冻、受热)时,便会影响氧化还原作用的平衡,发生氧化产物的积累,造成变色。 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于食物中的变化,如香蕉、苹果、梨、马铃薯等园艺产品均很容易在削皮切开后褐变,不仅有损于感观,且影响产品的运销,还可使产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另一方面,适当的褐变又是形成如茶叶、可可豆、某些干果等食品良好风味与色泽所不可缺少的。而PPO属于酚酶,能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被认为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故对食品中PPO 进行相关研究,寻找能抑制或控制食品酶促褐变的方法,在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护色实验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及 护色实验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实验一蔬菜加工中护色实验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果蔬酶促褐变的原理。 2.通过果蔬加工中热烫等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果蔬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新鲜绿色蔬菜如果在酸性条件下加工,由于脱镁反应的发生,发色体结构部分变化,绿色消失,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如果在弱碱性条件下热烫,则叶绿素的酯结构部分水解生成叶绿酸(盐)、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盐为水溶性,仍呈鲜绿色,而且比较稳定。 绿色果蔬或某些浅色果蔬,在加工过程中易引起酶促褐变,使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处理,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 果蔬加工中,往往采用热烫钝化酶:用控制酸度: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加化学药品(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的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实验材料:绿色青菜、苹果、马铃薯 2、试剂: 1~5%愈疮木酚(或联苯胺)、3%过氧化氢、1%邻苯二酚、焦亚硫酸钠、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氢氧化钠盐酸 3、仪器:烧杯微波炉电热鼓风干燥箱

四、操作步骤 1、观察酶褐变的色泽: (1)马铃薯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取一片切面滴上2~3滴1.5%滴愈疮木酚(或联苯胺)再滴上2~3滴过氧化氢,由于马铃薯中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愈疮木酚与过氧化氢经酶作用,脱氢而产生褐色的络合物。 (2)苹果人工去皮,切成3mm厚的圆片,滴1%邻苯二酚(或用邻苯三酚2~3滴,由于多酚氧化酶存在,而使原料变成茶褐色或深褐色的络合物。 2、防止酶褐变: (1)热烫、高温可以使氧化酶类丧失活性,生产中利用热烫防止酶褐变,将马铃薯片投入沸水中,待再次沸腾计时,每隔一分钟,取出一片马铃薯用%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直到不变色为止,将剩余马铃薯投入冷水中及时冷却。 (2)不同化学试剂防止酶褐变: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可降低价质中的PH值和减少溶解氧均可抑制氧化酶类活性,将切片的苹果分别取3~5片块投入到%柠檬酸溶液、%亚硫酸氢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中护色20分钟,取出滴干,另取50ml水作对照用。用%愈疮不酚和3%过氧化氢滴在切面上,观察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3、比较不同pH值条件下,蔬菜热处理后的色泽变化 绿色青菜洗净后分成3份,分别编号I、II、III,于沸水中(pH为4、7、9的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各热烫1~2min。分别捞起沥干,在微波炉中进行干燥。取出自然冷却后,放在滤纸上。观察不同PH条件下,脱水青菜的色泽。 4、隔氧试验

实验三 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实验三非酶褐变与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陈曼韵11食品营养3班201130600802 一、实验目的 通过焦糖的制备及羰氨反应来了解非酶褐变以及焦糖的性质与用途。 通过蔬菜加工中热烫等前处理方法和加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实验,初步掌握蔬菜加工中护色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褐变反应是食品加工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 非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当还原糖与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类黑色素”,该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非还原糖在不发生水解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2.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也会生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柑桔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暗,放出二氧化碳,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而产生的褐变。 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果蔬发生酶促褐变后,产品颜色发暗。为保护果蔬原有色泽,往往先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使酶钝化的热烫过程,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除热烫外,也可通过控制酸度、添加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钠)、亚硫酸盐类物质(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来抑制酶活性和隔绝氧等方法来防止和抑制酶促褐变。 三、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一)非酶褐变 1.1焦糖的制备:称取蔗糖25g放入蒸发皿中,加入1ml水,在电炉上加热到150℃左右,关去电源,温度上升至190~195℃,恒温10min左右,呈深褐色,稍冷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 1.2 比色:分别吸取上述10%焦糖溶液5ml,分别稀释至50ml,成为1%焦糖溶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解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71508、30671458 ;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5L057 作者简介:程双(1984- , 女,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在 读研究生。E 2mail :chsh84@126. com 通讯作者:胡文忠 收稿日期:2009-05-06 第25卷第4期2009年7 月Vol. 25,No. 4J ul . 2009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 Research p rogress on enzymatic browning mechanism of f resh 2cut f ruit s and vegetables and it s cont rol 程双1 C H EN G S huang

1 胡文忠2 H U W en 2z hong 2 马跃3 M A Yue 3 刘程惠2 L I U 2 (1.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辽宁; 2.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3. (1. College of B io &Food Technology , y , Dalian , L iaoning 116034, China; 2. College of L i f e N Universit y , Dalian , L i aoning 116600, China; 3. College of Food S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 y , L anz hou , Gansu 730070, China 摘要:, 并从物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