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浅论唐

浅论唐“边塞诗”前言边塞诗是以军旅生涯和边塞风光为题材背景的诗歌。
最早萌芽于先秦,如《诗经。
采薇》,兴起于魏晋,在初唐开始蓬勃发展,到盛唐达至高峰,中唐转向成熟深沉,之后逐渐式微。
唐边塞诗深受政治和社会因素影响,从初至晚唐,以天宝年间(755)安史之乱为分界,在主题和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诗体也从古体的五、七歌行乐府逐步转向近体律诗和绝句。
初、盛唐阶段:安史之乱前:唐朝安史之乱前,国力强大,扩边和守边战事频繁。
文人多支持战争,向往军旅生涯,有投笔从戎、到边塞幕府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
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有漫游边塞,佐幕府、镇边邑的生活阅历。
文人具爱国热忱,精神开朗、浪漫。
富裕的社会经济为边塞诗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支持战争肯定和赞扬正义战争是这时段边塞诗的总基调,也杂揉着对残酷战争残酷产生的矛盾情绪。
如王昌龄《出塞》,首联写战士须长期戍边,不得回返家园的痛苦,后二句通过对“龙城飞将” 的赞赏,讽刺朝廷用将不当,期盼能有像李广的英勇将领镇守边关,早日平定战事。
主题表现对防卫性战争乐观正面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杜甫《前出塞》和《后出塞》,为天宝年间用兵吐蕃所作,主题赞同正义战争,反对括边战争。
“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表明战士应镇守边疆,不可侵略他国,概括了初盛唐的文人心态。
爱国进取心表现文人理想和进取心是初盛唐边塞诗的另一主题特征。
诗歌多歌颂戍边战士敢于冒险、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
杨炯《从军行》是典型代表作,诗歌刻划了诗人在战鼓催促声中,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尾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对从军生活充满憧憬和期望,是唐社会普遍爱国尚武的心理写照。
高适《燕歌行》也突显了爱国壮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兵士们为保卫祖国而牺牲,并非为了得功勋。
《蓟中作》则强调对政治和国家安危的关心:“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感叹虽有良策安定边疆,却得不到重用,朝廷只宠幸如安禄山等跋扈又暗藏野心的节度使。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务必手写签名承诺人:年月日毕业论文评审表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摘要“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边塞诗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充分体现将士戍边征战、保家卫国等内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风土文化。
边塞诗,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产生于时代背景,受影响于时代环境。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唐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性的空前强大,二是古典诗歌在高度发展之后趋于成熟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对我国诗歌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文化意义装订线目 录引言...........................................................................1 一边塞诗的含义...............................................................1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2)2.1诗歌的自身因素 (2)2.2特定的社会条件............................................................4 三盛唐边塞诗的意义 (5)3.1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 (5)3.2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6)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6 结论..............................................................................6 参考文献 (7)装订线引言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
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他们虽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细看二人诗又有不同,用比较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能发现他们各自特点及异同。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
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
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
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也比较深入。
浅谈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术 的顶峰 , 是诗歌艺术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 唐代是 中国古典 诗歌的极盛时代 , 诗歌总量现存超过 5 0 0 0 0 首, 诗歌作 者近 2 3 0 0 人, 诗歌 繁荣盛况空前 , 唐诗 当之无愧地成 为 中国古代诗歌的顶 峰。唐诗题材广泛 , 技巧成熟 , 流派众多 , 体 裁完备 , 思想深刻 , 这种整体氛 围和总体格局 , 使得边塞诗 的创 作 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 的提高和拓展 。 边塞诗 自身发展 也有着悠久 的历史 。在《 诗经》 中, 边塞题 材
作 为泱泱大 国的雄浑的 民族精神 。这是边 塞诗 在盛唐发展到顶 峰 的必 然 结 果 。 参考文献 : f 1 ] 严羽. 沧浪诗话 ・ 诗评 【 A 1 .
就 已出现并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 广泛地反 映了战争所带来的各 种社会影 响 。至屈原 的《 九歌 ・ 国殇 》 , 深沉悲壮 的感情气势对 后 世 边塞诗悲壮美学风格 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 时期 产生了 汉 乐府 , 对 中国诗 歌发 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 如《 乌孙 公主歌》 、 《 李 陵歌》 、 《 匈奴 歌》 成为典故 就常为唐人 所歌咏 。建 安时 , 曹 氏三 祖、 建安七子 等人用乐府旧题抒发现实感怀 , 歌唱建功立 业的抱
“ 封建经 济的高度繁荣 , 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 , 以长安为 中心各 民 族( 还有外 国) 商业文化交 流和友好往来 的加强 , 这是边塞诗形成
的根 本 原 因 。 ”
其四, 抵抗 外族侵略 的边境 战争为边 塞诗提供 了丰 富的题 材 。唐 自建国起就一直边患 不断 , 先后对 突厥 、 奚、 吐蕃 、 吐谷浑 等 的侵犯予 以坚决反击并取得 胜利 。由此产生 了描写大漠风光 、 金戈铁马 、 思 乡念 亲等题材各异 、 思想 内涵丰富的边塞诗。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2。到玄宗时代,唐朝的
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3。元结也说:“开元天
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
学士上柱国吴兴开国男沈佺期……可太子少詹事”(见《全唐文》卷二五二)。两《唐
书》以传谓“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旧唐书》无“少”字),开元初卒”。这说明沈佺
期继中书舍人、太府少卿之后,又任太子少詹事,其具体时间应在开元二年六月之
后,故其卒年在其后至开元三年之间的一段时期,故闻一多先生判定其卒年为开元二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
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
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
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
量”。4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
由。像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
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
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5。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
[键入文字]
古代文学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为您提供“古代文学论文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解决您在写古代文学论文中的
难题
古代文学论文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略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略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历史条件白秀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唐代的边塞诗蔚为大观.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统一,统治阶级的提倡.边塞战争的频繁,科举制度的推动,文人建功立业的渴望。
中国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发展,都是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条件。
主题词:唐代诗歌;边塞诗;时代背景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边塞诗之所以蔚为大观.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
本文拟就唐代边塞诗产生的背景做一简要论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政治上的统一,国内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有唐一代.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而这些艺术形式都同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各自的侧面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唐朝不少君主很重视诗歌,太宗、玄宗就曾亲自写过诗;武后宴集群臣。
赋诗最佳的人御赐锦袍;代宗曾关心王维诗集的编纂:自居易去世.宣宗曾写诗致悼……这对倡导作诗风气,提高诗人声誉.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为主要内容.这对诗歌的发展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宋代严羽在论及唐诗繁荣的原因时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
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于是,诗歌成为一般文人致仕的工具。
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人.流风所及。
就连中下层人民也有不少懂诗以至写诗的人。
诗人们可以利用诗歌博取帝王贵族的青睐.也用它作为傲视上层社会的资本。
向达官名流干谒求进用诗.送人出使还乡、慰人贬官下第也用诗。
一个人如果诗写得好.理所当然地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和人民大众的热爱。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气候下.唐诗空前的繁荣起来,而作为诗歌中的一类——边塞诗。
自然也就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大成就.纵观唐代.封建王朝同周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
虽然对这些战争的性质尚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是边塞诗产生的直接原因.唐太宗在位23年中近20年有边塞战事,他平定突厥、征服吐谷浑、和亲吐蕃,又平定高昌、焉耆和龟兹。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盛唐诗歌更是唐朝诗歌的最高峰。
盛唐边塞诗派出现了不少伟大诗人,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以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盛唐的灿烂辉煌。
通过二人的诗歌,对盛唐风貌有一种不同的了解。
【关键词】战争,愁怨,国家,高适,岑参,盛世一.盛唐边塞诗的成因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期国力强盛威服四方。
当国家或者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争就成了唯一可以解决矛盾的方法。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弘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尚武精神。
从唐初到盛唐,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这种紧张形势使得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抵御外族侵略作为巩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统治者精神状态比较向上,面对外族入侵总是积极组织抵御反攻。
盛唐统治者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大诗人出现了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积极性。
同时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绕过科举考试,不必匍匐于王宫贵胄,达官贵人之前,仰人鼻息为了小的利禄而委曲求全。
在盛唐从张嘉贞开始,“王晙,张说,萧嵩等皆以节度使用事”。
奖励军功政策对于士人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直接调动了诗人对边关战争的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诗人积极参政的政治热情。
频繁的边塞战争赢得胜利之后,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仍旧有很多人为了拜将封侯,愿意到边塞经历血的洗礼。
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到文学作品上面,导致了边塞诗的大量涌现。
二.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高适(公元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
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
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
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
浅析唐朝边塞诗

边塞诗——一朵绽放在唐朝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姓名:龙文毅学号:2009016623 班级:中文0936班内容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壮阔、豪迈雄壮一、唐朝边塞诗的概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诗人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裁的诗歌流派。
盛唐时以诗人高适、岑参成就最高。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高适、岑参(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务必手写签名承诺人:年月日毕业论文评审表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摘要“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边塞诗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充分体现将士戍边征战、保家卫国等内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风土文化。
边塞诗,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产生于时代背景,受影响于时代环境。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唐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性的空前强大,二是古典诗歌在高度发展之后趋于成熟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对我国诗歌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文化意义装订线目 录引言...........................................................................1 一边塞诗的含义...............................................................1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2)2.1诗歌的自身因素 (2)2.2特定的社会条件............................................................4 三盛唐边塞诗的意义 (5)3.1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 (5)3.2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6)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6 结论..............................................................................6 参考文献 (7)装订线引言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
这两个诗歌流派并非是当时诗人自觉聚合形成的,都是后人根据它们的不同题材和风格而给以划分并命名的。
其中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这两个概念至晚也要起于二十年代,如胡云翼的《唐代的战争文学》一书中就曾说到:“在唐代诗人中有‘边塞’一派,他们描写大都以《出塞曲》为主题,他们作品的风格也就形成了一种悲壮的倾向,无论是主战与非战的文学,这些‘边塞派’的诗人,便是战争文学。
”[1]在这两个概念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对它的具体内涵的争议,即它的时空、题材、风格都要怎样限定,这关系到对边塞诗的深入认识与研究。
要更好地认识边塞诗,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边塞诗”的内涵限定问题,对“边塞诗”内涵历来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来分析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以及盛唐边塞诗对整个诗歌体系的文化意义。
一边塞诗的含义我们如果对前人关于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边塞诗的内涵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意义的边塞诗、地域意义的边塞诗、历史意义的边塞诗,其中历史意义的边塞诗又可分为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
题材意义的边塞诗,即把所有边塞题材的、直接或间接涉及边塞的诗歌都称为边塞诗。
不管是反映战争、民族交往,还是描写塞上民情风物,或是抒发报国壮志、怀古幽思,只要与边塞生活有关,统统可列入边塞诗之列。
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边塞诗概念。
地域意义的边塞诗,这是从诗歌描写地域的角度来规定边塞诗的内涵,认为所写的内容应象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地理方位应限制在边塞,即沿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2],这样就把边塞诗规定在了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显得凝固而僵化。
“边塞”是一个活的随着历史发展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它不与具体的时代相联系时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应具体化为某一小部分。
历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在注意到了它们拥有共同的题材之外,注重把边塞诗作为一个独特的事物来考察它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种定义又可分为两种,即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而历来对边塞诗内涵的争议也主要是围绕这两者1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3页而展开的。
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塞诗内涵规定在有唐一代,认为边塞诗的这个概念应具有一种史的规定性,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限定,“特指产生于唐初,极盛于开、天年间,盛行于唐晚末的反映边塞的作品。
”甚至还有人认为要“只以盛唐为界,中晚不涉及,更不能上溯汉魏,下流宋元。
”[3]这种传统观点看到了边塞诗与唐代社会的特殊而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仍显不够完善。
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塞诗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综合考察,以梳理它的源流及发展脉络。
认为它可上溯《诗经》,历经汉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草创、模拟,至盛唐而蔚为大观,其后则是流响。
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成熟和逐步衰落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共同题材的简单聚合。
在综合考察以上几种边塞诗内涵规定的基础上,我认为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的概念对边塞诗的研究最为有益,它既可以指导人们对历代边塞诗歌进行综合梳理分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边塞诗的发展,认识边塞诗在唐代兴盛的必然性及其与唐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在《诗经》时代,表现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内容的诗歌就已存在了,但真正迅速发展起来,却是唐代。
据统计,从《诗经》时代开始,直到隋代,现存的边塞诗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即已有两千余首。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作品中已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到了盛唐,更是出现了边塞诗的空前繁荣,大批杰出的边塞诗人及高质量的诗作涌现,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那么为什么边塞诗直到唐代才兴盛起来,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这可以从诗歌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2.1诗歌的自身因素唐代边塞诗的兴盛,是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1)边塞题材风格的延续前文提到,边塞题材的诗歌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在《诗经》中,反映边塞战争的诗歌就已出现,并在内容描述方面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战争所带来离情别恨、保家卫国、呼吁和平等各种社会诉求。
有反映边塞战争的,如《小雅•出车》;有描写征夫思妇、离情别恨的,如《卫风•伯兮》;有抒发同仇敌忾、保国戍边壮志的,如《秦风•无衣》;也有抒发人们的反战呼声的,如《唐风•鸨羽》。
这些主题不断被后世继承,成为后来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到屈原的《九歌•国殇》里,那种对战争场面的精彩描写中,抒发出了深沉悲壮的豪情壮志,这对后世边塞诗在悲壮美学风格上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是一个空前繁荣、武功卓著的时期,特别是西汉时期对北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域地区的开拓经营,使得乐府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边塞题材的诗歌,其中《十五从军征》和《战城南》还保有相对完整的歌辞,但另外一些诸如《陇头水》、《出塞》、《入塞》等乐府诗歌,后来都只剩下了题目而缺失了歌辞,成为后世边塞诗中常用的题目。
建安时崇尚梗概多气、刚健有力的审美风格,诗人们常常使用乐府的旧题来抒发现实感怀,表达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对唐代边塞诗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诗歌中也出现了对边塞风物、人文风俗的描写,从而使得边塞诗题材的范围得到了开拓,曹操创作的诗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边塞风物的。
两晋时期边塞诗创作建树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表现消沉,只是单纯的学步建安。
不过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此时的诗歌开始注重在格律修饰、语言雕琢这些细节方面下功夫,更多的使用对偶句式,离旧时乐府民歌精神渐远。
南朝的宋齐承接两晋时期的诗歌风格,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仍不多见,只是刘宋诗人鲍照的成就相对突出一些,其多用五言乐府,风格俊逸,对唐代的高适、岑参等的创作风格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到梁陈时,边塞诗歌逐渐兴起,且受当时宫体诗的影响,此时的诗词多注重征夫思妇的细腻心理描写,边塞乐府与宫体乐府的结合,促成了这个时代哀怨纤巧的诗词风格。
北朝的乐府民歌更多表现的是淳朴自然,以及北方的边塞风物或边塞军旅生活,相继出现了《敕勒歌》、《木兰诗》等脍炙人口的杰作。
隋代的边塞诗作开始凸显刚健豪迈的风格,诗风转变明显,代表诗人有杨素、薛道衡、虞世基等人。
到了初唐时期,前朝丰富的题材和主题的积累,再加上初唐诗人对宫体诗的抵抗,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审美风格,同时也为盛唐边塞诗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既有抒发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也有完美诠释边塞风光和民族风情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还有表现征人远去、居妇思念之情的“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塞下曲》),再如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火山云哥送别》)。
由此可以看出,盛唐时期边塞题材诗歌的兴盛,是其自身发展史的必然结果。
(2)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格律诗与歌行体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之后,终于在初唐时期定型,也为盛唐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适的表现形式。
在前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并持续发展完善的形成格律体和歌行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拓展的空间。
格律体是一种章句有“格”,声韵有“律”的诗体,句式上五、七言定格,修辞上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用韵,它萌芽于汉魏晋古诗,初创于齐梁“永明体”。
自六朝开始沈约等大批诗人就开始自觉地探索诗歌的声韵格律等内部艺术规律,入唐之后,上官仪的声律探索及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的创作实践都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沈佺期、宋之问,他们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这种已趋成熟的诗歌形式完全确定下来,清代钱良择先生在《唐音审体》中提到“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这里主要指的是五言律诗的形成过程,七律和长律的产生和定型稍晚,到杜甫那里才成熟。
而绝句在五言古体逐渐格律化的同时也逐渐由五、七言四行小诗格律化形成,并于沈、宋以后正式定型。
这也就是说初唐诗坛上的格律诗主要是五言律诗和绝句,格律诗的其他形式都还未充分发展起来,而且初唐诗人的格律诗创作还处于摸索定型阶段,其创作水平也未尽如人意,格律诗的表现能力还未被充分发掘出来,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格律诗讲求对仗,适宜于表现气势和创造包孕万千的意境,因此到了盛唐,格律体形式与边塞内容的结合就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涌现出大批格律体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