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

合集下载

边塞诗

边塞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 诗人没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景。行军在外,旅 况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 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 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 傍战场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 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 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 “可悲”。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 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 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玉门关,单于、吐谷
(yù)浑(古鲜卑族的一支。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羌笛、 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三是与边塞有关的景物,大漠、海风、瀚海
(原本指的是“海”即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北方广 大地区,戈壁沙漠) 、黄沙、冬雪、寒雁、风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起于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 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诗虽极 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 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 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 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 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 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 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边塞诗的解读

边塞诗的解读

❖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 “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 答案: 1)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 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这样写 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 结合在了一起。(内容) 2)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 思乡难归的伤感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情感) 3)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 及“别路迷”构成呼应。(结构) 4)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视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 切动人。(语言修辞效果)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 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 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 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 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 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 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 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 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 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 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 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 甫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作者:周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加彻底、清楚地认识到唐朝边塞诗的内涵,从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了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以及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三个方面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从中认识到初唐和盛唐两个历史时期诗歌的不同点,有利于对唐诗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作者简介:周文慧(1986.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一.引言在唐朝时期边塞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反映边塞战乱现象、边防战事问题以及抵抗外敌决心等内容的诗,贞观君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主题诗,其中,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的诗为代表,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勃(王勃的诗未涉及到边塞领域,为方便称呼,仍将其称之为“四杰”),创作出了丰富的边塞为主题的优秀诗作,诗作中传达出一种阳刚的力量,蕴含着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为国情怀,因为这些边塞诗作中含有这不一样的气质,成为了千古佳作,而在盛唐时期,边塞诗也进入了旺盛的时期,然而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传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两种时期边塞诗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二.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一)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摘要: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多以边疆的荒凉与战争为主题,强调了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则更加优美,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通过做好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好唐朝边塞诗的演变进程。

本文针对了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以及盛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引言: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边塞诗更是唐诗中的瑰宝。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意境和深刻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为了更好的感受唐朝边塞诗的演变,就应当有意识的针对初唐与盛唐边塞诗的意境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类诗歌。

这些诗歌不同于其他诗歌,它们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和边境,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境界。

这些诗歌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但它们依然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

唐朝初期,边塞地区的安全形势非常不稳定,战争频繁爆发,士兵们常年守卫在边境线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磨难。

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崇敬和对边塞地区的离愁之情。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在当时,忠诚、勇气、坚韧不拔被视为最高的美德,这些诗歌在表现上述美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象和士兵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些美德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诗歌成为当时社会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它们通过表现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诗歌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 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想折戟断刀……
2.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边塞 战争 诗 鉴赏
边 塞 诗
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
他孕育于先秦两汉的征戍诗,形 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朝达到高 峰,晚唐至宋,逐渐走向衰微。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 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 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牛刀小试: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大漠穷秋塞草腓(边塞诗鉴赏)

大漠穷秋塞草腓(边塞诗鉴赏)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渺渺边塞情解读高岑边塞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而作为唐诗重要题材的边塞诗,意象广阔,意境悠远,思想深刻,想象丰富,于情意间给我们展示出一张靓丽的大唐风景画。

无论是边塞风光的壮丽,还是戍边生活的艰辛,无论是报国之志的感慨,抑或将士思乡的情思,亦真,亦幻,亦纯,亦美。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数量不可谓不多;而整个唐代,凡是较有声誉的诗人,对边塞诗这一领域,几乎莫不涉笔的,名家、大家更不例外,不仅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自身亲历的见闻来创作,甚至一些没有任何边塞生活经验的诗人也利用一些材料进行边塞诗的翻新创作。

由此可见,边塞诗在唐代真的是很“给力”。

那么,为什么在唐代,边塞诗能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其一,在于唐代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盛唐时的繁华和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经常性地对国家进行赞美和讴歌也就不以为怪了,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诗句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诗人来说,肯定是打死都作不出来的。

其二,唐代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其三,唐代的边塞诗也不是一个风格延续下来的,它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特质是不同的,初唐时是郁勃的,盛唐时是豪雄的,晚唐时是消瑟的,这更加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汉代情结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

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

而且诗中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或者是楼兰,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等等。

边塞诗人对汉代英雄更是一往情深,尤为敬佩,他们在诗中屡屡提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傅介子、李蔡、马援、班超、窦宪等,赞美这些英雄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戍边抗敌乃至马革裹尸等英勇壮举。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也是解读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一、超越时空的联想,借古讽今以汉代唐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熔铸于诗作之中。

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还是一种讽喻当今政策之失的好方法。

《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1],《兵车行》里“武皇开边意未已”[2],直白来说都是借汉皇帝的尊臀来打唐天子的脸。

李颀的《古从军行》一诗从头至尾贯穿着这种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来创造一种全新的境界。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而诗人为了不触犯忌讳,触怒当朝,故而再加一个“古”字,强调所言乃前朝旧事。

而诗中讽刺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等,无不可在当世找到对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3]诗作开篇描写了紧张繁忙的从军生活。

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警报,黄昏时分要匆匆赶到交河驻扎。

白天戒备谨然行程匆忙,夜晚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凄厉的风声传来的是军中巡夜更声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咽琵琶语。

琵琶本是军中常见的胡乐,这里用的却是汉典。

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为汉武帝遣嫁乌孙,是西汉遣外番和亲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和亲途中她思念故国家乡忍不住潸然泪下,故而弹琵琶以遣悲怀。

边塞诗_

边塞诗_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 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 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 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 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边塞诗派”:一些有边塞生活经历、或向 往边塞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 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唐诗的一 大流派,即“边塞诗派”。王昌龄就是重要 的边塞诗人。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赏析方法——a.词句分析法 b.形象分析法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6)常用典故
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 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 栖迟一尉”,人微言轻, 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 澜,以一强烈的反诘 :“岂无安边书 ?”对统治者 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 度自信心。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 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 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 , BACK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 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 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 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 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 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 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 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 归为这一类。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赏析方法——a.词句分析法 b.形象分析法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6)常用典故(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不见 : 马川行雪 海边 , 走 平沙茫茫黄入天 。
轮台九月 风夜 吼 , 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 匈奴草黄 马正肥 , 山西 见烟尘 飞 , 金 汉家大将西 出师。 将军金 甲夜不脱 , 半夜军行戈相拔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 花连钱旋作冰 , 五 幕中草檄砚水凝 。

戎, 不惧流血生死 , 渴望能够建 功立业 , 充满了时代 的豪放之 情 和生命的英烈气息 , 由此而形成高 昂激越的 民族英气 。于 是我们便可 以看 到 “ 使龙 城 飞 将在 , 但 不教 胡 马度 阴 山” , “ 黄沙百战穿金 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 这样 豪迈 的诗歌 , 它们
种恐惧与极 力回避之感 , 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 是生命中身
体饱受苦难与心灵 备受 摧残的噩梦 , 在诗人们看 来却 是一笔
收 稿 日期 :02— 3— 6 2 1 0 2 作者简介 : 刘宏卫 (9 9一) 男 , 18 , 湖北麻城人 ,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11 ~ 6
宝 贵的生命财产 , 是一 种充满 美感气 息 的绝佳场 景 , 得他 值 们 去用笔书写与用心吟咏 , 于是 黄沙 大漠 是“ 大漠孤烟直 , 长
论 盛 唐 边 塞 诗 的 精 神 内 涵
刘 宏 卫
( 长江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荆州 4 42 ) 3 0 3

追求 。
要: 唐诗是最能够体现唐代文 学水平的优 秀代表 , 也是我 国诗歌发展 史上的顶峰之作 。在唐代众 多的诗歌
流派中, 边塞诗就是一朵奇 葩, 生动 地展现 了边塞诗人们的精神风貌 , 在一定程度 上表 现 了其 时的精神 状态与 其 也 关键词 : 民族气概 ; 进取精神 ; 功名意识 ; 美追求 审
种豪壮与悲凉之气 , 而这些 , 都是盛 唐边塞诗 给我们 呈现 出
来 的美感盛宴。
勃兰竞斯说 : 文学 , 其最深刻 的意义来 说 , 一种心 “ 就 是
理学 , 研究人 的灵魂 , 是人的历史。 于是在一个高扬个性 ”
也大量吸收文人 , 通过军功 来获取 功名 进而 封官进 爵 , 现 实 他们 的人世愿望乃至做到 出将人相 。 于是很 自然 , 在一个充满 浪漫 气息 的时代 , 着对 国家 怀 的挚爱与对功名 的渴 求 , 当数量 的文 人便 相继投 笔从戎 , 相
越昂扬气概 的真切体现 。 这种豪情 还不仅仅 表现在 这些渴望 功名 的文化士人 身
种 主动状态 。于是 ,个人 、 “ 民族 、 阶级 、 国家在欣欣 向荣 的
上升 阶段 的社会氛围中 ,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 的一个基本的 内容和方面 , 它在 中国史诗上确乎是前无古人 的。 [7国家的整体上升带来 了文 化士人 的热情 澎湃 , ”27 j 于是 众多诗人或是为了抵御外来 民族 的侵 扰而 亲赴边塞 , 谁知 “
帐幕中写文书 的墨 汁也 凝 固, 然而 战士们依 旧半夜行军 , 这 是何等的悲壮 与豪迈 , 于是“ 虏骑 闻之应 胆慑 ” 而要 在“ 师 车
妇、 哀婉愁怨 , 更在于其高唱了盛唐时代昂扬进取的时代精
神与风貌 , 其精神 内涵表现 了盛唐诗人们的精神状态与 时代 造就 的普遍追求 , 这种精 神 内涵 具体说 来 , 表现在 以下 的几
业功名 的实现充满 了触手可及的憧憬与希望 。而与此 同时 , 唐朝政府在人才选拔上取材多方 , 士人们不仅可 以通过科举 考试登入仕途 , 也可以“ 入幕 ” 的方 式求取人 才 , 即在军 队中
小妇年十五 , 惯弹琵琶解歌舞 , 为羌笛 出塞声 , 今 使我三军泪
如雨” “ 、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 金闺万里愁 ” 带来 的也是一 ,
喊, 也是悲壮有力 、 浑磅礴 , 至是描写离愁别 绪的“ 东 雄 乃 辽
随着 民族 自 信心和 民族 自 豪感的上升 , 对 自身价值 的肯定 人 和对 自身力 量 的信 心 , 也达 到 了相 当充分 的地 步 。 唐代 ”
统治者大都 比较开 明, 使得政 治较 为轻 松活泼 , 士人 们对 事
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所有 的残酷 与苦 难变成 了舒适亢奋 , 的人间美图, 边塞送别却是 “ 莫愁前路无知 己, 天下谁人不识 君” 充满 了积极 浪漫之 气 , , 沙场 饮 酒是 “ 卧沙 场君 莫笑 , 醉 古来征战几人 回” 乐观豁达而不失慷慨英勇之气 , , 使人感 觉 到的不是边塞大漠 的萧瑟与凄冷荒 凉 , 也没有战争场 面的悲 怆与冷酷无情 , 而是有一种充满积极意味且令人神往 的精神 境界 , 于是我们就能够 知道“ 不管他们是 否能够在边塞 中立 功, 是否能够得遂初愿 , 但是他们始 终是那样 热烈地 向往着 、 追求着 , 沉醉于一半为理 想所浸 透 、 一半 为现实 的雄奇 豪壮
唐诗歌 , 险峻奇绝 的审美追 求却没 有表 现出生之忧 患、 其 存
之艰难 , 相反却是“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 渗 透在盛唐文艺之 中。即使 是享乐 、 颓废 、 忧郁 、 伤 , 悲 也仍
然 闪烁着青春 、 自由和欢 乐 ”2 【7。这 固然 有 一种积极 乐 观 J 的进取精神在起作用 , 是从更深层 次来 说 , 种超凡脱俗 但 那
受 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气势 , 为之折 服并 向往。 参 考文献 : [] 1 林庚. 诗综论 [ . 京 : 民文学 出版社 ,97 5 . 唐 M]北 人 18 :9
子, 而且集体地发出了流传千古的呐喊。我们所熟 知的入幕
诗人有很 多 , 如陈子昂入武攸宜府 , 白人 李王府 , 李 等等。他 们期望以此“ 终南捷 径” 现个人 情怀 与人 生抱 负 , 表 实现 读
正是盛唐大气磅礴精神 的诗化体 现。又如 我们所熟 知 的边 塞诗人岑参 , 通过用绮丽 的笔调来 凸显 西北地 区冰 天雪地 、 火 山热海的异域风光 , 保卫 边疆 的战争 , 将士们 不 歌颂 歌颂
屈不挠 、 立功报 国的豪情壮志 , 有一种感人 的豪情 异彩 , 如他 的名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河落 日圆” 拥有了永恒的美感 ; , 漫天 冰雪却 是“ 如一夜春 忽
玉鞍。愿 将腰 下剑 , 直为斩楼 兰” 岑参也高 唱“ ; 功名 只向马 上取 , 真是英雄一 丈夫 ” 杨炯 甚 至喊道 “ ; 宁为百夫 长 , 作 胜

书生” 。这些生命气 息的雄壮 呼喊 , 地有声 , 掷 振聋发聩 ,
第三 , 坦荡磊落 的功名意识 。“ 君暂 上凌烟阁 , 请 若个书
生万户侯 ” “ ,男儿生世间 , 壮当封侯 ” 唐 代士人们 这种鲜 及 ,
明的功名意识 , 与儒家 思想讲 求的积 极人 世 的思想有关 , 更
重要 的是 和当时特定 的政治 历史环境有关联 。“ 盛唐 时代 ,
破楼兰终不还” “ 看 白刃雪纷 纷 , 、相 死节从来 岂顾勋 ” 的呼
响。 【 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 向我们展 示了无 比雄 奇的边塞 ”l
风光和多姿多彩的 民俗风情 , 也不仅仅在于反映 了军事斗争
所带来 的社会矛盾与负面影响 , 以及对外战争带来 的离别思
虏骑 闻之应胆慑 , 知短兵不敢接 , 料 车师西 门伫献捷 。
诗写 “ 汉家大将西 出师 ” 其行军 的环境是“ 台九月风 , 轮 夜吼 , 一川碎石大如 斗 , 随风 满地 石乱走 ” “ 、 风头 如刀面如 割” 天气酷寒 , , 将军不能脱 甲 , 甚至马流的汗很快也结成冰 ,
此行迈 , 不为觅封侯”, 或是为了取得功名 而另辟蹊径投笔从
上, 其实普通的乃至不知名 的老百 姓也是翘 首边关 、 国忧 忧 社稷 , 西鄙人” 有“ 所写 的《 哥舒歌》:北 斗七星照 , “ 哥舒夜带 刀。至今窥牧 马, 不敢过林洮 。 哥舒夜里 带刀窥牧 马 , 们 ” 我 可 以推测是一些力量微弱 的普通 民众在边防上保家卫 国, 从 这里便可以窥 知即便是 普通 民众 对边 防事业也 是充满关怀 和热忱。这在 一定程度 上体现 出了盛唐 民众一 种整体意 义 上有国才有家 的家 国意识 , 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 和高度 的社 会责任感 , 强烈表现了盛唐时期的民族 精神 。 第二 , 表现 了一种百折不 回的进取精神。这 种进 取精神 在此处主要 是指生存 意义上 的乐 观向上 。一想到边塞 战争 , 我们很容易就 能联 想到险恶的 自然环境与严酷 的战争场面 , 那萧瑟的秋风 , 刺骨的冰雪 , 可奈何 的生离死别 , 无 难免给人
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 活中 , 极为 自然地 留下 了他们 那气势豪 雄、 情感 昂扬的歌 吟。 [o而这 些歌 吟 , 是他们 那积 极顽 ”ss ) 便
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初盛唐边塞诗人积极向上、 奋发有为的进
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
第 四, 超凡脱俗 的审美追求 。作为描写边塞战争与异域 风光 的诗歌 , 盛唐 的边塞 诗和以汉 魏时期 的边塞诗在表现 内 容上其实没有多大的扩展 , 是在 一种大 的社会背景下 的盛 但
21 0 2年 9月 第3 1卷第 9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l o eo  ̄ agC l eo E ua o omf f in i de f d ctn H l n g i
Se . 01 p2 2 V0 . . 131 No 9
di1 .99 ji n 10 — 8 62 1. 90 6 o:03 6 /.s .0 1 7 3 .02 0 .4 s
中图分类号 : 2 12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0 2 O 0 l 10 — 8 6 2 1 )9— l6—0 2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独具 特色和价值 的一支力量 ,
也是以后朝代边塞诗无法 与之 匹敌的巅峰 , 它仿 佛只属 于 “ 盛唐的一个题材 , 盛唐 之前既颇 少见 , 盛唐 之后乃几 成为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