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川崎病护理的几点体会

主 要 症状 : 发热 、 颈 淋 巴结 肿 大 、 两B 艮 球 结膜 充 血 、 全 身 多形 性 红 斑 和皮 疹 、 口腔 、 手足 病变 。 在 次 要症 状 及体 征 中 , 4 例 患儿 有 自 细胞 增 多 、 心 血 管 及消 化 系统 表现 。1 例 具有 典 型 的关 节梭 形 肿 胀 。患 儿 经 3周 至 2月治 疗 均痊 愈 。追 踪 观察 6 月 一3 年, 未 发
Hale Waihona Puke 方法 , 其 症 状 很 容 易 与 药物 过 敏 、 出疹 性 传 染 病 、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感 染 及 败 血 症 、 颈淋 巴结 炎 、 少 年类 风 湿 性 关 节炎 、 婴 幼 儿 结 节 性 多 动 脉 周 围 炎 等疾 病 相 混 淆 ,所 以应 密 切 注意 K D症 状 的 特点 , 仔细观察、 详 细 记录 , 为 诊断 与 鉴 别诊 断提 供 准确 依 据 。 2 . 2对 K D主 要 症 状 的护 理 : A . 高 热 :病 初 患 儿持 续 性 高热 达
川崎 病 ( K D) 又 称 黏 膜 皮 肤 淋 巴结 综 合 征 , 是 一 种 原 因未 明、 独特 的 、 具 有 自限性 的 以全 身血 管 炎 变 为主 要病 理 特 征 的 急 性 发 热性 出疹 性 小儿 疾病 。 极 少 数病 例 由于严 重 的并 发症 , 甚 至 在 恢 复期 也 可 致死 。所 以做 好 全面 的 护理 , 对 预 防 并发 症 , 促 进 疾 病 尽快 痊 愈 , 有 重要 意义 。
现心 血 管 并 发症 。 2 护 理 食, 以防 加重 胃肠 道 的 损 害。 2 . 1严 密 观 察病 情 变 化 : K D病 因不 明 ,又 无 特殊 的实 验 窒 诊 断 2 . 4 注 意用 药 反 应 : K D一 般采 取抗 感染 、 抗过敏 、 抗高凝状态 、
22例川崎病小儿惊厥护理体会

22例川崎病小儿惊厥护理体会小儿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发生率较高,病因复杂。
如果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医护措施,就会使患儿的脑部出现缺氧性损伤,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2],常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
小儿川崎病病程较长,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儿家属心里负担明显,影响配合治疗和护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我院年5月年5月收治的川崎病发病过程中小儿惊厥护理工作进展了改进,22例患儿在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好转或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儿均系郑州市儿童医院也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月,最大的6岁,平均2岁1月;患儿发热持续时间最短5天,最长12天,平均7.8天,均出现惊厥病症。
2 小儿惊厥护理2.1 小儿惊厥急救护理第一,要确保患儿的呼吸畅通:如果小儿出现惊厥,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展抢救,使其体位保持平卧,再将其头部偏于一边,去除患儿口中的唾液、痰液等异物,防止窒息;第二,要尽快供氧:一旦发生惊厥,患儿的脑部一般都会缺氧,同时在惊厥状态下他们的呼吸不能正常进展,使缺氧进一步加重,极易使患儿的脑部形成水肿,使惊厥病症再度恶化,最终恶性循环,所以尽快供氧至关重要;第三,止惊、镇静:对惊厥患儿的合谷及人中等穴位用指压予以刺激,然后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适量的药物使患儿保持镇静。
2.2 小儿惊厥心理护理这里所说的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因为当患儿出现惊厥后,其家属大多都将表现得十分冲动、不安,甚至是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叮嘱,打乱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应当对患儿家属及时进展心理护理,安抚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对小儿惊厥的科学性认识,让他们知道只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患儿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疗。
29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29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川崎病共29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分享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收治川崎病共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岁;均有发热、口唇皲裂、双眼结膜和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端样脱皮,出现杨梅舌10例,皮疹10例。
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
1.2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早期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口服,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结果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瘤。
28例治愈出院,一例好转出院。
2 护理2.1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发热、口腔明显疼痛,加之医院陌生环境,易发生恐惧害怕、哭闹,对治疗护理极不合作。
因此护士对患者要充满爱心细心、耐心。
了解患者的喜好,尽量逗乐抚摸他们,以减轻他们的恐惧感,使他们感到有安全感。
同时耐心向家长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愈后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护理注意事项,以及告诉家长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2发热护理对于体温超过38.5度的患儿,每四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使用冰袋、冰贴降温,降温效果不佳时,遵医嘱予药物降温,如口服美林、泰诺等。
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静脉补充液体。
退热期间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无渣屑,减少患儿不适并防止受凉。
同时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20-22度,相对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定时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
注意保持病室干净。
急性期患儿要安静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情绪激动。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1]。
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2]。
我院06年7月-09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27例,针对该病特点予以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本组共27例患儿,年龄2-5岁,平均3.5岁,男孩17例,女孩10例。
临床表现: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出现指(趾)端红肿,后期出现指套样膜状脱皮。
③部分患儿眼结膜充血。
④草莓舌(红色或白色),口腔、咽粘膜弥漫充血。
⑤皮肤出现皮疹,多遍布全身,多形性。
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2.1.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1.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
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2.1.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2.2发热护理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导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笔者对我科2008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治的35例川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5个月~13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
入院时35例患儿均有发热;32例出现口腔粘膜改变;30例出现皮疹,25例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18例可见手足肿胀;1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22例出现指趾端脱皮;11例出现肛周脱皮;2例心脏扇超提示存在冠状动脉改变,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与丁冬胜等报导一致[2]。
所有病例早期均使用2mg/Kg的丙种球蛋白,同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抗炎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和临床护理,患儿病情好转,无特殊并发症好转出院。
2 护理2.1一般护理患儿应安置在专一病房,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心脏。
饮食上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温凉流食或半流食,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恢复机体的需要[3]。
使用静脉留置针维持静脉通路,保证各项治疗有效执行。
2.2发热护理发热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我们的资料表明100%的患儿有发热症状。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持续在38.5℃~40.0℃,持续7~10d,个别可达2w,应定期监测体温。
监测频率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体温正常时,一般4~6h/次,一旦起烧,30min~1h/次。
测量部位尽可能采取最接近人体中心温度的肛温,如因肛门有破损或实在无法取得配合时可采用腋温,测时需擦干腋下汗液,以减小误差[4]。
体温超过38.0℃时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嘱多饮水,额头敷贴降温贴或冰袋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颈部、腋下、股沟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若效果不佳,汇报医生后予口服退热药。
小儿川崎病28例的护理体会

心 观 察 , 口腔 、 、 肤 护 理 操 作 要 轻 柔 , 家 长 和 稍 大 患 儿 对 眼 皮 对 要 做 好 健 康 宣 教 工 作 。通 过 护 理 使 治 疗 方 案 得 到 落 实 , 情 病 得 以 控 制 、 解 、 愈 , 长 和 患 儿 得 以安 心 。 缓 痊 家
2 护 理 措 施
使 家 长 和 患 儿 消 除 焦 虑 情 绪 , 到 与 医 护 人 员 密 切 配 合 , 确 做 正 对 待 。鼓 励 年 龄 稍 大 的 患 儿 多 食 新 鲜蔬 菜 、 果 , 时 注 意 卧 水 同 床 休 息 。住 院 期 间 需 安 静 休 息 , 免 剧 烈 活 动 , 免 情 绪 激 避 避 动 , 院后限制活动量 , 出 1年 内 不 参 加 剧 烈 体 育 运 动 。
【 要】 目的 摘 施 。结 果
作。
3 5例 治愈 ,2 好 转 ,1例 并 发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结 论 例
病 情 和 治 疗 方 法 要 细 心 观 察 , 口腔 、 、 肤 护 理 操 作 要 轻 柔 , 家 长 和 稍 大 患 儿 要 做 好 健 康 宣 教 工 对 眼 皮 对 【 键 词 】 川 崎 病 小儿 护 理 关
向 家 长 及 稍 年 长 儿 做 好 健 康 宣 教 工 作 , 解 本 病 的 临 床 讲
特 点 、 病 病 程 、 果 和 预 后 ,各 个 阶 段 的 治 疗 和 护 理 要 点 , 疾 效
者 延 长 阿 司匹 林 用 药 时 间 , 加 用 维 生 素 E 或 潘 生 丁 。结 果 并 3 例 治 愈 出 院 ,2 好 转 出 院 , 5 例 1例 并 发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血管炎,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疹、皮肤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多见于婴幼儿,男多于女。
[1]其病程长,并发症重,因此临床上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我科于2011年~2013年9月收治川崎病患儿58例,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其中4岁以下50例,5岁以上8例。
51例符合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标准,7例符合不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入院时病程1.5~6天,住院7~15天,平均11天,病程6~8周。
2、治疗主要是对抗血管炎症和对抗血小板凝集,临床上常用静脉滴注血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来治疗此病。
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瘤而引起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
50例治愈,8例好转出院。
3、护理3.1 心理护理:由于本病在小儿疾病中少见,家长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担忧的心态。
我们应热情主动地向家长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家长及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年长患儿与同室病友交往,转移注意力,请患儿父母陪伴,减少或消除患儿对住院的恐惧心理。
[2]3.2 饮食护理:每日给患儿食用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避免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及避免增加咀嚼难度导致面部皲裂处出血。
3.3 高热的护理: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一阶段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
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h测量1次体温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
对出汗较多者随时更换内衣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免受凉。
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或多饮喜欢的饮料,对饮水不足者,汇报医生,及时由静脉补充。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免受凉 。同时鼓励患儿 多饮水 或多饮喜欢的饮料 ,对饮水不 足 患儿 的临床观察护理 , 认识到及时药物治疗 的同时 , 切观察病 密 者. 汇报医生 . 及时 由静 脉补充 。经过细心 的观察和耐心的护理 , 情变化 。 耐心细致 的对症护理 . 给予 家属心理支 持及健康 宣教 , 对减 少并发症 、 加快疾病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 本组 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 3%以下 , 8 无一例 出现高热惊 厥。
7 —7 64 67.
[] 敏 . 位 按 摩 对 脑 卒 中 患 者 肢 体 偏 瘫 的疗 效 观 察 『. 海 护 3谷 穴 J上 1
理 , 0 1 1 f)3 — 0 2 1 , 14 : 9 4 .
【】 4孟爱果. 超声波治疗和心理护理 对脑梗死患者 生活 能力 的影 响 [. J 国际护 理 学 杂 志 ,0 6 2 ( )9 1 9 2 ] 2 0 ,51 :8 — 8 . 2
防 止 继 发感 染 。
20 3: 0 211 21 - 3.
23心血管系统的护理 :密切观察 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 的症状 , _
2 5 4
1 治疗与结果 : . 2 所有病例早期均予丙种球蛋 白与阿斯 匹林联合 2 . 6出院指 导 : 医嘱继续 服用 阿司匹林 , 遵 不可 随意停药 、 减量 , 应用及对症处理 , 抗生素用予继发感染。结果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 必须在 医师指导下进行 , 定期复查血 常规 、 并 心脏彩 超 , 观察冠 瘤而引起 肌梗死 、 动脉瘤破裂 。2 例治愈 ,2 0 l 例好转 出院 。 状动脉病变情况 。 注意休息 , 剧烈活动; 避免 多吃新鲜蔬 菜 、 水果 , 多饮水 , 保持大便通畅。 2护 理体 会
2 . 2皮肤黏膜护理 : 口腔护理: 所有患儿均有不 同程度的 口腔咽部 黏膜充血, 严重者 1腔黏膜糜烂,、 3 / 溃疡 、 J 唇皲裂, 日1腔护理 2 每 3 次 3次 , 作轻柔 : 口液选用 1 2 动 漱 %~ %碳 酸氢 钠溶 液 、 理盐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
男女比例13~15∶1。
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1,2]。
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川崎病患儿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1例,女11例。
6个月至3岁患儿24例(75﹪),3~5岁患儿7例(218﹪),6~7岁患儿1例(31﹪)。
这32例患儿经过准确的诊断,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全部临床治愈出院,治愈率达100﹪。
12诊断依据①持续性发热,5~11 d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达39℃以上20例,体温达38℃~39℃12例,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发热不久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③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 d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症状典型者18例,不典型者14例。
④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于发热后3 d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⑤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
10
例患者查见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⑥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
5例患者发生关节疼痛或肿胀的表现。
⑦辅助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血沉明显增快。
13治疗方法
131急性期治疗
1311丙种球蛋白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必须在发病后10 d 之内用药。
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2~4 h输入,连续4 d。
131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服用剂量30~100 mg/(kg·d),分3~4次。
服用14 d,热退后减至3~5 mg/(kg·d),一次顿服。
1313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
132恢复期的治疗和随后治疗
1321抗凝治疗恢复期病例用阿司匹林3~5 mg/(kg·d),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
1322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及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给药,促使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
静脉溶栓1 h 内输入尿激酶20000u/kg,继之以3000~4000u/(kg·h)输入。
冠状动脉给药1 h内输入尿激酶1000u/kg[3]。
1323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无效,可行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2讨论
川崎病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
病程的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 d,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进入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为病程11~21 d,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
发生冠状动脉瘤。
大多数患者在第4周进入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为病程21~60 d,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脏病。
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1]。
3护理
3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3次,维持室温20 ℃~22 ℃,湿度50%~60%。
患儿体温常达38℃~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若体温超过39 ℃,予温水擦浴、持续冰枕、冰敷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对出汗较多者及时更换内衣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多饮水,保持水份供给。
32皮肤黏膜护理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咽部黏膜充血,
严重者口腔黏膜糜烂,小溃疡、唇皲裂,口腔护理2~3次/d,动作轻柔;漱口液选用1%~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防止继发感染;唇干裂者可涂消毒石蜡油。
口腔溃疡涂碘甘油以消炎止痛。
33饮食调整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足够营养摄入。
3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症状,如面色、精神、心率、心音、心电图改变等,做好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准备。
35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口服阿司匹林可引起药物性溃疡,为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刺激,给予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其溶解于少量温开水中饮服。
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的色量及性质;有无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护理:丙种球蛋白溶液为血液制品,使用前认真检查质量,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要废弃,输注过程中,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控制液体滴速。
大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但仍需注意观察,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可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如症状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发绀、荨麻疹等,立即停药,给予输氧、保暖,配合医师予抗过敏治疗。
36防范潜在并发症护理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每4 h测量
生命体征1次。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乏力、心悸、胸闷、头晕、出汗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做好观察记录。
年长儿诉说心前区疼痛并有恐惧感应怀疑心肌梗死的可能,如同时伴神志障碍、四肢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则提示心源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积极抢救。
37心理护理向患儿介绍病室环境及周围小伙伴,鼓励患儿与同室病友交往,转移注意力,让患儿把内心害怕的事情讲出来,并告诉其这些害怕是正常的,减少或消除引起恐惧的适应性相关因素。
38健康教育川崎病病程较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家属往往十分焦虑和恐惧。
医护人员应耐心向家长讲解病情、疾病过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取得家人的信任和合作。
对所有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密切随访,每6个月做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
多发或较大冠状动脉瘤尚未闭塞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188.
[2]余孝良儿科诊疗精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7338.
[3]梁翊常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中国使用儿科杂志,1999,1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