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现代园林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现代园林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现代园林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及现代园林发展摘要: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沉淀,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这种艺术要被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古代园林园林艺术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18-01

前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讲究的是自然美,重在将创造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构景等内容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做简单的介绍。

1.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造园艺术上崇尚师法自然;这一特色有两层含义,一是园林在总体的设计布局上,假山中峰、坡、洞等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规律相符;二是组合山水景象的各个要素要合乎自然,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例如古代园林水池都是建造成自然曲折,花木布置是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错杂相间,总之就是在整体设计布局上追求天然野趣。

(2)在空间分隔上力求融于自然;古代园林在分隔空间上寻求各种方法以实现从视角上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于自然相融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要想将现代园林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就应该用古典园林建筑特色为背景,以人工为本的文化内涵并切实结合当今时代潮流,才能建设出中国特色的园林。 关键词:文化内涵;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现代园林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是人脑通过学习文化,思考产生的空间构造。古典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的结晶,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想法组合,人们天生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缓冲剂。 1.1 儒家的影响 儒家认为积极的心态和全社会乃至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维持中国社会等级秩序的必要条件。人们天生想与自然亲近充分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愿望,而儒家推崇“仁爱”,促使人们对于世间万物乃至花草树木都要有仁有爱。 1.2 道教的影响 庄子注重应该顺应天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要刻意的改造。私家园林和道观园林的设计证明了自然界也

是一个天生具有独特才华的“雕刻家”,道教推崇的就是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山有山形,水有水态。 1.3 佛教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部分与儒家相通,都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寺院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它是通过传统的宗教建筑、仪式以及部分园景一代代改进积淀而表达实时的宗教园林的意义。佛教中有以菩提树命名的菩提老祖,还有独爱莲花的观世音等,所以佛教对于花草树木情有独钟。 1.4 风水说的影响 现代园林离不开风水说,在建造别墅或者大型建筑时,建造师会请风水师整体地预测建筑物周围环境,风水说认为周围树木茂盛为吉。现代人如此,古代更为看重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许看的比建筑物更重要。风水说主要是为了居住舒适,确保宁静和平和。其中还有许多看似迷信,其实多有科学依据的例子,如门前不种大树,因为大树会招雷,而且对采光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东边种植桃树柳树,西边种植栀子树,南边种植梅花和枣树,北边种植杏树等,这些都是根据它们各自生长的习性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不是封建迷信。 2 古典与现代园林结合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在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下,我国的古典园林深受欧美、东南亚等风格的影响,导致现代的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4T09:50:12.5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王国卫 [导读] 本文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规划中在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浙江卫泰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规划中在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为实现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园林;发展趋势;城市环境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这终究会使其趋近匮乏;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让人们向往与自然和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 1特征 (1)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就是现代园林的特点之一。(2)园林中建筑密度减少了,以植物为主组织的景观取代了以建筑为主的景观。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貌。 (3)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中国园林中应用石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掇山、置石到园林建筑的营造、石材的应用都比较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以及根据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景观小品。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不同色彩和质感的花岗岩板材,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3]。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4)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园林中应用的陶瓷制品,主要有彩釉砖、无釉砖、劈离砖、麻面砖、玻花砖、渗花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琉璃制品等。琉璃瓦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园林中建筑物、构筑物的优良装饰材料。此外,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陶瓷制品的种类和品种真可谓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而常应用于园林道路广场铺装中,产生较好效果的主要种类有麻面砖、劈离砖等;应用于建筑、小品、景墙立面装饰的材料有彩釉砖、无釉砖、玻花砖、陶瓷艺术砖、金属光泽釉面砖、黑瓷装饰板、大型陶瓷装饰面板等种类。运用不同色彩的陶瓷砖在水池底铺成的图案,大大增强了水池的景观表现力。 混凝土也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经济实用的优点,受到各方建设者的青睐,除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普通混凝土外,可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和品种也是层出不穷。 除上述出现不久的,或刚研制开发出的材料外,还有一些以前一般少在园林中被运用的材料,也开始在园林中使用了,如金属材料,许多园林中还出现了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别具一番魅力。 (5)增加生产内容、养鱼、种藕以及栽种药用 _??)_K~和芳香植物等。 (6)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 (7)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2 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天,地,人”融汇是现代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是世界性、全球化的进程使全世界共享经济技术进步的成果,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更注重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总体概括起来说有:生态自然化、多学科交融、更广阔的范围、文化继承与发展。 当然,具体论述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实现与人的沟通,达到与人愉悦的心情。 (1)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便于公众游览,使形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但也不排斥直线与折线,它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吸取其简洁明快的画面,又从我国传统园林中提炼出流畅的曲线,在整体上灵活多变,轻松活泼; (3)强调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4)讲究大效果,注重大块空间,大块色彩的对比,从而达到简洁明快,施工完毕后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 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 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

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学前教育101廖晓韵 1008110036 第一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园林论文资料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园林论文资料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不管是谁,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园林不复存在了。你也许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留了下来。“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建过程中,为世人所惊叹,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代风景园林之中。 目录 1.中国现代园林的概念 2.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特点 2.1 现代园林的结构布局特点 2.1.1 景区空间的划分和组合 2.1.2 景区空间的序列和景深 2.1.3 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2.1.4 运用轴线布局和组景的方法 2.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2.2.1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 2.2.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2.3 现代园林建筑小品的配置 2.3.1 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及特点 2.3.2 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

3.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3.1 现代园林的发展思路 3.2 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3.3 总结现代园林的总的发展趋势 4.参考文献 1. 现代园林的概念 现代园林是由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体城市环境,即由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园林中建筑密度降低,以植物为主的景观取代了建筑为主的景观。起伏的地形及草坪的建立,代替大面积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增加环境容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手段对园林进行科学规划与施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新型园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更为紧密,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观点指导植物配置。 现代园林的研究及理论建设,将综合生态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发展。具有现代风格,体现时代精神的环境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1] 2.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特点 现代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有如下特点: 1)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石材、水、土、植物等常见又普通的材料在现代园林中不但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园林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2)本土特色与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 既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点,又认真吸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是我国现代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走生态化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遍阅整个古代园林典范,世界以亚洲为尊,亚洲则以中国为圣。有人说,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比较“做作”,我个人还是认同的,中国古典园林表达的是:农耕时期的底蕴;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这种古代中国人“闲情”,已经太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所谓毕竟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 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我们知道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 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然而偌大一个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即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因此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甚至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向背道而驰。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当然,具体论述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实现与人的沟通,达到与人愉悦的心情。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摘要: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园林革命性创新继承性 . “园林”一词是我国特有的专业名词,它的最早出现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现代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仿生”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现代园林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规则式的景观易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是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一种升华。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本文讲述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不过本站也曾有类似方面的内容,比如,2011年景观设计理念的六个新趋势一文,着重居住区地产方面的景观设计管理理念以及发展趋势问题。文中提到,在居住区地产开发的过程中,景观到底谁说了算呢?是开发商,还是景观设计师呢?在两者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矛盾和妥协中,如今景观的意义已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对野趣融合的要求,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文章也讲到发展趋势: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景观也能与产品“混搭”;景观营造软质化;“相地”布局,借景增值;控制力、执行力两手抓等等,不难看出,其中心思想与本文观点基本相同。 那么,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看下下面怎么讲: 首先、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其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第三、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第四、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摘要: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园林之中的金典之作。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以拙政园为例从园林特色、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拙政园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地带,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与艺术,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 私家园林 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高中美术鉴赏《第十五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讲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全一册 教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 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 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 勤劳和智慧。可现代的城市提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存环境,学生难以理解古典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 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瓢水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的情怀。因此,教师 要准备更多的资料,找一些更直观的展示园林艺术成就的影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 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的 体会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b5E2RGbCAP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
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p1EanqFDPw 2. 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
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DXDiTa9E3d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介绍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 2. 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 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
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RTCrpUDGiT 2. 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
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5PCzVD7HxA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方法的研究: 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 教具准备:图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方向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园林:没有对应的西文,应是英文中花园(Garden)和林园(Park)的统称。 2、风景(Landscape):原指文艺复兴时期由北欧艺术家创作的、表现的自然或田园场景的绘画形式。17世纪起词义扩大为可以一眼望尽的疆域。现也用来表明具有共同视觉特征而未必一眼望尽的区域。 3、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Park):特指欧洲18世纪由英国人首创的以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为蓝本所设计的园林形式。现泛指各种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园林形式,包括中国的传统园林。 4、风景园林(Landscape Achitecture):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行业名称,从业人员称为风景园林师。 5、景观设计(Landscape Achitecture):风景与观察方式的统称,应包含风景类型的综合整治和对各种风景的认知方式两方面。 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存在症结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中国设计师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东西方传统或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只停留在为我所用、简单照抄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以各种空洞的设计口号加以掩饰,造成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匮缺,设计市场浮夸之风泛滥的现象。概括起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存在下面几个主要症结: 1、借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 “生态”一词大量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谈话语和设计说明之中,然而人们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和极其肤浅,将生态等同于园林绿化或营造湿地等等。风景园林设计体现生态原则的作品甚少,而违背生态原则的反生态设计案例却俯拾皆是。 2、借自然之名,行反自然之实 “自然”一词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中国设计师的言论之中,然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同样模糊和肤浅。自然景观类型和自然文化特征在中国设计师的心目中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