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走出阅读教学的三大误区

蛰 教 学 反 思 移
走 出阅读教 学 的三 大误 区
李 晓燕 ( 江省 上虞 市 小越 镇 中 3 2 0 ) 浙 13 0
摘 要 : 文从 三 个方 面 阐述 了阅读 教 学 高耗 低 效 的原 因 : 本 一
是 教 师 忽视 学生 已有 的知 识 水 平 ,没 有找 准教 学的 起 点 二 是
、
教 师在 设 定 教 学 目标 时 , 视 了 学 生 已有 的 知 识 水 平 。 忽
没有 找 准 教 学 的起 点
有时候 目标定得太高 , 未免好 高骛远 , 使大多数学生不知所 从 , 文 课 往往 只成 了教 师 与 几个 尖 子 学 生 的 对话 , 他 学生 都 语 其 成 了局外人 ; 点太低 , 起 又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学与不学没什么两 样, 从而丧失了学 习语文的热情。
一
二是 通过 多种 “ ” 写 的训练 , 提高语 文的 阅读鉴赏及书 面表 达 的 能力 。 教师可 以让学生听写词语或让学生仿写句子 。词语和句子 是写文章 的基本建筑材料 , 学生只有积累 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 才有 可能用这些“ 和“ 砌出漂亮的房子来 。 砖” 泥” 教 师可 以让学生写作 品的故事 梗概 。阅读的第一 目的即 获取信 息 , 让学 生写故 事梗概 时 , 他们 需要熟 悉文 本 , 写 的 在 过程 中要 取舍信 息 , 进行大量 的思维 活动 , 这就锻炼 了学生 的 概括 能力 。 学生可 以写 阅读的原初 感受 。“ 千个 读者的心 中有一千 一 个哈姆雷特” 强调 的就是阅读过程中每个人 的感受是不尽相 同 , 的。阅读 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再创造 的过程 ,只有尊重 学生 的原初感受 , 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 与作者对话 , 与作 品 中 的人 物 对 话 。 学生可以对作 品进行鉴赏评析 , 由易到难 , 先在课本上做旁 批 点 评 , 后 渐 渐 写 成 短文 形 式 , 某 几 个 词 , 某 几 个 句 子 , 然 就 或 抑 或 某 一 个 片段 , 可 以做 整 体 赏 析 。 学生 可品评 人 物 , 揣 摩语 也 可 言, 可鉴赏写作技巧 , 可分析结构 主题 。教师与学 生共 同研究文 本, 同写鉴赏 , 同堂与学生交流 , 有时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 这也可 以让他们品尝 到一种超越的快乐 。上海 闸北八 中的刘京海校长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误区论文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
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
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
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
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
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
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
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
如果你无法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或喂饱他们,你最终将失去上帝—我们的学生,他们可以去上网络学校,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名师,低劣的教学手段必然会被时代淘汰,低劣无能的教师也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
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
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
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 的 目标 。 在语文 阅读教学中是 “ 授
之 以鱼 ” 还是“ 授之以渔” , 答案 已昭然若揭。叶圣陶说 : “ 教是为了
一
二、 教师 少标提 出的一个要求 ,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指出“ 提倡少做题 , 多读书” 。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 以
生机 。
知识 , 在读一遍课 文之后 , 马上直奔 主题 的讨 论 , 此课 表 面的“ 繁
在语文教学 中特别强调 了“ 读” 和“ 写” 的重要性 , 这也是 由语 华” , 实际难掩其 “ 萧条 ” 。那么 , 怎样才能走 出语 文阅读教学 的误 文这门工具性学科 的母语地位所决定 的。阅读教学 的主要 目标是 区?下 面谈一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 让学生“ 具有独立阅读 的能力 , 注重情感体验 , 有较 丰富的积累 , 形 成 良好 的语感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 但是在语 文教学 中存在
由此发现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 。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上侥 幸 鱼捉虾” , 如果那样的话 , 便只有“ 翻船” 。 心理 , 使很多老师失去了引导学 生学 习欣赏美文的兴趣 , 他们 在语 段训练上耗尽 心血 , 在猜题揣 摩教研员 的“ 爱与憎 ” 上下 了不少苦 参考文献 : 张德伟 , 何 晓 芳. 新课 程 与教 学 改革 [ M] . 1版 . 北京 出版社 ,
如, 在 教《 生命的意 义》 时介绍他 们看《 钢铁 是怎样 炼成 的》 、 教学
《 阿长与( 山海经) 》 时指导他们看《 朝花夕拾 》 ……指导学生在 阅读 得一次考试刚刚结求 , 有一位同事狂 奔而 出 , 逢 人便讲 : “ 不用说课 中揣摩字词 , 品味优美 的句子 , 将课堂上学到 的知识灵活运用 到课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让课堂充满阳光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让课堂充满阳光【摘要】文章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列举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依据现象,浅析其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从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构建语文阳光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阳光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传统语文教学深受怀疑,语文教学的切实可行路在何方?有人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造成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还有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作为现代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等多种原因。
语文老师也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新路子。
首先,语文教学应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拘泥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语文教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语文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有所获。
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知识要广博。
教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要有一桶水。
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
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手段。
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们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信息的误区。
语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摘要语文教学存在听得太多,说得太少;说的形式单一;不深究读书的目的;读和写不紧密联系等误区。
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助回答,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反驳、补充;充分利用“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说”的训练,巧用“看图作文”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重视感知阅读、理解性地读、读出品位、读中培养好习惯;注重学生写的训练等教学策略,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尝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是否都切实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听说读写等训练落实到实处了呢?为什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或者说提高的成效不大?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听得太多,说得太少。
课堂上经常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出现“不讲不学,少讲少学,多讲多学”的局面,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效果。
老师讲多了,学生只顾听,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被老师“牵”着走,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
1978年叶先生再次提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这句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使我们受到启发,教学目标必须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课堂上不能只关注学生听讲,认为学生只要注意听就行,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会学、会讲。
课堂上,我尝试着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另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给予反驳、补充。
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收效较好。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调查表明,有大量学生对语文有厌烦情绪,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
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一、走出重课上交流轻作前准备的误区现下语文课堂上,为开启学生思维,拓展习作思路,教师很注重创设机会,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以期待学生补充思路,交流感悟,丰富见闻.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我以为,很重要的是,我们忽视了一点: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素材准备、思路准备、话语准备。
写作来源于生活,需要经验的准备,需要在内心反复进行思索,才能在思考上达到较为完备程度。
缺乏了作前准备,学生的发言当然零散,不全面。
尽管课上有所交流,但所得到的习作信息还没有形成整体视野,习作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只有充分的作前准备,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才会流畅、深入,才能达到胸中有话,笔下自然流溢,文章才能较好地体现个性,富有感染力。
二、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
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
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
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
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三、双基受到忽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提到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都不陌生,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走出语文传统教学误区论文

走出语文传统教学的误区提要:在践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从观念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项要求必然对传统的教学提出挑战,需要我们放弃旧有的教学观念,践行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应对,用新的教学方式走出以往课堂教学的误区。
主题词:课堂改革走出误区应对措施近几年,在践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从观念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项要求必然对传统的教学提出挑战,需要我们放弃旧有的教学观念,践行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方式走出以往课堂教学的误区。
一、走出误区之一:摒弃旧的讲读教学的模式;要在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言堂”是前些年常见的教学模式,后来变为教师一边自己讲,一边对学生提一些死板的价值不大的问题。
旧的教学模式就是当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遵循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词、分段、逐段“分析”、中心思想中心意思,写作特点一系列固定模式,还有些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很多问题,学生逐一回答。
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眼花缭乱,难以应付,阅读文章变得索然无味。
这种模式必定限制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丧失参与的积极性。
这样做有悖于学生的求知习惯,使学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求知欲,不要一味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程序施教,不能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代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而不是外加的灌输。
指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应对的措施是:在重视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如何才能在这三者之间展开对话呢?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某一高度,对所教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牢牢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用一个切中文章主旨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讨论热情。
走出语文教学误区 实施全面开放教学

走出语文教学误区实施全面开放教学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新鲜的活力。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了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证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与教师的心田,然而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这成为课改推进中的最大问题。
一、启而能发不容易,发而能收更不容易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
一节课上完,教师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也没有了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
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数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创的见解。
记得刚接触新教材时,有个别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老师,你上课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说,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哪个同学的是标准答案。
一节课下来我不知该记哪个同学的答案。
不象小学教师那样给标准答案。
听到这样的问话,我没有感到惊奇,这么多年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不是早就使我们的学生熟门熟路了吗?标准答案已经成了他们手中的拐,离开了它,路该怎么走?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学生们就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特点和要求,展开了几次学习和讨论,现在学生们已经普遍适应了没有标准答案语文课堂。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地提倡个性而否定共性的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恐怕大多只能保留在肤浅的层面,而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当然,我这是所说的共性,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我认为共性是指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读”和“写”的重要性,它也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学科的母语地位所决定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这上面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并没有多少长足的发展。
主要原因是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误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误区;语文阅读兴趣
当前,语文教学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勃勃
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读”和“写”的重要性,这也是由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的母语地位所决定的。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详细分析的篇目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随着阅读理解在中考试卷中的分值增高,老师们也都看准了
“行情”,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阅读理解上。
一般老师的做法是:凡是能设计语段训练的课内段落,无论题目的可做性如何,全刻印出来以填补学生头脑中阅读的空缺;更有甚者,把心思全部用在揣摩教研员的心思与“口味”。
例如,有的人发现:刚上任的教研员感情细腻,爱选用“人间亲情”为主题的语段来测试学生。
有了这一发现后,你再看看学生手头的印发试卷,铺天盖地的全是这一类的语段练习,使学生愁眉紧缩,哀叹自己又被卷入了“情感洪流”中了。
记得一次考试刚刚结束,有一位同事狂奔而出,逢人便讲:“不用说课内的语段阅读了,就连课外的语段我都猜到了,并印发给学生了。
”其他老师则一脸羡慕的表情。
另一些“命运蹇劣”教师则叹息不止:“这几个语段我在某某语段训练书上见过,还没来得及给学生刻印。
”一脸的后悔和惋惜。
由此发现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
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上侥幸心理,使很多老师失去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美文的兴趣,他们在语段训练上耗尽心血,在猜题揣摩教研员的“爱与憎”上下了不少苦功夫。
其实,他们所做的全是“无用功”。
结果,必将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又怎么能谈得上阅读美感的体验;再者,为了迅速提高语文成绩,以讲代读,使本该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变成了“哑巴”课堂;更有的教师为了使公开课热闹非凡,不重视字词等基础知识,在读一遍课文之后,马上直奔主题的讨论,此课表面的“繁华”,实际难掩其“萧条”。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
区?下面谈一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少一点应试,多一点素质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
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揣测教研员的好恶,让学生陷入题海的泥潭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阅读课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二、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少讲多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上,教师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熟读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
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要将“读”贯穿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新意。
三、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差异发展,鼓励学生创新。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利用开设的经典诵读课结合所学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创新。
如,在教《生命的意义》时介绍他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指导他们看《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还必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语感,教师要当好这个“掌舵人”,在帮助学生横渡知识的海洋时,不能沿途“捕鱼捉虾”,如果那样的话,便只有“翻船”。
参考文献:
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1版.北京出版社,2005-01:24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