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染色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染色体G显带操作规程

染色体G显带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细胞遗传(外周血)诊断的操作过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2.应用范围:外周血细胞遗传标准实验操作及核型分析。
3.职责:3.1文件编写:实验室技术员。
3.2文件审核:科室负责人。
3.3文件审批:实验室主任。
3.4执行:细胞遗传室的所有工作人员。
4.内容:4.1实验原理:4.1.1.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4.1.1.1.外周血(脐带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0期或G1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
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4.1.1.2.离体培养的人体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分为四个时期:DNA合成前期(G1期),约10~24h,为RNA和细胞质的合成;DNA合成期(S期)约为7h,在G1期的基础上,完成DNA的合成;DNA合成后期(G2期)约为4~6h,为后期RNA和细胞质的合成,活跃的RNA和微管蛋白等合成;细胞分裂期(M期)约为1.5h,又分为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1.1.3.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和人工培养基两种;实验室常用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为二者的混合培养基,主要由RPMI1640和牛血清混合而成。
另外培养液中加有肝素钠用于防止血液的凝固,平衡盐溶液维持培养液的渗透压和pH,双抗(链霉素和青霉素)用于抑制细菌的生长等。
4.1.2.纺锤体的抑止4.1.2.1.在细胞分裂时,随着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紧靠在一起,很难进行分析。
因此,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依然呈游离状态,不再粘附至细胞内任何结合力上,在随后制作标本时一旦受到压力,染色体就很容易铺展开来。
细胞分裂中纺锤体是由微管组成的。
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微管蛋白分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种,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彼此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常呈二聚体形式存在。
其中β微管蛋白肽链中第201位的半胱氨酸为秋水仙素与之结合的部位,秋水仙素与之结合后会引起微管解聚。
骨髓活检操作规程

骨髓活检操作规程骨髓活检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骨髓疾病的常见操作,如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下面是骨髓活检操作的一般规程,以供参考。
一、操作前准备1. 熟悉患者的病情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
2.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骨髓采集部位,通常选择髂骨后上冠状突或胸骨柄。
3. 将操作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准备妥当:麻醉药物、消毒液、局麻药、注射器、无菌注射器、针头、止血带、止血钳、活检钳、活检针、无菌手套、穿刺穴扎贴等。
二、操作步骤1. 将患者放置在适当的体位上,确保局部部位暴露,并保持舒适。
2. 用麻醉药物和/或局麻药使患者处于适当镇静和麻醉状态。
3. 用消毒液清洗骨髓采集部位,并用无菌穴扎贴固定。
4. 戴上无菌手套,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并消毒。
5. 用无菌注射器从局麻药瓶中抽取适量药液,注射到所选骨髓采集部位,以达到局部麻醉目的。
6. 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将其注入骨皮质下,以形成皮:皮脂骨图层,便于骨髓活检过程中的穿刺。
7. 使用无菌的针头和注射器,抽取适量无菌生理盐水,并进行外观检查(好的标志着无菌无损伤)。
8. 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的局麻药物,并将其注射到局麻点位处。
9. 移除骨皮质下的无菌生理盐水,并检查穿刺点的麻醉效果。
10. 使用活检钳和活检针进行骨髓活检。
活检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11. 获得足够的骨髓样本后,将活检针小心地从穿刺点处移开,确保不出现出血和感染。
12. 停止出血,可以使用止血钳夹住切口处的血管,或用止血带扎紧。
13. 压缩穿刺部位约5分钟,以防止出血和渗血。
14. 观察患者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15. 清洁和处理操作区,将器械进行无菌处理,消毒防护措施。
16. 记录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病情、骨髓活检得到的样本数量和质量等。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骨髓活检操作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征得患者的同意。
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诊断操作程序

4.3.3 校准程序
4.4 CO2培养箱
4.4.1 厂商及型号:
4.4.2 操作步骤:按Mode键至set灯亮,然后按左右箭头选择,设定温度,按上下箭头输入数值,然后按Enter键确认。最后按Mode键至Run灯亮(指示机器在运行状态)。
4.6.2.2 将样品放到载物台上
4.6.2.3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观察所需放大倍数的物镜转进光路。
4.6.2.4 调节目镜瞳间距
4.6.2.5 调节目镜屈光度
4.6.2.6 移动样品调节视野坐标,对样备
4.7.1.1 取出培养标本,用吸管将培养细胞液移至10ml刻度离心管,离
4.2.7 质控品
4.3 低速离心机
4.3.1 厂商名及型号:长沙平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型号:TD25-WS
4.3.2 操作步骤
4.3.2.1 打开仪器开关,按“功能”键,选择转速功能,按“▲”或“▼”
键,调整转速至2000r/min。选择时间功能项,按“▲”或“▼”键,调整时间至5min,按“确认”功能键。
4.1.6 标本处理方法
4.1.6.1 外周血和脐血培养 接种后的培养瓶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68-72小时,并注意观察培养过程中有无凝血,溶血和细菌污染现象。在培养结束前2-3小时,加入20μg/ml的秋水仙素7号针头2-3滴,轻轻摇匀,继续培养至72小时。
4.1.6.2 羊水细胞接种和培养 将采集羊水的离心管2管各10ml置于离心机中离心1500rpm,10min。进入预先消毒的无菌室中,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用吸管轻轻吸去羊水离心管上清液。约保留2.5ml,用吸管打散细胞,移至25㎝²方形带气孔的一次性无菌培养瓶中,再加入约3ml羊水培养基。每份标本接种2瓶,瓶口和瓶盖过火后盖上,标注上编号和患者名字。将培养瓶放入37℃CO2培养箱中,调节CO2浓度至5%,接种5天开始观察细胞贴壁情况,观察到细胞克隆间隔有1-2个克隆间隔的距离,细胞圆而透亮,即可开始换液。弃去旧培养液,加入新培养液5ml。换液后,隔天观察,当细胞生长旺盛,出现许多透亮而圆形饱满的细胞时(一般为10天左右),可收集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借以了解造血功能,常用以确诊、协助诊断、鉴别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2.检验原理通过对骨髓细胞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后,计算一定数量的细胞,观察其骨髓与血液中各种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造血功能。
通过血细胞化学染色是在观察形态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化学成分,对血细胞各种生化成分及代谢产物作定性、定位和定量的观察。
3.标本新鲜外周血、骨髓4.试剂瑞氏-姬姆萨A液瑞氏-姬姆萨B液5.环境与安全5.1环境要求环境温度要求:18~30℃(最佳温度:25℃)。
环境相对湿度要求:20% ~ 70%。
操作台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尽量平稳坚固,避免晃动,仪器附近无强电磁干扰、无剧烈震动、无腐蚀性气体。
5.2人员安全工作中所有与病人的样本接触或有潜在性接触可能的样本都视为污染物。
在操作时有必要穿戴保护性的工作服、外套和手套。
在处理废弃样本时不可触摸废弃物,一定戴手套和穿工作服以避免直接接触。
如果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血液、试剂、废弃物,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样本、试剂及废液,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适当考虑必要的医疗措施。
6.操作步骤6.1骨髓取材6.1.1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位。
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不同部位骨穿,可发现不同的细胞增生程度,以胸骨穿刺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
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能全面地了解骨髓情况。
6.1.2吸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于稀释。
6.1.3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6.2涂片检查6.2.1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
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目的培养分离出临床患者的血液及骨髓中致病微生物并鉴定。
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2 检验原理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特点,在体外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
通过培养得到微生物,再通过仪器的生化试验或血清免疫等方法鉴定出致病菌。
3样品采集及运送3.1样品类型:血液及骨髓3.2标本采集3.2.1采集指征可以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时,可以考虑采集血培养:发热≥38℃,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L)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1,3-β-D葡聚糖升高及突发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3.2.2采血时间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或者发热初期采血。
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会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
如果同其他项目一起,先采血培养。
特殊情况见“9常规情况处理”3.2.3采血部位采集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者通过血管内导管采血。
只有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血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
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集骨髓标本。
3.2.4消毒首先采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30秒以上,用安尔碘由内向外画圆消毒,直径3cm以上。
待干后,可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对碘过敏者可用75%酒精消毒6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血培养瓶口用75%乙醇消毒干燥60秒。
3.2.5采血量、采血瓶、采集套数注: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真菌败血症应多次采集。
3.2.6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并颠倒混匀防凝固,不可使用抗凝血。
3.2.7收集了血液标本的血培养瓶应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要超过2小时。
不可放冰箱储存。
4 试剂及仪器4.1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触酶试剂、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等。
遗传变异检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遗传变异检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1. 引言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旨在确保遗传变异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实验室内工作的一致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遵循以下操作规则能够帮助实验室团队高效地开展遗传变异检测实验。
2. 实验室设备2.1 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PCR 仪、电泳设备、显微镜等。
2.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合适的培训,熟悉并能正确操作上述设备。
3. 样本处理3.1 样本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应符合相关伦理规定和标准操作程序。
3.2 样本收集后,应及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样本分装,确保样本完整性和可靠性。
4. 实验室操作流程4.1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实验,避免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和交叉污染。
4.2 实验前,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核对所需试剂、材料和设备是否齐全,并及时准备好。
4.3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和无菌状态。
5. 数据分析与结果报告5.1 所有实验结果应当经过审核和验证,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5.2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尽快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5.3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编制详细的报告,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提交给相关人员。
6. 质量控制6.1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实验室操作的稳定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6.2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等。
7. 安全与卫生7.1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和卫生规定,保护个人和团队成员的健康与安全。
7.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应急处理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意外情况。
8. 文件管理8.1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包括实验记录、质控记录、实验报告等的归档和保存。
8.2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填写和管理相关文件,便于实验结果的溯源和监督。
9. 变更管理9.1 实验室内的任何实验操作规程变更都应经过评审和批准,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染色体检查实验步骤

染色体检查实验步骤
第一步呢,就是要采集样本。
这采集样本的方式可不少哦。
要是做外周血染色体检查,那护士姐姐就会像打针一样,从你的胳膊上抽一点血,就一小管,一点都不疼啦,就像小蚂蚁轻轻咬了一口。
如果是做羊水穿刺查胎儿染色体呢,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现在技术很成熟啦。
医生会用一根很细很细的针,穿过妈妈的肚皮,进到子宫里取一点羊水,这里面就有宝宝的细胞可以用来查染色体啦。
还有一种是绒毛取样,也是取胎儿细胞的办法。
第二步,样本取好之后,就要让细胞开始分裂啦。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细胞下命令,让它们快快长大繁殖。
在实验室里,会把细胞放到专门的培养液里面,给它们提供各种营养,就像我们吃饭一样,细胞也得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分裂呀。
第三步,等细胞分裂到合适的阶段,就像果实成熟了一样,就得把它们固定住。
这就好比给正在跳舞的细胞拍个快照,让它们停在这个状态,这样才能好好观察它们的染色体。
固定的方法也是有专门的试剂来帮忙的。
第四步,染色环节来啦。
这个就像给染色体穿上漂亮的衣服,用特定的染料去染这些染色体,这样它们就会在显微镜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和条带。
就像每个染色体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标记,方便我们区分它们。
第五步,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啦。
这时候就像是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科学家们会仔细地看这些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有没有异常。
要是发现哪个染色体多了一块或者少了一块,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好啦,这就是染色体检查大致的实验步骤啦。
宝子,是不是感觉还挺有趣的呢?。
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分析规范流程

1 检验目的和方法1.1 检验项目: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制备及分析。
1.2 检验方法:培养瓶法,G显带2 检验原理和检验目的2.l 检验原理绒毛细胞由受精卵发育分化的滋养层细胞及绒毛间质中的胚外中胚层细胞组成,绒毛细胞和胎儿组织同源,通过绒毛检测,可客观反映胎儿情况。
绒毛既可以直接制片进行染色体观察,也可以经培养制备染色体,进行产前诊断。
2.2 检验目的用于胚胎停止发育的染色体诊断,规范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制备程序,获得足够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保证及时准确的发出报告。
3检验前程序3.1 绒毛采集要求3.1.1无菌条件子啊吸取流产绒毛组织少量放入无菌离心管内,加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保存样本。
3.1.2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离心管上的标签。
3.1.3严格执行各种操作技术常规及无菌技术,染色体标本采集、交接过程应防止污染。
3.2 拒收样本的规定3.2.1接收标本时应注意核对装有绒毛无菌管上的患者是否一致,发现错误应及时拒收标本并与采集者取得联系。
3.2.2检查绒毛标本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所取组织是否为蜕膜等。
不符合要求将标本退回,通知临床医生,并登记在《不合格标本登记本》。
3.2.3检查合格后,在产前诊断系统上记录。
3.3 让步标本的规定3.3.1培养过程中发现的轻度污染;3.3.2绒毛量少于5mg或未见典型绒毛组织等。
上述几种情况均视为让步条件,应先接收样本并接种,待标本处理完毕,确定是否能制备出足够多的能满足分析要求的核型再作进一步处理。
若核型数量不足或质量不理想,应及时联系手术医师择期重新抽取样本并培养。
3.4 样本储存规定3.4.1采集的样本应常温下及时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接种。
3.4.2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培养。
3.4.3未能当天进行接种的样本应放于4℃冰箱中,保存时间不超过3天。
4 实验用品酒精灯,烧杯,天平,离心机,CO2培养箱,载玻片,玻片盒,光学显微镜,灭菌注射器,离心管,吸管,量简,培养瓶,试剂瓶,染色缸,剪刀,镊子,手术刀,培养皿等5 实验试剂5.1 培养基:GBICO AmnioMAX-II COMPLETE 羊水培养基,BIO-AMF-2 羊水培养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规范染色体室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实验操作,保证骨髓染色体检查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实验原理利用不含PHA等多克隆免疫细胞激活剂的细胞培养基实现经无菌采集的骨髓标本的细胞增殖,并通过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低渗处理使有核细胞膨胀后进行滴片固定获得分散的染色体,本实验室采用传统G显带技术即通过胰酶消化、Giemsa染色体的方法显示染色体带纹,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来判断染色体核型。
3.适用系统3.1人员:适用于所有进行骨髓染色体检查分析技术人员;3.2仪器: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电子显微镜(OLYMPUS BX51、BX41、CX21)4.试剂4.1成品试剂4.1.1 天津瑞爱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骨髓培养基(规格:5mL/瓶);4.1.2 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司甲醇(规格:500mL/瓶分析纯);4.1.3 杭州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冰乙酸(规格:500mL/瓶分析纯);4.1.4 湖州湖试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氢二钠(规格:500g/瓶分析纯);4.1.5 湖州湖试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钾(规格:500g/瓶分析纯);4.1.6 宁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钾(规格:500g/瓶分析纯)。
4.2 自配制试剂参考SOP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标准操作规程4.2。
4.3保存条件骨髓培养基保存于-20℃冷冻环境,甲醇常温保存于避光处,其余成品试剂常温保存;自配制试剂保存条件参考SOP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标准操作规程4.2。
5.标本要求5.1 标本类型:无菌穿刺采集的骨髓。
5.2 标本采集:骨髓标本使用中心配送的真空肝素钠抗凝管(BD公司)和采血针进行无菌采集,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充分混匀,以免凝血。
5.3 标本验收:有溶血、凝血现象、经冷冻、高温环境中放置或接收时距标本采集时间超过4小时的标本视为不合格标本。
5.4 标本储存:常温18-28℃。
5.5 标本接收:5.5.1 样本室接收染色体标本。
5.5.2 核对申请单上的各项内容是否均填写完整,尤其是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病史、临床诊断、采集时间等,对填写不完整的申请单,应及时和客服交接,由客服及时联系客户,补充缺项。
并同时检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见5.2标本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及时退还,并填写退单通知单。
5.6 标本的处理:接种完标本,剩余标本即丢弃。
6.操作步骤6.1 骨髓细胞培养6.1.1 所有标本需在标本到达实验室2小时内接种,接种前30分钟,从-20℃冰箱中按照标本量取出培养基于37℃水浴箱内预热,每个标本接种两瓶。
6.1.2 接种前轻轻颠倒混匀待接种的标本10次,再次观察标本是否有血凝块,溶血等,对不合格标本按相关文件进行处理。
6.1.3 接种前将接种瓶外包装打开,并用75%酒精擦拭消毒橡皮塞部位。
6.1.4 将标本采集管顶部用75%酒精擦拭消毒,用2.5mL针筒抽取采集管内的血样1.3mL,注入培养基中,每瓶0.6-0.1.5mL (视白细胞计数可进行适当调整),轻轻摇晃培养瓶,观察是否有血凝块。
在培养瓶上贴上与标本及申请单上相同的标本编号标签,标签内容为: sample type-年月日及流水号,如BM-080801-01(BM表示骨髓)。
6.1.5 所有标本接种完毕后,轻轻摇匀培养基,并将培养瓶置于37℃培养箱培养。
并进行相关记录。
6.1.6 剩余标本丢弃。
6.1.7 培养时间:24-48小时培养。
6.1.8 将原始申请单信息输入核型分析软件中。
6.2 骨髓细胞收获6.2.1 经增殖培养24小时后,去掉培养瓶盖,每瓶加入20ug/mL的秋水仙素200uL,轻轻摇晃后重新置37℃培养箱孵育1小时,使细胞分裂静止在中期,作好相关记录。
6.2.2 37℃水浴中预热0.075mol/L KCl低渗液30分钟。
6.2.3 将加秋水仙素后的细胞培养基移入15mL尖底离心管中,2份培养标本分开进行,各收获一管。
并在各离心管上写上相应标本编号。
室温1000rpm×10分钟,管底可见红色细胞沉淀,吸去黄色上清液。
6.2.4 加入8-10mL预热的0.075mol/L KCl低渗液,用滴管充分打匀,于37℃水浴箱中低渗40分钟,并进行记录。
6.2.5 预固定:直接在低渗后的细胞悬液中缓慢加入2mL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轻轻混匀细胞,吹气法吹打4-9次后,1000rpm×10分钟,离心后倾去上清,注意不要倒掉细胞沉淀。
6.2.6 第一次固定:加入固定液8-10mL,轻轻用吹气法吹打细胞5次左右,直至细胞完全分散。
盖上盖子,室温下静止30分钟,室温下离心1000rpm×10分钟,吸去上清,注意不要倒掉细胞沉淀。
6.2.7 第二次固定:加入固定液8-10mL,再次轻轻吹打细胞,将细胞完全分散,盖上盖子,置于-20℃冰箱保存。
6.3染色体标本制片6.3.1 提前一周玻片将用0.1NHCl浸泡过夜后,再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后浸于34%-40%的无水乙醇中备用。
使用前,将浸泡的玻片取出,用大量清水清洗后,于4℃蒸馏水中待用。
6.3.2 将置于-20℃冰箱保存的细胞悬液取出后,常温下1000rpm×10分钟,倾去上清,注意不要倒掉细胞沉淀。
6.3.3 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约15滴,使细胞悬液浓度显示淡乳白色,并逐一盖上盖子。
6.3.4 吸取细胞悬液后,将滴管置于一定的高度,约1-3cm高,滴4-6滴细胞悬液于玻片上,使细胞向玻片标记端远侧流动。
适当过火,帮助染色体分散。
一般一个病人滴片3-4张。
写上病人编号,按格式BM080801-01A 进行标记,并按顺序标上A,B,C,D;并用片夹夹好.6.3.5 置于60℃烤箱中烘烤过夜后,再置于37℃恒温箱中保存以待分带。
6.4 染色体分带(G显带)6.4.1 适用标本:外周血、脐带血、骨髓6.4.2 新鲜配制0.02%胰蛋白酶溶液,取50mL置于染片缸中,37℃水浴箱中预热至少半小时。
6.4.3 用新鲜配制PH=7.0左右的磷酸缓冲液稀释Giemsa原液。
(Giemsa液总量一般配制2ml×玻片张数)。
6.4.4 将老化后的玻片选取3-4张在37℃预热后的0.02%胰蛋白酶溶液中浸数秒钟,在清水中漂洗后染色10-15分钟,后大量清水冲洗,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带纹,以掌握合适的消化时间。
6.4.5 大批量标本消化,集体染色,后漂洗,晾干。
按玻片序号放置玻片盒中待分析。
6.5 染色体核型分析参考染色体组标准操作规程6.5染色体核型分析。
6.6报告审核:负责审核的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核对1)申请单中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病人的临床表现,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报告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核对;2)对报告中的核型,ISCN诊断核型,结果描述部分进行核对。
如在审核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应及时和报告打印者及检验者进行协商,必要时向主管进行汇报。
如有不同观点,需征求主管的意见后才能签发报告。
7.计算方法:无8.超限结果处理程序:无9.结果判断:根据6.5.2.10的操作,肉眼镜下分析计数后,依据ISCN1995标准,结合辅助电脑分析系统定性判断核型结果。
10.危机值及处理程序:(无)11.方法学特征:骨髓染色体检查采用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即传统G显带技术,本方法自细胞遗传学发展以来作为一切染色体检查的基础项目,高分辨显带以及原为荧光杂交等新技术等都依赖与本方法的前期处理以及最后结果的定性,是染色体检查的金标准。
12.注意事项12.1 培养箱温度的保持恒定。
12.2 在低渗处理时期细胞吹打要适宜,避免细胞破碎及粘团。
12.3 固定技术是制备良好分散的染色体的重要步骤。
12.4 固定液每次使用必须新鲜配制。
12.5 一定要选用洁净的冷藏保存的载玻片要非常干净。
12.6 烤片的温度不宜过高和时间不宜过长。
13.临床意义肿瘤的发生是从细胞DNA损伤或者DNA损伤修复机能失活开始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成的一个特征是细胞染色体畸变。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是起源于血细胞DNA损伤或者DNA损伤修复机能失活,使得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DNA的突变、缺失或者重排,在遗传学细胞水平上表现为染色体的畸变。
骨髓是造血细胞发生、发育之场所,因此以骨髓细胞为检测与研究对象,可真实反映疾病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并也可以通过染色体的异常核型辅助反证疾病的类型。
14.参考文献14.1 ISCN,1995 An Internatatial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nclature(1995).Publish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Cytogeneticand Genome Research.14.2 Barch MJ,Knutsen T,and Spurbeck JL, eds,The CAT cytogenetic laboratory manual.Raven-Lippincott,Philadelphia,199714.3 Verms RS,Babu A,eds.Human Chromosomes,priciples and techniques,2th ed.New York:McGraw-Hill,Inc.,199514.4 王培林.遗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 若麝,秦龙,李汝菁,高国栋编译.人类染色体方法学(第一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1214.6 高锦声等.人类染色体方法学手册(第二版).南京: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出版,1982:6514.7 蔡绍京,徐珊主编.医学遗传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8 Motolsky V,主编(罗会元主译).人类遗传学问题与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14.9 宝鸾主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第一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OOO: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