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习题一、选择题1 正常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长需加入血清,主要是因为血清中含有(C )A. 氨基酸B. 核酸C.生长因子D.维生素2 冷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A )。
A.电子显微镜B. 光学显微镜C.原子力显微镜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3 建立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是通过下列哪种技术构建的?(A )A. 细胞融合B. 核移植C. 病毒转化D. 基因转移4 关于光镜的使用,下列哪项有误?(C )A. 观察标本时,应双眼同时睁开、双手并用B. 按照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到油镜的顺序进行操作C. 使用油镜时,需要在标本上滴上香柏油,将聚光器降至最低,光圈全部开放。
5 为了实现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的亚细胞精细定位,可对该蛋白进行标记,下面哪种标记可行(C)A. GFP标记B. 免疫荧光标记C. 免疫电镜技术D. 荧光染料直接染色6 为了提高雌性乳牛出生的比例,可在体外将携带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镜子分离开,进行人工授精。
最好的分离方法使(A )A. 流式细胞分选术B. 离心技术C. 细胞电泳D. 层析7 为了观察病毒,可通过何种方法进行观察(B )A. 相差显微镜观察B. 负染色后用电镜观察C.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以上都错8 以下哪些技术一般不用于分离活细胞?(CD )(可多选)A. 流式细胞技术B. 细胞电泳C. 超速离心D.差速离心9 某研究生为了研究一特定膜蛋白的胞质结构域的功能,需要制备和分离外翻的细胞膜泡,为了获得无污染的外翻膜泡,下列选项中,哪些是他在实验中有可能使用到的?(BD )(可多选)A. SDSB. 凝集素C.流式细胞仪D. 柱层析10 绿色荧光蛋白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与目的基因融合后,转入细胞后可以(ABD )(可多选)A. 检测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准确定位B. 检测目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细胞中的含量C. 检测目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子结构D. 检测目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表达量E. 以上答案都不对二、填空题1 流式细胞仪可以定量测定细胞中的DNA,RNA或某种特异蛋白的含量及细胞群体中上述成分含量不同的细胞数量。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

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②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③产生时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④特异性: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的表面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抗原),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会刺激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开始反复分裂、分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如图所示。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四)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 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首先需选定有效免疫 原的基因片段,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通过扩 增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提取并纯化所需的抗 原。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 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口蹄疫疫苗等。
2 种 类 : 外 源 性 ( 肠 毒 素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 ) 内 源性(HIV),T超抗原与B超抗原
.
3 激活T细胞特点: (1).强大刺激能力(10-9M), 可激活
5-20%T , 普 通 抗 原 激 活 1/100001/1000000T细胞 (2).无需胞内抗原处理提呈 (3)1个SAg可选择性结合两个TCRVβ 外 侧 , 两 个 MHCIIβ 外 侧 ( 非 多 肽 区 ) 形成交叉连接,使T细胞活化 (4).非MHC限制性
antigen) 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半抗原(hapten) 如药物 超 敏 反 应 --- 变 应 原 (allergen), 致 耐 受 --- 耐 受
原(tolerogen)
.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免疫原性
↘
↘效应T
〉完全抗原
↘特异结合 ↙----------抗原性 --半抗原
体免+细免
有免疫记忆
简单 重复表位
不需Th 无MHC限制 主要产生IgM 体免 无免疫记忆
.
三. 根据与机体亲缘关系(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with host): 1. 异种(Xenogenic antigen):微生物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2024版年度医学免疫学第三章天然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能够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而适应性免疫应答也能够增强天然
免疫分子的作用。
02
互补作用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能够相互补充。天然免
疫分子具有非特异性、快速反应和广泛保护等特点,而适应性免疫应答
则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长期保护等特点。
03
调节作用
天然免疫分子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还能够相互调节。部分天然免疫分子能
2024/2/2
25
天然免疫分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天然免疫分子的发现与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发现更多具有独特功能的新型天然免疫分子,为疾
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天然免疫分子与适应性免疫的联合应用
探索天然免疫分子与适应性免疫的相互作用及联合应用策略,有望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并降低副作用。
2024/2/2
补体成分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 能,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参与免疫病理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补体系统的过度 激活或异常表达会导致组织损伤 和炎症反应,参与多种自身免疫 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2024/2/2
9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2024/2/2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由于补体基因突变导致补体成分缺失或功能异常,使得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常表现为反复感染 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天然免疫分子可促进组织修 复和再生,对创伤愈合、缺血性 损伤等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2024/2/2
22
06
天然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2024/2/2
23
天然免疫分子的研究现状
1 2
天然免疫分子的种类与功能 目前已知的天然免疫分子包括补体、细胞因子、 抗菌肽等,它们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 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30页】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 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 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 主要场所。
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系,皮肤免 疫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真皮 成纤维细胞。皮肤免疫分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 补体、神经肽。
1、淋巴结的基本结构:
被膜 •
实质 •
•
皮质:浅皮 质区——主 要由淋巴滤 泡构成,
B细胞区 深皮
淋巴结 (lymph node, LN) 功能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
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分化成熟的 T 、B 细胞 ,均可定 居于淋巴结 。其中,T 细胞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 7 5% ,B 细胞占 25% 。
造血的能力。
骨髓中的细胞: A.造血干细胞(hematopietic stem cells):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可分化成为各种血细胞。 B.骨髓基质细胞(stromal cell): 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骨细胞、 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潜 能。
免疫功能:
(1)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 一、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一级免疫器 官)
• (一) 骨髓
•
①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
•
②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 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
•
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
•
黄骨髓含大量脂肪组织,没有直接造血的功能。当机
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
4 .过滤作用 :
组织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进入淋巴液 , 其缓慢流经淋巴结时 ,可被Mφ吞噬或通过其他 机制被清除 。 因此 ,淋巴结具有重要的滤过作 用。
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7课时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

第7课时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特异性免疫 bb课时要求(1)概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2)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 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项目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起源淋巴干细胞发育场所骨髓(鸟类在腔上囊) 胸腺分化条件受抗原刺激受抗原刺激分化结果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技术

构造上,相差显微镜不同于光镜之处:
1、环形光阑(annular diaphragm) 位于光源与聚光器之间,使透过聚光器 的光线形成空心光锥,焦聚到标本上。
2、相位板(annular phaseplate)在 物镜中加了涂有氟化镁的相位板,可将 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迟1/4λ。
Figure 3-2. Interference between light waves. When two light waves combine in phase, the amplitude of the resultant wave is larger and the brightness is increased. Two light waves that are out of phase partially cancel each other and produce a wave whose amplitude, and therefore brightness, is decreased.
暗视野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受照射光波长的限制在可见光下其分辨极限只有02m即使在紫外光下最大分辨率也只有01要观察更精细的结构只有借助分辨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Chapter 3 Techniques in Cell Biology
第一节 显微技术
细胞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光学显 微镜的发明;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对细胞结构和功能 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se two micrographs are of the same intact gastrulastage Drosophila embryo that has been stained with a fluorescent probe for actin filaments. The conventional, unprocessed image (A) is blurred by the presence of fluorescent structures above and below the plane of focus. In the confocal image (B), this out-of-focus information is removed, which results in a crisp optical section of the cell in the embry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第一节淋巴细胞计数和亚群测定
淋巴细胞各亚群细胞的膜表面均具有可供鉴别的特殊结构,即表面标志。
应用化学方法可检测淋巴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含酶种类及含量的差异。
检测外周血中各类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这对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研究某些疾病发病机制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E花结试验
人类T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称E受体。
该受体在体外与SRBC结合,从而形成玫瑰花结样细胞团,可用来计数T细胞。
1、试验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2×106/m1
SRBC:2×108/m1
各取0.1m1在试管中混匀,置37℃水浴温育5min,1000r/min离心5min,4℃冰箱放置2h后取出。
轻轻吸去大部分上清,旋转试管使细胞重悬,取一滴细胞悬液于载玻片上,甲苯胺蓝染色后镜检,结合3个以上SRBC的淋巴细胞为E花结形成细胞,即T细胞。
计数200个淋巴细胞后计算T细胞的百分率。
2、正常参考值:60%一80%
3、意义:有助于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助于对恶性肿瘤、严重病毒或真菌感染、活动期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二)活性E(Ea)花结试验
部分T淋巴细胞与较低比例SRBC混合,经低速离心沉淀后,需在低温共同培育,即能迅速形成E花结,故称为活性E花结形成细胞。
现认为此类细胞对SRBC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细胞亚群,它能更敏感地反映细胞免疫的水平和动态的变化。
1、试验方法:同E花结试验基本相同,只是省去4℃冰箱放置2h一步。
2、正常参考值:15%一20%
3、意义:临床上用于评价癌症、免疫缺陷病、迟发型变态反应、某些感染和组织器官移植时人体细胞免疫状况以及判断预后,并用于考核药物疗效,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等。
(三)稳定性E花结试验
在E花结试验中,如将形成的E花结在37℃放置30min,绝大多数会快速解离,但有极少数振荡后仍不解离,称为稳定性E花结(Es花结)。
1、试验方法:按E花结试验操作形成E花结后,在37℃放置30min,计数Es花结形率。
2、正常参考值:1.5%一5.1%
3、意义:Es花结的形成,是T细胞被激活的结果,是活化T细胞的一个标志,可反映T细胞的功能,有助于了解细胞免疫的状态,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淋巴细胞血病、淋巴瘤、肝癌、妇科肿瘤等疾病中可显著升高。
(四)29℃E花结试验
E花结试验的结果与温度密切相关,据实验推测,29℃条件下,某疾病患者T细胞SRBC受体密度、亲和力有所改变,从而提出29℃E花结试验。
据实验推测,29℃条件下,某疾病患者T细胞SRBC受体密度、亲和力有所改变,从而提出29℃E花结试
验。
1、试验方法:淋巴细胞与SRBC混合后,离心,在29℃中共温1h,同上计数花结形成率
2、正常参考值:49%一59%
3、意义:在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肝炎、心肌梗死等患者中29℃E花环形成率可明显降低。
(五)EA花结试验
B细胞:
EA花结: Fc受体
EAC花结: C3b受体
检测外周血B细胞的百分率。
( EA花结为例)
1、试验方法:取1%鸡或羊红细胞悬液,加等容积的抗血清混合,置37℃水浴温育30min,不时摇动, Hanks液洗涤3次,除去未结合的抗体,配成1%(致敏RBC 2×108/m1)的EA悬液。
取0.1ml淋巴细胞悬液与等量的EA悬液混合,置37℃水浴温育30min, 500r/min离心5min,以下同E花结试验。
(2)正常参考值:10%-19%
(3)意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可升高,免疫缺陷时降低。
(二)B细胞膜表面 Ig(SmIg)测定:免疫荧光法测定SmIg
(1)试验方法:取0.2ml 1-2×105/m1的外周血淋巴细胞,2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50ml抗人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40℃反应60 min ,用含1%的BSA 的PBS洗涤3次,弃上清,制片,荧光显微镜检查。
细胞周边出现线状荧光的淋巴细胞为SmIg细胞,即B淋巴细胞,计算B细胞百分率。
(2)正常值:16%-20%
IgG: 4.0%-12.7%;
IgA: 1.0%-4.3%;
IgM: 6.7%-13.0%
(3)意义:同上
(三)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T细胞亚群:
Tc: 杀伤性T细胞
Ts:抑制性 T细胞
TDTH: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1、试验方法:
(1)取5×106/m1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
(2)取0.1ml细胞悬液与0.1ml 相应的CD McAb工作液混合, 4℃静置45 min,洗涤3次,弃上清;
(3)加入最适浓度的荧光二抗0.1ml ,混匀, 4℃反应30 min,洗涤3次, 1200r /min离心5min,弃上清,细胞重悬;
(4)制片,荧光显微镜检查。
阳性百分率。
2、正常值:CD3+:65%-78% CD4+: 40%-50%
CD8+: 22%-33% CD4+/ CD8+:1.3-2.0
3、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CD8+可明显升高,免疫缺陷时CD4+/ CD8+降低。
第二节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形态学方法
方法:细胞悬液+适量PHA,培养3-5天,离心去上清,取沉淀重悬,滴片,Giemsa 染色,油镜观察计算转化率。
结果判定:染色体形成型;母细胞型;过度型;
正常为:50%-74%
2. 3H-TdR渗入法
细胞转化程度与染色体复制成正比,即与DNA 合成, 3H-TdR渗入量成正比,可用脉冲数(cpm)测量。
方法:细胞悬液加一定量的PHA培养,培养后期加入3H-TdR。
结果判定:
绝对值=(测定管cpm-本底cpm) 1 104/每毫升淋巴细胞数
刺激指数(SI)=试验组cpm 均值/对照组cpm 均值
SI>=2为阳性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检测
一、生物学活性检测法
生物学检测法一般敏感性较低,直接表示待测标本中的活性水平。
缺点:实验周期较长;易受细胞培养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如血清、pH、药物;易受生物学活性相同、相近的其他细胞因子的影响,如检测IL-2时可受IL-4的干扰;易受待检样品中某些细胞因子抑制物的干扰,如IL-1的活性可被IL—1受体拮抗物所抑制;不能区分某些细胞因子的型和亚型某些指示细胞长期培养易发生突变,不同指示细胞对同一种细胞因子的敏感性不同,所获结果难于标准化。
生物学检测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增殖或增殖抑制、集落形成、直接杀伤靶细胞、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攻击、趋化作用以及抗体形成法等几类。
(一)增殖或增殖抑制法
其基本原理是应用某一细胞因子能特异地刺激或抑制某些指示细胞的增殖,经过H—TdR掺人或MTT法显色,反映待检细胞因子的活性水平。
(二)集落形成法
其基本原理是应用骨髓干细胞/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系统,根据不同造血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CSF)能诱导干细胞或定向造血祖细胞形成某一种或某些种类细胞的集落,通过对形成集落形态学、酶学鉴定,计算不同种类集落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反映待测标本中CSF的种类和活性水平。
(三)直接杀伤靶细胞
在细胞因子中TNF-a、LT具有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的作用,采用TNF敏感的细胞株作为指示细胞,通过3H-TdR释放法或染料染色法等可检测待检样品中TNF的活性水平。
(四)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
靶细胞受某些病毒感染后发生明显病变和死亡,干扰素可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常用的病毒是水疱性口炎病毒,敏感的指示细胞为喉癌的上皮细胞株H叩—2和羊膜的上皮细胞,通过干扰素抑制病毒致病变的程度,算出待测样品中IFN的活
性单位。
(五)趋化作用
如IL—8对多形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可用小室法或软琼脂趋化法,以PMN或淋巴细胞作为指示细胞,通过细胞趋化的程度来反映样品中IL-8活性水平。
(六)抗体形成法
IL-6可在体外刺激某些B淋巴细胞系产生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指示细胞有分泌IgG的ARH—77和CESS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待检样中IL-6的水平与培养细胞上清IgG或IgM水平正相关,通过标准IL—6的对照可推出待检样品中IL—6的活性。
二、免疫学检测法
优点:实验周期短;少受抑制物或相似生物学功能因子的干扰;如高特异性抗体可区分不同型或亚型的细胞因子(如IFN);一次能检测大量标记,易标准化。
缺点:敏感性高,所得结果不能直接表示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免疫学检测的方法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测定(RIA)。
三、核酸标记技术检测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标记、RT—PCR等可对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受体在核酸水平上进行检测。
RPA是一种高度敏感、特异定量检测一种或多种细胞因子mRNA 的方法。
RPA主要优点是敏感特异,而且可在一份样品的总RNA中同时检测多细胞因子mRNA,便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