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及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合集下载

视网膜脱落术后的护理要注意哪些

视网膜脱落术后的护理要注意哪些

视网膜脱落术后的护理要注意哪些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 637400视网膜脱落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眼部疾病,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或者再进行手术之后护理方式不正确,就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的情况。

那么什么是视网膜脱落?应该怎样治疗?手术之后需要如何正确护理呢?相信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位患者所担心的,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一、什么是视网膜脱落?所谓的视网膜脱落,主要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出现分离的症状,通常视网膜脱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发性的脱落,这是因为视网膜的裂孔导致,发病的人群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同时近视的出现率也比较高。

最主要的诱发原因是视网膜周围的囊样以及格子状出现变性,或者是视网膜出现粘连。

同时由于外伤,年龄或者遗传因素等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

第二种主要是继发性的视网膜脱落和渗出性脱落,导致的原因可能是高血压,肾炎症等,牵引性脱落的原因可能是糖尿病等相关的并发症状,或者静脉阻塞等导致。

而实体性脱落是因为脉络膜血管瘤等因素导致。

目前将视网膜脱落的情况还设置了不同的等级:A级是玻璃体中存在团块或者色素等;B级主要是在人体的视网膜中出现了褶皱裂孔或者卷边,甚至在褶皱的周围也出现了血管扭曲的情况;C级是视网膜中出现了比较固定的褶皱;D级是在视网膜中固定的褶皱布满了四个象限,同时也出现了折叠现象,可细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宽漏斗状,在漏斗状以及闭合的漏斗状,使得视盘也难以看清。

二、治疗方式有哪些?手术治疗是针对视网膜脱落治疗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冷凝,光凝以及电凝的方式进行,让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和脉络之间相互粘连,使得裂孔能够闭合。

首先应该对视网膜牵引进行消除或者缓解,排出视网膜的下液,让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相互接触,如果患者的玻璃牵引比较严重,先要对其进行切割,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展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

视网膜手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治疗过程,其需要涉及到很多内容,因此,患者和医生必须要相互配合,医生结合实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

视网膜脱离护理查房

视网膜脱离护理查房
眼球壁
外层-巩膜
瓷白色、坚韧 分为:表层、实质层和棕黑层 视乳头处:外2/3移行于视神
经鞘膜,内1/3较薄形成筛板 肌肉附着点处最薄约0.3mm 视神经周围巩膜最厚约1.0mm
眼球
眼球壁
中层(葡萄膜)
也称血管膜、色素膜,含有丰富 的血管和色素,具有营养、遮光 和调节屈光的作用。由前向为虹 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者可遮挡视乳头,甚至呈漏斗状完全脱离。在原发性视网 膜脱离中90%以上可发现裂孔。
治疗
原则:封闭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
方法:外垫压术:可采用凝固合并放出视网膜下液法, 光凝或电凝法,巩膜外加压术及环扎术方法。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选择玻 璃体内气体或硅油充填术等)
等。 5、必要时遵医嘱用镇痛药。 (二)睡眠形态紊乱的护理措施(同前)
(三)舒适度的改变的护理措施
1、手术后帮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并协助患者保持该体 位;向其说明体位在术后的重要性,保持该体位对其预后的 有利影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患者取俯卧位时,提供小枕垫于前额区域或提供自行 设计的俯卧位头垫器,协助起支撑作用,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体位: 术前使裂孔处于最低位 术后使裂孔处于最高位(手术后体位和头位要根据眼底情况和裂
孔位置来确定,原则是应使裂孔处于最高位置,体位取俯卧位,全麻 患者要在麻醉完全清醒后取俯卧位。根据裂孔位置选择头位,如黄斑 裂孔可取面朝下与地面平行的头位;如裂孔位置位于鼻侧或颞侧,可 选择头偏左或偏右侧卧位,也可换坐姿头向左或向右偏斜,使裂孔处 于高位;裂孔在下方的患者要保持头低垂,面部向下的体位。可取俯 卧位,胸腹部垫高,达到头部低垂的要求。也可跨坐在低背的椅子上, 胸部俯卧在椅背上使头垂下。)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激光预防性治疗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激光预防性治疗分析

【 摘
要 】 目的 ຫໍສະໝຸດ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 离患者对侧 眼激光光凝预 防性治疗 的疗效和意义 。方法
对 36 36只眼 2例 2
视网膜脱 离患者对侧 眼的视 网膜 变性 、 裂孔及视 网膜裂孔并局限性浅脱 离患者采用 5 2倍频激光机进 行视 网膜 变性 及裂孔 3 周 围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追踪观 察 1 4~10天 , 8 平均 9 . 2 O天 ,2 3 1例 (占9 . % ) 出现视 网膜脱 离, 85 未 达到预 防效果 , 5例 (占 15 ) . % 出现 视 网膜 脱 离。 结论 孔 源性 视 网膜 脱 离 患 者对 侧 眼 采 用激 光 光 凝 治 疗 视 网膜 变性 及 裂 孔 周 围 , 到 预 防 视 起 网膜 脱 离的 作 用 , 目前 预 防 孔 源性 视 网膜 脱 离安 全 有 效 的 方法 。 是 【 关键词】 孔 源性视 网膜脱 离患者对侧眼 激光 预防性治疗
网膜变性范 围由一个钟点至全周 ( 变性包 括格子样 变性 , 玻璃 体视 网膜簇状变性 , 网膜蜗牛迹 样变性 ), 视 裂孔 1~6个 , 括圆孔 、 包 马 蹄 形 裂 孔 、 孔 并 局 限 性 视 网 膜 浅脱 离 , 孔 大 小 1~ D。所 有 患 裂 裂 4P 者术前均检查视力 ,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
P VE A VE T ATM E I E ASE OR AT EN S W I RHE RE NT TI RE NT W TH YE L R F P f T TH GM AT OGE — NOUS RE NAL DE ACHM E TI T NT
L o i IZu we ,FENG a z i IRo g,e l Xi o h ,L n ta
5 0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病因:
各2PD,呈3~4mm宽的环形附着区,称基 底部。此处玻璃体的胶原纤维伸入到视网 膜的内界膜上,形成玻璃体与视网膜、睫 状上皮的牢固粘连,成为产生巨大裂孔的 组织学基础。近视尤其高度近视患者,玻 璃体发生液化、纤维化以至后脱离,脱离 的后界即附着在基底部的后缘。玻璃体的 收缩,牵拉基底部后缘的
谢谢!
1.非外伤性视网膜巨大裂孔 患者以 青壮年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约 78%的患者年龄为21~50岁。本病常见于 近视眼患者,高度近视(-8D以上)者占40% 以上。可双眼发病,且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本病发病急骤。早期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离相同,即有 闪光感和飞蚊症。此时眼底可完全正常。 从出现症状至视网膜巨大裂孔形成可短至 1~2周。双目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进行详 细的眼底检查。周边部视网膜压迫变白和 玻璃体后脱离为巨大裂孔的早期表现。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状体和人工晶状体;④玻璃体增殖情况和 裂孔是否向后撕裂。
(二)预后 预后不良。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预防: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预防_巨大裂孔性 视网膜脱离怎么调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
离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身体部位: 头部 眼。
内科学疾病部分: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科室: 眼科 五官科。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述

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性治疗
一、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史
1%

青壮年多见 ,高度近视多见
• 视网膜脱离之父Jules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Gonin(儒
裂孔,二是精确定位裂孔。手术成
功率达40-50%。直至1929年荷兰
Amsterdam国际眼科会议才引起普
遍重视。近多见

一眼发病,另眼5年内20~50%
(2)电凝封孔,1930年Larssson采用表面巩膜全层 电凝到脉络膜,然后放出视网膜下液,使视网膜落回 到电凝过的脉络膜上产生瘢痕;1931年Weve采用小穿 刺电针透热凝固视网膜裂孔;
2、我国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年患病率不 同。荷兰RRD的年患病率18.2/10万(2009年)。苏格兰的RRD 的年患病率12.05/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调查发现平均 年发病率是10.39/10万(《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3期) 。目前国内仍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只有部分区域性的调查 。2009-2010年北京市RRD调查组对北京年发病率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北京市RRD发病率为7.98/10万,发病第一高峰在6069岁,第二高峰20-29岁,前者与玻璃体后脱离有关,后者与 眼球发育有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黎晓新)。上海 1996年1月-1999年12月RRD发病率调查平均为14.4/10万。
1、视网膜脱离分类1% •

眼科学:视网膜病

眼科学:视网膜病

1.视网膜视网膜感觉层(神经上皮层)和视 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分别由视杯的内 层和外层分化形成。二层间粘合不紧密, 有潜在的间隙,是两层易发生分离(视网 膜脱离)的组织学基础
2.RPE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为感觉层视网膜的外层细 胞提供营养、吞噬和消化光 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维持 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
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轻度迂 曲。视网膜散在暗红色斑点状出血和微动 脉瘤,多分布在周边视网膜。
(五)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 血综合征)
• FFA检查显示脉络膜充盈迟缓,臂视网膜循环时 间明显延长,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周边视网膜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渗漏。
• 未及时治疗,多数病例会出现虹膜新生血管青光 眼,患眼会逐渐失明。
• “软性渗出”: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 边界不清的棉絮状灰白色斑片,故称之为 棉絮斑(cotton- wool spots)。病变并非 渗出,而是微动脉阻塞导致神经纤维层的 轴浆运输阻断而形成
3.视网膜出血
(1)深层出血: 来自视网膜深层 毛细血管,出血 位于外丛状层与 内核层之间, 呈 暗红色的小圆点 状
(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branchretinalarteryocclusion,BRAO)
[病因] 同CRAO,以栓子栓塞及炎症为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视力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视野某一区域有 固定暗影。眼底镜下表现为阻塞支动脉变细,受累动 脉供血区视网膜灰白水肿。沿阻塞的血管的后极部视 网膜灰白水肿最明显
、眼眶创伤、球后肿瘤或出血压迫、眼科手术等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因]
(5)凝血病:如S蛋白或C蛋白缺乏、抗凝血酶III 缺乏、黏性血小板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
(6)栓塞:约20%~40%的CRAO眼视网膜动脉系 统内可查见栓子。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 栓子(钙化栓子、赘生物、血栓、心脏黏液瘤脱 落物)、颈动脉或主动脉源性栓子(胆固醇栓子 、纤维素性栓子及钙化栓子)和其他来源的栓子 ,如下鼻甲或球后注射泼尼松龙等药物偶可形成 药物性栓子。

视网膜病

视网膜病

视网膜病[单项选择题]1、血-视网膜内屏障界面是指()A.视网膜外界膜B.视网膜内界膜C.Bruch膜D.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E.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视网膜组织学分层及其各层功能的理解与掌握。

视网膜组织学上共分为十层,其中内界膜虽然在最内层,但它并非内屏障,而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底膜,若理解或记忆有误,仅凭字面意思猜测,可能会错误地选B,因此视网膜内界膜是个很强的干扰选项。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在最外层,Bruch膜属于脉络膜,它们均参与形成血视网膜外屏障,只有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紧密连接才是真正的血视网膜内屏障。

[单项选择题]2、下列关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治疗方法,禁忌采用的是()A.活血化瘀,改善眼底微循环的药物治疗B.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C.密切观察,不给任何干预D.荧光血管造影指导下的视网膜激光光凝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设计该考题目的有二:第一,强调激素的正确使用,防止滥用激素;其次,指出这类疾病虽然千人一病,治疗却必须因人而异。

皮质激素可能影响该病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从而加重病情,因此主张禁用。

该病具有自愈趋向,对于一些经济困难或抗拒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密切观察;尽管活血化瘀,改善眼底微循环的药物对于该病的直接疗效尚有争议,但它的确能给一些治疗愿望强烈的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安慰;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渗漏点明显远离黄斑中心凹的患者,激光光凝可以帮助封闭渗漏点以加快渗漏液吸收。

总之,不同患者不同治疗方法,除外激素,以上其余各法总有其适应证,因此答案只有选B。

[单项选择题]3、眼底检查发现有白色棉絮斑(软性渗出)说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到()A.Ⅱ期B.Ⅲ期C.Ⅳ期D.Ⅴ期E.Ⅵ期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1985年我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Ⅰ期视网膜有微血管瘤并小出血点;Ⅱ期除外微血管瘤并小出血点,特征是视网膜病灶区域出现硬性渗出;Ⅲ期特征是视网膜病灶区域出现软性渗出,棉绒斑;Ⅳ期出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标志性体征新生血管,同时可能伴有玻璃体积血;Ⅴ期出现新生血管及纤维血管膜;Ⅵ期指已经发生了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ppt课件

视网膜ppt课件

6
视网膜血管改变
1.管径变化 3.血管白鞘和白线状
视网膜色素改变
2.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 4.异常血管
视网膜增生性病变
1.视网膜新生血管膜
2.视网膜增生膜
视网膜变性性改变
1.视网膜色素变性
2.周边视网膜变性
7
视网膜水肿
细胞性水肿 细胞外水肿
黄斑囊样水肿
8
视网膜渗出
硬性渗出
棉绒斑(软性渗出)
9
视网膜出血
累及男性 3. 眼底检查: (1)毛细血管迂曲扩张,以灯泡样血管最为典型,即局 部血管呈瘤样扩张 。 (2)早期在视盘、黄斑附近出现黄白色渗出,逐渐融合 成片,排列成边界不清的半环状或环状,渗出附近可见 胆固醇结晶及出血。 (3)晚期大块渗出占据整个眼底,引起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血管大出血,使玻璃体混浊,如渗出量多, 使视网膜高度隆起至晶体后囊,出现白瞳症,酷似视网 膜母细胞瘤。
37
Coats病
1. 毛细血管扩张,网状的毛细血管床以及增宽 黄斑附近出现黄白色渗出 的毛细血管间隙(这是coat's病典型的血管形 态) 2. 图片还显示了Coat‘s病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 全脱离,脱离隆起非常高,视网膜已经几乎紧 贴在晶体后面。 所以造影时已经无法后部成 像了,只能将焦点拉到眼前部,所以才会出现 视网膜血管与眼部外观同时成像的诡异效果。
机制:目前认为血液视网膜屏障(内屏障)和 /或色素上皮屏障(外屏障)受损均可引起黄 斑囊样水肿。
病因: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 静脉阻塞、Coats病、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 手术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炎;视网 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肿瘤等
56
黄斑囊样水肿 Cystoid macular edema (CM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及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病变的眼底具有一定的影响,促进了眼底病变的发展。本组发生视网膜脱离的5眼中,3眼术前存在周边部囊样变性及格子样变性,术后裂孔出现在相应部位,这可能与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部病变继续演变有关。术前发生视网膜周边部病变而行氩激光光凝的57眼术后,无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说明术前对可疑病变进行激光治疗能够有效地阻止近视眼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LASIK术前充分散瞳检查周边部视网膜,对囊样变性、严重格子样变性、萎缩性裂孔均行眼底氩激光光凝,封闭病变周围视网膜,3月后再行LASIK术,术中应尽可能缩短负压吸引时间,减少对玻璃体的扰动,防止视网膜牵拉形成裂孔继而发生视网膜脱
离。

4
 参考文献
1 ArasC,OzdamarA,KaracorluMetal.Retinaldetachmentfollowinglaser
insitukeratomileusis.OphthalmicSurgLasers,2000,31(2):121~125
2 Ruiz-MorenoJM,Perez-SantonuaJJ,AlioJL.Retinaldetachmentin
myopiceyesaft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AmJOphthalmol,1999,128
(5)
:588~594

3
 汪芳润1近视眼眼底改变1见李凤鸣主编1眼科全书1下册1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575~
2576

(2002-01-16收稿,责任编辑 徐 烨)

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68例效果调查
武警河北总队医院传染科 孙敏英 张 茶 陈泓强 李少军 (石家庄
050081

)

关键词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抗体阳转率
为了解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效果,本文对
168名23~59
岁的部队干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结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1
 调查对象 在部队中选择23~59岁的干部168名。免
疫前查HBSAg、抗-HBS、抗
-HB

C
3项指标均为阴性,

一般健

康情况好,免疫程序时间为0、1、6个月,1a后选随机抽取组
168例,男80例,女88例进行抗-HB
S
测定。

112
 试剂 采用国药准字(1998)深康SF-01号酵母重组乙
肝疫苗,批号为2991211-1剂量为每剂10μg/ml,免疫血清
采用珠海亚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表面抗体酶联合免疫检测试剂盒用ELISA法检测,检测方法
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113
 统计方法 随机抽查接种对象168例,进行男女分组
,

年龄分组,其显著性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1
 抗
-HB

S阳性率分析 接种疫苗1a后,检测抗-HBS

168例中阳性者109例,阳转率64188%。分组调查,
年龄不

同组,34岁以下98例,阳转例数70例,阳转率71143%,35岁
以上70例,阳转例数39例,阳转率55171%,结果见表1、2。
表1 乙肝疫苗免疫后阳转率与年龄关系

年龄n阳转人数
(%)
≤34岁
9870(71.43

)

≥35岁
7039(55.71

)


:

χ
2

=4.42>3.84

表2 乙肝疫苗免疫后阳转率与性别关系
n
阳转人数
(%)

8045(56.25

)


8864(72.73

)


:

χ
2

=4.42>3.84

212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本次调查中,168例接种重组酵母
乙肝疫苗后,除有2人注射局部有轻度肿痛外(2d内消失
)
,

其他人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1985年以来,
我国一直采用接种血源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乙型肝炎,它对控制我国乙型肝炎流行起了很大作用。但是
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1999年我国开始使用自己研制的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有很好的免疫源性,其母
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远高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
,5

μ

g
基因工程

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效果超过
30

μ

g
血源乙型肝炎疫苗。但成

人接种在我国实施时间较短,免疫效果如何,此方面的报告
较少,本组调查了168名部队干部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
苗的免疫效果,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成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是肯定的。从不同年龄组结果分析
,34

岁以下免疫效果好,35岁以上略差;性别不同组的调查结果
显示女性免疫效果高于男性,这与以往的报告是一致的。另
外,本次调查也显示了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
的。本次调查人数较少,覆盖面不够广,观察时间较短,疫
苗接种的远期效果和未获免疫人群的对策及疫苗合适的剂
量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实践调查和研究。
(2001-11-27收稿,责任编辑 梁秋野)

184
武警医学(MedicalJournalofthe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Vol.13No.082002-08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