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感怀诗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一、文体特点1.内涵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所谓“即事”,就是针对眼前事,即事诗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迁或贬谪、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的诗歌,笼而统之地称为‘“即事感怀诗”。
此处的“即”有两个意思,一是“立即”,就是马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事诗是灵感突发之作,所遇到什么事,立即产生了对此事的想法,诉诸笔下而成诗;二是“就”,表顺承,就是前有要求,然后就有相应的动作,所以,即事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家族”——应制诗。
所谓应制,就是应别人要求而创作诗文,如皇亲国戚的要求,还有宴饮、征伐、唱和、赠答等所有应命性创作的诗文。
2.标志①诗歌中包含叙事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抒怀”等词。
3.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事抒情,委婉抒情。
二、鉴赏要点1.即事诗中的“事”即事诗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是对身边可见和具体可感事件的细致描述,那么,作为诗歌中心的事件就在整首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要理解此类诗歌,第一要务就是理解诗中之事。
其一,生活琐事。
凡是古人或者说古代文人能做的事,都可入诗,所以,吟咏田园、写真山水、拂琴下棋、谈玄参禅、焚香品茶、行旅远游、交游寄友,这类诗中的事五花八门,无事不在。
其二,时序常事。
一天之中,时辰循环,日夜轮转,晨雾,熹光,生活日常,特别是傍晚的夕阳落山、孤舟停岸、夜猿叫啸、闲潭月影、灯烛明灭、寂夜渔歌,夜晚的夜读、夜泊、夜宿、夜游、夜值、夜梦等事更是常见。
高考专题复习:即事抒怀诗鉴赏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① 杨大风雨李[嘉注祐] 陆游
吴门别后蹈沧州,帝里相逢俱白头。
自叹马卿常带病,还嗟李广未封侯。 棠梨宫②里瞻龙衮③,细柳营前著豹裘。
“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 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 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
①指向他人: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②指向他人:与同僚(朋友)心意相通的互勉/劝慰之情; ③指向个人际遇: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 伤感; ④指向个人际遇:用“不系舟”典故,含蓄表达远离尘世、无为 无求、皈依自然的向往。
景中人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其实都关联了诗人的某种感情。
古诗感情,无外乎四类。 一是儒家之积极入世,直面现实,这是绝大部分古诗的内容; 二是道家的无为,有天马行空的浪漫,也有消极避世之情怀; 三是佛家的禅,指向空灵(表面上“景”中无人,全是空境, 但实际上人又无处不在),来表暂得的安宁与超然; 四是指向生活理趣,以宋诗为主,相当于诗人自自然某景某事 得出的一些启发。
①尾联的意思是世间事物的变化谁能预测?归时天已经放 晴,斜照映红了十里归途。 ②诗人感叹人生中的得失如自然界中的雨晴一样难测,又 何需萦怀。 ③表现出诗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送人过卫州① 杨巨源
忆昔征南②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 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2. 抒的什么情 即事中的所抒之情,依然包括四个维度。即指向现实,指向个体的精神满足,指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中考语文即事抒怀诗词鉴赏-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鉴赏方法
03 1.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 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 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 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 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
包含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的哲理。这两句诗给人 以巨大的鼓舞力量,激励人们要要看到无限风 光,只有登临在险峰,也寓意要成功就要百折 不挠,要有信心;站得高,思考问题才全面。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一下、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魄;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推 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 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 《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 飞扬,再写故 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鉴帖赏。方法
初中诗歌鉴赏常用表达技巧
03 修辞方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用典等)
表达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衬托等)
写作技巧
(对比、照应、 渲染、过渡、铺垫、起兴、抑扬、 联想、想象等)
作品风格
(浪漫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奇拔、含蓄绰约等)
鉴赏方法
04 课堂小结
“即事”是为了 “感怀”,所以重 点和难点是把握诗 人抒发的情感。
06 巩固练习(链接中考)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巧妙,写出了 泰山怎样的特点?(2分)
2.(2017陕西21题)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1分) 阴阳割昏晓
即事抒怀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怎样抒情? 此诗怎样抒情
都表达了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切 和惆怅、伤感之情。
6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题: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 一句话概括出来。 一句话概括出来。
即事抒怀诗 即景抒怀,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 中的某种感触, 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 的感慨。即事抒怀诗是先有“ 后有“ 的感慨。即事抒怀诗是先有“事”后有“怀”, 是因了“ 的触动而起的, “情”是因了“事”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 材广泛。 材广泛。 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 结合。 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龙钟: 龙钟 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通过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 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 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 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 口里要说的话, 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 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 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 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 2 忘。。
即事感怀诗鉴赏

6、闲情逸趣: (山水、田园诗等)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 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 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 为悠闲、详和。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 生活气息。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 朴清新的特点。 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 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
……
2006年
1、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 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 厌时。 2、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且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 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 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团圆)夜煮 茶。 3、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四、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What——写的是什么事?
(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
What——抒的是什么情?
How——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 怎样结合?
(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What——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对于 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闺怨)的题材: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奈似穷秋。淡烟流水画 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 挂小银钩。 解说: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 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 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 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 上,她还没有睡觉。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课件

情感四:以物喻人,讽喻现实。
感遇
唐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首联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自 喻,中间两联以双翠鸟比喻 他的政敌李林甫、牛仙客, 以鸿雁的口吻对政敌发出诚 恳的劝诫。尾联写出了诗人 志存高远,无意于人间荣辱 得失的清高品行。
超级感谢您的耐心倾听!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通过深夜难寐,绕阶 而行的所闻所感,表 达了作者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
即事(景)抒怀 三大常见类型
春秋感怀 登高感怀 节日感怀
春秋感怀
玉楼春
北宋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 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 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 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 芳尊惟恐浅。
抒发自己的凌云 壮志,不甘为人下 的远大抱负。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情感三:借物抒怀,抒发感受。
诗人用比兴、对照、用 典手法,抒发怀抱,表 达对“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世族”的不公平的 社会现象的抨击。
咏史
西晋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即事(景)抒怀诗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 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照(这 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照)。 3.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 景抒情,委婉抒情
即事即景抒怀诗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实。(2分)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
●( 2 ) 这 首 诗 的 叙 述 与 对 比 手 法 特 色 鲜 明 , 试 作 赏 析 。 ( 6 分 )
5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地黄:药草名。
2.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3.口食:口粮
4. 易:换取。糇(hóu):干粮。 5.荷:杠 6.插:通“锸”,铁锹。
7.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8.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9.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
●10.啖(dàn):给……吃。
6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
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艺术手法 叙事特色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 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 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