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感怀的诗句以及特点

合集下载

即事咏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7即事即景感怀诗

7即事即景感怀诗

即事即景感怀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即事即景感怀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即事即景感怀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或眼前景物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思想内容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情深意长的劝勉,游历山水的感悟等。

三、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与联想、烘托与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考查重点分析诗歌即时即景而引发的所思所感所想,鉴赏诗作刻画的形象,区辨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赏析炼字炼意所在。

【方法点拨】1.从关键信息入手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信息包括命题给出的注释,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字词,承载情感的意象,题干中透露的信息等,它们往往成为把握诗意的切入点。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①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陂(bēi):池塘。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fū):床铺。

结合诗意,简析诗歌借助哪些景或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答案】诗歌描摹了半山的春天,有花落后树枝叶茂送来的绿茵,有春鸟飞过留下的悦耳鸣声,1我或小憩,或踏青,表达了诗人闲居半山的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选材与思想感情间的关联。

诗歌标题给出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春天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愉悦欢快,也可能是惜春伤感。

前两句描写了春花虽然凋落,但“红瘦”换来的是“绿肥”。

由此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春末的季节,或休憩,或踏青,就连春鸟送来的也是悦耳的声音。

经诗人过滤的春景,留给他的感觉是愉悦的,闲适的。

2.揣摩引发作者所思所感的触发点对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作用。

即事即景感怀诗往往借助某个场景或某个细节来表情达意。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菩萨蛮①【南宋】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

陆游即事赏析

陆游即事赏析

陆游即事赏析陆游的《即事》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闲适情景和心境。

首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描述了诗人在闲暇时光中,用短小的纸张随意地写着草书。

这里的“闲”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没有刻意追求书法的规整和完美,而是享受着书写的过程。

第二句“晴窗细乳戏分茶”,描绘了诗人在晴朗的窗前,细心地泡制茶水,并以游戏的心态品味和分享。

这里的“细乳”和“戏分”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享受,以及对茶道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第三句“素衣莫起风尘叹”,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尘嚣的超脱态度。

尽管身着朴素的衣服,但诗人并不为世间的纷扰和困扰所动,也没有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感到哀叹。

最后一句“犹及清明可到家”,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期待。

尽管身处异乡,但诗人坚信在清明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自己还能够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这首诗的开篇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谦逊。

他觉得自己无法与云和木相比,然而他从感悟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中得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种自嘲和谦虚的语气,展示了诗人的豁达和从容。

诗人描述了他在桐江钓鱼和剡县卖药的日常生活。

这些琐碎的事情并没有削弱他的情趣,反而使他在平凡中找到乐趣和心灵的寄托。

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享受,同时也突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平凡中寻找真谛,在平淡中寻求自在。

诗人表达了他对人世间变幻莫测的态度。

他认为人情万变,自己又何必过多预料和计较。

他以笑容面对世间的一切,体现了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

同时,他用“一片月临城”来结尾,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让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总的来说,陆游的《即事》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淡然从容和对世事的看淡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平凡生活中的淡然从容和对世事的看淡态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哲学,给人以深思。

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 和谐,你如何看待?
①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②红叶青山,色彩艳丽, 优美的景物与诗人送别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是对离愁的有力 反衬。景色越是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诗人离别之愁也越显 得深重。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
①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②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 态。 ③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 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 ④而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 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
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 间起承上启下。

即事感怀诗ppt

即事感怀诗ppt
即事感怀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 偶得,但多有佳句。如岑参的《逢入京 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①。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②。 [注释] ①故园:指长安。龙钟:即泷冻,湿漉漉 的样子。 ②凭:托。
[赏析] 这首诗是岑参调任安西途中所作。 诗中前两句,写东望故园,泪流不止, 抒思乡之情。后两句写诗人路上巧遇熟 人去往长安,手边没带纸笔,只能相托 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这只是日常生活 中的小事,但作者抓住了这个细节,以 自然质朴的话语,说出了令人叫绝的特 定的真实情感,所以能打动人。
即事感怀诗总结: 1、语言特征 朴实自然,不事雕琢,明白晓畅。 2、表达技巧 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3、抒情方式 感情真挚,率真自然,思乡思亲。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抱膝”二字生动的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 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 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始终陪伴着 “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显示出作者思家时的 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虚实结合,即 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 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 “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 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 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 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 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 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 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 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杜甫《即事》全诗赏析杜甫《即事》全诗赏析 即事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暮春三⽉巫峡长;皎皎⾏云浮⽇光。

雷声忽送千峰⾬,花⽓浑如百和⾹。

黄莺过⽔回去,燕⼦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虚⽆只少对潇湘。

赏: 这诗是杜甫居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属名篇,诗体属七⾔拗律,第⼆联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却作了平起格式,这样就构成⾸联、颔联和颈联都作平起式。

⾸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诗⾸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平”现象,也属拗句。

⼤凡细检唐代著名诗⼈近体诗,这类拗体⼤致⾃成⼀格,尤其⾸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时可见,或许⾃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

但后世学诗者如作模仿,却或许会遭到讥弹乃⾄斥责。

这就是所谓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约定俗成,⽆理可讲。

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说这⾸诗“可作暮春⼭居图看”。

现略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句,“暮春三⽉巫峡长”。

⾃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

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

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如明⽉峡、黄⽜峡也曾被列⼊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

通常习惯上把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

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

暮春,春将过去。

在唐代以前,南北朝⼈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令春⾊晚”,“处处春⼼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

杜甫写“暮春三⽉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也较其他地⽅的暮春三⽉为长,这就⼀反惜春的⽼调,有了新意。

第⼆句,“皎皎⾏云浮⽇光”。

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解释道:“云浮⽇光⽽过,其⾊皎皎然,雷⾬将作矣。

”仇⽒的意思是说诗⼈写这第⼆句是为了引出写雷⾬的第三句。

清代另⼀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

按照⼀般的诗法观念,说七⾔律的第⼆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句,⼤致⽆错。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结语
谢谢大家!
合作探究
• 这三首诗歌,诗人们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 现手法抒怀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诗名
修辞和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当堂检测
• 1、请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一联的作用。
• 2、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
• 3、“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 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 ⑵缘事析怀,演绎成文。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
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
杂情怀。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 文字。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 它是析的基础,析的前提;析是对诗歌隐 含信息的发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 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 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 三者彼此渗透,密不可分。
• ⑶体巧察妙,表现文采。
当堂检测
• 1、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劳动 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第二课时
•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感பைடு நூலகம்诗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 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 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 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我们要细加领会。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

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

“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答好即事感怀诗歌的鉴赏表述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缘事悟怀,明晰走向。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比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了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了解了诗中所写之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我们要感悟体味附着在事与物之上的情感因素。

而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诗中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背景和一些特定意象的把握。

对于这种表现显豁而稳固的情感比较好把握。

至于那种流露隐蔽且游移无定的情感,我们得倍加小心,要将诗人感情的发展轨迹梳理清晰。

比如辛弃疾的有些词作。

⑵缘事析怀,演绎成文。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怀。

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文字。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基础,析的前提;析是对诗歌隐含信息的发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

三者彼此渗透,密不可分。

三者中,析是关键。

它可以是对选时择地的斟酌,也可以是对前因后果的剖析;可以是对事情脉络的梳理,也可以是对情感走向的探究。

但一定要缘事发议,就事析怀。

诗歌鉴赏表述题以“评字当头,边叙边析”的方式为多,当然,也并不排斥其它方式(如“先叙再析后评”等)的存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加进人物形象,即事感怀正是诗人通过事来抒发个人的情怀。

⑶体巧察妙,表现文采。

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那样精雕细刻。

但是一些诗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形象生动、情感丰富语言凝炼等特点,决定了鉴赏表述题除了同一般文学评论一样讲求表达的准确、周密外,还要注意表述的生动形象,讲究适当的文采,以增强表达情感色彩和吸引力。

可以作生动的复述和比喻,可以作适当的联想和类比,可以作形象的描绘和适当的抒情。

在鉴赏表述中,我们应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可以从诗歌的情感内容方面入手,也可以从艺术特色方面入手,把握其中的一点。

如艺术特色方面的意象组合、抒情方式、烘托映衬、语言特色等,再进行分析,点评。

这是写好即事感怀诗鉴赏题的关键。

比如诗歌的文体知识,语体风格,抒情方式,形象刻划,结构特点,诗歌语言独到之处,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我们考生在不断训练中加以把握。

【附】即事感怀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来说说〗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之称,犹工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

首句追写昨夜寒雨(时值秋令)弥漫江天,肃杀凄冷,有此渲染饯行时的心绪,“连江”形容雨之滂沱。

次句,“平明”,天亮时分,举目远眺,楚山孤影绰绰,更增人惆怅,这里没有正面描写离情别意,而是通过“楚山孤”,表达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羁宦的孤苦。

三句仍没有写离情,却突然提起洛阳亲友,既点明辛渐将往之处,又藉此代人设问,以引出结。

结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你来试试〗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

“冰心”和“玉壶”的特点是;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00字内)答: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来说说〗比起其他诗人的作品来,杜诗更多的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内容。

这首诗也是如此,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历史已为盛唐划上了句号,颠沛流离了一生的诗人来到潭州(长沙),遇到流落到江南的李龟年。

李龟年的悲剧已成为时代的悲剧,诗人基于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写了这首绝句送给他。

首句是拉家常,重温旧梦,“寻常”、“几度”,既点明旧谊,又含蓄的写出开元盛世景象。

三、四两句回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从梦中回到现实。

所谓“江南好风景”,乃是以乐景写哀,据王夫之的说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全诗二十八字,诗人无一字正面描写今昔盛衰,无一字描写四十余年的身世。

〖你来试试〗请你结合全诗,说说对“落花时节”理解。

(100字内)答:三.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来说说〗诗人时年五十三岁,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无所事事的生活使他感到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就是诗人大半生怀才不遇的缩影,寥寥二十字却包含了千言万语。

〔你来试试〕:请你说说,这首诗是如何来写诗人的孤独和寂寞的?(100字内)答:四.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我来说说〗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绝。

首句中“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也暗示此时正值夏日午后,烈日炎炎。

次句中一“入”字准确地描写了平静、清澈的池塘,三句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微风吹得泛起微波,晃动着楼台倒影;先见池水波动,才觉得微风乍起。

“一院香”暗合上文“微风起”,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你来试试〗1、诗人用近乎绘画的手法,抓住了几个典型的画面,这些画面的特点是(不超过8个字)。

2、读了这首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100字以内)答:五.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我来说说〗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后来除短期在长安做官之外,都住东都洛阳。

他在洛阳时写了好些回忆杭州和苏州的诗,《忆江南》也是在这时候做的。

第一首总忆江南,写春景,作者抛开了江南最富有特征的景物——“莺”和“花”,换了一个角度,以“江”为中心,展示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色。

第二首忆杭州,“山寺”、“月”、“桂子”是静物,主人公的活动是动的,有人有景,人在景中,以人观景,以景衬情。

第三首忆苏州,忆的是人,也不仅仅是人。

〖你来试试〗简洁凝练,是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

这样的诗,能选取最典型的“意象”,能捕捉最典型的细节,能描写最典型的场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请你从白居易的《忆江南》中任选一首,或通过联想描写一幅画面、一个场景;或举例分析说说对“景语即情语”的理解。

(100字以内)答: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石壁辛弃疾郁孤台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我来说说〗这首词作于1176年春,诗人当时在江西任职,一天登台远望,不由想起筑台者李勉登台北望长安兴起“心存魏阙”的旧事,与自己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之心有戚戚焉。

〖你来试试〗有人说该词是“借水怨山”,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100字内)答:七.青玉案元宵(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来说说〗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这一首,可谓杰作。

词的上片渲染热闹景象,彩灯像火树,烟火似流星,“宝”、“雕”、“凤”、“玉”,种种丽字,给元宵的气氛以传神之笔。

下片专门写人。

身着盛装、舞鬓云鬟、戴满了元宵节特有的“蛾儿”“雪柳”的游女们,说笑不停,纷纷走去,只有香气暗中飘散,这些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千百人中我只寻找一个,寻了“一夜”,寻了“千百度”,正当心焦如焚之时,忽然回头一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来试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这一句,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它作为人之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之一,而且是最高境界。

请你回答下面二个问题:1.请你说说这句诗在词中含义。

(80字内)答:2.这句诗在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者所经历的三个境界中是最高境界,你能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50字内)答:八.怀友(阿鲁威)动高吟楚客秋风,故国山河,水落江空。

断送离愁,江南烟雨,杳杳孤鸿。

依旧向邯郸道中,向居胥今有谁封。

何日论文,渭北春天,日暮江东。

〖我来说说〗这是一曲怀念友人的小令。

友人是位失意文人,此时流落江南一带,怀念他,为他大才不遇又执迷不悟而痛惜。

开头三句点明作此曲的时间是秋天,也暗寓着友人已离开故乡,人去江空了。

友人是楚地人,他曾像刘邦似的胸怀大略,常常吟诵“秋风词”那样豪壮的楚歌。

“断送”两句点明去向,江南烟雨断送了他的离愁,友人似乎并未看透世情,还在苦苦钻营,亟亟奔走,可惜“杳杳孤鸿”他行迹不定,音讯甚少。

最后三句作者用谈心的口气,表示无论在渭北,还是在江南;无论是初春,还是深秋,我们隐居论文,岂不更好?但那要到什么时候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