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黄先海 (1)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黄先海 (1)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黄先海 (1)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

摘要: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在1992-2003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为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同时对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测度。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贸易量日益突出,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在1992-2003年间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36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常用来测度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TCi=(Xi-Mi)/(Xi+Mi)

虽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本文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1与-0.8之间、-0.8与-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统计数据库,依据SITCRev.2分类。其中个别产业在SITCRev.2中无法找到,用SITCRev.3中的数据替代。根据分类找出36个工业产业1992-2003年的进出口值(共5640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TC值,再根据TC值的分布态势,将36个产业贸易竞争力状况分为如下四类:

1.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9和1之间,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家具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也保持在0.8以上,一直稳定的处于高比较优势状态;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58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0.7,在较高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呈递增的态势;饮料制造业从1992年的0.9下降到2003年的0.68,虽然其竞争力已呈现一定的下降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论功能性贸易政策》(批准号:03JB790006)的阶段性成果。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电子信箱:hxhi@hzcnc.com。

趋势,但仍长期处于较高比较优势。

2.处于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递减转换的产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等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高到低变化的产业。比如,非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的0.8下降到2003年的-0.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从1992年的0.23下降到2003年的-0.8;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一直处于中性竞争力阶段,并上下徘徊。归入此类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和煤气的生产及供应在某些年份具有不规则的变化,这与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处于由比较劣势→比较优势递增转换的产业

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处于上升趋势的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92年的0.04上升到2003年的0.47,塑料制品业从1992年的0.03上升到2003年的0.28。这些产业多数是介于较低比较优势和较低比较劣势之间的。

4.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延展加工业、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种产业是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1上下,基本不变;专用设备制造业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比较劣势,但竞争力指数已经从1992年的-0.78上升到2003年的-0.55;其余产业则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上下波动。

通过以上对4类产业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工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和不同部门贸易出口的变化情况。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下面的图1中看出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进出口情况。

图1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

产业进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注:1-出口,2-进口;A:长期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TC>0),B:竞争力指数逐步降低的产业,C:竞争力指数逐渐升高的产业,D: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TC<0)。

由图1中可以看出,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出口为主,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以进口为主;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相对来说进口增长得更多些,而比较优势上升的产业则出口相对增长得更多些。这种状况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吻合的。

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测度

根据各个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将全国的36个工业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划分的标准如表1:

根据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类,分析不同要素禀赋的产业在1992年-2003年之间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图21992-2003年不同要素密集型

产业竞争力指数变化图

由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指数由1992年的

0.5上升到2003年的0.625;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32上升到2003年的-0.078;资本密集型产

业保持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力指数,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指数则从1992年的0下降到

2003年的-0.6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要素禀赋产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下图:

图3四种分类产业在年度出口中的比重图3表示了各种要素禀赋的产业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程度,即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资源密集型产业从1992年的5.6%下降到2003年的

1.7%,其对出口的贡献越来越小;资本密集型产业处于17%-20%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1992的47.3%下降到2003年的

27.6%,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从1992年的29.3%上升到2003年的53%,取代劳动密集型产

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即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然而实证结果表明,近12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逐步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持续递增。对于这一结果,下文将作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可以发现我国36种产业部门所处的比较优势地位是不同的,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

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正逐步提高,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产业。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拥有贸易竞

表1

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注:参考OECD按照技术划分产品的标准、谢建国(2003)的分类,并结合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后归类。

要素密集度产业类型

资源密集型

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

劳动密集型

食品制造及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

资本密集型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纪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

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资本技术密集型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争力的主导产业类别,比较优势仍是该类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要素禀赋,是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这从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稳健上升的态势中可得到有力的佐证。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基础。据统计,2002年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中国台湾省的6.8%,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吕政,2003)。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正处于逐步递增的态势,其动态比较优势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上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有三种模式:创新推动型模式、学习模仿推动型模式和外国直接投资(FDI)推动型模式。这三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组合,但大多有一种主导模式。美国和欧盟是创新型模式的代表,依靠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它们十分强调R&D资本的投入,注重技术的创新性与前沿性,以领先技术开辟国际市场。日本和韩国是学习模仿推动型模式的代表,其创新系统着重改进型产品,通过二次创新支撑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模式是外国直接投资推动型模式,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主要不是通过大量的自主创新活动,也不完全是由于本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和模仿,而是通过吸引大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来加以推进的。其主要表现是:(1)三资企业是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体。多年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全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04年,我国三资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达1445.9亿美元,占全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87.3%,表明三资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拥有极大份额。(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而这种贸易方式往往是三资企业主导的。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3279.9亿美元,增长了约196倍。近几年来,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已从早期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2004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1481.6亿美元,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89.5%。这表明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式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出口的扩大需要依赖大规模进口零件和生产设备。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FDI推动型模式成为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模式有其必然性。它既体现了后发国技术进步的特点,也利用了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丰裕的优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比较劣势阶段。这是因为出口总金额的不断提高是在出口价格水平相对于进口而言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其质量和附加值都还缺乏竞争优势。

基于上述的结果分析,提出以下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行顺市场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产业的发展基于比较优势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机理。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因势利导,才能产生积极效应。强制性过多干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我国那些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强制干预其发展,而应由市场自身做出选择;对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应放松管制,提供更自由的空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对于那些比较优势递增的产业,政府应更多地扶植,推动其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对于那些比较优势递减的产业,应区分不同情况,鼓励和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一步成长,而对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可任其自生自灭。因此,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应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态势,相机抉择。

2.以产业内升级为主导,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产业的升级有两条路径:一是产业间的升级(Inter-industryUpgrading),即不同产业间的结构转换与升级,如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二是产业内升级(Intra-indus-tryUpgrading),即在同一个产业内部由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由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层次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层次发展。根据我国的产业发展基础与产业外贸竞争力,今后要特别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升级和要素密集性的逆转,不断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嫁接改造,促进其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以达到轻型制造转化为高加工度制造,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效果。

3.以汲取国际技术要素和介入国际分工体系为主要路径,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不断增强贸易竞争力

基于内源性技术积累和发展基础的薄弱,后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往往都要借助于外源性的技术支持。而外源性的技术支持主要通过两条路径获取:一是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通过转化、吸收、模仿、改造,逐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必须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改变我国原有的进口抑制型的单向贸易战略,充分发挥进口对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与价值链网络,实现“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即要大力承接跨国公司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国际外包业务,或纳入跨国公司的采购体系和供应链管理网络。通过承接跨国公司的产品外发加工和配套生产,参与其产业的全球化加工和配套生产,以加工贸易为阶梯,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层次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陈飞翔,(2002)“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化,”《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黄先海、张云帆,(2005)“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隆国强,(2003)《加工贸易——

—工业化的新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

吕政等,(2003)《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经济管理出版社。王洛林、江小涓等,(2004)“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

济》第4期。

谢建国,(200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3)《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经济管理出版社。

HelpmanE.andP.R.Krugman,(1985)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C].Cambridge,MA,MITPress.

PinelopiGoldbergandMichaelKnetter,(1999)MeasuringtheIntensityofCompetitioninExportMarkets[J].Journal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47.

(责任编辑陈淡宁)

OntheManufacturingTradeCompetenceinChina:EvaluationandAnalysis

HUANGXian-hai

Abstract:Thispapermakesuseoftheindexoftradecompetencetoestimateempiricallytheimportcompetencein36industriesfrom1992to2003inourcountry.Andthenitmakesthe

conclusionthatragtradeandothertwelveindustrieswillkeeptheircomparativeadvantagewhilethechemicalfibermanufactur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havecomparativedisadvantageinthelongrun.Furthermore,non-metalminingandselect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facedecreasing

comparativeadvantage,andatthesametime,electronandcommunicationequipmentmanufactur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confrontwithincreasingcomparativeadvantage.Inthemeantime,thispaperalsoprovidesanestimationofthetradecompetenceinfourmainfactor-intensiveindustries.

Onthebasisoftheabove,itanalyzestheempiricalresultsandproposesasetofpoliciesand

measuresaimingtoenhancethetradecompetenceofindustriesinourcountry.

Keywords:Tradecompetence;Comparativeadvantage;Industryupgrading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据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 据 对于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体而言,“竞争力”是极其重要且广被提及的概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力”往往被人们笼统以“强”、“弱”或“大”、“小”来形容。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就是将“竞争力”量化,提供可追踪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展开分析,进而提供决策建议。 金地毯数据专家将“竞争力”定义为生产单位价值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如果将成本区分为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于全球资本更为透明、趋同,劳动力成本更难被度量且对竞争力的影响更加重要。这就是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即测算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主要制造业行业生产每个单位实际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义劳动成本,也就是单位劳动力成本(ULC),从而去揭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的变化。为了全面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我们还考虑了本币的实际购买力,即对实际增加值做“生产成本法购买力平价(PPP)”的调整。单位劳动力成本越低,代表一个经济体或一个产业越具竞争力。 金地毯大数据以中国为基准点,追踪和比较本世纪以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19个制造业分类的竞争力变化,深入分析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全面评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版图中的实力崛起和变迁趋势。报告覆盖了2000至2016年的时间序列,并以2008年为界,划分为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阶段。 金地毯数据专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强势崛起 从2000年到2016年,全球制造业格局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快速下降,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其中中国同美国、德国、日本的对比,最能说明全球制造业自本世纪以来地区间的转移趋势,反映了世界制造业版图的巨变。 第二个变化来自于制造业内部,与最终消费品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行业的份额下降,中间材料和投资品(含耐用消费品)制造业部门的份额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电子和通信设备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其后是汽车、电器以及机械制造业。正是这些制造业部门承载着本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经济”。 竞争力是主导这些变化的主因,既包括竞争力的绝对水平,也包括其变化趋势。金地毯数据专家给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的数据结果(表1)。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及统计标准 1.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4.1 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1.4.2 行业融资租赁渗透情况 1.5 天车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1 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1.5.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1.5.3 行业热门技术发展分析 第2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上游市场分析 2.1 钢材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1.1 钢材行业供需分析 (1)钢材产量分析 (2)减速机产销规模分析 (3)减速机产销衔接分析 2.2.2 减速机行业竞争分析 2.2.3 减速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2.4 减速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3 电动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 3.1 电动机行业产销分析 (1)电动机产量分析 (2)电动机销售规模分析 (3)电动机产销衔接分析 3.2.1 天车制造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3.2.2 天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3 天车制造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3.2.4 天车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2.5 天车制造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3.1 行业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2 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4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 4.1 天车制造行业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3.5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进出口分析 3.5.1 天车制造行业出口分析 (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 (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3.5.2 天车制造行业进口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