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一定的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

被动遥感是被动地接受地物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影响变化大。

主动遥感多为微波波段,受天气与云层影响变化小。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经济性,时效性,局限性。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定义):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

2.电磁辐射:电磁波能量的传播过程.

3.电磁辐射的特性:电磁辐射的波动性,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4.电磁波性质:1)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具有波粒二象性。

5.电磁波谱:(1)宇宙射线(2)γ射线(3)X射线(4)紫外线:0.01—0.38μ波长﹤0.28μ的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被臭氧层吸收。0.28—0.38μ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到达地面,可作为遥感的辐射源,称为摄影紫外。(5)可见光:0.38—0.76μ,是人视觉能见到的电磁波,可以用棱镜分为红、橙、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可用于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6)红外线:0.76—1000μ。其中可细分为:

近红外0.76—3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称为反射红外。可用于摄影。中红外3—6 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和地球表层自身辐射的混合辐射红外,可用于摄影和扫描。热红外(远红外)6—15 μ是地球自身发射的红外线,故称为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于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像。超远红外,15—1000μ,绝大部分要被大气层吸收所以不作遥感辐射源。(7 )微波0.1—100cm,它实际上是无线电波的一部分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能穿透大气层,可用于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8)无线电波:这个波区不能用于遥感。因为它不能通过大气层。无线电波中的短波可被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吸收严重。因此,无线电波只能用于远距离通讯或无线电广播。

6.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

7.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8.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

位:W/m2,S为面积

9.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l=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10.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M=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11.辐射亮度(L):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从外表面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

辐射能量,L= φ/Ω(Acosθ)

12.朗伯源: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13.绝对黑体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率)α=(λ,T)恒等于1,即α=(λ,T)=1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4.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

15.发射率:是实际物体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

16.太阳辐射规律:太阳辐射的光谱是一条连续的光谱曲线,短波方向的截止波长为0.3μ(0.01μ,0.2μ),长波方向的截止波长为6.0μ,峰值波在0.47μ附近。因此,太阳辐射的光谱是以可见光为主,占总辐射通量密度的85%以上。

17.地球辐射规律:地球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辐射的波谱可分为三个部分:3—6μ:为反射太阳光和地球自身辐射,属混合辐射。8—14 μ:为地球表面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其峰值波段在9—10 μ处,属远红外或称热红外。15—30μ:属超远红外(近年来正在加紧研究用于遥感的可能性)。

18.瑞利散射:是指比波长小得多的大气分子引起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弱,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强。

19.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如烟、尘埃、小水滴、气溶胶等引起的散射。

20.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21.大气对电磁波的作用(影响)主要表现为反射,吸收,散射。

22.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于某些波段范围内,通常将这些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遥感器使用的波段范围都在大气窗口范围内。遥感常用的大气窗口有以下五个:●可摄影窗口(0.3-1.3μ):属地物反射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透过率达90%,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天)条件下作业。●近红外窗口(1.5-2.5μ):属地物反射红外,透过率约80%,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天)条件下作业。●中红外窗口(3.5-4.0μ;4.5-5.5μ):属地物反射和地物自身发射的混合辐射,透过率为50-90%,仅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远(热)红外窗口(8-14μ):属地物自身热辐射,透过率为70-80%,仅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微波窗口(8mm-1m):属人工辐射源,透过率100%,仅用于主动遥感方式,但可全天候作业。

23.热辐射强度(TB)在远(热)红外(8-14)遥感中常用热辐射强度的概念来表示地物发射波谱特征。热辐射强度是指物体的发射率与其实际温度的乘积,

即:TB= εT 4

24.热惯量:热惯量(P)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度量;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与热惯量的大小成反比。热惯量大的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

小,热惯量小的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则大。热红外遥感所获得的目标热辐射强度信息,在黎明前后和午后的图像上,其色调特征正好相反。

25.地物发射波谱特征:●物体的发射率或热辐射强度与其表面的粗造度和颜色有关。粗造的表面有较强的发射率,光滑表面发射率较低;暗色物体发射率较大,浅色物体发射率较低。●物体的发射率和它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温度越高,发射率越大,温度越低,发射率越小。只要温度有较小的差别,热辐射强度就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物体有不同的发射波谱曲线形态,所以可以根据其波谱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的地物。

26.地物反射或发射波谱特性是指地物反射率或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27.反射率(ρ):地物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

28.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29.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基本特征:1)在0.55μ附近有一个10-20%的反射峰,2)0.74-1.3μ间有一个50-60%的强反射峰;3)至3.0μ以上部分呈衰减曲线。4)在0.45u、0.67μ、1.5μ、1.9μ处有三个强烈的吸收谷。

30.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较低(镜面反射除外)一般都在30%以下,在近红外更低。不同杂质或成分的水,其反射波谱有一定差异。●清水随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至近红外区,接近全部吸收;

●浑水和浊水的波谱形态相近,但反射峰的高度和吸收谷的深度与对应的波长位置不同。

31.土壤的反射波谱特征: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另外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在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象上,土壤的亮度区别不明显。

32.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矿物呈有规律变化的岩石(岩浆岩),其反射波谱也呈有规律变化,即反射率随sio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矿物成分复杂,无规律变化的岩石,如沉积岩和变质岩,其反射波谱随机性很大。●具有区分岩石意义的反射波谱,往往出现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为了提高遥感对岩石的辨别能力,在陆地卫星TM遥感器上增设了1.55- 1.75 μ,2.08-2.35μ两个岩石探测波段。

●影响岩石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除物质成分外,还与岩石结构构造产出部位的自然环境、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颜色、表面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性

1.传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电磁波的仪器

2.传感器按所探测的波谱段分为:可见光、红外和微波传感器;按信息记录形式分为:成像和非成像传感器;按成像方式分为:摄影方式、扫描方式(单波段、多波段、高光谱)和雷达方式;按探测的辐射源分为:主动式(有源)、被动式(无源)。常见传感器:分幅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像机

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反束光导摄像管扫描仪(RBV)、HRV(High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

3.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4.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波谱分辨率越高。

5.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6.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指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

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时间

7.航空摄影的分类:1)垂直航空摄影:按照航摄倾角分类(…)倾斜航空摄影,单片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航线摄影,普通黑白摄影;按感光片和所用波段分类(…)面积摄影多航线摄影)((…) 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所获像片比例尺大于黑白红外摄影;按比例尺分类1/l0 000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为1/10 000~1/30 000天然彩色摄影;小比例尺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为1/30 000~1/l00 000彩色红外摄影;超小比例尺航空摄影:比例尺为1/100 000~1/250 000。

8.航向重叠:

9.旁向重叠:

10.像片的投影方式:中心投影,垂直投影

11.像点位移:地物像点的成像位置(相对于某基准面),在像平面上发生的偏离现象;引起这种位移的原因主要是地形起伏

12.彩色红外像片特征:1)植被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品红到红色因为近红外段的光谱反射率远远高于它在可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2)水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蓝到青色(清水呈蓝色,浊水呈青色)。3)城市呈现内部有纵横纹理的青色。彩色红外感光片没有感蓝层和黄滤色层,有感绿、4)公园、绿化带呈品红到红色。感红和感红外层。因此不受大气散射蓝光的影响,5)湿地呈青色。像片清晰度很高,适合城市航空摄影。6)干旱裸地和沙漠都呈黄色。7)在彩红外航片上(…):雪和云都呈白色。

13.雷达(Radar)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其工作波段都在微波范围,少数也利用其他波段。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成像雷达中又可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

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14.侧视雷达:侧视雷达的天线与遥感平台的运动方向形成角度,朝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发射微波,接收回波信号(包括振幅、位相、极化)

15.侧视雷达的分辨率可分为:距离分辨率(垂直于飞行的方向)和方位分辨率(平行于飞行的方向)

16.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率的雷达。

17.微波遥感图像特性: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18.主动微波遥感1)、雷达: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

(1)成像雷达:全景雷达和侧视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2)非成像雷达;2)、侧视雷达

19.被动微波遥感成像雷达是工作在微波波段的一种特殊的扫描仪。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主动遥感方式成像。成像雷达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景雷

达—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和军事侦察;二是侧视雷达—主要用于地质调查和地球资源勘查。侧视雷达是将天线安装在飞行器的下面向航行一侧或两侧发射能量约30kw的微波脉冲,微波遇目标后,发生反射和散射,其中一部分能量沿发射方向返回,称为后向散射。雷达就是通过天线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来探测目标的。

20.雷达图像的空间特性1)地面分辨率: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主要取决于雷达遥感器本身的地面分辨率,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有距离分辨率和方

位分辨率。(1)距离分辨率:是指垂直于航线方向的分辨率。距离分辨率由雷达波束脉冲宽度(τ)和雷达波束俯角(β)决定(2)方位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是指航线方向的分辨率。

21.侧视雷达图像的投影性质为“旋转斜距投影”。旋转投影的图像有两种显示方式,一种是斜距显示,另一种是地距显示。

22.近距离压缩:在斜距显示的图像上,原来等长的地物近射程处将被压缩得更多,远射程处压缩得少,从而造成距离向的几何失真

23.透视收缩:雷达波束照射到地面斜坡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斜坡在雷达图像上的长短。所有面对雷达的斜坡,在图像上的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的现象

24.雷达的迭掩:一些坡度很大的目标,如陡峭的山峰等在大俯角情况下,顶部先于底部成像,会产生顶底倒置的现象

25. 雷达的阴影:是由于一些高大的地物挡住了斜射的雷达波,在它的后面造成雷达波照射不到的“盲区”这个盲区就是雷达的阴影

26.雷达图像的色调特征:雷达图像的色调深浅反映了地物后向散射回波的强弱。回波越强,色调就越浅;回波越弱,色调越深。地物散射回波的强弱与许多因素有关:1)地物表面的粗造度(1)光滑表面:对微波产生镜面反射,几乎所有的能量背离天线方向反射而无回波信号回到天线,故光滑表面在图像上呈黑色调。(2)粗造表面:对微波产生漫反射,有一大部分能量回到天线,构成较强的回波信号,故表面粗造的地物在图像上呈浅色调。(3)中等粗造度表面:对微波产生混合反射,也有一部分能量返回天线,构成中等强度的回波信号,故中等粗造表面的地物呈中等灰色调。地物表面的粗造度与微波波长有关。对同一地物,使用不同的波长时,粗造表现的粗造程度是不同的。于是美国的皮克(Peake)和奥立佛(Oliver)提出了粗造度判别准则:●光滑表面:h﹤λ/25sinα;h—表面不平的高度或表面粗造度;α—为雷达波照射俯角;●粗造表面:h﹥λ/4.4 sin α;●中等粗造表面:λ/25sinα﹤h﹤λ/4.4 sinα。由此表可以看出:①不同波

长的微波,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因而在不同波长的雷达图像上,同一地物可表现出不同的色调。h不变时,波长越长,色调越深,影像粗造度越小;波长越短,色调越浅,影像粗造度越大。②照射俯角的大小,也是影响地物散射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随俯角的增大,散射回波强度增大。对于平滑表

面俯角大则回波强,随俯角的减小,回波强度迅速下降。

2)雷达图像的极化方式: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分为水平极化(H)和垂直极化

(V),在雷达遥感中有4种极化组合方式:●HH方式●VV方式●HV 方式●VH方式

3)地物的物理电学特性:地物的物理电学特性,如导电率、复介电常数等,对色调也有影响。复介电常数大的地物或者导电率高的地物如金属桥梁、裸露的金属矿床等,都能产生较强的回波信号,因而在图像上是呈现浅色调,相反,则呈深色调

27.成像雷达图像的穿透性影响因素:波长,水,波长越长穿透性越强,水越多穿透性越低。

第4章遥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像识别分类

1.遥感图像处理:在遥感技术中,对遥感器接收到的原始信息作适当的技术加工,制作成有一定精度和质量的图像,以及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2.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二是指图像上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相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3.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

4.彩色三要素:(1)色别(色调):指颜色的类别;(2)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3)明度(强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5.三原色原理:人们通常把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称为三原(基)色●红、绿、蓝两两相加得三间色光:红+绿=黄;绿+蓝=青;蓝+红=品;黄、品、青为三间色光

6.两色光相加为白光的,这两种色光为互补色光;红+青=白(红与青为互补色光);

蓝+黄=白(蓝与黄为互补色光);绿+品=白(绿与品为互补色光);互补色光也可以由白光中减去三原色得到:白-红=青(红与青互补);白-绿=品(绿与品互补);白-蓝=黄(蓝与黄互补)

7.●三间色光两两相加为复色光;黄+品=红;黄+青=绿;青+品=蓝,此时,红、绿、蓝为复色光。

8.消色体: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无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黑白系列的物体

9.彩色体: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有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有颜色的物体。

10.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11.光学彩色合成处理:对多波段遥感影像的图像处理来说,彩色合成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它通常是将三个波段的黑白图像分别赋以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红、青三补色,并使之精确叠合,从而生成色彩丰富的彩色图像。光学彩色合成的方法很多,但按其原理可分为两类,即加色法彩色合成和减色法彩色合成。

12.对于MSS7或TM4(R或C)、MSS5或TM3(G或M)、MSS4或TM2(B或Y)的组合称为标准组合,由标准组合得到的图像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图

像。在标准假彩色合成的图像上,除植被为红色外,其它地物的颜色为近似真彩色。

●对于MSS6或TM3(R或C)、MSS5或TM2(G或M)、MSS4或TM1(B或Y)的组合为近似真彩色组合。●除上述两种特殊组合外,其它的任何组合都是假彩色。

13.光学图像处理:反差增强,边缘增强,光学比值增强,影像相减,光学滤波(傅里叶变换)

14.数字增强处理:●反差增强●彩色增强●比值增强●差值增强●卷积增强

15.数字图像:又称为数字化图像。它是以二维数组(矩阵)形式表示的图像。

16.反差增强:反差增强也称为反差扩展,或拉伸增强,是一种通过拉伸或扩展图像的亮度数据分布,使之占满整个动态范围(0-255),以达到扩大地物间亮度差异,分辨出尽可能多的亮度等级的一种技术。按到函数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扩展:(1)线性扩展(2)非线性扩展

17.比值增强:比值增强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运算增强方法。它是对相同行列数、不同波段的对应像元亮度值作除法运算,即:比值运算可以突出不同波段间地物光谱的差异,提高对比度。该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常用算法:

近红外波段/红波段或(近红外-红)/(近红外+红)

18.差值增强:它是对相同行列数、不同波段或不同时间成像的相同波段对应像元亮度值作减法运算,即:●差值增强应用于两个波段时,相减后的值反映

了同一地物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差。由于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两波段亮度值相减后,差值大的被突出出来。●差值增强应用于相同波段,而成像时间不同的两个图像时,可以反映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如火灾、水灾、地震灾害、河流三角洲变化等。

19.卷积增强:是在空间域上对图像作局部检测的运算,以实现平滑和锐化图像的目的。具体作法是选定一卷积函数,又称“模扳”,实际上是一个M×N 图像。二维的卷积运算是在图像中使用模板来实现运算的

20.卷积模板的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增强方式。如均值、平滑卷积、中值卷积,拉普拉斯卷积、罗伯特卷积、定向卷积等算法。

21.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主要的非监督分类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动态聚类、分层聚类等等;

22. 监督分类: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元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常规的监督分类算法,包括费歇尔线性判别分析、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特征分析法等。

23.全局统计特征变量:是将整个数字图像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个图像中获取或进行变换处理后获取的变量

24.局部统计特征变量:是将数字图像分割成不同识别单元,在各个单元内分别抽取的统计特征变量。

第五章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

1.信息提取: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特征是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差异在遥感影

像上的反映。依据遥感图像上的地物特征,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过程叫信息提取。

2.信息提取的方法有:(1)目视判读法,(2)计算机分类法: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分类、分形分类、模糊分类、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3.目视判读的重要标志: 1) 形状:是目视判读最直观的标志。大小:根据地物间的相对大小,区分地物。阴影:可判读地物的高度,但也遮挡部分地物信息。组合图案:当地物较小时,在影像上表现为纹理,即某种地物类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如农田、森林。2) 水系标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译标志,对地形

、地貌、岩性、构造的解译都非常有用. 3)地貌形态标志:地貌形态取决于一定的岩性和构造等地质基础,同时也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4)影纹图案,植被,土壤,人类活动遗迹。

4.目视判读的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信息推理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5.航空像片的判读的标志:形状;大小;色调/颜色;影阴;组合图案/纹理结构。

第六章遥感图像岩性、地层解译

1.沉积岩的影像特征:1)沉积岩的色调特征:不同颜色、不同成分和不同结构构造的沉积岩,它们的波谱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同一岩性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遭受风化情况不同,它们的波谱特征也有一定变化。因此,企图根

据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划分岩类是较困难的。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决定其波谱特征的关键因素。2)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层理。成层的沉积岩以不同的产状,在不同的地区和构造环境中具有以下特征:(1 )朵状条纹条带,反映区域构造环境稳定。( 2 )弧形、环

形、封闭型、折线型和迥曲线型条纹条带;反映强烈强压环境。(3)直线型条纹条带,反映单一构造环境。

2.岩浆岩的影像特征:1)岩浆岩的色调特征: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波谱特征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1)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反射率低,色调呈灰至黑色;(2)中性岩浆岩反射率中等,色调呈灰色;(3)酸性岩浆岩反射率偏高,呈浅灰至灰白色调;(4)在同一类岩石中,随着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其反射率也将有所不同,可引起色调的变化。2)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侵入岩,具有复杂的产状形态。这些侵入岩体经历长期的地壳变迁,有的已裸露地表,有的已接近地表。它们在遥感图像上的图形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3.变质岩的影像特征: 1) 变质岩的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相近。但,不同的原岩经不同的变质作用后,生成的变质矿物种类繁多,岩石结构构造复杂,它们直接影响了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1)由无色和浅色矿物(石英、透闪石、透辉石等)组成的石英岩、大理岩、钙镁硅酸盐岩石等,其风化面颜色一般较浅,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2)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岩石,如片麻石、角闪片石、辉石岩等其表面风化颜色偏深,反射率一般低于10%,呈深灰色至黑色调。2 )变质岩的图形特征:正变质岩:在RS 图像上具备岩浆岩和变质作用产物的双重影纹特征。如,侵入岩体的块状图形背景上迭加许多细断续线纹。副变质岩:具备沉积岩和变质作用产物的双重影纹特征。即在沉积岩的图形类型上迭加细小的迥曲状条纹条带。在变质构造片理和片麻理与原岩层理一致时,表现为成层岩层的图形特征,其中细线纹尤为发育。当变质构造与层理一致时,往往细线纹与地层条带呈斜交或直交的交叉线纹。此外,常见有似层状,透镜状,肠状或回曲状图形。

4.岩性解译特点1).由于成像条件,如自然地理环境(海拔、地形、气候)、光照条件(阴、阳坡)、含水性,植被与土壤掩盖的程度、地质构造发育程度等可

导致岩性解译标志发生变化。2).需要解译的某一种岩性,常因为原始厚度不大或后期构造的破坏,出露面积较小,难以形成能在图像上反映其物性的色调、水系、微地貌,影纹图案等影像特征。 3.)岩性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横向变化,或后期岩浆活动、蚀变、叠加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引起的变化,都会引起解译标志的改变,影响解译效果;因而更应注意解译技巧与要领的应用。

5. 岩性解译要领:目视解译是岩性解译的基本方法;航空像片是目视解译基本资料;充分利用对比来提高解译能力;正确选择岩性解译典型样区;充分利用地物波谱资料;利用多波段、多平台遥感资料识别岩性

6.地层解译方法(沉积岩):岩性-地层单位的确定;岩性-地层层序的建立;建立岩性地层解译标志;岩性-地层单位的圈定;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解译;岩相变化的遥感分析

第七章遥感图像地质构造解译

1.构造解译的基本要求:1)识别和勾绘图像上能够显示出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2)鉴别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并测定其有关产状要素;3)分析各种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关系,确定其生成顺序,将其有生成联系的构造形迹配套,分析其力学机制;4)编制构造解译图或构造纲要图;5)研究工作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发展史。

2.岩层产状的解译: 岩层三角面与地形的关系:(1)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角时,山脊上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上游,沟谷中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2)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时,山脊上的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沟谷中的三角面尖端指向上游,岩层三角面形态尖锐。(3)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山脊上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沟谷中三角面尖端指向上游,三角面形态比(2)种情况更钝些。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方法: 1)目估法:根据三角面的形态用肉眼估计倾角的方法称为目估法。岩层三角面的形态是由岩层倾角大小决定的。一般情况下,

岩层倾角越缓,岩层三角面形态越尖锐,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三角面形态将逐渐变得越开阔,直至直立岩层时,变为一条直线。2)地形图法:把航片岩层三角面露头线转绘到地形图上,根据三角面形态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其产状。3)立体量测法

4.皱构造的解译标志:(1)色调、图形标志:不同色带的平行呈圆形、椭圆形、马蹄形、弧形、三角形等,并对称出现。(2)岩层三角面和单面山地形标志。

(3)岩层对称重复(4)转折端(5)特殊的水系标志

5.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1)色调标志:(1)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它们有时是深色的,有时是浅色的,一般与背景色调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比例尺较大的航片上,有的则是经过后期岩脉或岩墙反映出来的。(2)色调异常带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色调异常。多反映为规模巨大的断裂或断裂带。(3)色调异常界面2)岩性地层标志:

岩层(地层)缺失、重复、横向错开等3)构造标志包括:断裂破碎带,构造的不连续、岩浆活动的线状分布等。4)地层地貌标志:(1)线状分布的陡坎

(2)线状分布的低凹地形(3)山脊被错断(4)线状排列的冲积锥、洪积扇

5)水系标志:(1 )类型:格子状、角状水系、水系类型沿着某一线性界面发生突变。(2)谷异常段:●倒钩河●对口河;●河道急弯●深切峡谷段;●深而直的宽谷●之字形河谷;●多条河流的曲流段;●河流同向拐弯●地下水溢出点的线状分布。(3)湖泊海岸线的异常段:●湖泊的突然变宽与变窄;●湖海岸线的折线或直线段。水系的同向弯曲棱格状水系

6)土壤和植被标志:(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覆盖以下的断裂构造,由于断裂带内地下水丰富,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呈带状分布的植被可以作为断层存在的标志。(2)在土壤的背景色调上,出现色调异常线、带,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6.断层相对运动方向的解译:●断层两侧地质体的相对位移●水系、山脊、阶地、古夷平面、洪积扇等地貌要素被断层错开●断裂带中压性结构面与牵引褶皱的关系来判断断层相对运动方向●根据张性裂隙(断层带中)确定断层错动方向。●根据断裂附近小型旋卷构造确定断层错动方向。

大学物理1(上)知识点总结

一 质 点 运 动 学 知识点: 1. 参考系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而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要作定量描述,还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2. 位置矢量与运动方程 位置矢量(位矢):是从坐标原点引向质点所在的有向线段,用矢量r 表示。位矢用于确定质点在空间的位置。位矢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 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称为运动方程。 位移矢量:是质点在时间△t 内的位置改变,即位移: )t (r )t t (r r -+=?? 轨道方程: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方程。 3.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 t r v ?? = 速度,是质点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 dt r d v = 平均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t s v ??= 速率,是质点路程对时间的变化率:ds dt υ= 加速度,是质点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dt v d a = 4. 法向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 加速度 τ?a n ?a dt v d a t n +==

法向加速度ρ=2 n v a ,方向沿半径指向曲率中心(圆心),反映速度方向的变化。 切向加速度dt dv a t =,方向沿轨道切线,反映速度大小的变化。 在圆周运动中,角量定义如下: 角速度 dt d θ = ω 角加速度 dt d ω= β 而R v ω=,22 n R R v a ω== ,β==R dt dv a t 5. 相对运动 对于两个相互作平动的参考系,有 ''kk pk pk r r r +=,'kk 'pk pk v v v +=,'kk 'pk pk a a a += 重点: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 物理量,明确它们的相对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2. 确切理解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和线量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计算问题。 3. 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能分析与平动有关的相对运动问题。 难点: 1.法向和切向加速度 2.相对运动问题 三、功和能 知识点: 1. 功的定义 质点在力F 的作用下有微小的位移d r (或写为ds ),则力作的功定义为力和位移的标积即 θθcos cos Fds r d F r d F dA ==?= 对质点在力作用下的有限运动,力作的功为 ? ?=b a r d F A 在直角坐标系中,此功可写为 ???++=b a z b a y b a x dz F dy F dx F A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精品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 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 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6、X 7、√8、√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

y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r v v ,大小 r r ==v 运动方程 ()r r t =r r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r r r r r △,r =r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r ?、s ?的含义(?≠?≠?r 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r r r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r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r r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r r r r △ a r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ρ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2 012 r v t gt =+ r r r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_梅安新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提供者原答案) 4.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波段名称可见光与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0.3~2.5um 2.5~6um >6um 辐射特性地表辐射太阳辐射 为主 地表辐射太阳辐射 和自身的热辐射 地表物体自身热辐 射为主 比辐射率(发射率)波谱特性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地面物体本身的特性,包括物体本身的组成、温度、表面粗糙度等物理特性。特别是曲线形态特殊时可以用发射率曲线来识别地面物体,尤其在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后,地面发出的能量已发射光谱为主,单侧起红外辐射及微波辐射并与同样温度条件下的比辐射率(发射率)曲线比较,是识别地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物反射波普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发射率)也不同。一般说,地物发射率随波长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为遥感影像的判读提供依据。 4、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1.植物:a.在可见光的0.55μm(绿)附近有一个小反射峰,在0.45μm(蓝)和0.67μm(红)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b.在0.7~0.8μ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形成反射峰。c.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4. 岩石: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受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影响 第三章: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与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 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8.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 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9.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遥感导论习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1.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2.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 1.引起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做几何纠正,遥感影像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做了几何纠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 2.在做几何纠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图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 1.对以下数字图像,分别用罗伯特方法和索伯尔方法求出新的图像。(注意:计算前原图像的上下左右各加1行或1列,亮度与相邻像元相同) 2 2 10 10 10 2 2 10 10 10 2 2 10 10 10 2 2 2 2 2 2 2 2 2 2 罗伯特方法: 0 16 0 0 0 0 16 0 0 0 0 16 0 0 0 0 8 16 16 16 0 0 0 0 0 索伯尔方法: 0 32 32 0 0 0 32 32 0 0 0 32 48 32 32 0 16 32 32 32 0 0 0 0 0 2.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3.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概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遥感概念 狭义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 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 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 按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 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 红外遥感μ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 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按资料获取方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 按应用领域分类:土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大气遥感(Atmospheric) 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水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一帧遥感图像代表地面多大位置) 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 6.气象卫星有哪些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米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6米 7.遥感发展历史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8-1857)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 航天遥感阶段(1957-) 8.对遥感进行处理的软件 PCI ERDAS ENVI ER-MAPPER 9.SAR是什么 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 10.遥感发展现状 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 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 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大学物理1知识总结

一 质 点 运 动 学 知识点: 1. 参考系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而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要作定量描述,还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2. 位置矢量与运动方程 位置矢量(位矢):是从坐标原点引向质点所在的有向线段,用矢量r 表示。位矢用于确定质点在空间的位置。位矢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 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称为运动方程。 位移矢量:是质点在时间△t 内的位置改变,即位移: )t (r )t t (r r -+=?? 轨道方程: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方程。 3.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t r v ?? = 速度,是质点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dt r d v = 平均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t s v ??= 速率,是质点路程对时间的变化率:ds dt υ= 加速度,是质点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dt v d a = 4. 法向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 加速度 τ?a n ?a dt v d a t n +==

法向加速度ρ =2 n v a ,方向沿半径指向曲率中心(圆心),反映速度方向的变化。 切向加速度dt dv a t = ,方向沿轨道切线,反映速度大小的变化。 在圆周运动中,角量定义如下: 角速度 dt d θ= ω 角加速度 dt d ω= β 而R v ω=,22n R R v a ω==,β==R dt dv a t 5. 相对运动 对于两个相互作平动的参考系,有 'kk 'pk pk r r r +=,'kk 'pk pk v v v +=,'kk 'pk pk a a a += 重点: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 物理量,明确它们的相对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2. 确切理解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和线量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计算问题。 3. 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能分析与平动有关的相对运动问题。 难点: 1.法向和切向加速度 2.相对运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