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13页)
2020年江西育华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江西育华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2020届赣州四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届赣州四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州水恋褚水敖温州境内的名山胜水,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不风流倜傥。
这些山水,我邀游多次,每一次都增添新的喜爱。
不过如果有人问起:温州的山和水,你更喜欢山,还是更喜欢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倾向温州的水。
是怎样多姿多彩的温州之水呢?举其大端,首先想到的是素有“中国山水画摇篮”之称的永嘉楠溪江,其次是天下瀑布中我认为最有层次感的文成百丈漈;再次,是小得不能再小却美得不能再美的仙岩梅雨潭;还有一处,则是立在洞头望海楼上望见的联结着群岛的海水。
经常梦魂萦绕的楠溪江,我到过多少回了。
每一回,总是在江上或江畔流连忘返;每一回,总有新的感触,新的领悟。
最近到楠溪江,热情的主人要陪我们乘着竹筏漂流。
既是漂流,就贴得江水很近很近。
我的心帆便鼓胀起来,随着竹筏的行进,心帆也行进得特别欢畅惬意。
这欢畅惬意是由惊讶而引起的。
我特别惊讶于江水的无比清冽。
清晰得见得到江底是不用说了,江底那形态不一极为可爱的卵石,那嫩绿异常随水飘曳的水草,自然历历可数。
这江水之清,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清润,清朗,清新,清丽,清婉……怎么形容,也难以表明对这绝清之水的喜爱啊!在竹筏上这么想着,悠悠然地感觉这楠溪江的清水,流进了我的心里,清凉地把我的心充满。
楠溪江的清水激起的是我心头浓浓的情,而文成的百丈漈,那秋阳下闪着银光的飞瀑,则足牵动我肺腑深深的理了。
去年秋日的一天,我沿着百大海的石级拾级而上。
在一阵汗水淋漓,饱览全景之后,我脑子里掠过一个念头:我见过天底下的瀑布不少,可谓声势不同,各有千秋。
但几曾见过百丈漈这样的瀑布啊!且不说百丈漈和大地上的大小瀑布有共性,比如都是飞流直下,气势宏伟,让人一晤面便有惊心动魄之感:就论个性吧,百丈漈可谓独领风骚,与众不同,别的瀑布可能气象万千,却常常没有层次,都是单一的,即一片瀑布直泻到底。
2020届江西省百校联考新高三原创精准预测考试(四)语文试卷

2020届江西省百校联考新高三原创精准预测考试(四)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2020-2021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
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
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
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2020年江西省渝水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西省渝水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胡天翔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
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
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
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
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
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
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
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
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
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
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
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
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
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
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
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
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
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
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
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
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
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
2020年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陆文夫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
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
宋坤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
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
特别是当肉从生活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
两头猪从1959年的夏天养到了1960 年的夏天,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
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
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
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票不认人。
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
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
来到领肉的窗口前,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
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抖,流下了眼泪。
,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
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
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
所谓地域文化,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
它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
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
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
XXX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
目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
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
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这是极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0届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
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
风依然寒冷,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
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
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排起了队。
各班的值日生正忙着给众人分饭菜。
菜分甲、乙、丙三等。
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
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
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
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出门读书的孩子做几件见人衣裳。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
这样的“洋人”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
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2020年江西省会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江西省会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第四次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1.(3分)B 【解析】A 项,“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入”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人,历来众说纷纭”,也就是说本文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且团练副使并非加官,原文说的是“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
C项,“最主要原因”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提到了苏轼诗歌中化用孟子的“五亩之宅”,但并没有表明“主要原因”。
D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强加因果,马梦得为苏轼谋得“东坡”之地的原因并不是“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而是如原文中说的“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二是“马梦得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2.(3分)A 【解析】“为了论证苏轼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低下”的说法错误,作者引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结论是为了证明苏轼收入的微薄以及处境的艰难。
3.(3分)B 【解析】“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的说法无中生有。
4.(3分)C【解析】C项,张冠李戴,“表明5G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改变了社会”错误。
5G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应体现在“环境监控、智能路灯、智慧政务”等方面,而“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4K超高清信号回传,成都与凉山小学远程实时教学等”应是表明5G 具有网络传输信号更清晰、传输速度更快的特点。
5.(3分)D【解析】D项,无中生有,“保密性”于文无据。
6.(6分)①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在指导中国移动运营商部署大规模5G测试网络,并承诺向中国运营商提供大量5G频谱。
②基础建设条件优越。
基础设施搭建快,且中国运营商能使用一些现有的基站,便于5G的普及。
③中国企业坚持创新。
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研发5G相关技术,坚持研发与创新,获得了多项专利。
(每点2分)【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国政府.... ..一直在指导他们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部署大规模5G测试网络和第2段“中国政府还承诺向中国运营商提供大量5G频谱",可以概括出中国的5G发展具有政府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
所谓地域文化,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
它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
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
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
钱钟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
目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
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
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这是极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
中华文化,特别是诞生于民间的地域文化,对于历史的传承、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维系都发挥着巨大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城市风俗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大量民间传统文化遭受破坏甚至走向消亡。
乡土文化和来自城市的市井文化体系一旦被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当代中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地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它既是对经典文化的通俗化表现,也是对经典文化民间传播的再现,对于中华民族风俗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飞翔《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地域不同,其文化往往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其性格一般也会有其地域特色。
B. 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C.“全球化”和“城市化”给地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
D. 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指出中国地域文化的格局,再从其特点、面临的危机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证。
B.文章在解说地域文化这个概念时,主要从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法论证了当前地域文化的现实处境及所遭受的影响与巨大危机。
D.末段既指出保护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指出了该如何将地域文化融于城乡建设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指向多样,只要有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条件,就可形成。
B.地域文化从范围上来讲,是空间概念,对于这个地域上的人来说,是思想、精神概念,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C.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而西方国家的文明是工业文明,因此,后者不会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D.当下,我们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抓好城市定位和依托自然等方面做好地域文化保护工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小剧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这已成共识,小剧场戏曲作品的个性意识追求也更鲜明。
通过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展演,我们看到了青年演员在传统继承和自我理解后的突破,感到他们的创造力正在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展演也证明了戏曲一定要以传统为基础,在戏曲演员的成长中,传承学习极为重要,但传承目的绝不是复制传统。
通过五届小剧场戏曲节的举办,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现代的戏剧创作方式,小剧场要与极为传统的戏曲更好结合,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解决。
小剧场戏曲不应只是为青年演员提供的创作平台,还应是中国传统戏曲更好贴近时代青年审美需求,用中国戏曲书写新内容、阐述老故事、实现新效果的创作舞台。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剧场应该有小剧场的气质,这一点我们应永远追求。
小剧场不只是形式,更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独特、个性,甚至极致、脱俗。
尽管这些年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平台越来越多,但当下还是缺乏非常严肃的小剧场戏曲平台。
而今年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就是体现着这样一种担当。
与之前一些民间色彩浓郁的小剧场戏曲节不同,此次展演更具包容性、学术性、多样性。
(选自《中国文化报》之《小剧场有可能改变并激活中国戏曲》)材料二:小剧场作为一种呈现方式,是戏曲实践实验探索创新的平台。
小剧场近年里汇聚了许多着眼未来的新作,有的剧团甚至将小剧场作品视为摆脱因境、开拓新路的主要途径。
小剧场戏曲具有场地小、成本低、形式灵活的特点,为年轻戏曲人的实践、试验、革新、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现今很多剧团一台大戏动辄花费数百万元、为得奖重金礼聘大牌编导的模式中,青年人鲜有机会担当主创、主演。
小剧场戏曲则不然,因为带有实验性质,剧团比较乐意将机会交给年轻人,年轻人志同道合自发组成团队搞创作也相对容易。
所以这几年小剧场戏曲节最活跃的就是年轻戏曲人。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一棵菜”的境界,所以,他们更需要培养总体把握的眼光与判断力。
小剧场的天地是开放的,真心期待更多的创新成果在这里涌现,更多的年轻戏曲人在这个舞台上飞扬艺术青春,让戏曲艺术的未来更绚烂。
(选自荣广润《小剧场,与戏曲的未来相关》)材料三:近年来,小剧场戏曲作为一种先锋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一批年轻主创也随之走进观众的视野。
而根植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传统戏曲,由于跟现在数字科技时代的文化背景有距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观众减少的危机。
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不只是演戏的平台,它还起到连接经典艺术与年轻观众的桥梁作用。
戏曲创作成本相对较高,小剧场戏曲能够在舞台规模、演员人数、舞美设计等环节压缩成本,同时不降低作品的艺术品质,为青年创作群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将传统剧目融入时代的过程中,戏曲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成为进行内容创新的途径。
近年来,戏曲嫁接舞蹈的作品非常多,而真正实现跨界融合,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创作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表现形式的门类归属,各舞台艺术之间没有壁垒,只要在相关的门类里具备专业水平,就能自由“混搭”、有机融合,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小剧场戏曲创作可以破除很多僵化思维,尤其适合当下一批青年创作者。
专家认为,戏曲从古典文学演变而来。
当代人思想感情与阐释方式跟传统戏曲存在“代沟”,小剧场可以为其勾连起古今不同的语境,为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连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选自《小剧场: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连接点》,李雨潇)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剧展演中的作品虽以传统为基础,但若是一味地复制传统则难以达到传承的目的。
B.小剧场应有它的气质,我们应永远追求这点,因为当下缺乏严肃的小剧场戏曲平台。
C.相比现今很多剧团的戏剧,小剧场戏剧场地小、成本低、形式灵活,有一定的优势。
D.传统戏曲剧目若能与数字科技时代的文化背景相互结合,就会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与之前一些民间色彩浓郁的小剧场戏曲节不同,后者在包容性、学术性、多样性方面不及前者。
B.作为戏曲实践实验探索创新平台的小剧场,其作品对有些剧团来说意义非凡,成为他们摆脱困境、开拓新路的主途径。
C.虽然传统戏曲能够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融合”从而进行内容的创新,但要真正实现跨界融合却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
D.传统戏曲与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与阐释方式有严重“代沟”,小剧场虽可将两者进行语境勾连,但还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6.请结合材料,分析小剧场对于年轻戏曲人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管理一片林子张炜这片林子很大很大。
多么大?开车或骑马走上一会儿才行。
树木很高大,密挤处望上去黑乌乌吓人。
有林中空地,那是到了冬天泛出金色的草地。
所有的植物都长得健硕生旺,因为这片土地太肥沃了。
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青壤,有一种沃土才有的美感逼近。
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种嗅觉感受的。
柳树林有一种闲适感,让人想起春天,想起朴素的民居和不远处的庄稼。
松树沉穆踏实,冷,和冬天的意象混在一起。
多么好的威严的大橡树,至少有五十年的树龄,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
没有大橡树就让人想不起北方,想不起严肃的辽阔的北方。
最美的树木大概是白杨,它的挺拔和树干的颜色,都像个英气勃发的青年。
白杨既不过分严厉,又没一丝嬉闹,温煦而庄重,是最舒展最优雅的树木了。
这是一片北方的树林,大部分树木冬天都要落叶。
如果没有风,就会感受一种异样的肃穆。
即便是夏天,浓重的荫色深处也不会有令人烦恼的湿热。
有一条浅渠从林子里流过,清澈见底,渠边长满了长胡须般的草叶,那里藏了各种鱼。
一些大一J点的鱼如河鳗在渠底无声滑过,水面的小蜻蜓循着鱼迹飞过。
渠水在最茂密的杂树林那儿拐弯,旋出小小的半月形的沙地。
这片沙地洁净得一尘不染,是最适合驻扎帐篷的地方了。
帐篷里有折叠床,有一些日用杂物,有老茶和烈酒,还有一只装满了书籍的木箱。
在帐篷外边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