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合集下载

历年5年计划

历年5年计划

历年5年计划摘要:一、前言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正文:一、前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

这些五年计划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历年五年计划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重要项目纷纷建成投产。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但随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受到影响。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第三个五年计划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出现波折。

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3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五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五年计划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节点,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五年计划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五年计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追溯到1953年,从那时起,中国陆续实施了十几个五年计划。

此后,五年计划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个五年计划都设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恢复战争破坏并推动经济发展。

计划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包括修复基础设施、发展重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产量等。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粮食短缺,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被称为“大跃进”,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失误和计划过于激进,这个五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大规模的饥荒和工业产能过剩。

这个五年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后来的调整和反思。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这个五年计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在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许多经济发展项目被中断,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加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发展重点工业部门。

然而,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计划的执行遇到了很多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实施的,旨在恢复经济发展并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计划的关键目标包括提高工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工矿业,并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计划也增加了对出口的重视,以促进对外贸易。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毕业后5年计划

毕业后5年计划
(3)团队氛围建设存在不足,影响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
(4)个人工作存在拖延现象,导致工作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深入分析,原因如下:
(1)对于晋升机会,缺乏提前规划和准备,对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
(2)人际关系拓展方面,缺少主动出击的意识,未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
2.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
为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参加沟通技巧培训,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和策略;
(2)在实际工作中,主动与同事、上级和客户进行沟通,提高自己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3)模拟不同职场场景,进行沟通协调练习,增强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4)积极寻求反馈,了解自己的沟通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
(4)在两个月内,掌握时间管理方法,克服拖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以确保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三、工作计划
1.确定下阶段工作目标
根据当前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我确定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如下:
(1)在专业技能上,进一步提升,成为行业内的专业人才;
(2)在职位晋升方面,争取在两年内晋升为部门主管;
4.增进团队沟通,促进协作共赢
为加强团队沟通,促进协作共赢,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团队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2)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让团队成员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
(3)鼓励跨部门沟通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团队成员能够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和公司动态。
(3)关注团队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学习时间管理方法,提高自我驱动力,克服拖延现象。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中国历年的五年计划如下: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化。

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实行农村土地改革。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以“大跃进”为主要特征,以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注重发展工业化。

但由于计划过于激进和缺乏实际可行性,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难。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没有实质性的实施。

期间的社会动荡导致了经济衰退和混乱。

4.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恢复了经济的正常秩序,着重发展现代化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

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计划。

6.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农业。

期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7.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和农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

8.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强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9.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

1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11.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12.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环境、文化和社会建设。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 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 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 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 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 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 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 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 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制定“一五”计划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经第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但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 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 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目标,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提出了“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将赶超英美的计划从15年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年至3年。

(毛泽东主席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加快“三线”建设。

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

中国共产党自1953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来,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计划阶段,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将对历次五年计划进行简要的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面规划的开始,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受战争和经济衰退影响的国家经济。

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规划的重要转折点,实行了大跃进运动。

该计划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但由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导,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计划的执行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战胜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该计划主要着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稳定国内经济生产形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计划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发展,引进外资,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的时期,计划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期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时期。

计划的重点是培育壮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指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特定目标为导向,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各项工作。

自1953年开始,中国陆续实施了12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其具体的目标和重点。

下面是对每个五年计划的简要介绍。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恢复战争破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重点领域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通过国有化和合作社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个五年计划是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这个计划过于激进,导致了严重的灾难,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由于“大跃进”的失败,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没有得到充分实施。

实际上,这个时间段是充满混乱和政治动荡的,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继续工业化和农田水利建设。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且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仍未完全消除,因此该计划没有实现所有目标。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计划的重点是继续发展工业和加强农村建设。

然而,这个时期恰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因此该计划中很多目标没有完成。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政策初期的计划,以经济发展为重点。

计划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起飞。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改革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经济成就显著,国民经济整体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该计划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

完成情况: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

“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负31%。

1962年与196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三五计划(1966—1970)“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

计划内容:1964年,国务院召开了工业交通和农业的长期规划会议,对“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主要任务是:①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

②努力突破尖端技术,加强国防建设。

③发展交通、商业、文教和科研等事业。

主要的计划指标是:到1970年,生产粮食4300~4600亿斤,棉花3850~4200万担,钢1600~1800万吨,煤28500~29500万吨;五年累计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00亿元。

问题: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三五”计划。

例如1967和1968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下降的。

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1965~197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低于“一五”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速度。

完成情况:“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

四五计划(1971—1975)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

会议重点讨论了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1970年8月23日-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

会议将经过修改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作为会议参考文件印发。

计划内容:纲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实行基建投资、财政收支和物资分配三大包干等内容。

该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纲要的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

问题:“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加之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建设重工业、提高指标等倾向,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1972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达5610万人、340亿元、917亿斤)。

完成情况: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四五”经过纲要(修正案)。

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五五计划(1976—1980年):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第六个五年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计划内容:“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

问题: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完成情况: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

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

六五计划(1981—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

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计划内容: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

“六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有: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7%,1985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50亿元,农业总产值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0亿元,重点安排能源、交通建设,更新改造投资1300亿元;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为 967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

问题:“六五”计划经1975年、1978年两次编制后,指标一次比一次高。

1980年推倒原方案后开始重新拟定。

完成情况: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

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

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

七五计划(1986~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简称“七五”计划。

计划内容:①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②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主要指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6770亿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70亿元,比1980年增长 1.6倍。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近70%。

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教育五年共培养近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

进出口贸易总额1990年比1985年增长40%,并相应地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

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五年增长27%左右,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问题:“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

价格闯关受挫。

完成情况:“七五”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