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一
、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觏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一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

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作者:封霁芯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尤金•奈达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着重讨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在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转换时的不足。
文中例句充实,阐明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实用性。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与时下一些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错误见解相反,本文认为该理论在英译汉的实践中具有可实用性。
【关键词】奈达理论;动态对等;核心句;文学翻译一、尤金•奈达简介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后又发展为功能对等)而享有盛名。
著有或与人合著有关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及意义的科学本质等方面的书达40多本,论文250余篇。
他的主要翻译著作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 及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这些著作引发了当代翻译的学术研究,他因此被公认为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谭载喜认为,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1940~1950),主要对句法,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2)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3)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1970~),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分析

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分析概述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翻译学习英语语法。
这种教学法主要体现了对语言现象的掌握和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特点的认知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
下面将对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原理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本质在于总结和归纳英语语法规则。
通过反复翻译和联系,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语法规则,以此应用到实际语境中。
这种教学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运用。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不应该仅仅依赖翻译,而应该注重灵活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语境。
方法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实际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步: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背诵正确的语法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反复背诵来逐步掌握语法规则。
第二步:翻译练习和联系在熟悉语法规则后,学生需要通过翻译练习和联系来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法。
相对于简单的语法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化的训练,翻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
老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英文句子或短文翻译成中文,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步过渡到英文翻译。
第三步:灵活应用在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后,老师需要注重语法规则的实际运用。
学生不应该仅仅依赖翻译,而应该注重灵活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语境。
效果分析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帮助学生逐渐习惯英文语言环境在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渐适应英文语言环境,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语法认知能力在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反复翻译和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对语法规则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逐渐熟悉不同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英语语法翻译教学法中,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运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法规则。
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学中的方法,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它强调翻译在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并要求翻译者考虑该关系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流。
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复杂性,并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
关联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翻译的目的。
它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使得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使翻译结果在读者中产生合适的影响。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性,即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把原文的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而是把原文的文化内涵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提出了翻译的多样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多样的文化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奈达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柴祯 祯
( 贵 州理 工 学院 大 学外语 部
中图分类号 : G1 2 5 文献标识码 : A
贵州 i ・ 贵 阳 5 5 0 0 0 3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 0 9 — 0 1 7 0 — 0 2
i n t o t wo c a t e g o r i e s .
Ke y w o r ds dy n a mi c e q ui v a l e nc e ;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e x pr es s i o ns ;
c r o s s — c u h u r e
交 际 目的 ,任何话语都必 须以接受者 即读者 、听众 为出发
点 。也 就是说 , 当译文读者在 品读 译文时 , 应 同样 能够 有身 临其境 的感觉 , 而不是仅仅 只知其 “ 义” 而未 闻其“ 意” 。
中 国古 典 文 学 中 , 汉 语 成 语 的定 义 为 : 形 象生 动 , 言 简
翻译是 “ 用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把 另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里 的 内 容
重新表现出来的语 言实践活动” 。早 有翻译之父——严复提
出翻译 “ 三字 经” : 信, 达, 雅; 现 有著 名翻译 理论 家——尤
金・ A・ 奈达提出动态对等理论 。 从古至今 , 无论任何 时代 , 任 何 国度 的翻译人 士都将翻译看做一 门艺术 ,一 门语 言艺术 来演绎 。 传统 的翻译理论将重 心放 在语言 的表现形式 上 ,人们 往 往专 注于研究译 文和原 著在遣词造句上 的相似性 ,如句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
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
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
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
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
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
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
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3期总第180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4.№3SerialN0180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穆雷(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
摘要: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在我国翻译界已经讨论多年了,大家对此都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有的翻译教师至今仍认识不清,由于他们承担着大量的翻译教学任务,对后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若对此1'7题存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就会影响翻译教学的内容、教法和研究等,因此,有必要讨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及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Abstract:The陀latio璐hipbetweentranslationtheoryandtranslationpracticehasbeendiscussedformanyyearsinMainlandChina.
Someteachersoftranslation,however,stillhavesomefalseperceptionsinthisregard.Astheyteachalar伊numberofstudentsatthelev.
elsrangingfromundergraduatestopostgraduates,suchfalseperceptiOIlSmayaffectadverselytheir
teaching.Therefore,itis
necessaryto
continuediscuss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nslationtheoryandtranslationpracticeinconnection
withthe
positionoftranslation
theoryintranslationteaching.Keywords:transhfiontheory,transhtionpractice,transht/o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4)03—0043—04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挑战和创新意识(当然还从新时期以来逐步繁荣,除外部因素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有其他一些意识也需要注意培养,如充分占有资料的意识、化等需求之外,翻译学的发展是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对话和宽容的态度而翻译学的发展则得益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西方当代翻译‘等等)。翻译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进展迅猛,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纷纷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里重点讨论理论意识的重要性。涌现,翻译教学开始受到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有然而,并非所有的翻译教师都对翻译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关保护翻译人员和改善翻译人员生活条件的文献中指出:“翻译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翻译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的翻译实践水平。这一认识中包含了几个问题:①理论与实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96)特别是践的关系问题;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③翻译教学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的层次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香港岭南大学翻译人员的培训,许多大学设立了翻译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授予孙艺风(2002)已经有长文专论,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故合格的毕业生翻译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参阅柯平鲍川运,此不赘。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如杨自俭、20吆)。我国的翻译研究繁荣于加世纪80年代,与翻译教学几许钧、谢天振、朱纯深、王东风、潘文国、张南峰等),本文只稍乎同时起步。1987年“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可视作我们加补充并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队伍的第一次大检阅,因为出席会议的多年来,一谈到翻译理论,总有人提出资格问题,即什么100多名代表绝大多数是大专院校的翻译教师以及他们所带的人才有资格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也就是学术身份的合法性问研究生,还有少数职业翻译中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我们的翻译题,甚至强调只有那些翻译出版过大量文学作品的文学翻译理论研究队伍主要是由这两部分人组成,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家才有“资格”谈论翻译,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理论和一开始就与翻译教学关系密切。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里,没有人要求从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翻译教师应着重事理论研究者必须首先从事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取得研究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方法论意识、自觉资格,也无人坚持要求实践家必须研究理论。有能力既从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穆雷,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8—29(修改稿)
·43·
万方数据事实践又研究理论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愿意并有能力为之,此其一。其二,翻译实践既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包括其他文体的翻译,如科技、政论、法律、实务等翻译。在当今社会里,文学翻译在所有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文学翻译实践不能替代其他文体的翻译实践,文学翻译家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对其他文体的翻译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尽管文学翻译作品比其他翻译作品容易出版并得到流传,但是,没有或很少出版文学翻译作品不等于缺乏翻译实践。其三,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翻译研究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高校翻译教师,而翻译教师几乎人人都从事翻译实践,担任各种口、笔、译工作,翻看各校外语教师的成果目录就不难看到,外语教师都不缺翻译成果(暂不论质量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他们评职称、报奖项、申报学科点时都有大量的翻译成果,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对翻译实践一窍不通。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这些人“有了实践才可谈翻译”的“标准”来看,也没有什么人“不具备翻译研究的资格”。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从事翻译研究的真正资格倒应该是接受过严格的理论研究方法训练。再说,如果自己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出版了大量作品,也不一定就能跻身翻译家的行列,而总结提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最后,经常有人从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译作中挑出一些错误,并以此证明“理论无用”,或理论研究者没有资格谈论翻译,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一个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翻译是正常现象,何以见得自己那种理解和翻译就是最佳版本呢?优劣应由读者去加以判断。再说,人非圣贤,孰能元过?再优秀的翻译家,也难保证自己所有的译作百分之百正确无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如果从其译作里挑出几个硬伤就断然说该译者翻译能力不行的话,恐怕就找:不到翻译家了。擅长从别人译作中挑错并以此证明自己高明者,就敢保证自己的译作十全十美、没有硬伤吗?(这里还涉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态度问题,在此不谈。)诚然,的确有的理论研究者动手能力不如职业翻译家,“眼高手低”,这也不足为怪。一个人的10根手指还各有短长,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会齐头并进。举例来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但语言学并不能帮助小孩子学习讲话,甚至无法让所有的语言学家自己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语言研究者不善言辞的并非罕见,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反倒出13成章、滔滔不绝。民间艺人和一些老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讲起话来却不乏机智幽默。这难道就可以证明语言学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学家没有讲话的资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食家和营养学家不一定会亲自下厨,是否就没有资格评论厨师的手艺呢?反过来,天天在家炒菜烧饭的家庭主妇对美食的门道大多也谈不}_乜一二来。只知埋头搞翻译实践,而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了几百万字,充其量也只是个翻译匠,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更不用说获取所谓谈“翻译理论”的资格了。有人指出翻译理论无用论的根据是理论与实践有距离。不错,理论与实践之间确有一定的距离,不仅如此,这个距离还是必不可少的。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点孙艺风和谢天振都有详细论证。理论与实践中间隔着经验,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一部分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而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或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部分则推演出具有认知意义的更高层次的理论,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翻译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从事翻译活动具有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规律有所认识,或对翻译现象作出预测。如果只满足于经验层次,翻译实践就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止步不前,或一直在主观经验里徘徊,难于提高,往往陷于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局限。所谓“当局者迷”,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出“庐山真面目”,缺少客观的参照,缺乏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理论与实践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比较清楚、公正、客观地认识实践中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者有必要与他感受到的事物在真正的意义上保持距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使研究者在思想和验证之间、理论想象和研究方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平衡并非意味着妥协性的折衷主义,而是为了在平衡中建构起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保持距离也并非意味着逃避,而是为了更客观、更冷静地审视翻译。”(傅敬民,3)02)因此,理论与实践有距离并不等于理论就没有用了,相反,这样的理论往往用处更大,更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的传统译论,之所以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就是因为满足予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当翻译实践快速发展以后,原有的经验就不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导致“翻译理论无用”论,其实“无用”的并非真正的理论,而是已经过时的经验。认清这一点对于翻译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指出各自的意义和局限。对理论本身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有人认为,理论的特征或者说本质属性就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种(曾利沙,200"1;钱冠连,2002),或者可以分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两种。功利性或有意识性即指上文所说的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非功利性或无意识性则指那些对实践具有间接指导意义或者对世界具有认知意义的理论。也有人认为,理论有两个来源,一种理论来自于实践,还有一种理论来自于公理,既由前一种理论或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经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因此,理论是分层次的,微观层次的理论对实践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中观层次的理论可以描写和解释现象,宏观层次的理论则具有再造理论的功能(杨自俭,2002)。更有人认为,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六大功能:认识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方法论功能、批判功能和实践与检验功能(侯向群,2002)。具有描写和解释功能的理论一定是“马后炮”,事件发生之后才去描述和阐释;具有认知功能或不需证伪的理论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预测某些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