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接触热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
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常见矿物类型
1. 石英 2. 斜长石 3. 碱性长石 4. 普通角闪石 5. 黑云母 6. 黄铁矿(多数褐铁矿化) 7. 磁铁矿 8. 红柱石 9. 石榴子石 10.透闪石
一、岩浆岩
肉眼鉴定火成岩的主要依据是岩石的产状 (野外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组 成等,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砂岩的粒度分类方案
按碎屑颗粒粒度(D)可划分为: 粗砂岩: D=1~0.5mm 中砂岩: D=0.5~0.25mm 细砂岩: D=0.25~0.1mm 极细砂岩: D=0.1~0.05mm
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方案
考虑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比例:
1. 石英砂岩: Q>95%, F+R<5% 2. 长石石英砂岩: Q =95~75%, F:R>1 3. 岩屑石英砂岩: Q =95~75%, F:R<1 4. 长石砂岩: Q<75%, F:R>3 5. 岩屑长石砂岩: Q<75%, F:R =
变质岩分类命名
一、基本类型的划分——依据最显著的基本特征 (1)面理化的——岩石构造决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无面理至弱面理化——主要矿物成分(+产状)
如:石英岩 (以Q为主) 大理岩 (以碳酸盐矿物Cc、Dol为主) 蛇纹岩 (以Ser为主) 角岩 (接触变质,除石英岩、大理岩外)
色率
90
40
15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橄榄岩
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岩
钾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
辉石和角闪石肉眼鉴定:
侵入岩
结构: 岩石结晶程度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 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一、野外地质遥感解释
野外地质遥感解释是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系统用来收集地球表面可见
和不可见的光谱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地质信息。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
遥感解释技术可以用来发现和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矿床、描述岩性地层、认识地形的演替、识别碎屑流地表、分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检测地质
灾害等,对野外工作有重要帮助。

其次,遥感解释技术也可以帮助野外地
质科学家节省时间,提高岩石野外考察效率。

二、野外剖面岩石考察
野外剖面岩石考察是指也是指在野外环境中对地层形态进行观测考察,记录地形特征和表面地层特征,帮助地质科学家对地层序列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了解岩石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所表现的岩石特征。

岩石剖面考
察是基础性的、野外的地质勘景,有助于了解地质结构、岩性和岩相,其
野外工作的重点在于发现、分类和描述岩石的特性。

三、岩石样品采集与分析
岩石样品的采集是野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样品是用来进行能识
别岩石特性的分析以及可能的实验测试等,其岩石样品可以从岩石样品井、焙烧场、矿床等地采集,以检查岩石的组成。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创新思维(三)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创新思维(三)
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能够为野外地质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思维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的重要性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创新思维,可以改进和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提高工 作效率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分析地质数据,发现新 的矿床和资源。
注重数据整合与共享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促进数据整合与 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安全保障
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野外地质工 作人员的安全。
推动跨学科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 地质问题。
05
结论
工作总结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本文总结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采样、分析和解释等步骤。这些方法对于获取地质 信息、了解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矿产预测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和发现潜在的矿床,为 地质学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野外地质工作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当前野外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
环境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许 多地质现象正在发生变化,这给野
外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技术更新
虽然技术进步为野外地质工作提 供了更多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 数据管理和解释的复杂性。
资源限制
野外地质工作通常需要在偏远 地区进行,资源有限,如何高 效利用资源成为一大挑战。
安全问题
在某些地区,野外地质工作可 能面临安全风险,如自然灾害
、野生动物和人为威胁。
未来野外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数据驱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野外地质工作将更加依赖于数据分析 和机器学习技术。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地质地貌调查是地质化探的基础工作之一、地质地貌不仅是地质构造的外露表现,还是地质过程的结果,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调查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走向、倾角、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在地质地貌调查中,可以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卫星遥感图像、地图、正尺影像以及实地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和识别。

地质构造调查是对地壳中各种构造单元的研究,包括构造单元的形态、岩性、构造样式、构造运动历史等。

地质构造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剖面观测、构造剖面观测、构造显微镜观测以及构造解译等。

利用这些调查方法,可以对不同的构造带、断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的状况。

地质标样采集是地质化探中的重要环节。

地质标样是从地球内部获取的岩石和土壤样品,用以进行地质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试等。

地质标样的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勘察、取样策略、取样技术以及野外标本的处理等。

在野外进行地质标样采集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数量、质量和保存等问题。

地质测量与测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质测量和测试,可以获取地质现象的定量数据,用以研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条件、地震活动等。

地质测量与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图、地球物理测量、地质测井、地球化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与测试仪器设备,对地质样本进行物理、化学以及地球物理性质测试,从而加深对地质情况的认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和解释,来了解和研究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量地球物理现象的参数,可以推断出地质体的性质和构造。

地球化学勘探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下岩石、土壤和水等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获取地球化学信息,并用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找矿、地下水、环境地质等。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岩石样品采集、水样采集、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化学分析等。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揭示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下面我将从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要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1.田野调查: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它包括对地形、水文、地貌、岩性、构造及其它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可以通过使用地质工具、测绘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田野调查,如测量仪器、相机和卫星导航仪等。

2.取样和分析:取样是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取样可以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取样要求精确、全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取样,例如岩芯样、岩块样、土样和水样等。

取样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岩相鉴定、矿物分析、岩石强度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3.几何测量:几何测量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测量地表的形状、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几何关系等。

几何测量的方法包括测量曲线线段、测量坡度和测量断层的位移量等。

几何测量需要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4.遥感和卫星影像分析: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和卫星影像的分析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的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寻找隐藏的地质线索。

可以借助遥感软件和GIS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野外地质工作的要点1.安全是第一要务: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野外地质工作通常需要穿越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环境,可能存在坍塌、滑坡、洪水、毒气和野生动物等危险,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佩戴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2.综合观察和记录:野外地质工作需要综合观察和记录各种地质现象,不能片面看问题。

观察要全面、准确,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性、构造等方面,力求做到客观、详细。

同时,要注意记录观察数据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关键信息,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研究使用。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一、资料收集及人员组织 熟悉地质设计、项目任务书 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区域及矿区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区
域矿产报告、矿区发往踏勘、矿点检查、预查、普查等 资料 制订矿区统一图例 编制野外工作用图: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 图、矿体纵(水平)投影图 编制野外工作方案:明确目的、任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程序及施工顺序、人员安排、质量保障及安全措施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四、槽探 1、质量要求:揭露基岩,槽底宽不少于80CM,深度不超过
3M。地质人员要随时指导槽探施工,揭露到矿体时要及 时采样,对富矿体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保密,施工完的槽探 工程要及时编录。编录时要在探槽两端用竹桩和红油漆做 好标记。 2、布置方法:穿脉槽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按照技术设 计布设。根据地形及覆盖条件,可以偏离设计位置不超过 1/4勘探线网度的距离,但要以最能揭露矿体为准。 3、槽探编录方法:编录一壁一底,由高往低。 4、应提交的资料:槽探素描图、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二、剖面实则 1、目的: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统一填
图单元。 2、要求:组织矿区所有地质技术人员参加,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地质设计确定基本填图单元。资料必须当天整理,文字记录要表 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标本、样品及时送化验室 鉴定和化验。 3、剖面位置踏勘、选择:选择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好的地段, 剖面线方向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4、剖面测制:要在野外标注导线点号、打桩 5、剖面图室内绘制 6、剖面实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交的资料:实测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实测小 结、剖面实测过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表格、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等。

1.1.1探槽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1.1.1探槽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探槽
• 探槽是坑探工程之一。 • 在地质勘查或勘探工作中,为了揭露
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在地表挖掘的 长条形槽子。
探槽
探槽
• 探槽一般用锹、镐挖掘,当遇大块碎 石、坚硬土层或风化基岩时,亦可采 用爆破或动力机械。
探槽
探槽
采用与岩层或矿层走向近似垂直的方向
断面形状一般呈梯形,槽底宽0.6米
槽底应深入基岩约0.3米,探槽最大深度 一般不超过3米
矿层 特征内容
围岩 蚀变内容
构造 特征内容
各类 样品
探槽编录
文字记录要求
1. 项目和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计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 2. 文字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 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 4. 岩、矿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探槽编录
➢ 项目负责实地进 行不小于20%的抽 检。
探槽施工
➢ 探槽施工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编录。
➢ 编录内容除了文 字部分还包括探 槽工程地质素描 图和样品采集。
探槽编录
编录前所有参预编录人
员共同对探槽中揭露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1
地质现象进行仔细观察
研究,以达到统一认识。
项目负责实地进行不小
于20%的抽检。蚀变及
03
矿化特征、种类、强度
探槽
构造线 破碎带宽度
分界线
探槽
岩脉宽度 揭露基岩 探查积层
探槽
揭露矿层
查明矿体在地表分布范围、赋存部 位、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 等特征,为地表矿体的圈定及深部 工程的部署提供依据。
探槽部署
• 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探 槽设计,包括位置、方位、长度、规格 等,要求按一定间距部署探槽,探槽要 尽量垂直矿体走向,并要在厚度方向贯 穿矿体。

2.3.3地层岩性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2.3.3地层岩性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板理、片理、 片麻理的发育特点 及其与层理的关系。
软弱层和岩 脉的分布特点,岩 石的风主要内容是
确定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鉴别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和含水状态 并进行初步定名。
要注意观测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搜集已有的勘探和试验资 料,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通过野外观察和勘探,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的沉积物的结构特征在剖面 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
感谢观看
观察点的描述-地层岩性
①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填图单位
岩②土的工程各地类质性岩 岩质土相等 层及的成分因布类、型岩性
岩土层的正常层序、接触关
系③
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④ 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等
观察点的描述-地层岩性
地层学
野外地质工作对地层岩 性的研究
划分单位与一般地质测绘基本相同, 但在小面积大比例尺野外地质工作中,可能 遇到的地层常常只是一个“统”、“阶”甚 至是一个“带”。
测绘中要特别注意调查淤泥、淤泥质粘性土、盐渍土、膨胀土、红粘土、湿陷性黄土、易液 化的粉细砂层、冻土、新近沉积土、人工堆填土等的岩性、层位、厚度及埋藏分布条件。
观察点的描述-地层岩性
(4)对土体调查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沉积物的地质年代
确定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测绘中主要根据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 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动植物遗迹和遗体、沉积物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等来确定基本成因类型。
查明不同性质岩土在地壳表层的分布
岩性变化和它们成因
工程地质测绘 地层岩性的研究
测试它们的物理力学指标
预测它们在建筑物作用下的可能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准备工作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筹备充足的工作、交通和生活需要的装备和用具。

工作内容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

本次野外实习要求准备的东西有: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以上可集体借用)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饭具、饮水用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以上各项自备)所携装备应妥善保管,不要丢失。

第二节野外记录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需铅笔书写。

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

记录本前面应空两页,第一页为扉页,填上工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工作(或实习)地区。

第二页填写目录。

记录格式如下: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路线一学校—洞山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例如:实习内容:1.观察洞山的岩石、底层、古生物;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3.…………001(观察)点位置:描述:1.……2.…………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

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野外应做到三勤:眼勤、脑勤、手勤。

在观察点上,首先要了解要观察的内容,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及时描述和记录。

不懂就问,也可互相讨论。

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

对于地质工作者,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每天都是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一天。

每天回驻地,应把当日记录的野外地质资料分门别类(按构造、岩石、地质作用等)进行系统整理,确认当日的收获,找出不足,以利于明日改进,不断进步,同时为编写实习报告准备素材。

野外记录除了文字资料,有条件时还应配有图件(照片、素描图、示意图等)。

一幅图往往更能直观、典型地反映野外实际情况,常胜过大段文字描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准确的观察和认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地质学家特有的灵感。

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的。

有关类似图件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学习者可对照练习。

因时间关系,本次实习不做要求。

第三节罗盘的使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

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一、罗盘的结构罗盘的结构(如图6—1)。

罗盘有两套测量系统,其中5、6、7为垂直测量系统,用于岩石倾角,山坡坡角等。

其余全为水平测量系统,用于水平方向的定向、定位测量。

二、罗盘的使用1.磁偏角的校正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祁连山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

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2.定向与定位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2)将罗盘保持水平;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南180°,西270°。

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

二者可以换算。

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

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

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

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

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

取得数据后作图: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

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

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3.岩层产状的测量(图6—2)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

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

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

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

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

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

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

第四节标本采集“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曾是地质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进行野外地质工作,除了文字、图件等资料外,还需采集相当数量的各类标本,供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如岩石矿物组成的研究、化学成分分析、化石鑑定、同位素年龄测定等。

标本采集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不同类型标本采集方式、采集密度等各不相同。

标本种类一般有:岩石、矿物标本、矿产标本、地层标本、化石标本、构造标本等。

标本应为长方体,规格一般为3x6x9 cm或2x4x7 cm。

但古生物标本不受限制,以保持完整为准,沉积构造标本愈大愈好。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标本类型、编号采集层位及位置采集地点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集人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

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失误和损失。

更不能丢失,一块外行人看来普通的石头,对于地质工作者却往往是“无价之宝”,特别是那些珍贵的标本。

北京猿人化石的丢失已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在科学上的损失难以估量,更因为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本次实习中不做特别要求,但同学们可以练习采集一些标本,带回进一步观察学习,或者采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岩石或化石标本,做为纪念或收藏。

采集标本时要先检查榔头是否稳定,注意前后左右,不要伤了别人。

第五节地形图的使用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

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

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

也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祁连山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等等。

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一、选择地形图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

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 )、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

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二、使用地形图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