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举例说明其应用

PCR技术的原理举例说明其应用1. PCR技术的简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扩增特定DNA片段。
PCR技术的原理基于DNA的复制过程,通过不断的循环反应,在短时间内制备大量DNA的复制产物。
2.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2.1 变性变性步骤是将待扩增的DNA样本进行高温处理,使DNA双链解离成单链。
这一步骤通常需要在96℃左右进行,使DNA的氢键断裂,使DNA变为单链状态。
2.2 退火退火步骤是将温度调低至50-65℃,引入引物(即扩增反应的两端),使其与待扩增的DNA序列互相结合。
引物是一段能够特异性结合到待扩增片段的单链DNA序列。
2.3 延伸延伸步骤是将温度升至72℃,在此温度下添加DNA聚合酶,开始合成新的DNA链。
DNA聚合酶能识别引物和DNA模板,并在引物的基础上合成互补的DNA链。
PCR反应通常会重复进行数十次,每一轮循环都会使DNA模板的数量翻倍,从而扩增目标DNA片段。
3. PCR技术的应用举例PCR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组学研究、疾病诊断和法医学等。
以下是PCR技术应用的一些示例。
3.1 基因组学研究PCR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可以利用PCR技术扩增和纯化目标基因或基因组区域。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2 疾病诊断PCR技术在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PCR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通过扩增和检测特定的DNA序列,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体,并且判断感染的程度。
3.3 法医学PCR技术在法医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PCR技术,可以从犯罪现场的DNA样本中扩增和分析特定的DNA序列。
这些序列可以用于确定嫌疑人的身份,提供法律依据。
3.4 环境监测PCR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
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水源、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动物疾病常用诊断方法

动物疾病常用诊断方法动物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影像诊断三种。
一、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通过观察病畜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与疫情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病史调查:了解动物的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历史、疫情情况等,以帮助判断疾病的起因、发展和传播途径。
2.病畜观察: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饮食情况、精神状态、体温、心率、呼吸、排泄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其中一种疾病。
3.临床症状与体征:观察动物出现的疾病症状和临床体征,如发热、消瘦、腹泻、咳嗽、呕吐、舌质颜色等,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4.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等,获得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配合临床表现得出初步的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从病畜体内获取的样品中,一般包括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病灶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以检测病原体或其相关成分,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定提供实验室依据的方法。
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细菌学检查:主要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观察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产生的代谢产物等,以确定细菌的类型和数量,并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药物的选择。
2.病毒学检查:通过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来鉴定感染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病毒,同时可以确定病毒的类型和数量。
3.寄生虫学检查:通过寄生虫的诱导拒白试验、盐水浸吻试验、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来确定感染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和感染程度。
4.分子生物学检查:主要通过核酸检测,如PCR、RT-PCR、ELISA等方法,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以确定是否感染病原体和其类型。
5.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血清学方法,如血清学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电泳、免疫组化等方法,来鉴定抗原和抗体的存在,以辅助诊断疾病。
三、影像诊断影像诊断是通过应用断层成像(CT、MRI)、X线摄影、超声声像图(B超)、核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技术,对动物组织和器官进行断层或连续成像,并进行图像分析和解释,以辅助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动物检疫中实验室检验的主要方法

动物检疫中实验室检验的主要方法动物检疫是通过对动物体内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以便检测出一些疾病、寄生虫及其他有害生物。
以下是动物检疫中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方法:1. 细菌培养:用于检测动物体内的细菌感染,主要通过从样本中取得细菌并将其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
培养后,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生长速率和产生的代谢产物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2. 病毒分离和鉴定:针对动物患病的病毒感染,可以采用细胞培养、鸡胚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将动物体内的病毒分离出来。
分离后,可以使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PCR等技术对病毒进行鉴定和定量。
3. 血清学检验:检测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进行。
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测定,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并评估其免疫状态。
4. 寄生虫检测:用于检测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感染,包括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内寄生虫的检测常通过粪便检查,利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卵或幼虫的存在和数量。
对于外寄生虫,可以通过沾取动物毛发或皮肤组织样本,用显微镜观察或进行分离培养来检测寄生虫的存在。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实时定量PCR和基因测序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动物体内的病原体DNA或RNA。
这些方法在诊断疾病、监测感染水平以及进行病原体基因型鉴定等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6. 组织学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以通过组织学检查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帮助确定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总之,动物检疫中的实验室检验方法丰富多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防控有害生物的传播。
这些检验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监测和预防动物病原体的传播,保护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安全。
羊肺丝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

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是预防羊肺丝虫病的重要措施,可以 有效避免寄生虫感染。
通常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驱虫,此时羊群身体 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寄生虫感染。
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羊,应采用不同的驱虫 方案,以确保有效预防寄生虫病。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羊的免疫力,减少寄生 虫感染的机会。
保持水源清洁,避免羊群饮用污染水源,以减少寄 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04
羊肺丝虫病的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
左旋咪唑
按照羊体重每千克使用8毫克,溶于水中,灌服 或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使用三天。
丙硫苯咪唑
按照羊体重每千克使用10毫克,混入饲料中喂服 ,每天一次,连续使用三天。
伊维菌素
按照羊体重每千克使用0.3毫克,口服或皮下注 射,每天一次,连续使用三天。
中药治疗
01
02
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进入健康羊体内,在呼吸系统中寄生并繁
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该疾病的传播与季节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常在雨季和潮湿
03
季节更容易发生。
02
羊肺丝虫病的临床症状
发病前期症状
咳嗽
在羊感染肺丝虫后,可能会出现轻度咳嗽的症状 ,特别是在运动后或清晨。
精神不振
病羊可能表现出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 等症状。
羊肺丝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 疗方法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羊肺丝虫病概述 • 羊肺丝虫病的临床症状 • 羊肺丝虫病的诊断方法 • 羊肺丝虫病的治疗方法 • 羊肺丝虫病的预防措施 • 羊肺丝虫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
01
羊肺丝虫病概述
疾病定义与背景
羊肺丝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羊的呼吸 系统。
生物检测技术-PCR技术PPT

引物
根据需要扩增的序列长度和特异性要 求,确定引物的浓度和种类。
PCR扩增及产物分析
扩增
在PCR仪中进行扩增反应,设置适当的温度和循环次数,使DNA片 段得以扩增。
电泳分析
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离,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技术对产物进行 分析和检测。
结果判断
根据电泳结果判断PCR扩增是否成功,并对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3
引物合成
将设计好的引物交由专业的引物合成公司进行合 成,得到可用于PCR反应的引物。
反应体系的组成
DNA聚合酶
选择高活性、高保真度的DNA聚合 酶,确保PCR扩增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dNTPs
提供PCR所需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即 dATP、dCTP、dGTP和dTTP。
缓冲液
提供适宜的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维持 DNA聚合酶的活性。
基因突变和突变的检测
基因突变检测
PCR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基因突变,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可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通过比较正常和异常序列的 扩增产物,可以检测出基因突变的位置和类型。
突变筛选
利用PCR技术可以对大量样本进行突变筛选,通过设计针对特定突变的引物,可以对大量样本进行高通量的突变 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快速高效
PCR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DNA的大规模扩增,大大提高了检测效 率。
操作简便
PCR技术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使得它在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
缺点
成本较高
PCR技术所需的仪器、试剂等成本较高, 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实验室来说可能是
一个负担。
对样品质量要求高
PCR技术的灵敏度使得其对样品质量 要求较高,样品中微小的杂质或污染
PCR技术

环化 酶切体系中加入无菌水至终体积为 200ul,加 入200ul 氯仿 :异戊醇(24:1)用涡旋仪混匀, 12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 95%乙醇, 缓慢混匀后12000r/min离心5min,弃去液体,在管底 和管壁可见透明颗粒状沉淀,室温干燥DNA,溶解在 20ulTE溶液中。严格限制连接体系中DNA的终浓度小 于2ug/ml,连接环化体系为 500uL,连接酶300U/ug 用量为2ug连接过夜后,反应体系经酒精沉淀,溶解 在20ulTE溶液中,作为PCR反应模板。
目
录
PCR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PCR技术的反应体系
PCR技术的类型及应用
概念
PCR 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 ) 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复制, PCR的 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基本原理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 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 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 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利用DNA在体外摄氏 95 度高温时变性会变 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 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 ,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肠道病毒71型的RT-PCR诊断及基因特征》 本文采用RT-PCR鉴定采集于手足口病疱液的10株 病毒,其结果与血清实验一致,鉴定出其中3株为 EV-71型,另外7株为Cox.A16。EV71常规的诊断方法 为病毒分离培养,中和抗体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法。 EV71主要引起手足口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神经 毒力的基因特征的确定依赖分子遗传学的分析,这些 方法费时、费力,无法满足疾病流行期间同时处理大 量标本的需要。RT-PCR可以在疑似该疫情爆发时做 出及时正确诊断。
PCR分子诊断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概念
指在PCR指数扩增期间通过连续监测荧光信号出现的 先后顺序以及信号强弱的变化来及时分析目的基因的拷贝 数目,通过与已知量的标准品进行比较,实现实时定量的 方法。 反应过程 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过程中,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实 时的监测和连续地分析扩增相关的荧光信号,随着反应时 间的进行,监测到的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绘制成一条曲线。 产生的DNA拷贝数是呈指数方式“S”增加的,随着反应循 环数的增加,最终不再以指数方式生产模板,而进入“平 台期”。
PCR分子诊断技术
2016.12.27
内容
PCR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CR反应的基本成分
PCR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本原理和方法 PCR技术的应用、临床意义及发展趋向 临床PCR检验的实验室管理
PCR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PCR概念 PCR的由来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首个字母 的组合,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一项体外扩增DNA 序列的技术。 PCR发展简史 1985年美国科学家Kary Mullis在Science杂志上发 表了第一篇PCR的学术论文,从此PCR技术得到了生命科 学界的认同,并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
PCR临床意义:
快速确诊是否有病毒、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感染;
了解体内感染的数量、复制程度,是否具有传染性; 对临床治疗的用药监测,有无好转或耐药情况,如 产生耐药,如何指导用药种类及计量等。 PCR的发展趋势
随着临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DNA测序技术 已逐渐成熟,可为临床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更精确的 判定依据,现由一代测序技术已发展至三代测序技术, 为医疗领域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检测手段。
2020年执业兽医师考试复习整理《兽医寄生虫学》1

《兽医寄生虫学》-寄生虫学基础知识一.寄生虫与宿主类型(一).寄生虫与寄生虫类型1.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动物。
2.寄生虫类型(1).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寄生于消化道的线虫、绦虫、吸虫等;外寄生虫:寄生于皮肤表面的蜱、螨,虱等。
(2).单宿主寄生虫与多宿主寄生虫单宿主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蛔虫,钩虫等;多宿主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多种绦虫和吸虫等。
(3).长久性寄生虫与暂时性寄生虫长久性寄生虫:蛔虫,绦虫;暂时性寄生虫(间歇性寄生虫):蚊子等。
(4).专一宿主寄生虫与非专一宿主寄生虫专一宿主寄生虫:人的体虱只寄生于人,鸡球虫只感染鸡等;非专一宿主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可以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和人。
一般来说对宿主最缺乏选择性的寄生虫,是最具有流动性的,危害性也最为广泛,其防治难度也大为增加。
(二).宿主与宿主类型1.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生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2.宿主的类型(1).终末宿主: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人是猪带练虫的终末宿主;弓形虫的有性生殖阶段(配子生殖)寄生于猫的小肠内,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
(2).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的中绦期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体内中,所以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弓形虫的无性生殖阶段(速殖子、慢殖子和包囊)寄生于猪、羊等动物体内,所以猪、羊等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3).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依次需要在蜗牛和蚂蚁体内发育,其补充宿主是蚂蚁。
(4).贮藏宿主(转续宿主)或叫转运宿主:鸡异刺线虫的虫卵被蚯蚓吞食后在蚯蚓体内不发育但保持感染性,鸡吞食含有异刺线虫的蚯蚓可感染异刺线虫,所以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
(5).保虫宿主:耕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7).带虫宿主(带虫者):牛的巴贝斯虫。
(8).传播媒介: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巴贝斯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DNA体外扩增方法,它可将一小段目的DNA扩增上百万倍,其扩增效率使得该方法可检测到单个虫体或仅部分虫体的微量DNA。通过设计种、株特异的引物,此法只扩增出种、株特异的PCR产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PCR技术的操作过程也相对简便快捷,无需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可以克服抗原和抗体持续存在的干扰,直接检测到病原体的DNA,既可用于虫种、株的鉴别,动物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又可用于动物寄生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PCR诊断技术所涉及实验的基本原理,全面熟悉PCR诊断技术的操作过程,其中包括寄生虫DNA的提取、PCR引物的设计、PCR条件的优化、对目的片断的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结果分析、PCR产物的纯化等等。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一)寄生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1.虫体材料。 单个虫体。 2.器具。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旋涡振荡器、微量取液器及配套吸头、微量离心管、一次性注射器、微型眼科镊、微型眼科剪刀、玻璃平皿、滴管、有机架等。 3.试剂。 (1) 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 diaminetetra acetic acid,EDTA)、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 (Hydroxymethyl) Aminomethane-HCl,Tris-HCl)、氯化钠、蛋白酶K(25µg/µl)、异丙醇(80%)、双蒸水、灭菌超纯水等。 (2) DNA裂解液:500 mM NaCl 70 µl 、100 mM Tris-HCl(pH 8.0)30 µl、50 mM EDTA(pH 8.0)150 µl、10%SDS 30 µl。 (3) WizardTM DNA Clean-Up 试剂盒或类似的DNA提取试剂盒。 (二)PCR扩增及琼脂糖电泳 1.材料。 提纯的虫体DNA。 2.器具。 超净工作台、微型高速台式离心机、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µl)、PCR扩增仪、琼脂糖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微波炉、4℃/-20℃冰箱、紫外透射仪、微型离心管(200/500/1500 µl)、有机架、一次性手套、透明胶带、量筒(100 ml)、三角瓶(500 ml)等。 3.试剂。 (1) 10×PCR Buffer(无Mg2+)、dNTP(2.5 mM each)、ddH2O 、MgCl2(25 mM)、Primers、Ex Taq酶(5 U/l)、琼脂糖、EB(10mg/ml)、Tris碱、硼酸(Boric acid)、去离子水、EDTA(0.5 mol/L,pH 8.0)、10×载样缓冲液。 (2) 0.5×TBE缓冲液:准确秤取Tris碱5.4g,硼酸2.75g,充分溶解于800 ml去离子水中,加10ml 0.5 mol/L EDTA(pH8.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 (三)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1.材料。 PCR扩增产物。 2.器具。 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三用电热恒温水箱;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µl)、琼脂糖电泳系统、微波炉、电子天平、4℃/-20℃冰箱、紫外透射仪、微型离心管(500/1500 µl)、有机架、透明 2
胶带、一次性注射器、量筒(100ml)、三角瓶(500ml)、手术刀、保鲜纸等。 3.试剂。 琼脂糖;0.5×TBE缓冲液;UNIQ-10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UNIQ-10柱式PCR产物纯化试剂盒;异丙醇(80%)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一) 寄生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1.实验原理。 应根据研究目的来决定是从单个虫体还是多个虫体提取基因组DNA。寄生虫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基因组DNA的抽提材料,如果虫体较大的话可取其中部而保存其头部及尾部,以备形态学鉴定以验证其种类。如果虫体较小(小于1 cm),则应使用整条虫体抽取DNA。若虫体特别细小(例如幼虫),可用多条虫体来提取DNA。为了获得高含量、高纯度的DNA,最好使用新鲜材料。从冻干或50%-70%乙醇保存的寄生虫材料中也可较容易地提取DNA。 寄生虫DNA的抽提方法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寄生虫虫体都有其最适合的抽提方法,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一样,即先用机械的方法将虫体组织破碎,然后加入DNA裂解液和蛋白酶K,充分作用后,虫体组织中的细胞膜破裂,蛋白质变性,将虫体基因组DNA释放到溶液中。在裂解过程中,虫体细胞碎片及大部分蛋白质会相互缠绕成大型复合物,后者被DNA裂解液中的SDS包盖,通过离心沉淀,这些复合物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变性剂也同时被除去,从而就可从上清中回收虫体基因组DNA溶液。回收后的虫体基因组DNA液用WizardTM D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纯化时,DNA溶液与纯化试剂盒中的清洗树脂混合后,其混合液在通过微型柱时DNA会结合在柱上,而其它杂质会通过微型柱排出;再用80%异丙醇进行冲洗,去除残余杂质。最后,在微型柱中加入预热的TE缓冲液或超纯水,使结合在微型柱上的DNA充分溶解,通过离心,其洗脱液即为纯化的虫体基因组DNA溶液。 2.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 虫体材料的处理(若为新鲜或冻干保存的虫体,则不需要此步骤)。 若虫体较大,用镊子将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的虫体材料取出,剪取其中部,保存其头端或尾端部分。用双蒸水反复吹打冲洗2次后,再用超纯水反复冲洗2~3次,置于一新的1.5ml的离心管中。若虫体较小,取一整条虫体经如上洗涤处理。 对于鸡球虫,将保存在2.5%重铬酸钾溶液的卵囊悬液以2000×g离心10min,弃重铬酸钾溶液。以双蒸水重悬,同法离心洗涤三次后,用20%次氯酸钠处理卵囊20min,2000×g离心沉淀卵囊,用适量饱和盐水重悬卵囊沉淀,1500×g离心10min,上清液加入4倍体积的灭菌双蒸水,3000×g离心10min。卵囊沉淀再用上述方法重新漂浮、洗涤一次。用少量灭菌双蒸水重悬卵囊沉淀,然后将其轻轻地加在0.6M无菌蔗糖溶液之上,2000×g离心5min,取上层卵囊加5倍体积的水,3000×g离心10min,沉淀再用无菌蔗糖溶液漂浮一次,即可得纯净的卵囊,可立即用于裂解以提取DNA。 (2) 虫体材料的裂解。 用灭菌且经紫外灯照射过的微型眼科剪刀将虫体组织剪碎,加入280µl的SDS裂解缓冲液,轻轻混匀,再加入20µl(25µg/µl)的蛋白酶K溶液。对于原虫如鸡球虫、隐孢子虫,将纯化好的卵囊3000rpm/min 离心10min,去掉大部分上清后加入与卵囊体积相同的玻璃珠,漩涡震荡直到有95%卵囊破壁后,即可加入SDS裂解缓冲液及蛋白酶K溶液。混匀后,放于恒温培养箱中,37℃作用12~48 h,其间不时摇动离心管,使虫体组织裂解充分。 (3) 虫体DNA的抽提和纯化。 首先进行虫体DNA提取,然后按Promega公司试剂盒WizardTM DNA Clean-Up System使用说明对DNA进行纯化。方法如下: ① 取出于恒温培养箱中作用了约20小时的离心管,旋涡震荡器震荡混匀,10000rpm离心2min,上 3
清即为虫体DNA溶液。将上清转移至一新的离心管中,加入1ml清洗树脂(按50~500µl悬液/1 ml清洗树脂的比例),旋涡震荡混匀。 ② 取一支5ml的一次性注射器,去针头,拔出注射器内芯推液筒,接上WizardTM微型柱。 ③ 将DNA-树脂混合液全部转移到注射器中,用注射器内芯推液筒,慢慢地将DNA-树脂混合液推过微型柱,排出废液。 ④ 将注射器从微型柱上拔出后,拿去注射器内芯推液筒,再将注射器套在微型柱上,向注射器内加入2 ml 柱洗溶液(80%的异丙醇),用注射器内芯推液筒慢慢将洗柱液通过微型柱,以洗涤DNA-树脂样品。 ⑤ 拔去注射器,将微型柱套在洁净的1.5ml离心管上,10000rpm离心20sec,以除去残留的异丙醇。 ⑥ 将微型柱从注射器上转移到一新的离心管上,在柱中央加入30~50µl预热(60~70℃)的超纯水或1×TE缓冲液,静置1 min,10000rpm离心20sec。离心管内的液体即为DNA溶液。可将DNA溶液转移至0.5 ml离心管中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二)寄生虫DNA的PCR扩增及琼脂糖电泳 1.实验原理。 (1) PCR引物设计。 PCR反应成功扩增的一个关键条件在于寡核甘酸引物的正确设计。PCR引物设计的目的是找到一对合适的寡核甘酸片段,使其能有效地与目的片段两端的序列互补。设计引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 长度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一般在18~25个碱基左右; ② G+C含量及Tm值:引物的G+C含量以40%~60%为宜。引物的Tm值是指寡核苷酸的解链温度,即在一定盐浓度条件下50%寡核苷酸双链的解链温度。PCR引物应保持合理的G+C含量。含有50%G+C的20个碱基的引物其Tm值约界于56~62℃,这可为有效退火提供足够的温度。由于G+C间的氢键数较A+T间多,因此,G+C含量高的DNA片段其Tm值也高。对于短于20个碱基的引物,Tm值可按Tm=4(G+C)+2(A+T) 计算。而对于较长的引物,Tm值的计算较为复杂。由于PCR扩增的特异性取决于两条引物与相应模板的结合,因此,反应中退火温度应根据两个Tm值折衷选择。 ③ 碱基的组成尽量随机,尽量不要有聚嘌呤或聚嘧啶的存在;尤其是3’ 末端不应超过3个连续的G或C; ④ 引物内部不应有互补序列,否则引物自身会折叠形成发夹结构或引物本身复性。这样二级结构会因空间位阻而影响引物与模板的复性结合。若引物自身连续互补碱基达3个以上,就容易形成发夹结构。 ⑤ 两个引物之间不能互补,尤其应避免3’ 末端的互补重叠以防止形成引物二聚体。两个引物不应有4个以上的碱基连续相同或互补; ⑥ 引物的3’ 末端应与目的片段完全相配。这对于获得好的扩增结果非常重要。如果能确定一个保守氨基酸,可将其密码子的前2个碱基作为3’ 末端。 ⑦ 引物的5’末端可不与目的片段互补,可被修饰而不影响扩增的特异性。引物的5’末端修饰包括:加酶切位点,标记生物素、荧光、同位素、地高辛等。还可引入蛋白质结合DNA序列、引入突变位点、引入翻译起始密码子、启动子序列等。所附加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应是不会在引物以外的DNA上切割的。为了有效地切割限制性酶切位点,在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5’端常需添加2-3个非特异的额外碱基。 ⑧ 若是设计种或株特异性引物,引物与非特异序列的相似性不能超过70%或有连续8个以上的互补碱基相同。可用DNAstar、MegAlign软件比较相似性,用Oligo50来设计引物。 (2) PCR的基本原理。 在存在DNA模板、引物、dNTP、适当缓冲液(Mg2+)的反应混合物中,在热稳定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对一对寡核苷酸引物所界定的DNA片段进行扩增。这种扩增是通过模板DNA、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