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宁复见为人_谈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人品”与“文品”就一直被各种文人学者关注研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品与人品一直是被统一在一起的,似乎是文品高者人品也是优者。

不可完全否认这一观点,相传了几千年的观点必定是有其事实和依据的。

要探讨“人品”与“文品”问题,就是意味着要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品行思想,也有个性,文化教育在其中;“文品”大概就是文章的品位风格,与“文风”相似。

这样一来,结合中国古代将“人品”与“文品”统一的观点,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意思就是他的为人藏很深不愿让人知道,其实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他的道德品行。

当然历史上认为“文品”与“人品”间存在着不可分割关系的远远不止苏轼一人。

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自己的文论作品中,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早在西汉学者扬雄就在其《法言·问神》中这样写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简单地说,就是声画者,都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因此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能从中分辨。

这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文”又是由“言辞”组成,因而“文品”与“言”,“书”挂钩,那么“心”,“情”与“人品”挂钩,不难看出“文品”是由“人品”所影响决定的,“文品”表现着“人品”。

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在这里曹丕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才能与禀性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才能和禀性”与“文品和人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从曹丕的思想出发,他主张“才性一致”,并且是性决定其才。

而“才性一致”又与“文如其人”相一致。

他在《典论·论文》中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心与文笔:品格和文风的若即若离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心与文笔:品格和文风的若即若离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心与文笔:品格和文风的若即若离在传统文学观念里,“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观点认为,作者的人品和性情会直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上。

一个性情平和的人,笔下的文字往往清新淡雅;一个内心狭隘的人,则可能难以写出宽阔豁达的文字。

但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提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挑战了这一传统看法,认为文章的格调并不一定能反映作者的真实为人。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究竟何者更接近于真相?从某种角度看,文学作品确实可以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品格情操。

作品中的语言选择、情节安排、角色塑造等,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投影。

例如,鲁迅先生的犀利而深刻,张爱玲的细腻而冷静,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他们的性格和思想。

从这一意义上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有其合理的成分。

但如果将“文章宁复见为人”绝对化,认为作品完全无法反映作者的为人,则未免过于武断。

事实上,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某些特质投射到作品中,同时也可能刻意掩饰或改变自己的某些面向。

例如,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作者,可能在作品中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述能力。

因此,作品与作者的人品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文学作品虽然受到作者个人品性和情感的影响,但它亦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存在。

文学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它所呈现的世界、情感和思想,虽源于作者,却又在读者的解读中获得新的涵义。

因此,将作品与作者的人品严格对应起来,不仅忽视了作品的独立性,也忽略了文学作为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人品之间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复杂关系。

我们无法简单地通过作品来全面了解作者,同样也不能单纯地通过作者的人品来评价作品。

在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内在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探讨作品与作者人品之间的关系。

小学议论文作文:文品与人品转载1

小学议论文作文:文品与人品转载1

文品与人品(转载)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

要想文本立意出奇制胜,就要先在这些立意的基本构成要素上做文章。

—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情性素质培养。

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它包括人格品位的提升,志气识见的扩展,价值取向的确定。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决定文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人品由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也包括思维敏锐度和深刻度的训练。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

散文的立意在于机智的发现,敏锐的感悟。

作者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如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就能决定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和思考深度。

所以,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唯物意识、辩证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学会科学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

还要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感。

同时,还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

见多识广,才会有比较,有发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

还要热爱生活,热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把握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人生体验,把握自己特定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情感质量,始终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和情感活力,才能有真知真识,才能有新颖鲜活的情感和意念的产生,也才能有新奇深刻的立意。

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决定散文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

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加深我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美的态度的意识过程。

有了审美意识的加入,感知世界的过程就变成了欣赏世界的过程和热爱生活的过程。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作者是一种良好的陶冶。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散文作者就要善于去进行这种审美发现。

这就要求散文作者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从而乐此不疲,坚持不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感染人,愉悦人。

作文范文之细节见人品作文

作文范文之细节见人品作文

细节见人品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考生自拟题目作文。

审题:该材料有不同的观点,考生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文章和人品“文如其人”,这已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和现象,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人,留下了不朽的的诗篇;透过他们的诗篇,人们也领悟到他们的优秀的品质。

他们的文品和人品是一致的。

读杜甫的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是诗人的政治理想。

诗人也一直在为此追求着,但他当体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后,他只能“独善其身”。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推己及人”的情怀,在自己的茅屋都难以遮风避雨的情况下,还能直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之俱欢颜”。

由此看出诗人的文品和人品的一致。

读陆游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形象。

这位爱国主义诗人,直到生命的最好一刻,还在惦记着被沦陷的半壁河山,并作诗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人品和文品是高度一致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文人始终以其优秀的作品挺起民族的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们是李白、杜甫,是苏轼、辛弃疾,是关汉卿、龚自珍,是无数有名的和无名的文人。

他们“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不可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确有个别的文人文品和人品并不相符,于是有人便因此否定“文如其人”,并以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诗句来佐证,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应看到,元好问的诗句本意是说“在心里想象的的东西表达出来总觉得有所欠缺,不如在心中的图画、声音那么完美,文章也一样,要准确、传神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意图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是文学评论的范畴,有人用它来解释“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并不确切。

浙江高考作文xx例文xx年语文浙江高考作文

浙江高考作文xx例文xx年语文浙江高考作文

题目: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与立意:e.超越材料中所给出的“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来谈,开掘两者新的关系。

比如,文品,将引起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进而促进他的人品转向高尚,转向个性的从容,转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

但是,却不能将人品与文品等同而论,希望考生们能将此作为最佳立意。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

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的不同阶段。

应该指出的是,“人品”与“文品”,其中的“品”,应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荐:1.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___之一。

据说他的个性很容易急躁,但他时,往往是非常安静沉稳地。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人称为人格,有人名为品质,我们本地俚语叫“底”,或者叫“料”。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仅凭一个人的言论就能断定他(她)人品的好坏吗?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言论有多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品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范文:谈文品与人品的确,纵观历史长河,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性情高古清正,陶潜唱出了一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之歌;正应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壮的喟叹;正因为经历世事沧桑看淡人生起伏,苏轼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练习164文体A版,含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练习164文体A版,含答案

[原题回放](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前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以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观点?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剽窃、套作。

[典文展示]言自心,文成人前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专门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当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仁慈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妊妇的肚中。

一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使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急躁局促;倘使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此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此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略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鸟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保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繁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决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范文3篇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范文3篇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材料为两个诗词作品,据考生描述,材料内容为: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要求考生选自列观点自拟题目。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之常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最新浙江卷高考考试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

最新浙江卷高考考试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

最新浙江卷高考考试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20XX最新浙江卷高考考试满分作文甄选:文章和人品20XX浙江卷高考考试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觉得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可以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20XX浙江高考考试满分作文_第1篇:文之知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浅易,二训变易,三训不容易,易与天地准,之于知识,不也是这样吗?大家生活在知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大家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浅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一样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知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容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知识,于生活,大家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因为知识之于大家太过习惯了,时常,大家会无所知道,好似时空之于大家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大家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大家在恍然后了解,知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知识的知之,并不是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察看。

没这用心,何来知识?没知识,何以行之?不能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知道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季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知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知识的行之,不止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由于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知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知识的行之,是适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知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知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需要。

正由于知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大家忽视、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合适,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 宁 复 见 为 人
— 谈人 品 与
,
文 品 的关 系
降 大 任
人 有 人 品 文 有文 品 班 固 撰 《汉 书 》 列 《 古 今 人 表 》 将 三 代 以 上 至 秦 汉 间 的 著名 历 史 人 物 分 为 三 等九 级 以 示 褒 贬 钟 嵘作 《 诗 品 》 将 汉 代到 齐 梁 间 一 百 , 多 位诗人 的 作品 分 为 三 品 逐 一 评 其 高 下 班 固论 人 钟嵘 论 诗 各有 自 己 的 标 准 未 必 适 当 但 人 品有 优 劣 文 品 有 高 下 却是 事实 在 鉴 赏 文 学作 品 时 首 须区 分 文品 的 高
, , ,









,
,
,
列 举 了 唐 代 诗 人 中难 知 其人 与难 知其 文 , , 的 事 例 令 人 屡 兴 感 叹 另 外 象 传 世 名篇 《 诗 经 》 的 大部 分 《 古 诗 十 九首 》 《敦 》 以及 《董 西 厢 》 《金 瓶 梅 》 煌 曲子 词

,





,
,

人 生 自古 谁 无 死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文 天 祥 ) “ 粉 骨碎 身浑 不 怕 要 留 清 白在 人 问 (于 谦 ) 查 一 查 这 些 诗 人 的 立身 行 事 就 不 难浇 , 得 他 们 写 下 掷 地 作 金 石 声 的名 句 以 诗明 志 抒 发 的 的 确 是 真 情 实感 这 些 诗 人 都 是 坐

, ,


,
,
,

,
,

舰 的 《 文 心 雕龙 》 也 说 人 察 七情 应 物 ; ” (《明 诗 斯 感 感物 吟 志 莫非 自 然 篇 》 ) 这 就 是 说 诗歌 应当 反 映 诗 人 的 真 实 思 想 是 人 品 的 艺术 性 表现 在 我 国 诗 歌 史 上 确 有 不 少 脍 炙 人 口 的好 诗 是 真 实 反 映 : 诗人 高尚思 想品 德 的血 性 文 字 请 看 “ 长 太 息 以 掩 涕兮 哀 民 生 之 多 艰 ”
,

,

,
,

,
,

,
等 均是 极有 价值 的 杰作 我 们 对其 作 者身 世 至 今 不 甚 了 了 甚 至 根本 无 从 考 查 对 这些 作 家 倘 要 真正 做 到 知人论 文 真 是 谈 何 容 易 里 不 过 那 也 许是 专业文 学 研 究 者 的 事 了 就 只 对 文学名 作 的 鉴 赏来 说 在有 一 定 资料可 以 证的 情 况下 倘能 自觉 按鲁 迅 参
,
,
,
,
,
,


,
,
,
,
117
” ( 《资 治通 鉴 》 贞观 二 年) 还 有 明 反耶 ? , 末 阮 大钱 吟诗 作赋 也 是 花 团锦 簇 地 满 漂
亮 他 有一 篇 《 燕子 笺 》 颇 为当 时士 人 称 赞 然 而 众所 周 知 其 人 正 是 毫 无 气节 的 软 骨 头 卖 国求 荣 的 大奸 贼 象这样 一 些 辞 “ ” “ 章 家 人 们不 能 不斥 为 文人 无 行 人 ” 言兽 行 除 了 文 如 其 人 与人 文 相 悖 的 情 况 还 有介 乎两 者之 间更 形 普遍 的 第 三 种情 况 即 人 品 与文 品 若 即 若 离 互 有参 差 的 状 态 因 为 人 无 完人 人 品有大节 小 节 之分 , 文 无 至 善 文 品 有 偏 高 偏 下之 别 未 可 一 概而 论 比 如 晚唐 诗 人 杜 牧 是 忧 国 忧 民 抱 负远 大之 士 但生 活上不 拘 细 行 放荡 不 羁 他 的 作 品 既 有 议论 纵 横 有益 时政 的政论 和 兵 “ 书 , 又 有 十 年一 觉 杨 州梦 赢得 青楼 薄幸 ” 名 的 艳 诗 而 南 宋道 貌岸然 的政 治保 守 派 朱 熹 写 过 大量 的 卫 道文 章 成 为 一代道 学 “ 宗 师 j 却又 吟 唱 出 问渠 那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 源头 活水 来 这 样 富 有哲 理 给 人 启 益 的 佳 既 有联 篇 这 些 作 家 的 人 品 与文 品之 间 系 又有 区别 可 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有 同 当然 一 位 作家 无论 人 品或文 品 也 并 非一 成 不 变 由 于 时势 变 迁 环 境不 同 影 响 到 作家 的 立 身 行 事 和 立 言行 文 其 人 品 与 文 品都 会 随之 变 异 同一 位 作 家 青 年 中 年 老 年 思 想境 界 道 德 情操 政治 观 点 处世 态 度 可 能经 浸 日进 亦 可 能 每 况 愈 “ ” 下 还可 能是 马 鞍形 , 其 文学 作品 的 内 容 风格 可 能随 着人 品 变化 而 变 化 却 也 许 与这 变化 又不 尽 相符 此 一 时也 彼 一 时 也 , 只 能 因 时 制 宜 具 体 分 析 不 好 偏执 一 端 以点 代面 南北 朝 杰 出 的 辞 赋 家 皮信 年轻 之 作 工 于 描幕 风 花 雪月 是 宫 体诗 的 能 手 , 到晚 年 迭经 战 乱 身 为 俘 囚 写 出 了 《 衰 江 南赋 》 悼 时 伤 心 苍凉 悲 壮 足 传 “ ” 千 古 杜 甫称 赞 说 皮 信文 章 老 更 成 暮 ” 年 诗 赋 动江 关 白 居 易 壮年 以 天 下 为 己 “ ” “ 任 为 诗 惟歌 生 民 病 篇篇 无 空 文 ” , 字 字 必尽 规 将 老时 却 每 多遣 怀 闲 适 之 作 锐气顿 减 这 是 作 家文 品 变化 与人 品前 后 发 展基 本 相 吻 合 的 例子 而 象 明 清之 际 的 钱谦 益 吴 梅村 这 些 诗 家 晚年投 靠清 廷 高 官 厚禄 养答 处 优 却时 而不 免 写 一 些 追 念 亡 明 的 篇 章 如相 信他 们是矢 忠 前朝 那 就 要 上 当了 这 又 是 作 家文 品 变化 与 人 品 发 (不 是 吗 ? 连窃 国 大 盗 袁 展 相 背离 的 例 子
, 。




(杜 甫 )
,
,
壮 志饥 餐胡 虏 肉 笑 谈 渴 饮 匈 奴 血
.
《 〕

,
,

,
(岳 飞 ) , “ 王 师 北 定 中原 日 (陆 游 )

,
家 祭 无 忘告 乃 翁
。 ”
,


,
.

,
,

,
; 下 而 区 分 文 品 高 下 势 必 联 系 到作 家 人品 的 优 劣 将作 家 的文 品 与 人 品 相 对 照 对文 品 的 评量才 比 较 客 观 全 面 通 常 说 文 如 其 人 就是 指 作 家 文 品与 人 品相 一 致 的 情 况 不妨 以最 富 感 情 色 彩 的文 学品 种 诗 歌 为

,
,
,
,
这个 封 建 复辟 狂临 终还 哼 哼 七 十 老 ” 翁何所 求 的 高调 哩 ! ) 总 之 文 如 其 人 的 情 况 虽 是文 学 史 上 的 “ ” 事 实 但 文 章 宁复见 为人 亦 是文 学 史 上
世凯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
,

,
,


,

,
,
值 得深究 的 疑 问 作 品 诚然 是作家 世 界观 的 反 映 但 却 是 艺 术 的 反 映 折光 性 的 反 映 而 不 是原 版 复 制 常常 是无 法 一 览 无 余 的 要 客观 评 量作 家文 品 的 高下 不 仅要 看 文 品 与 人 品 的 横 的联 系 看 其 怎 样 一 致 或 相 悖 以 及 彼 此 有 多 大 距 离 而且 要考 察 作家 文品 与 人 品 各 自纵 的 发展 以及 两 者之 间的 关系 只 有 这样 既 有横 看 又 有 纵 看 才 能 实事求 是 地评 价鉴 赏文学 作 品 关于 这 一 点 鲁迅 : “ 先 生 曾经 提 出 了 很好 的 主 张 他 说 倘要 论 文 最 好是顾 及 全 篇 并 且顾 及 作 者 全 人 以及 他所 处 的社 会状 态 这 才较 确凿 ( 《且 介 亭 杂文 二 集 》 : 《 题未 全 草 》 ) 我 以 为 鲁 迅先 生 的 看 法 是 符 合 马 克 思 主 义

, ,

:
言 立 行者 人品 高 诗 品亦 高 理 应 受 人 们 的 千 载敬 重 对 他们 说来 文 如其 人 是 名 实 相副 信 非虚 言 的 然 而 在 不 少 情 况 下 文 如其 人 这 评 语 就 并不 完全 适 用 甚 至 出现 了 文 品 与人 品 截 然 相 反的现 象 比 如 晋 代 名 诗 人 潘 岳 (字 安 仁 ) 写 过 传诵 一 时 的 《 闲 居 赋 》 表 达了 作 者高 洁 的 操 守 和 脱 俗 的 志 向 算得 上 洁 身 自好 不 染 红 尘 但 考其 人 生 平 所 为 却 是 个 趋 炎 附 势 追 名 逐利 的 小 人 难怪 金代 大 诗 人 元 好 “ 间提 出 了质 疑 梦 心 画 心 声 总 失 真 文 章 宁
,

.
,
,
,
,
,

,
,
,

,
,
,
,

,


,
,
,

,
,

,

(屈 原 )

安得 广 厦 千 万 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