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波聚合介绍
5G通信网络优化载波聚合特性参数描述

5G RAN载波聚合特性参数描述1 变更信息变更信息不包含参数/性能指标/术语/参考文档等章节的内容变更,提供其他章节的如下变更:• 技术变更技术变更描述不同版本间的功能和对应参数变更。
• 文字变更文字变更是在功能没有变更时,仅对文字内容进行优化或修改描述问题。
1.1 5G RAN2.1 Draft A (2018-12-30)相对于5G RAN2.0 02 (2018-10-30),本版本变更如下。
技术变更变更描述 参数变更 站型频段内CA:新增频段n77/n78/n79支持的带宽组合40MHz + 40MHz,详细请参见4.1.3 支持频段。
无。
• 5900系列基站• DBS5900LampSite基站支持基于测量模式的新增参数: • 5900系列基站变更描述 参数变更 站型SCell配置,详细请参见4.1.4.1 SCell配置。
NRCellCaMgmtConfig.CaA5RsrpThld2gNBCaFrequency.CaSccA5RsrpThld2Offset• DBS5900LampSite基站支持SCell 的变更,详细请参见4.1.4.2 SCell变更。
新增参数:NRCellCaMgmtConfig.CaA6Offset• 5900系列基站• DBS5900LampSite基站支持基于信道质量触发的SCell去激活,详细请参见基于信道质量触发的SCell 去激活。
新增参数:NRDUCellCarrMgmt.SccDeactvCqiThld• 5900系列基站• DBS5900LampSite基站支持SCell 的删除,详细请参见4.1.4.5 SCell删除。
新增参数:NRCellCaMgmtConfig.CaA2RsrpThldgNBCaFrequency.CaA2RsrpThldOffset• 5900系列基站• DBS5900LampSite基站文字变更无。
LTE Advanced载波聚合及其对移动设备测试的意义

LTE Advanced载波聚合及其对移动设备测试的意义
思博伦通信
【期刊名称】《电信网技术》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运营商都已经预见到了频谱短缺的前景,以及提高LTE 速度的必要性,因此都加强了载波聚合领域的工作,目的就是要确保其LTE网络能够与LTE-3GPPR10和LTE-Advanced完全兼容。
3GPP定义的载波聚合是一种满足无线行业提高频谱使用率和实现更快数据服务的有效方法。
思博伦通信的《LTEAdvanced载波聚合及其对移动设备测试的意义》一文对载波聚合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实施工作对相关协议层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实施载波聚合会对开发期间移动设备的测试要求产生怎样的影响。
【总页数】8页(P69-76)
【作者】思博伦通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测试LTEAdvanced的关键推动力——载波聚合 [J], MeikKottkam
2.艾法斯为其TM500 LTE-A测试移动终端新增对多用户设备载波聚合的支持该LTE-Advanced测试终端平台现可支持多个移动终端的载波聚合 [J],
3.安捷伦推出最新多通道PXI测试解决方案,加速生成和分析LTE/LTE-Advanced 波形帮助工程师完善载波聚合和空间多路复用设计 [J],
4.支持LTE-Advanced Pro上行64QAM和LTE-Advanced上行载波聚合验证的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R&S TS898 [J],
5.LTE-Advanced Pro上行64QAM和LTE-Advanced上行载波聚合验证的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R&S TS8980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联通LTECA载波聚合技术介绍精修订

联通L T E C A载波聚合技术介绍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1.特性概述1.1基本定义CA:CarrierAggregation,载波聚合。
CC:ComponentCarrier,分支载波。
PCC:PrimaryCell,主小区SCC:SecondaryCell,辅小区小区集:CA载波集合主要包括PCC、SCC,小区集为PCC、SCC共同组成的集合。
1.2应用场景3GPPRelease10(TS36.300AnnexJ)定义了CA的5种典型场景。
华为eNodeB对这5种场景的支持情况如下表所示。
场景1:共站同覆盖目前协议明确规定CA典型场景中,两个不同频率的载波是在同一个eNodeB 内,即intraeNodeB。
F1:载波频率1F2:载波频率2场景2:共站不同覆盖场景3:共站补盲场景4:共站不同覆盖+RRH场景5:共站不同覆盖+直放站1.3载波聚合类型标准上支持的CA载波聚合类型有:Intra-Band和Inter-Band,详细如下:类型1:Intra-band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saggregated类型2:Intra-bandnon-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saggregated类型3:Inter-bandnon-contiguouscomponentcarriersaggregated注:协议规定,连续两个CC的载波间隔必须为300kHz的整数倍,以保证子载波的正交性;若非连续载波,没有要求。
1.4网元要求根据3GPP36.1046.5.3要求:intra-bandCA(contiguous)两频点采用不同RRU/RFU,同步时延需在130ns以下;intra-bandCA(non-contiguous)两频点采用不用RRU/RFU,同步时延需在260ns以下;inter-bandCA两频点采用不同RRU/RFU,同步时延需在1.3us以下。
FDD LTE载波聚合培训教材

高频段用于热点覆盖用于标杆速率的提升,低 频不段同用频于段穿广透覆损盖耗用不同于,托1举800速M率穿!透损耗与F频段相
当;
载波聚合
为了满足LTE-A下行峰速1Gbps,上行峰速500Mbps的要求,需要提供最大100 MHz的传输带宽,但 由于这么大带宽的连续频谱的稀缺,很多运营商拥有的频谱资源往往都是非连续的,每个单一频 段都难以满足用户LTE-Advanced对带宽的需求,因此3GPP组织在Rel.10(TR36.913)中提出了载波 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技术,通过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的分量载波聚合获取更大的传输 带宽,从而获取更高的峰值速率和吞吐量。
1
Band 40(2.3G)
2
Band 1 (2.1GHz)+Band 5 (800MHz)
3
Band 3 (1.8 GHz)+Band 7 (2.6 GHz)
4
Band 3 (1.8 GHz)+Band 8 (900MHz)
5
Band 20 (800MHz)+Band 7 (2.6 GHz)
6
Band 3 (1.8 GHz)+Band 20 (800MHz)
电路话音
分组数据
话音业务为主
宏覆盖满足需求
电路话音 分组数据
数据业务为主
宏覆盖+热点覆盖
分组数据
移动宽带
宏微协同覆盖
VoLTE 标杆速率 托举速率
从话音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型,移动宽带业务体验是关键,4G建设需考虑多频段组合部署策略!
国内频谱资源现状 — 电信频段离散并且有短板
CDMA 800
CT:825-835/870-880
载波聚合(CA)的概念和设计难点

载波聚合(CA)的概念和设计难点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概念图1、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概念在LTE-Advanced中使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以增加信号带宽,从而提高传输比特速率。
为了满足LTE-A下行峰速1 Gbps,上行峰速500 Mbps的要求,需要提供最大100 MHz的传输带宽,但由于这么大带宽的连续频谱的稀缺,LTE-A提出了载波聚合的解决方案。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是将2个或更多的载波单元(Component Carrier, CC)聚合在一起以支持更大的传输带宽(最大为100MHz)。
每个CC的最大带宽为20 MHz为了高效地利用零碎的频谱,CA支持不同CC之间的聚合(如图2)· 相同或不同带宽的CCs· 同一频带内,邻接或非邻接的CCs· 不同频带内的CCs图2、载波聚合的几种形式从基带(baseband)实现角度来看,这几种情况是没有区别的。
这主要影响RF实现的复杂性。
每个CC对应一个独立的Cell,在CA场景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的Cell:Primary Cell(PCell):主小区是工作在主频带上的小区。
UE在该小区进行初始连接建立过程,或开始连接重建立过程。
在切换过程中该小区被指示为主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辅小区是工作在辅频带上的小区。
一旦RRC连接建立,辅小区就可能被配置以提供额外的无线资源;Serving Cell:处于RRC_CONNECTED态的UE,如果没有配置CA,则只有一个Serving Cell,即PCell;如果配置了CA,则Serving Cell集合是由PCell和SCell组成;图3、载波聚合(CA)的几种Cell载波聚合的作用:图4、CA组合多个LTE载波信号以提高数据速率并提高网络性能图5、CA技术提升了载波的性能图6、3GPP数据速率的演进与CA的关系图7、3GPP发布协议时间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设计难点下行CA的设计挑战包括:· 下行链路(Downlink)的灵敏度· 谐波的影响· 在CA RF射频设计中遇到的desense(灵敏度恶化)挑战如果为每个频段设计独立的双工器,确保下行链路频段不受影响;然而连接两个双工器路径则可能会影响两个双工器的滤波器特性,从而导致您失去以系统灵敏度要求运行时所需的传输和接收路径之间的隔离度。
LTE—Advanced下行链路载波聚合

多个射频链 , 聚合难度较大 , 但是它具有更强的频
谱灵活性.
2 非 连续载 波聚 合方 案 . 2
在实际的通信中, 考虑到系统下行和上行有不
对于同一频带 内非连续载波聚合采用直接宽 带聚合方式实现 , 而不同频带内非连续载波聚合采
所示.
频带 1
直接宽带 聚合方式通过单个较 大的 IF 把数 Fr 据调制在聚合的载波上发射出去 , 只需要一个射频 ( F 单元. R) 对于不连续 的频谱点资源 , IF 在 F T中补 零构成一个连续 的频谱.
多 载 波 聚合 方 式 是 指 每 个 用 于 聚合 的 基 本 频
仿 真. 仿真表 明 , 保护带 宽的增加 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 而且直接宽带聚合模式性能优 于多载波聚合模式.
关键词 : 载波聚合 ; 护带宽 ; 载波聚合 ; 保 多 直接宽 带聚合
中图分类号 :N 2 文献标志码 : T 9 A 文章编号 :0 96 1 2 1 )10 6 -5 10 -7X(0 1 1 - 30 0
t 载波聚合技术概述
载波聚合技术就是通过聚合方式将多个离散
或者连续 的小频带扩展成更宽的频带来传输数据.
载波聚合技术可 以减少对现有 系统物理信道和调
从 L E到 L Eavne T T - acd系统的演进过程中, d 更 制编码方案的影 响 ,并且复用已有的系统频带资
收稿 日期 :0 1 72 . 2 1- -0 0 作者简介: 许亮 (9 6 )男 , 18 -,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 现代数字通信 系统与通信技术 , - a :x 2 4 1 6 . E m i x m13 @ 2 mm ll
1cc 2cc载波聚合

1cc 2cc载波聚合
1cc2cc载波聚合是指在无线通信中,通过同时使用两个或更多频段的载波信号来传输数据。
其中,1cc和2cc分别代表使用一条或两条20 MHz带宽的载波信号。
通过载波聚合技术,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
例如,使用1cc和2cc载波聚合可以将最大传输速率提高到300 Mbps以上,比单独使用单个20 MHz带宽的载波信号提高了近一倍。
在实际应用中,1cc 2cc载波聚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4G和5G移动通信网络中,为用户提供更快速和稳定的网络连接。
同时,这项技术也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更高速率、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
- 1 -。
5G NR载波聚合部署方案研究

2021/04/DTPT——————————收稿日期:2021-03-07为了提供更高的业务速率,3GPP 引入了载波聚合技术(CA ),它把多个连续或者非连续的载波聚合成更大的带宽来满足3GPP 的要求。
载波聚合可以充分利用运营商的非连续频谱资源,提高离散频谱的利用率。
在5G SA 组网中,尤其是在运营商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下,载波聚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各方的频谱资源聚合成更大的带宽,实现用户的极致体验,建立竞争优势,还能利用高低频组合有效扩展覆盖范围,缓解1NR 载波聚合基本原理根据聚合载波所在的频段,载波聚合可以分为:频段内(intra-band )载波聚合和频段间(inter-band )载波聚合。
同频段内的载波聚合,可以分为连续的和非连续的载波聚合。
频段间的载波聚合是聚合2个或以上不同频段的载波,这会带来射频实现的复杂性。
如果是不同制式的,比如TDD 和FDD 频段之间的载波聚合,实现会更为复杂。
载波聚合在协议架构上,每个无线承载只有一个PDCP 和RLC 实体,MAC 层、物理层有多个分量载波;5G NR 载波聚合部署方案研究Research on 5G NR Carrier Aggregation Deployment Strategy关键词:载波聚合;载波管理;移动性管理doi :10.12045/j.issn.1007-3043.2021.04.011文章编号:1007-3043(2021)04-0050-04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摘要:载波聚合是5G SA 组网部署方案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在网络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下,可以有效整合各方频谱资源,形成极致体验和竞争优势。
从5G NR 载波聚合部署中涉及的主要特性入手,在高低频段融合组网的条件下,分析了驻留重选方案、主辅载波管理方案、移动性管理方案、FDD+TDD 的载波聚合方案和困难挑战,最后结合一个典型的部署场景,给出了具体的部署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