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后的痛感人生——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

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中学语文论文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张印德大抵世人的生死观,无非有四种:1.忘我。

2.舍生取义。

3.隐居山林,以此自终。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拿这四种生死观审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就会发现,王羲之的生死观除了全无杨朱戾气之外,几乎都能找到这些生死观的影子,而同时又拥有他独有的认知,使人感到无比真诚而丰富。

一、恋眷恋人世,渴望长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王羲之选择三月三这一民俗节日,召集四十一位“少长咸集”踏青、祛病、戏酒、吟诗、畅谈,享受集会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同样也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眷恋。

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本来在江南之乡十分常见,但是因为有贤者自然变得不俗。

可见,景因人美,人因景乐,景即人之乐,人即景之美。

这其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隐者所常具有的寄情山水之情趣,并不鲜见,无出奇之处。

这其中反映的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王羲之等迫于魏晋士族势力弱小、不能争强于上层统治者的避世思想的体现。

他们只是又拾起庄子的思想,暂时忘我于物外,沉醉山林而已。

这种眷恋自然之情,尚属张扬个性使然,或者室内畅谈,或者独拥爱好,放浪形骸,“快然自足”,竟至于从旷达到放狂起来,好不率性。

今人热衷游历,不也是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吗?所谓返璞归真,几乎成为现代化快节奏下、物质泛滥的庸俗思想的侵蚀之中而产生的幻觉。

为此,笔者倒觉得王羲之等能够在民俗里享受一段清丽美好、雅致自由的意境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二、惧时间流逝,景随时迁,人随景变,此一时彼一时,情何以堪?引以为乐者竟然丧失兴趣,这使本来拥有的心灵安顿之所一下子化成虚无,恰如掏空了可以支撑精神的磐石。

再加上生命消耗殆尽,即将站在坟墓的边缘之上,怎能不空落落而汗涔涔呢?难怪作者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恐惧于人生苦短,而生命往往不可避免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只能望其项背,徒增“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了,故此也就分外惧怕死亡。

这种恐惧死亡、感叹生命有限的思想继承了庄子的哲学观点。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作者:荆延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09)01(b)-0156-01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邀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1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汇编成集,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

此序即《兰亭集序》。

要了解《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需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谈起。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的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先是魏篡汉权,后是晋篡魏权,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一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孔融、何宴、嵇康等名士都相继倒在统治者的屠刀下,连曹植都几乎不能幸免。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文人对死的恐惧和由此引发的对生的焦虑,在这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这时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无限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

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魏晋文人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去感叹人生的短暂;正因为他们认识到时光易逝和生命短暂,才会更加眷恋人生,珍爱生命。

从儒家对生命的态度来看,是要人通过积极地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命的永恒。

然而当时的政治现实,文人名士“全身远害”犹不能及,政治理想更是无从谈起。

儒家出仕建功立业的思想在这里已经不可能施行。

儒家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求得永生,在这时似乎也无“仁”可成,无“义”可取,也就更不会得到永生。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兰亭集序》,它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呢。

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爷爷说,人生中快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

就像我们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感觉没玩多久,天就黑了,要回家了。

这告诉我们要珍惜快乐的时光,好好地玩,好好地笑。

他还说,人活着的时候,有的喜欢聚在一起热闹,有的喜欢自己安静待着。

但不管怎么样,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这好像有点让人伤心,但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说,有的小朋友喜欢画画,那就多画画,画出美丽的世界;有的小朋友喜欢唱歌,那就大声唱,唱出快乐的心情。

不要总是想着以后还有时间,因为时间不等人呀。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会看到很多风景,遇到很多人。

也许有时候会碰到困难,但是别怕,勇敢地走过去,就会看到更美的景色。

所以,小朋友们,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让自己开心、让别人也开心的事情,这样我们的人生之旅就会很精彩啦!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兰亭集序》和人生。

《兰亭集序》里讲,人们聚在一起欣赏美景、喝酒作诗,特别开心。

可是,这种快乐很快就过去了。

这就像我们过生日,那天又吃蛋糕又收礼物,可一下子生日就过完了。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能跑能跳的时候,努力学习,和朋友们好好玩耍,帮助别人。

这样等我们长大了,就会有好多好多的回忆,不会后悔浪费了时间。

小朋友们,让我们珍惜现在,快快乐乐地长大,让我们的人生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结合兰亭集序写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写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写对生命的感悟作文哦哟,生命这个东西,咋说呢?咱们得从兰亭集序开始才行。

那玩意儿,文风典雅,跟我们现在说话的风格可不太一样,不过意思嘛,还是通的。

我记得,那集序里头提到了“生而知之者”,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哎呀,这可不简单啊,生下来就得搞清楚个啥玩意,有点像刚出生的小孩子,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个世界。

生命嘛,有时候就像是一场修行,得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行。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漂流,有的时候像是在浮木上,有的时候又像是在汪洋大海里游泳。

我记得小时候,老爸老妈常说,生命是个奇妙的礼物,得珍惜。

他们总说,“人活
一世,要像兰亭先生写字那样,得有点技艺,有点心思,才行。


咱们这一家子,每天都跟生命打交道。

有时候笑着笑着就哭了,有时候闹着闹着又和好了。

儿子问我,“爸,生命是啥?”我想了想,说,“就像吃饭一样,得吃好吃饱,还得留点胃口,等着下顿。


有次跟朋友聊天,他说起他的生命观,说,“哥们,生命就像是个电影,得演好每
一个角色,有时候是喜剧,有时候是悲剧,关键是演得过瘾。


还记得上次公司聚餐,大家喝得酩酊大醉,谈起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老板呀,
生命就像是个抽奖机,有时候中个大奖,有时候只能捡点便宜。


生命这东西,你看看,有时候就像是在编故事,得有个开始,还得有个结尾。

但关键是,中间那些戏份,得演得有味道,不然谁看啊?
总之,生命就是个大舞台,咱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演技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过好每一天。

就像兰亭先生说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活嘛,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

兰亭集序的生命观

兰亭集序的生命观

兰亭集序的生命观《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兰亭集序里有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在那会稽山阴的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人列坐在曲水之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

那是一种怎样的盛景啊,有美景,有美酒,有好友相伴。

可就在这样欢乐的氛围里,王羲之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生命的无常。

人这一辈子啊,就像那流走的酒杯,飘忽不定。

有时候觉得岁月漫长,可真当回首,却发现时光飞逝得让人害怕。

我们出生,成长,在这世间经历着喜怒哀乐。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觉得长大了就能做很多事,可真长大了,却又开始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

就像我们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一边走一边丢东西,等发现的时候,有些东西已经找不回来了。

生命也是如此的短暂。

花开了又谢,人来了又走。

今天还在这儿欢笑饮酒的人,说不定哪天就不在了。

这不是悲观,而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是瞬间的烟火,绚烂但却短暂。

看到那山水美景,想到自己的生命不过是这天地间的一瞬,心中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

我们在这世上,有时候忙忙碌碌追求着功名利禄,就像追逐着风中的泡影。

为了那些外在的东西,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可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珍贵的是那些和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就像在兰亭的聚会,大家不为了别的,就为了享受当下的美好,一起喝酒作诗,这样的时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生命虽然短暂无常,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消极对待。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更要珍惜每一个瞬间。

像在兰亭集会时珍惜那山水之美、友情之乐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家人的一个微笑,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珍藏。

我觉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传达的生命观是很实在的。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我们就该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意义,不要被那些身外之物所累,这样才不算白来这世上一遭。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真真是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啊!在那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死的感慨。

想想看,人生在世,不就像那匆匆过客吗?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经历着喜怒哀乐,体验着悲欢离合。

生,是我们开始的起点;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宿呢?
就如同花开花落一般,花开时绚烂无比,花落时也有别样的凄美。

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活着的时候,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当死亡来临,难道就该恐惧、悲哀吗?
《兰亭集序》中所传达出的,可不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啊!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四季会更替,白天和黑夜会交替,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呀!我们能因为冬天的寒冷就抗拒季节的变换吗?不能啊!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生活,没有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能像王羲之一样,看透生死的本质,那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难道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整天愁眉苦脸,为那还未到来的死亡而忧心忡忡吗?不应该呀!我们应该像那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天空的广阔;我们应该像那奔腾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奏响生命的乐章。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告诉我们,生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们要在生的时候,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这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能毫无遗憾地离去。

所以啊,让我们都学学王羲之,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吧!。

《兰亭集序》读后感-《兰亭集序》读后感心得体会

《兰亭集序》读后感-《兰亭集序》读后感心得体会

《兰亭集序》读后感-《兰亭集序》读后感心得体会《兰亭集序》作者由生想到死,感叹人生无常,但又不是消极的心态。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兰亭集序》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兰亭集序》读后感【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

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

曾经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曾经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曾经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应该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兰亭集序》读后感【2】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生命意识的觉醒——简论《兰亭集序》中的“痛”与“悲”

生命意识的觉醒——简论《兰亭集序》中的“痛”与“悲”

生命意识的觉醒——简论《兰亭集序》中的“痛”与“悲”代春生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兰亭集序》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笔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中体悟到文章所抒发的"痛"与"悲",深刻体现了作者生命意识的觉醒。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代春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浅析《兰亭集序》中的"痛"与"悲" [J], 陈丽霞
2.从《诗三首》《兰亭集序》看汉魏晋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双互动四统一”策略的探索 [J], 宋君华
3."乐·痛·悲"心路历程背后的"儒道争锋"r——《兰亭集序》文本解读 [J], 黄志英
4.觉醒之后的痛感人生——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J], 叶隆晓
5.觉醒之后的痛感人生——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J], 叶隆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品读
摘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生命意识
觉醒之后的痛感人生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叶隆晓(浙江省镇海中学,浙江宁波315200)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的一场修禊宴会的经历,也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一、畅叙幽情就魏晋时期的思想特点而言,易、老、庄之学代替了经学,知识分子突破了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了一种反常的魏晋风度。

《兰亭集序》指出的“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则恰好对应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重要生活方式:任诞和清谈。

任诞即是指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

《晋书·范宣传》记载道:“正始以来,世尚老庄。

逮晋之初,竟以裸裎为高。

”自东晋以来,此种风气依旧存续。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可见,魏晋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性足”的泥淖,将欲望认作性情。

一时间欲望的满足,便觉得自得性情之真。

这便曲解了庄子性真之旨,而落入了世俗与卑劣。

兰亭集会与西晋名士集会不同,不再有携妓东山、对弄侍妾、裸袒酣饮的“任诞”之举,更多的是体验自然之美、饮酒清谈之雅事。

在崇山峻岭之间,茂林修竹之侧,引曲水以流觞,确
乎是“足以畅叙幽情”之乐事。

此处的关键在于“幽情”二字,“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故发挥人之性情可以抵道,“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

东晋的知识分子“在内认识到了自我,在外认识到了自然”,并且认为人情源于天情,天情源于道情,故可以通过观察自然而认识自我,探究生命的意义。

自然宁静而渊深,人情
要契合自然之道,则自然亦当宁静而深情。

那么,“幽情”与放荡不羁之情便不同,故此次集会不同于前文所指名士之聚会,兰亭集会的名士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以发现自然之深情。

所以,前者任诞而躁动,后者深情而宁静。

兰亭集会正是老庄人生理想诗意化的现实生活的一隅,从这一隅之中,足以窥视出东晋知识分子任性任情、不受拘束、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美中感受与领悟人生之道的审美情趣。

二、暂得于己
梁漱溟以为人生有三阶段:认识人与物之
名作品读
间的关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政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即以外物反观自我。

在魏晋之时,政治败坏,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于是乎,魏晋的知识分子,譬如嵇康、阮籍,都极力从政治中抽身,试图回归到人生的第一阶段,将自我融入自然,以期抵抗当时虚伪之礼教或保命。

西晋名士继承其放荡不羁之举止,而没有体味其无奈、悲怆之心境,故落于泥淖之中而不自知。

东晋政治较为安定,王羲之等人又是士族门阀,政治上的倾向绝异于嵇康、阮籍。

但其审美情趣则存续了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放棹投竿,优游卒年”之审美境界,并将之付诸生活实践。

故东晋的知识分子热衷于自然山水,王羲之尤甚。

其在一封信中写道:“顷有小差。

欲极游目之娱,而吏卒守之,可叹耳。

东阳花果似小可,何日得卿诸人。


嵇康、阮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归之于自然,是不得已而退;王羲之则是出于性情而归之于自然。

两者皆是归于自然,而境遇截然不同。

王羲之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之间,快然自足,了此一生。

但是人世间的痛苦接踵而至,其书札之中,常谈及死亡之事,“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

从弟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

奈何奈何!”“羲之顿首。

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

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已。

可复如何!”这正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

没有政治上的原因作为支撑,切心之痛让王羲之对“声无哀乐论”等玄学旨趣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真性呐喊。

王羲之试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快然自足,然而视听之娱终归是短暂的,现实人生的痛苦
最终打破了精神的幻想。

如此,嵇康、阮籍是因为政治之不可为而退,王羲之则是由于现实之不可退避而进,最终都指向了现实的痛苦。

三、岂不痛哉
死亡是人世间共有之痛苦,在魏晋时代尤甚,瘟疫、战争、政治迫害都可以轻易夺人性命。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之状随处可见,“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的情况也屡屡发生。

于是,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了魏晋时代的典型音调。

面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人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奋斗的态度;二是遇到问题不去解决,不去改造局面,而是就在这种境地上求自我的满足;三是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常常讨论的辩题有“声无哀乐论”“才性四本论”,两者都指向第二种人生态度:人生中一切变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一切才业都是后天的、遭遇的,而性情才是先天的、本身的。

更有甚者,则直接否定了生死之区别,“一死生”“齐彭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清醒而直截地批判了后者,而对前者未置可否。

其文中也多提及“兴感之由”“临文嗟悼”“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都是指向情而非理。

“不能喻之于怀”则直截而坦率地表明其只是认识到“一死生”之荒诞,但是不能清醒而理性地窥见自我人生观之不足,并且有所突破。

故《兰亭集序》的价值在于重新发现了人生之痛苦的普遍与必然,以及快乐的短暂。

“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