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摘要本文主要从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研究汉魏之际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提到过“人的觉醒”,认为人的觉醒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期内发生,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的自觉。

汉末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时代动荡,政治黑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思想上,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道家哲学的复归,佛教东来,又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异彩纷呈。

汉魏之际,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以其温厚缠绵的文字、充满人生哲思的语言、哀婉悲伤的情调、质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个体在面临生存、死亡、离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时的处境和选择,流露出了汉末文人浓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我的生存、死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自觉探询和思考,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等。

《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都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自身的重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个性显现。

《古诗十九首》第一次把“人”的主题引入了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古诗十九首》当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东汉末期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生命意识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NineteenAncient Poem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of literati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during Han and Wei. The poem w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m.Mr. Li zehou talked about the "awakening" in beauty progress. He thoughtthat awakening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Eastern Han to Weiand Jin which as a basis to explai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t is notonly a period of political but also a literar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thought a big change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era of turbulence andpolitical darknes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ill become extinct;ideologically, from the flourishing of Confucianism decline of Classical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school dispute. Both of reversion of theTaoism philosophy and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to make this period to bea splendid legacy in realm of thoughtDuring Han and Wei,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 was the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try, with itsgood-natured touching the text, the language is full of life philosophizing,sad pathos of sentiment,ess is about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life,self-consciousness of life, death, conscio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and value of the inquiry and thinking, including the survival of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t isdescribed short of life,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lament Concert epicproportions, and care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entimental; thirst for fameand fortune and a carpe diem attitud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shows that they eyes on the value of life itself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life . It is revealed awaken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t wasthe first time for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put "the human topic" intothe Han literature, which reveal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es onthe late Han Dynasty. It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people that reflected a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is thesis tostudy the "Nineteen ancientPoems"as the object to se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es in the lateEa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late Han Dynasty literates ;the sense of life目录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5)1.1作者及创作年代 (7)1.2社会时代背景 (8)1.2.1汉末黑暗政治 (8)1.2.2党锢之祸 (9)1.3思想背景 (11)1.3.1儒学思想 (11)1.3.2道家哲学 (13)1.3.3佛教思想 (14)2.《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 (15)2.1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15)2.1.1人生短暂的慨叹 (15)2.1.2游子思妇的愁思 (19)2.1.3知音难求的苦阁 (31)2.2文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34)2.3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37)3.《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生命意识 (41)3.1汉末的“忧生”思潮和《古诗》作者的纾解方式 (41)3.2《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 (43)3.2.1对于人生哲理的掲示 (43)3.2.2悲剧之美 (44)3.3《古诗十九首》独特的生命意识 (46)3.3.1与汉賦的差异 (46)3.3.2与汉乐府的差异 (47)3.3.3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49)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1.1作者及创作年代《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一群组诗,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传为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当中选录十九首置于卷二十九“杂诗”之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了这群组诗的专名。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

《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

”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

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

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关 键 词 :《古 诗 十 九 首 》;文 人 心 态 ;生 命 意 识 ;抉 择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8)03-0111-08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8.03.014

生命短促、人 生 无 常 的 “生 命 意 识 ”,组 成 了 一 曲 生命的悲 伤 咏 叹 调。 本 文 拟 从 十 九 首 中 飘 荡 的 生命悲歌入手,以期 解 读 东 汉 末 年 文 人 浓 厚 的 生 命意识。
一 、汉 末 文 人 生 命 意 识 觉醒的历史契机与现实背景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生命的永恒价值、生 命的本真 状 态、生 存 的 现 实 意 义、生 命 的 本 体 等 问题的高度思考与 关 注,以 及 由 此 所 引 发 的 对 生 命痛苦的无所畏惧 的 超 越 与 消 释,对 生 命 自 由 的 渴望与追 求。[3]东 汉 之 所 以 成 为 一 个 生 命 意 识 觉醒的时代,有着特 殊 的 历 史 契 机 和 客 观 的 社 会 现实。从整个社会 来 看,繁 荣 昌 盛 时 期 的 汉 代 文 人的生命 情 绪 是 比 较 稳 定 的。 大 一 统 政 局 下 政 治上的相对安定、养 生 及 求 仙 风 气 的 盛 行 以 及 天 人学的宇宙自然大 生 命 观 的 形 成,都 使 得 人 们 具 有了乐 观 的 生 命 幻 想,全 社 会 生 命 情 绪 比 较 安
《古诗 十 九 首 》代 表 了 汉 代 文 人 五 言 诗 的 最 高成就。钟嵘《诗品》将之列为“上品 ”之 首,誉之 为“惊心动 魄,可 谓 几 乎 一 字 千 金 ”;[1](P.6)刘 勰 更将《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 之 冠 冕 ”。[2](P.66) 《古诗十九 首 》的 语 言 文 字 背 后 有 一 种 呼 之 欲 出 的内在力量,阅读时 我 们 仿 佛 置 身 于 一 个 苍 凉 悲 哀却又满 含 深 情 的 世 界。 诗 作 者 们 敏 锐 丰 富 的 心灵,对无 限 宇 宙 和 社 会 人 生 的 感 喟、思 乡 怀 亲 的执著情感、贫贱 生 活 的 坎 坷、知 音 难 逢 的 悲 哀、 功业 未 建 的 惆 怅 …… 这 一 切,透 过 纸 背 穿 越 时 空,引发后 世 千 年 岁 月 中 一 代 代 人 的 心 灵 共 鸣, 因为它们 都 来 自 诗 作 者 们 对 生 命 认 识 体 悟 的 加 深,我们赋予它们“生命 意 识”这 样 一 个 统 称。如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人生忽 如 寄,寿无 金石 固。”(《驱车上东门》)“人 生 天 地 间,忽 如 远 行 客。” (《青青陵上柏》)“人 生 寄 一 世,奄 忽 若 飙 尘。” (《今日良宴会》)① 这些 诗 句 的 字 里 行 间 弥 漫 着 一 种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 人生寄一世 , 奄忽若飙尘。 ( 今 日良宴会> ”《 )

时之作 。《 古诗十九 首》 表 了汉代 文人五言 诗 的最高成 代
就, 历代学人均对其评价甚高。刘勰《 文心雕龙》 观其 称“ 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
也” , … 钟嵘《 诗品》 “ 评 十九首” :文 温以丽 , 日 “ 意悲而 远。
2 1 永恒与有限的矛盾。《 . 古诗 十九首》 以宇宙 自然的永
阳光大道。但 东汉后 期 , 官与 外戚 交替 控制 政权 , 族 宦 土
豪门把持政府官员的任用。在这种情况下, 以察举、 征辟
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 便成 为泡 影。正如 汉桓灵 时《 童谣》 所唱 : 举秀才 , “ 不知书 ; 举孝廉 , 父别 居 ; 素清 白浊如泥 , 寒 高第 良将怯如鸡 。 此时 “ 识 阶层被 ‘ 缘化 ’ ” 知 边 。王 室 贵族不言而喻地 占据着政治权 力与文化权 力的 中心 , 接近
tm fb l f hc a ese eNiee nAn in o ms e o ei ,w ihc n b e n i t n te ce tP e .W h t h ydd rf cstea t ep r e nh a e i e e t h ci u — t l v s i o eme nn fl e ut ft a igo f. h i
求, 对生命痛苦 的超越 。人 生 的短促 、 光 的飘忽使 人不 时 在“ 党锢 之祸 ” 的打击下 , 有思想与学术 的知识阶层 拥 被权力 中心彻 底边缘 化 了。土人们 纷 纷 由为天 下计 转而
能不面对人类 必 然 的归 宿——死 亡 。这 也是 《 诗 十 九 古
首》 所咏叹的主题 。这种忧叹人生短促 的生命 意识是东汉 末文人个体意识 觉醒的结果。 东汉初期 , 了巩 固统治 , 为 统治者 以察举 、 征辟 的方式 招揽文士。这 种制度 为德 才兼备 的文 士入仕 当朝 开辟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

《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

”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

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

这样的观念在《古诗十九首》里受到了质疑,在那个大汉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里,儒家经典已极难解释和平息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逐渐失去了理性的光彩和正义的权威,在政治舞台上悄然后退。

文人自己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何论功名事业。

面对生命如寄,功名无望的残酷现实,他们对人生产生忧虑并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挺进庙堂的路径一旦被隔断,文人反而会更专注于内心,将最真实的东西呈现。

知识分子从儒家人生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解脱了出来,开始注意个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在儒家传统中,人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情感,“诗以道其志”,志是先贤明君的道德理想,倡导面向国家、社会、道德、伦理抒发大志,人本身的所有生命欲求、情感本体也同时蒙上道德的外衣,而对于另一种情感,表现人作为生命的本能的自然欲求、人性化的愉悦的世俗之情,则都是不屑、不敢,或是不能为之的。

那些士大夫所不敢正视处,也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在《古诗十九首》中,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发出了源自内心的真正自然的呼喊。

它意味着人对生命感受的沉着咀嚼,而非呆板的故作清高。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1]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的《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同有之情”,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情绪和体验,由于作者把这种情绪和体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加以概括,因而能引起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出路的理性思考。

它不再是不关痛痒的畜优献物,历史选择了它来载负这个大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

也正是因此,《古诗十九首》当得起“一字千金”、“五言冠冕”。

[2]《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

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人在他乡客居总是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漂泊感,因此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是强烈。

面对世路的艰辛,人生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游子内心世界更加困惑,迫切想回归乡里,见见亲人。

但是关山万里,障碍重重,游人的思乡之情难以得到排解,于孤独的情绪之中更加感概人生。

这种感情在《古诗十九首》的很多篇章中都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如《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可是,欲送却不得送,因为“所思在远道”。

他只好遥望着通向恋人居所的漫漫长路而浩然兴叹,空间的辽远成为他们情感的阻隔。

感伤寂寞的游子只能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慨叹。

欲见而不得使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痛苦。

《庭中有奇树》的表现方式亦如此,同样是“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

因空间的阻隔,爱情得不到表达和实现而倍感孤独。

《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与游子相比,思妇的倾诉更为热切和哀伤。

游子还可通过建功立业来填满人生,而思妇却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时光。

《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

这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

她们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

“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她们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

独处的精神苦闷,显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青青河畔草》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寂寞直言不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直白的表露不是没有原因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河边的草地发芽泛青了,园中的柳树吐叶变绿了。

这节候的变化猛然间提醒了站在窗前的她对时间的记忆。

节候向她们提醒着逝去的时光,时光又压迫着她们的孤独。

《冉冉孤生竹》的主人公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像《行行重行行》一首那样,她也耿耿于“悠悠隔山坡”,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

可以说,在思妇诗中饱含的孤独之痛、寂寞之苦大体都是相同的,对时光易逝的哀叹,对游子归乡的期盼,在《古诗十九首》中都有直率而真切的流露。

元人陈绎曾评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3]可谓精当。

情真方能动人,《古诗十九首》的真率之情中饱含着精神绝望后的哀思和无所归依时的心灵呐喊。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是非常让人震撼的。

游子在外,心绪不免孤寂,而且时节的变迁,生活的单调重复,时光的匆匆易逝都使眼前的一切浸染了一层轻哀,而人的生命随着时节的变迁而流逝,更是增添了苦闷的心绪。

游子常年漂泊在外使他们对于对短促人生的体验更加强烈,他们不仅会思考怎样的人生有价值,还会思考怎样的人生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回车驾言迈》是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见到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促,希望早日建功立业。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诗人看到景物更新,没有想到生命的欣欣向荣,而是生命的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凄然。

这黯淡凄凉的春景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心情,渲染和烘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哀,这样的景色这般的心绪倍增伤感之情。

在这样的心境支配下,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人的倏忽死亡,不觉死后茫茫,深深感喟惟有“荣名以为宝”。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样坦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热衷仕宦,要求立身扬名的愿望十分强烈。

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

《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

《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位作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游子对于内心的忠实,不虚伪做作,正是值得推崇的生命本真状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荣名、利禄、女色都被儒家视为道德的对立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道德和利益的取舍之中,儒家教义当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而我们从这些率真而大胆的表述之中更听出了反叛意味,这是对儒家严格宗法制度的反动,也是对温柔敦厚诗教的反动,以大胆的声音呼唤新鲜的生命,他们在追求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再为一些外在规则与制度而活着,这是魏晋人与文的觉醒的前昭与先声。

它为魏晋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文学的自觉成熟开拓了深厚的领地,蓄积了足够的力量。

二、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